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溪縣西南二十里。源出遂昌縣,東南流入境,經卯、酉二山之下,曰合湖溪。又東南至麗水縣,入大溪。明初胡大海取蘭溪,進攻婺州,處州守將石抹宜孫遣其將胡深率車師為援,自帥眾出縉云以應之,深至松溪,觀望不敢進。明祖曰:婺恃處州之援,故未即下,聞彼以車戰出松溪,松溪山多路狹,車不可行,以精兵破走之,婺城且不勞而下矣。竹溪縣南七里。源出竹客嶺,南流經橫山下,又東南注于松溪。又縣東十五里有塘溪、赤溪諸水。又東十余里有武溪、裕溪諸水,俱南流合于大溪。
通濟堰縣東六十里,與麗水縣接界。《志》云:蕭梁時,詹南二司馬始創此堰。宋元以后,不時修筑。乾道中,州守范成大復加葺治,以溉松、遂二縣之磽瘠,以后皆因故址增修。今縣境以堰名者凡數十處,皆本通濟之意,蓄水溉田云。舊市縣西二十里,路出遂昌。《志》云:縣治故址也。又凈居市,在縣西南三十里,亦與遂昌接界。洪武二十八年,置凈居巡司于二十四都。今廢。
遂昌縣府西北百九十里。東至松陽縣七十里,東北至金華府湯溪縣百二十里,北至衢州府龍游縣百里,西北至衢州府二百里。漢會稽郡大末縣地。吳赤烏二年,分置平昌縣,屬東陽郡。晉太康元年,改今名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屬處州。唐武德八年,省入松陽縣。景云二年,復置。縣無城,今編戶七十四里。
君子山縣治西南。《志》云,一名城山,山之麓多士大夫居焉。又屏風山,拱障縣治,以形似名也。近西曰妙高山。又西為白馬山,天日晴朗,遠見衢、婺,邑之鎮山也。瑞山,在縣治南。又南為魚袋山,雙溪繞其下,有峻嶺盤曲,曰九盤嶺。又丁公山,在縣西十六里,高千仞,雙溪經其下。《通志》云:即白馬山也。西明山縣東十里。巖峻絕,下臨溪流,其對岸相峙者,曰飛鶴山,當東溪之口,勢如翔舞。又有平昌山,在縣東十五里,與孟山前后相疊,形如昌字,孫吳以此名縣。尹公山,在縣東三十五里,峰巒高聳,相連者曰百丈巖。又東曰覆螺巖,登其巔,則金、衢之境,皆在目前。又東即松陽縣之長松山矣。又馬鞍山,在縣東南二十五里,橫亙而東,與松湯縣接界。唐山縣北十八里。山北有二峰相向,如卓筆,又名羅漢峰。五代時,僧貫休所居。又北有金石巖,其巔可容萬馬。唐乾符中,邑簿張軻嘗率義兵駐此,以御黃巢。明朝景泰中,礦賊黨陳鑒湖者,破松陽、龍泉,屯金石巖,分劫青田、義烏、東陽諸縣,即此處也。又相公巖,在蔡溪前,山麓石壁如削,惟一徑可側足而入。巖中可藏數百人,鄉民嘗于此避寇。獨山,在縣西北八十里,溪流環繞其下,一名天馬山,又名赤壁山。旁有石姥巖,上插霄漢,頂有泉池。又大樓巖,在縣西北百二十五里,其相對者曰龍安洞,巖高險,飛瀑四時不絕,注為龍湫,凡三十六泓。
馬戍嶺縣北三十里。其相近者為侵云嶺,馬戍之水,北流而達于婺江。又周公嶺,在縣西北五十里,其下為周公源口,縣西境之水,多匯于此,流入衢州府界,而為定陽溪。赤津嶺,在縣北六十里,嶺高險,下臨溪流,為北達龍游之道。《聞見錄》:自嶺而北十余里,至長塘口。又十里曰溪口,皆險塞。自溪口而北十里為靈山,從靈山而西七十里,則衢州府,靈山而北四十里,則龍游縣也。隆坑嶺,在縣東北七十里,東達宣平三十里,北出武義七十里,為縣境控扼之處。
雙溪在縣治南,其源一出縣西北之大樓巖,引流而東,謂之金溪。一出縣西北七十里之湖山,亦謂之湖溪。群山之水,皆匯入焉,縈回蕩漾,恍若江湖,經縣東南一里碧瀾橋,始合為一,亦謂之大溪。又經西明山南,分流為東溪,其正流南入龍泉縣界之大溪,梧桐溪,在縣西二十里曾山下,亦曰梧桐川,流合于雙溪。
東溪縣東十二里。自雙溪分流,合縣東諸山溪之水,經馬鞍山下,流益盛,入松陽縣境,謂之松溪。靈溪,在縣北五十里,源出馬戍嶺,合縣北諸溪水,經赤津嶺而北,入龍游縣境,又北注于氵溪。
胡公堤縣南五十步,一名三牛堤。界平邑之南溪間,水潦漲溢,則濱溪居民罹其患。舊有堤以捍御。宋元中,邑令張公加葺之。靖康初,堤浸圮,邑丞胡涓募民力累石修筑,因曰胡公堤。紹興中,邑令胡仲父又于其外筑堤七百余丈護之。乾道中,邑令李大正復增筑百三十余丈,縝致逾昔,由是邑廬得免沖突奔蕩之患,至今民蒙其德云。
黃村口縣西南六十里。《聞見錄》:由黃村口東南達龍泉縣百二十五里,北抵龍游縣百六十里,西南達福建浦城縣二百里。《輿程記》:縣西南出大柘、石練、黃村一帶,閩浙相通之間道也。大坪田,在縣東北四十里。《聞見錄》:大坪田道通湯溪、武義、宣平,為縣境要口。又有和尚田,在縣東五十里,亦要隘處也。自和尚田而北二十里至章塢,又四十里出武義縣之麻陽隘,疾走金華,九十里而近耳。《志》云:縣有馬埠巡司,在十二都,國初置。
龍泉縣府西南二百四十里。東南至景寧縣二百四十里,南至慶元縣百四十里,西至福建浦城縣百八十里,西北至衢州府江山縣二百二十里,北至遂昌縣三百三十里。本松陽、遂昌二縣地。唐乾元二年,析置今縣,治龍泉鄉,因名。宋宣和四年,改曰劍川。紹興初,復故。縣無城,今編戶百六十五里。
九姑山在縣治西北。治東有金鰲山,治西二里有天臺山,四里有鳳凰山。縣治以諸山為捍蔽。豫章山,在縣南二十五里,舊出銅,川流環其下,曰豫章川。又九漈山,在縣南三十里,巖高百仞,有九龍井,飛瀑九道,自巖頂而下,或分或合,形若垂簾。縣南七十里又有琉華山,山頂寬平,有長湖,深不可測。山下即琉田,居民以陶為業。昔有章氏兄弟主琉田窯,其兄所造甚佳,所謂哥窯是也。相近者曰高驛山。《邑志》:山在縣南七十余里,臺湖山峙其前,琉華山障其后,水流回繞,群山環拱,最為峻拔。臺湖山蓋在縣南九十里。
昂山縣西三十里。青壁嵯峨,削入云際。《志》云:舊有白馬寨,蓋置于山上。又孝義山,在縣西四十里。《唐書》豫章、孝義二山,皆出銅,是也。今否。石馬山,在縣北五十里,峰巒秀聳,為群山冠,旁有洞穴,凡數十處。又石房山,在縣東四十里。其狀如房,一名獨山,東捍水口,旁有獨山鋪,為驛道所經。
匡山縣西南百二十里,匡水出焉,流入雙澗,與大溪匯。元末,章溢筑室于此。宋濂云:其山四旁奮起而中お下,狀如箕筐,因號匡山。高處南望閩中數百里間,秋毫畢見。劉基曰:匡山四面皆峭壁拔起,建溪之水出焉。又東有西山,西山之東曰山,高勝亞于匡山。又仙山在縣西百五十里,與遂昌、浦城接界。良葛山,在縣界,山有銀坑。楊梅嶺縣東二十五里。其相近者曰梧桐口,路出松陽,此為要隘。又黃鶴嶺,在縣北八十里,隋、唐間,置黃鶴鎮于今縣,蓋以嶺名。又大梅嶺,在縣南七十里,旁有小梅嶺,皆接慶元縣界。白云巖,在縣西五里,有白云壘。相傳宋德末,幼主過此,暮屯巖上,此其遺壘云。又縣東五十里有龍巖山,頂平曠,四面石壁環繞,民多居其中。
大溪在縣治南。自仙霞以東南及遂昌以西南之水皆匯焉。縣西五里有秦溪,又西一里有蔣溪,又西有漿溪,其上源皆一二百里,匯流而東,合于大溪。又東經云和縣,入麗水縣界。《志》云,縣有靈溪,即大溪之上流,經縣治前,亦曰留槎溪。中阻一洲,約長一二里,形如槎,溪因分而為二,有濟川橋跨其上,亦曰留槎洲,一名仙洲。祝穆云:靈溪在縣治東,夾長洲而為兩派。是也。
劍池湖縣南五里。周三十畝。相傳歐冶子鑄劍于此,號為龍淵。唐諱淵,改曰龍泉。宋宣和中,改曰劍池湖,邑名本于此。梧桐川,在縣東十五里,自梧桐口引流而西南,下流入于大溪。
佛山寨縣南十里佛山上。元末邑人胡深筑內外二寨于此,以保鄉邑處也。又縣南十五里宏山后有皇庭寨,山頂平曠,四面峻阻。相傳宋幼帝入閩道經此,立寨屯駐,今山有皇庭巖,寨因以名。又遙峰寨,在縣西五里,與鳳凰山相連。縣西六十里又有西山寨,相傳亦元末置。北巖寨,在縣東十里汰石嶺上。縣東百余里又有朝陽寨。又麻竹寨,在縣北七里,與石馬山相接。縣北三十里金岱山上有金山寨,山頂平廣,容千余人,皆昔人戍守處也。
小梅隘縣南小梅嶺上。東至慶元縣七十里,南至福建松溪縣六十里,為入閩之間道。正統中,設隘于此。《輿程記》:縣南三十里至潭湖,又五十里至查田,又二十里為小梅,由竹口新窯以達于松溪。今詳福建松溪縣。自縣至小梅,蓋百里云。又吳岱隘,在縣北七十里吳岱嶺上,接松陽、遂昌二縣界,舊有隘,正統中重置,并設公館于此。縣西七十里又有供村隘,接浦城、慶元縣界,嘉靖中置。又西二十里有鴉舂隘,亦接浦城界,正統中,因舊隘重置。又武溪隘,在縣東七十里武溪嶺上,亦正統中置,接云和縣界。
查田市縣南八十里查田嶺下。有慶元巡司,明初置。《志》云:城北舊有云水驛,城東有荊言驛,縣東南三十里有梧桐驛,六十里有大石驛,俱宋元時置,今廢。東口,在縣北七十五里,為松陽、遂昌兩縣之要口,行旅往來,必取途于此。
慶元縣府西南三百七十里,北至龍泉縣百四十里,南至福建松溪縣八十里。本龍泉縣地。宋慶元三年,析置慶元縣,治松源鄉,以紀年為名,仍屬處州。明初省入龍泉縣,以其地為巡檢司。洪武十四年復置。縣舊無城,隆慶二年創筑,周三里有奇。今編戶五十九里。
石龍山縣治西,蜿蜒如龍。又縣治南有霞披山,色如渥丹。治西北又有象山,環夾縣治。石壁山,在縣東十里,石筍凌空,為邑關阻。又拿云山,在縣東五十里,山椒夾擁,嵌石披云,下有洞,容數百人。
百丈山縣西二十里,懸崖孤峭,下有龍湫。又松源山,在縣西南二十里,松源水出焉,流入福建松溪縣。橫嶺,在縣東南百三十里,連亙如云,入于閩界。嶺水北流,合于蓋竹水。松源水在縣西南。南流入閩,為松溪之上源。又有蓋竹水,出縣西七十里之鳳山,有交劍水流合焉。又東經石壁山西,下流入閩之松溪。蕓溪,出縣西十二里之董山,南流入閩。《志》云,縣治北有漲淤溪,西流合槎溪、蕓溪,又南合縣南四十里之梓亭溪,而注于閩之松溪。
小梅溪縣北七十里,西流入龍泉縣界,合于大溪。
大澤關縣西南五十里,西出龍泉,南達松溪。又縣南五十里曰新窯隘,自龍泉及縣境南入閩中之通道也。梓亭寨,在縣西九都,宋置梓亭榮慶巡檢司,元因之,后廢。
云和縣府西百十里。東南至景寧縣五十里,西南至龍泉縣百十里,北至松陽縣八十里。本麗水縣之浮云、元和二鄉地。景泰三年,析置今縣,兼二鄉之名以名焉。縣無城,編戶五十九里。
鳳凰山縣西北五里。秀拔數百丈,陟其巔,可盡一邑之勝。縣之北曰鯉魚山,東二里曰龜山,曰象山。又東南五里曰白龍山。環拱縣治,上有冷泉、浮云溪繞其南。
筆架山縣南十五里,有三峰并峙。又東南有安溪嶺,路通景寧縣,兩山叢夾,控御之所也。婁狗山,在縣西十里,下有靈泉,黃溪之源出焉。又大杉源山,在縣西七十里,有龍潭二,曰大杉,曰孤梯。下為箬溪,水流入麗水縣界,而入大溪。
牛頭山縣北四十里,以形似名,下為深淵。羊頭巖,在縣西十八里,高千余仞。又西二里曰大雄峰。其南曰霧溪嶺,霧溪經其下。
大溪縣南三十里,自龍泉縣東流經縣境。又東入麗水縣界,縣境諸溪流皆匯入焉。黃溪在縣南,自婁狗山下,流經縣東三里象山之麓,又東南匯于白龍山之浮云溪,下流入于大溪。又霧溪,在縣西北十七里。霧溪嶺下,亦曰武溪。《志》云:武溪自龍泉縣流入界,匯于九里灘,又東合雙坑口水,潴為規溪潭,流入麗水縣,而合于大溪。
七尺渡縣西三十里,尺亦作赤,又西至龍泉縣之武溪隘十里,兩縣接境處也。群山四合,溪流橫亙其中,疊石架梁,以通行者,有間道達石塘及松陽,至為險要。
石塘隘縣東三十里,下臨溪流,曰石塘河。山溪回合,峻險可恃,為縣境之東門。
宣平縣府北百二十里。東至縉云縣百四十里,西南至松陽縣七十里,西北至遂昌縣百四十里,北至金華府武義縣百里。本麗水縣之宣慈鄉,明初置鮑村巡司于此。正統十二年,鄉人葉宗留作亂。景泰三年事平,因析置今縣,改巡司為縣治,以剿平宣寇為名。縣無城,今編戶六十里。白馬山縣西五里。有石巖瀑布之勝。又西十里有樣山,三峰錯峙,四面峻絕,有樣巖。正統間寇起,鄉民避亂其中。甌溪山,在城東五里,下有甌溪水,相近有墨山,高聳萬丈,其色如墨。又岱巖山,在縣東北十五里,上有岱石巖。
臺山縣北二十里。層巒疊嶂,迥出諸山,前有松溪,后有桃溪,山界于中,二水繞而西,下入松陽縣境。又礱坑山,在臺山西十里,舊產銀。獅子山,在縣北四十里,有苦頭嶺,出武義之便道也。玉巖山縣南六十里。其東為東巖,四面陡絕,惟一徑捫蘿可入,一名赤石樓,稍西為西巖,兩巖對峙,中有清風峽、桃花洞,唐袁晁陷郡,鄉民共避于此。黃巢亂,郡人俞強復率鄉民避焉。宋方臘亂,郡人梁孚復領義兵屯于此。正統中,葉宗留作亂,鄉民蔡義、梁選等率眾避入東巖。賊百計不能上,乃守其出入之徑以困之。夏旱水竭,不戒于火,延燒草舍,賊乘勢而上,焚殺殆盡。蓋自昔控扼處也。又有俞高山,與玉巖山并峙,山產銀礦,今塞。曳嶺縣南四十里。嶺峻險,登陟甚艱,上有曳溪洞,相傳嘗有仙人曳履過嶺,因名。為縣南守御處。又石門嶺,在縣南十五里,《志》云:由縣趨府,此為登躋之始,岡巒稠疊,竹樹蒙籠,泉流石立,雖甚高險,而致亦甚勝。又稿嶺,在縣南六十里,自曳嶺而南,亦往來必經之地,山無草木,因名。新嶺,在縣東七十里,接麗水縣界,相近有坳塘嶺,最為幽曠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