◇建寧府東至福寧州八百五十六里,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,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,西北至江西廣信府五百五十里,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,東北至浙江處州府四百七十六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三百十里,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周為閩越地,秦屬閩中郡。漢屬會稽郡,后漢因之。三國吳永安三年,始置建安郡《吳錄》:后漢分冶縣地為會稽東、南二部都尉。東部,臨海是也;南部,建安是也。吳孫休分南部立建安郡,治建安縣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廢郡屬泉州。大業中,屬建安郡郡改治閩鼎。武德四年,置建州仍治建安縣,以建溪為名。天寶初,曰建安郡。乾元初,復曰建州。五代時,屬于王閩石晉天福六年,王延政據建州,請于其主曦,欲以建州為威武軍。曦以威武乃福州舊號,因以建州為鎮安軍。延政自改曰鎮武軍,尋稱帝于此,國號曰殷,后又屬于南唐石晉開運二年,南唐取閩地,改建州軍號曰永安軍,后周顯德三年,南唐又改曰忠義軍。宋仍曰建州亦曰建安郡。端拱初,升為建寧軍節度。紹興三十二年,升為建寧府以孝宗潛邸也。元曰建寧路。明初復曰建寧府,領縣八。今因之。
府西帶江西,東連浙右,形勢四通,為全閩之藩屏,晉安之肩背。且束水襟山,號為奇峻,誠東南勝地也。宋紹興二年,群盜范汝為據建州,韓世忠自溫臺路進討,曰:建居閩嶺上游,賊沿流而下,七郡皆魚肉矣。及景炎初,蒙古窺閩,以舟師出明州逼福州,復以騎兵取處州、瑞安即溫州府,入建寧,于是東西震動時蒙古西入邵武,東侵福州,八閩瓦解。明初征陳友定,亦命諸將首攻建寧,蓋所以奪敵之心喉也。
建安縣附郭,在府治西。本漢冶縣地。《志》云:建安初,分侯官之北鄉置建安縣。宋白云:建安十二年孫策所置,以年號為名也。尋為建安郡治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廢郡,而縣仍舊。唐為建州治,自是州郡皆治此。今編戶一百五十四里。甌寧縣附郭,在府治南。本建安縣地。宋治平三年,析置甌寧縣,并析建陽、浦城地益之。熙寧三年省。元四年,復析建安縣地之半置今縣。元因之。今編戶一百九十九里。
建安城今府城也。《志》云:三國吳永安三年,郡守王蕃始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。劉宋元嘉初,遷于溪北黃華山下。梁末毀,太守謝竭柵木溪西為治所。陳刺史駱文廣復徙于覆船山北,而以黃華山麓為建安縣治。唐大歷中,州寄治縣城內。建中初,刺史陸長源改筑縣城為州治,周九里有奇。天中,刺史孟威增筑南羅成。五代晉天福五年,偽閩王延政增筑郡城,周二十里,尋入南唐,城復故址。宋紹興十四年,為洪水所圮,尋復修筑。二十年以后,屢經營繕。元季城毀,至正十二年,紅巾入寇,郡守趙節因舊址修筑。二十年,陳友諒來攻,行省參政阮德柔擊敗之,益加修筑。明洪武二年,拓城西南隅。十九年,復增筑城西,包黃華山于城內,有門十一。永樂中,閉西北二門。今有門九,城周十一里有奇。
東甌城府東南十里。《志》云:漢吳王濞世子駒發兵圍東甌,蓋此城。誤。又府東南三里有故府城,相傳漢會稽南部都尉所治也。又府東北有古長城,相傳五代時王審知據閩,曾遷郡城于此,鄉人呼其地為黨城。黃華山在府治東北,郡之主山也。脈自括蒼來,綿亙六七百里,止于此山。劉宋守華瑾之徙郡治山西麓,五代時,王延政嘗建太和殿于山下,宋韓世忠討范汝為,屯軍山上。元至正二十年,陳友諒來寇,列營于此,守將阮德柔筑城山頂,下屬舊城以御之。明初改拓郡城,山遂在城中。又馬鞍山,在府東北三里,一名瑞峰,狀若馬鞍,郡之主山也。其相接者曰雞籠山,去城五里。覆船山,在府西南三里。山即三國時置郡處。其相接者有鐵獅山,鐵獅之右曰紫芝山,左曰云際山,其相近者又有梅仙等山,參差并峙。又升山,亦在府南三里,本名朗山,以晉司馬王朗嘗游此。王延政據郡,僭筑郊壇于山上。宋改今名。又響山,在府東五里。其山空洞,枕于溪側。
天湖山府北十里,郡之鎮山也。泉石奇勝,有三十六景。又將軍旗鼓山,在府西北二十里。山有四峰,左一峰如鼓,右一峰如旗,中二峰雄峙,如將軍然。梨山,在府東南十五里。奇秀峭拔,為諸山最。又十里曰東山,一名蘇口山,崖邃谷,奇變層出。相接者曰盤山,以寬平如盤也。又雞足山,在府南三十里,有三峰如雞足。又南有二門山。王氏據閩時,置柵于此,以守疆場,因以門名。又屏風山,在府西南四十里,群峰聯屬,拱揖左右,中一山截然壁立空翠間,狀若屏風。鳳凰山府東北二十五里。一名茶山。石晉天福三年,王延政據建州,福州兵來攻,延政敗之于茶山。宋紹興二年,韓世忠聞賊帥范汝為入建州,水陸并進,直抵鳳凰山,大破之,建州平。山上有鳳凰泉,一名龍焙泉,又名御茶泉,宋以來上供茶取此水濯之。山之麓名北苑,廣三十里。舊《志》云:偽閩龍啟中,里人張廷暉以所居北苑地宜茶,悉獻之官,其名始著。又有龍山,與鳳山對峙,有泉。宋咸平間,丁謂監茶,嘗于御茶亭前引二山之泉為龍鳳池。又壑源山,在鳳凰山南,山之茶為外焙冠,俗名捍火山,又名望州山。天寶山府西北五十里。峰巒連屬,延袤五六十里。又西為斗峰山,高五六百丈。山形左右低而中高,高處方平如斗,因名。又吉陽山,在府西北百里,接延平府順昌縣境。其南曰高陽山。山高峻,日出則光先照,因名。又有高峰山,在府西南百余里,亦接順昌縣境,層巒疊,千態萬狀,中峰挺然特秀,高五千余丈。登其巔,俯視群山,望大海如襟帶間也。山之東麓曰郭巖,相傳漢時郭仙得道于此。洋峰山,在府北七十里,屹然特出眾山中,頂甚平曠。相峙者曰雞籠頂山,山根盤踞數里,其巔狀若雞籠。
天堂山府東北百里。高出群山,林木蓊郁。其巔高明爽塏,登者如置身霄漢之上。又東北十里有擎天山,兩峰卓立,一峰尤為圓秀,高插云霄,如天柱然。又辰山,在縣東北百四十里,山高大,登其巔,可望海日初出。上有逍遙、飲坑、牛頭三峰,旁有牛心、蘆竹諸洞。又有蛟窟,深不測。銅場七峰,在府東二十五里,有七峰連屬。又大雪嶺,在府西北八十里,嶺高寒,至冬嘗有積雪。又徐將巖,在府北三十余里,有前后二巖,峭拔寬廣,相傳昔有徐將軍者曾駐兵于此。黃巢入閩,鄉民避巖中,得活者千余人。
建溪即建江也。有二源,一曰西溪,在府城西,自浦城、崇安兩派而下,會建陽諸溪之水,至城北,又分為二,復交會于城西南臨江門外,稍南合于東溪。一曰東溪,在府城東,自松溪、政和而下,至城東南政和門外,繞而西,會于西溪,兩溪合流謂之大溪。五代晉天福五年,閩主曦遣將潘師逵、吳行真將兵擊王延政于建州,師逵軍城西,行真軍城南,皆阻水置營,焚城外廬舍,尋為延政所敗,即此水也。南流入延平府境。溪中灘險林立,行者憚之。余詳見大川建江。安泰溪府東百里。源出古田縣。又有順陽口溪,在府東七十里,相近又有東萇口溪,俱出古田縣界,下流入于東溪。漁溪,在縣東北五十里。又縣東北百里有川石漈溪,俱出政和縣界,流入東溪。《志》云:府東北九十里有千源溪,源出政和縣境,入古田界,流會東萇口溪。
吉陽溪府西北五十里。源出延平府順昌縣界,流入境,經葉坊驛口入于西溪。《志》云:府城西十里有萬石溪,源出西三十里之西巖。漈山流入西溪,溪口有灘,名萬石灘。亂石棋布,灘水迅急。紫溪,在府東北百二十里,源出松溪縣之皆望山。又有壺溪,在府西北百五十里,源出浦城縣之漁梁嶺,下流皆入于西溪。《志》云:府西北百十里水吉鎮有清潭溪,亦出漁梁嶺,至此為潭,有渡通浦城縣。
璜溪府西南七十里。其上流接崇安縣武夷山水,下流匯諸山澤水,經房村口入大溪。溪流委曲若璜,因名。溪旁群山森峙,支流畢集。又有房村口溪,在府西南九十里,亦流入大溪。大雪山龍潭,在府西北,上有山,壁立千仞,飛泉瀉空而下,潭側空洞,常有風雷之聲。又東山林龍潭,在府西,石壁峭拔。潭據其巔,廣數丈,深不測。環潭竹木蔥,登者扳懸而后得至。
籌嶺鎮府南百二十里。宋建炎中,置籌嶺寨于籌嶺上。元改為巡司,明洪武四年,改置于嶺下龍門橋頭,即今司也。又營頭巡司,在府西北百十里。正統四年,設于水吉鎮之營頭街,因名。東游場,在縣東百里。元至正中,置東游稅課局,明因之。又府西百六十里上洋口有稅課局,亦元至正中建,明仍其舊。
黃孫寨府西南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即今房村上里也。宋置黃孫寨。又府東有黨口寨,府南有埃竹寨,西南有赤岸寨,俱宋置。又水西寨,在府城西。宋紹興二十年,以賊寇竊發,撥泉州兵駐守,尋建為寨。又水吉鎮有都巡簡寨,亦宋置,并置水吉驛于此,俱元末廢。《聞見錄》:府東百里有忠溪口山,溪險厄,為建安、古田之交,盜賊往往出沒于此。
城西驛在府城西南通濟門外。元為城西站,洪武二年,改為驛。又葉坊驛,在府西北四十五里,元葉坊站也。自崇安、浦城沿溪而下者,皆會于此。又太平水驛,在府南四十里,元為太平站。俱洪武二年改為驛。《志》云:府治西南臨江門內有富沙驛,舊置于府西平政門外,曰富沙館。宋紹興十年,移建于城內,改為驛。祝穆曰,府城北有大伏洲,或以為即富沙。閩主曦封其弟延政為富沙王,蓋以此名。又有豐樂驛,在府南六十里。亦宋置,元廢為豐樂鋪。
平政橋在府西平政門外。舊有浮橋,宋乾道初,郡守陳俊卿始累石為址,架木為梁,后屢圮屢復。明洪武元年,指揮沐英重建,凡為址十有一,而梁以木,上覆屋,凡三百六十楹。后復屢有廢置。建江經此,約束而出,如在山峽中。水盛時,懸流一二丈,牽挽甚艱。又七星橋,在府城南,舊亦為浮橋。元至正二十五年,僧智源改建石橋。南岸為址十有五,而梁以石,長三十二丈。溪之中,因沙洲石為路,長二十二丈。北岸為址五,而梁以石,長十丈。至今為民便。
建陽縣府西北百二十里。東北至浦城縣二百里,西至邵武府百六十里。本建安縣地。晉太康四年,析置建陽縣,屬建安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復省入建安縣。唐武德四年,仍置建陽縣,屬建州。八年省。垂拱四年,復置。宋景定元年,以縣之唐石里嘉禾生,改為嘉禾縣。元復舊。今因之。城周六里有奇,門四。編戶二百十里。
大潭城在縣治西。《志》云:昔閩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漢,下瞰溪潭,因名。今有大潭山,山勢蟠屈,史稱吳王以六千人屯大潭,即此也。其山亦名臥龍山,一名登高山,以邑人九日多游此也。《郡志》:縣一名建平,相傳漢建安十年,吳析建安之桐鄉置。晉太元中,始改建陽。似誤。五代時,王審知置城寨于此,西北迤山,東南瞰溪。元末,陳友定即故址作四門。明永樂十四年,西北二門為水所圮。弘治初,始以磚石。嘉靖以后,屢經修葺云。閩王城縣北三十里。相傳王審知所筑。其中殿基猶存,今土阜周回隱隱如城,外有水田環繞,蓋城濠云。今土人呼其地曰王殿村,亦曰城村。
東山縣東十里,雄壯秀麗,中有一峰,高出群山,曰妙高峰。其相接者曰橫山。又縣東北三十五里有硯山,上有石,端平如硯。下有芹溪九曲,環繞其下,流注于交溪。《事林廣記》以為第二十八福地。又蕉源山,在縣東北五十里。岌峭拔,登者曲折五里。《事林廣記》以為第三十一福地。又鼓角山,在縣東北百里,三峰鼎峙,狀如鼓角,上有龍池。時山,在縣東南二十里,高五百余丈。凡十三折,始造其巔。其陽小山排列。又庵山,在縣東南七十里,接甌寧縣界。山高萬仞,峻絕難登,絕頂有泉。
西山縣西北七十里。周圍百里,四面壁立,山頂平曠,中有良疇數十畝,可耕可桑。其下澗水通舟,委蛇旁達。頂有石城遺址,蓋昔人筑之以避兵者。宋蔡元定讀書于此。其對峙者曰蘆峰山,接崇安縣界。朱子筑草堂讀書其中,名曰云谷,晦庵在焉。其山群巒四合,外密內寬,地氣高寒,飛云旋繞,林泉澗石,奇勝不窮。朱子曰,蘆峰山自西北橫出,以其脊為崇安、建陽南北之境,環數百里之山,未有高焉者也。其東曰赫曦臺山,高萬仞,四圍峭削,絕頂平坦,云濤彩翠,昏旦萬狀。本名東坡,朱子易以今名。又百丈山,在蘆峰之北,上有石磴、石梁、崖澗絕勝。又北為章山,高廣亦百余仞。九峰山,在縣西北四十五里,有九峰聯峙。宋蔡沉讀書于此。又西北數里曰集公山,本名石壁山,宋江側集弟子講學于此,因名。
太平山縣西三十里。峰巒秀偉,峭拔千仞,為縣主山。有寒泉林,朱子葬母于此,筑舍墓旁,曰寒泉精舍。又玉枕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。考亭在其麓,唐侍中陳遜所創。朱子筑竹林精舍于此,后更曰滄洲。其前曰翠屏山,有兩峰相峙,蒼翠如一,一名羅漢山。馤山,在縣西九十里,宋游酢讀書處也。又縣西有唐石山,一名大林谷,有巨石方廣,相傳唐時異人游此,因名。宋末,謝枋得自信州敗走,入唐石山,轉茶坂寓逆旅中,既而賣卜于建陽市。《志》云,唐石山與九峰山對峙。白塔山縣西北百三十里。山巔有石,突立如浮圖,夜常有光,一名天燈山。《志》云:山足跨崇安、鉛山、邵武、建陽四縣,高數千仞,四麓皆有半山庵,以宿游人。上有殿宇,其旁巖洞泉石,類稱奇勝。又毛虛漈山,在縣西百余里,秀拔冠于群山。相近有武仙山,巔有石筍峰,高千余丈。闌干山,在縣北四十里,與武夷山相對。山半有石室,山麓古木周列,如闌干然。又大同山,在縣北百里。山雄峙千余丈,周四十里,上有瀑布,懸流數十仞,接浦城縣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