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雁蕩山縣西南百里。北自穹嶺,南至施巖四五十里,皆雁蕩也。中有明王峰,峰頂有池。《志》云:南雁蕩有十三峰、三洞、二巖,澗石類皆奇勝。其相接者曰白云山,山插云漢,行人攀藤而上,號曰藤道。又有四溪山,山有四十二峰,下有四水合流,沿山而南入于海。
大巖頭山在縣東南海中。《海防考》:倭賊自南麂、鳳凰、霓岙、蒲岐、楚門、玉環而來,俱經此山,巡哨最切。南麂山,在縣東海中,有平壤數千畝,稱饒沃。環海負島,逋逃之徒,易以蕃聚。倭寇每出沒于此。其北接鳳凰山,山岙闊大,坐臨深海,山外皆大洋,別無山島。自明初以來,倭寇皆經此棲泊,恃為巢穴,乘潮御風,直抵飛云港,此哨守要地也。
東洛山在縣東南海中。倭寇南北往來,往往泊舟取水于此。隆慶中,設舟師戍守。南龍山,在縣東海中,倭自北洋而來,此為必經之道。其相近者又有銅盤山,亦倭舶內犯之道也。又洋嶼在縣東南江口關,水師每駐泊于此。
海縣東二十五里。《郡志》:縣境之海,北接瑞安界榆木浦,經陡門、仙口、江口,抵大岙、蒲門、俞山諸處,至福建烽火寨止,橫亙三百余里。
橫陽江縣西二十五里。一名始陽江,又名前倉江。縣西境南北諸鄉之水,匯為順溪,經羅源山下,曰橫源江。又東南流出縣南二十五里徑江口,又東南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橫陽江上流有四港,其一為順溪,其一為梅溪,出蓋竹山,繞羅源山北,而東注于前倉江。其一為平水,合澗谷諸水,經縣西南八十里松山下,接泰順縣界,合于前倉江。其一為燥溪,其上流為宋蘭洋,亦縣西南諸溪水匯流處也,經縣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,分為東西二溪,又經縣南五十里,并注于江。嘉靖三十四年,倭自南麂山流入金鄉,犯平陽、三港,官軍御之,敗績。三港,或曰即燥溪合橫陽江之口。
運塘河在城北。自縣北五里鳴山下,北抵瑞安飛云渡,凡三十五里,有萬金塘。又有夾嶼橋河,在縣南五里夾嶼山下,城南諸水匯流于此,西注前倉,南注江口,各二十五里。
蓀湖縣南六十里。有蓀湖山,諸山溪之水匯于山下。又有南湖,在縣西南九十里。
江口關縣南二十五里,下臨橫陽江,為往來沖要。又有江口水寨,在縣南金鄉衛,東南臨大海,控五嶼等岙,外接琵琶、長腰、陌城、洋嶼等大洋,為平陽門戶。嘉靖三十一年,倭犯平陽前倉、徑口諸處,從此港入,南至巴艚、炎亭,北至瑞安飛云、鳳凰,皆其哨探處也。《志》云:江口巡司,明初置于下埠。正統五年,徙于渡頭,皆在縣南。又仙口巡司,明初置于縣東仙口山,洪武二十年,徙置于縣南十里麥城山。又有龜峰巡司,在縣東南九十里,亦明初置。嘉靖初廢,改置龜峰堡。巴艚寨,在縣東南八十里。寨東北兩面皆濱海。嘉靖中,倭屢由此入犯,又有巴艚堡及巡司戍守。《志》云:巴艚巡司亦明初置。嘉靖中,增設堡以御倭。又縣東有余洋堡,相近為宋埠、仙口二堡,縣南有前倉堡,又有蔡家山、東魁等堡,皆嘉靖中置。
陌城寨在縣東南。寨東南濱海,其相連者曰陸路寨,俱戍守要地也。又汶路口寨,在縣東三十里,東臨海洋洋嶼門,南援江口水寨,北援眉石南北二寨,地勢險要。嘉靖中,倭賊由此登犯。
炎亭寨在縣南金鄉衛東七里,有海口。倭賊從此徑犯衛城,西即逼近縣境蓀湖諸處。嘉靖中置寨,并設珠炎營戍守。又西南十里為大岙海口,亦戍守處也。大小漁野二寨,在衛東南,聯坐海濱,倭由此犯衛城,又北則逼近縣境南鹽場諸處。嘉靖中,設軍戍守。
大寨在金鄉衛東,有大海口。又南為小寨,近蒲門所,西臨海,北鎮山,其相接者為龜峰巡司。洪武十六年,倭賊入寇,官軍擊卻之,為備御要地。程溪寨,在縣南蒲門所東南,南至海,西抵鎮下門水寨,蒲門之要區也。嘉靖三十四年,倭賊由此登犯。又菖蒲洋寨,在蒲門所東海濱。嘉靖中,倭賊嘗犯此,與小寨俱撥所軍戍守。
嶼山寨在縣東北壯士所,東南臨海口。賊從此突入,則西犯天仙,南犯雙峰諸鄉,北犯所城,為備御要地。又平山寨,在壯士所東北,西接盤石后所,南接嶼山,北接白沙,為樂清之唇齒。嘉靖三十七年,賊從此登犯,南入石馬港,徑抵樂清白石山,亦備御要地也。
鎮下門水寨縣東南百四十里。亦曰鎮下門關。坐臨大海,其東有官岙,舟師駐泊處也。出岙直沖臺山外洋,倭賊犯鎮下門,必取道官岙,守御最切。水哨南會烽火流江,北會江口水寨。又有上下魁海口,亦在蒲門所東南,為戍守要地。天富場,在縣東南三十余里。明初,置天富南監場鹽課司于此。又縣東有沙塘子場,縣南有蒲門子場,皆產鹽,隸于天富場。
泰順縣府西南二百七十里。東至瑞安縣二百四十里,東南至平陽縣二百八十里,南至福建福安縣二百五十里,西南至福建壽寧縣二百二十里,北至處州府景寧縣二百十里。本瑞安、平陽二縣地。前朝景泰三年,析置縣。嘉靖九年,以礦寇竊發,始筑城。三十八年,增修以御倭,周三里有奇。編戶十八里。
天關山縣治北一里。縣南里許曰地輔山,橫鎖白溪水口。又飛龍山,在城東。城西又有舞鳳山,環夾縣治。百丈山,在縣北三十五里,有百丈漈。縣南二里又有第一漈,高二十余丈,懸崖直下,又連七漈以達于閩。
分水山縣南二百里,與平陽縣西南之松山相接。泉發隴上,東西分流,以限閩浙,山下地名平水,達前倉江,可通舟楫。吳越嘗守此,以與閩人相拒。《海防考》:分水嶺隘當浙閩之交。自閩而來,必由此至平水,過牛皮嶺,一路由蕭家渡至縣東,自縣抵瑞安道二百五十里;一路由莒岡至縣西,自縣抵青田道二百余里,又由縣東北達桐嶺,可竟至府城。此控扼之要也。
三魁山縣南六十里。有東山、西章、中龜三峰,謂之三魁。三魁巡司置于此。其相接者曰鯉魚山。又泗溪西山,在縣南九十五里,其相接者曰牙洋山。龍斗山,在縣東一百十里,下有龍斗渡,元末嘗置龍斗寨于此,又東接瑞安縣界。
滴水巖縣東四十里。石壁峭拔,溪流湍悍,舊時僅容仄足。弘治間,辟成大道。又莒岡,在縣東七十里。其地有莒岡鋪,行旅所經,舊有方村營亦置于此。
白溪縣西四里。出天關山,繞城西而南,經縣南十五里文筆峰下,西南流,達福建壽寧、寧德縣境,入于海。
仙居溪在縣東十五里仙居山下。源出縣西北諸山,東流經此,又經縣東四十里洪口東渡,又東百丈漈及縣東諸溪水俱流合焉,經龍斗山下,抵瑞安界入于海。泗溪,在縣南,源出泗溪西山,合縣南諸溪水,抵福安縣界入于海。
分水關在分水山,見上。羅陽第一關,在縣東四十里,當洪口東渡之西,道出瑞安。其地有洪溪,匯入龍潭,謂之洪口。溪流環繞,有東西二渡及東渡橋,霖雨時,湍險尤甚,水陸往來,多出于此。又桂峰東南關,在縣南七十里,其地有桂嶺。又有桂峰橋,旁立兩關,以路通閩括,置關于此。
三魁鎮在縣南三魁山。洪武初,置洋望巡司,屬平陽縣。二十四年,改置三魁巡司。景泰三年,改今屬。又鴉陽巡司,亦在縣南。宣德八年,閩括寇變,始設司防御,屬平陽縣,景泰中改今屬。又池村巡司,在縣北百七十里,明初置,屬瑞安縣,亦景泰三年改今屬。
石柱寨縣北五十里。其地有石柱峰,壁立萬仞,上與云齊。又北五十里有上地排隘,接景寧縣界。九峰隘,在縣東南百六十里,平、泰二邑往來之咽喉也。又上下排隘,在縣南百九十里,接福寧州界。又有巖坑葛家渡隘,在縣西南,接壽寧縣界。
附見:
溫州衛在府治東,洪武元年建,領所三。
寧村守御千戶所府東五十里,洪武二十年建。隸盤石衛。北渡江至衛十里,所城周三里有奇。《志》云,所東去沙溝海口一里,南至永嘉場十里,西北至樂清縣五十里,西南至瑞安縣七十里,為守御要地。瑞安守御千戶所瑞安縣治東。洪武二十年建,隸溫州衛。海安守御千戶所瑞安縣東北三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隸溫州衛,西北去衛七十里,城周三里有奇。弘治十五年重筑,萬歷二年,為颶風所圮,九年增修,為濱海要地。
盤石衛樂清縣西南五十里。又西南至府城五十里,南至盤石巖頭海口一里,西至館頭驛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筑城周九里。嘉靖中增修,領所三。
盤石守御后千戶所樂清縣東三里。成化五年,自盤石衛城移置此,仍隸盤石衛。筑城周二里有奇,所南五里為石海口,東至蒲岐所三十里,北至窯岙驛五十五里。
蒲岐守御千戶所樂清縣東北三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隸盤石衛,筑城周三里有奇,東渡江,至楚門所一十里,南至下堡海口五里。《海防考》:洪武三十四年,倭寇突犯,官軍擊卻之。嘉靖中,為御倭要地。
平陽守御千戶所在平陽縣治西。洪武二年建,隸溫州衛。
金鄉衛平陽縣南七十里。北至府城百八十里,西至蒲門所八十里,西南抵福寧州二百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筑城周七里有奇,舊領所三,今二。
沙園守御千戶所瑞安縣東南二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隸金鄉衛。南至平陽縣三十里。所城周三里,弘治十四年重筑,萬歷十六年增修。
蒲門守御千戶所平陽縣西南百二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隸金鄉衛。城周三里有奇。南至福建流江寨二十里,西南至福寧州百里,西至泰順縣二百十里。壯士守御千戶所,在平陽縣東北五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隸金鄉衛。城周二里有奇。隆慶初,并入蒲門所。
附考:
日本日本即故倭夷國,去中土甚遠,隔大海,依倚山島。高麗在其北,新羅、百濟在其西北,琉球在其西南。有附庸之國百余。自漢武滅朝鮮,驛通漢者三十六國,皆稱王,大倭王居邪馬臺國,即邪靡堆是已。光武建武中元二年,始來朝貢。安帝永初元年,復來貢。漢末國亂,國人立其女子卑彌呼為王。三國吳赤烏元年,卑彌呼入貢于魏。后卑彌呼死,其宗女壹與繼之,后復立男王,并受中國爵命。《后漢?東夷傳》:會稽海外有夷洲、洲,即倭夷也。孫權黃龍二年,遣將軍衛溫、諸葛直浮海求夷洲、洲,欲俘其民以益眾,軍行經歲,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,洲絕遠,卒不可得至,得夷洲數千人而還。沈瑩臨海水土志,夷洲在臨海東,去郡二千里,歷魏晉至宋、齊、梁、陳,皆來貢。隋大業四年,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貢。《隋書》:倭國在百濟、新羅東南,水陸三千里,于大海中依山島而居,都于邪靡堆。即《魏志》所謂邪馬臺也。杜佑曰:倭在帶方東南大海中,去遼東萬二千里,大略在閩中會稽之東,自謂泰伯之后,入唐,常來朝貢。咸亨初,惡倭名,更號日本,自以其國近日所出也。或云日本故小國,為倭所并,因冒其號云。初附新羅入貢。后新羅梗海道,始由明月洲入貢。其國嘗分五道,曰東海、南海、西海、東山、山陰。宋雍熙以后,累來朝貢,熙寧以后,來者皆僧也。元至元初,遣使趙良弼招諭,且介高麗諭意,皆不應。十八年,遣唆都、范文虎等率兵十萬伐之。自平戶島移軍五龍山,暴風破舟,文虎等擇堅好舟乘之遁歸,棄師十萬,為日本所殲,終元之世,使竟不至。前朝洪武二年,命趙秩諭其國王源懷,因遣使入貢,后數歲一來,而入寇不絕。十六年,與胡惟庸通謀為亂,絕之。命信國公湯和、江夏侯周德興,經略沿海,自遼左至徐聞,筑城設衛所,戍守要害海防,凡數千里。永樂三年,遣太監鄭和招諭海外諸蕃,日本首先輸款,乃給勘百道,許其通貢,然仍不時入寇。十九年,大掠遼東諸處,總兵官劉江殲之于望海堝,海氛稍熄。宣德以后,不時入貢,而窺伺竊掠不已。正德四年,鄞人朱縞以逋逃充倭使,冒姓名宋素卿入貢,遂階禍基。嘉靖二年復至,與倭使宗設爭先后相仇殺,大掠寧波。宗設仍奪舟去,于是論素卿死,絕倭貢。十八年復貢。奸商亡命之徒,相與構釁,亂遂作,甚于三十一年,息于四十二年。十余年中,東南騰沸,生民之涂炭極矣。《志》云:日本之地形類琵琶,東高西下,或以其勢若蜻蜓,亦曰蜻蜓國。東西數千里,南北數百里,九州居西為首,陸岙居東為尾,山城居中,乃彼國之都也。其國君以王為姓,以尊為號,后又改稱皇。初居日向州,筑紫宮,后徙三城州。所統有三部、五畿、七道、三島、六十五州、五百七十三郡。然皆依水附嶼,大者不過中國一村落而已。三部者,一曰畿內部,有山城、大河、河內、和泉、攝津五州,故曰五畿。五州分統五十三郡。一曰畿外部,有東海、西海、南海、北陸、東山、山陽、山陰七道,合統六十州,六十州又分統五百二十郡。一曰海曲部,有伊岐、對馬、多藝三島,三島各統二郡,凡六郡。其通中國之道,舊自遼東,由六朝以后,方從南道。率自溫州、寧波以入,今貢道則定于寧波。蓋其國去遼甚遠,而去閩、浙甚邇,風汛時,往來率不過四五日程。其在彼國西南而尤近中國者,薩摩州為最。嘉靖中,屢次入寇,多此州及肥后、長門二州人,次則大隅、筑前、筑后、博多、日向、豐前、豐后、和泉諸州之人。大率商于薩摩而附行者也。山城號令,久已不行,有山口、豐后、出云三州,專兵自恣。既而山口、出云復滅,惟豐后猶存,然亦浸弱矣。《籌海說》:山口本名周防州,南邊海,其西即長門州,關渡在焉。渡此而西,為豐前、豐后、日向、筑前、筑后、大隅、薩摩,薩摩為最西。又北為肥后、肥前所謂西海九州也。自肥前而西,有大漁洲,謂之懸海,有平戶島。元世祖言見日本地圖,其太宰府西有平戶島,周圍皆水,可屯軍船,是也。平戶之西為五島,有五山相錯,懸海而生,其中有岙可泊,乃日本西境之盡處,或謂即五龍山,元范文虎棄師處矣。自五島而西,四望無山,直抵陳錢、壁下,此島南去薩摩千五百里,與平戶相去二百五十里,與肥前相去四百三十里。由五島至山口,平戶其必經之所也。自五島而北,為多藝,為伊岐。又北過海而五百里,而后至對馬島,與高麗相望,此則日本北境之盡處也。凡日本西北至高麗,必由對馬島開洋,島之西北,有堆沙、凡山谷、撒思乃三岙,風順不過一日程,約五百里而至高麗矣。其南至琉球也,必由薩摩州開洋,風順不過七日。其貢使之來,必由博多開洋,歷五島而入中國,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。貢舶回則徑取長門,因其抽分司官在焉也。若其入寇,則隨風所之。東北風猛,則由薩摩,或由五島,至大小琉球,而視風之變遷,北多則犯廣東,東多則犯福建。犯福建則自彭湖島分宗,或之泉州等處,或之梅花所、長樂縣等處矣。若正東風猛,則必由五島歷天堂官渡水,而視風之變遷,東北多則至烏沙門分宗:或過韭山海閘門而犯溫州;或由舟山之南,經大貓港,入金塘、蛟門,而犯定海;或由東西殊山,入湖頭渡而犯象山、奉化;或入石浦關犯昌國;或入桃渚、海門、松門諸港而犯臺州矣。正東風多,則至李西岙、壁下、陳錢分宗:或由洋山之南,過漁山、兩頭洞、三姑山入蟶浦,而犯紹興之臨山、三山;過霍山洋、五嶼、烈表、平石,而犯寧波之龍山、觀海;過大小衢、徐公山,入鱉子門、赭山,而薄錢塘矣。或由洋山之北,過馬跡潭西而犯青浦。或過馬跡潭西北而犯太倉。或過南沙,經茶山、角嘴、涉谷櫝入大江,越狼福山而犯瓜、儀、常、鎮。若在大洋而風東南也,則過步洲洋亂沙,入鹽城口而犯淮安,入廟灣港而犯揚州,再越而北則犯登、萊。若在五島開洋,而南風方猛,則趨遼陽,趨天津。大抵倭舶之來,恒在清明之后。前乎此,風候不常,屆期方有東北風,多日而不變也。過五月,風自南來,倭不利于行矣。重陽后,風亦有東北者。過十月,風自西北來,亦非倭所利矣。故防倭者以三四五月為大汛,九十月為小汛焉。《志》云:山城以東,地方廣邈,雖倭夷遠服,賈者或不能知,大抵陸奧一州在其極東,而薩摩一州在其最西。博多,其島名也,東南去肥前州四百五十里,貢使必出之路。又有平壺、八角諸島,在其北面。自嘉靖以后,東南得以寧謐。萬歷中,關白發難于朝鮮,又久而后平云。《四夷考》:倭國以山城為主,山城之南為和泉。又南為沙界,沙界之東南為紀伊,紀伊之西為伊勢。山城之西為丹渡,東為攝津,東之西為攝摩。西為但馬。西之西為因幡,丹渡西為美作,東為備前,東之西為備中,西為因幡,西之西為伯耆,美作之西為備后之北境。出云之南境,備后之西為安藝。出云之西,為石見、安藝,石見之西,為山口谷國,即古之周防州也。山口之西為長門,關渡在焉。渡此而西,為豐前,其南為豐后。又南為日向,豐前之西北為筑前,西南為筑后,筑后之南為大隅,大隅西為薩摩,豐后東南為懸海,為土佐,為伊豫,為阿波,阿波相近懸海為炎路,土佐、豐后之間,為佐加關。薩摩之北為肥后,又其北為肥前,肥前西懸海為平戶,平戶西為五島,北為多藝,為伊岐,極北為對馬島。諸島皆有酋長,山城號令不行,強者則相役屬焉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