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處州府東北至臺州府三百六十里,東南至溫州府三百六十里,南至福建建寧府五百二十六里,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,北至金華府二百八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三百里,至京師四千三十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戰國屬越。秦屬會稽郡。漢初為東甌國地。武帝以后,屬會稽郡。三國吳兼屬臨??ぃ瑫x屬永嘉郡,宋齊因之。隋開皇九年,平陳,廢郡,改置處州始治括蒼縣。十二年,改曰括州。大業初,又改為永嘉郡。唐復曰括州。天寶初,曰縉云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大歷十四年,改為處州避太子諱也。五代時,屬于吳越。宋仍為處州亦曰縉云郡。元曰處州路。明初曰處州府,領縣十。今為處州府。
府湍流亙地,峰嶺倚天,雖僻處一隅,而南鄰閩越,可樹搗瑕之功,東迫永嘉,已具建瓴之勢。明初規有浙東,即下處州,一以絕窺伺之端,一以厚括囊之資也。
麗水縣附郭。本漢回浦縣地。后漢為章安縣地。三國吳為松陽縣地,屬臨??ぁx因之,宋以后屬永嘉郡。隋析置括蒼縣,為處州治,是后皆為州郡治。唐大歷十四年,改今名。今編戶一百十五里。
處州舊城在府東南七里括蒼山麓。隋唐時故治也。亦曰括州城。括本作栝,即欏木也。松身柏葉,山多此木,故名。隋因以名州。唐末,盧約竊據是州,遷治于小括山上。宋楊億云:郡齋迥在霄漢,石磴盤屈。是也?!独m廳壁記》:小括山路九盤始入譙門。宋崇寧三年,楊嘉言為守,削直之。大觀元年,郡守高士廣復舊,元至元二十七年,郡守斡勤好古,復遷治于今所,北枕棗山,筑城環之。前朝洪武初修筑,正統以后,屢經繕治,有門六,城周九里有奇。
麗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。唐初置麗水縣,屬括州。武德八年,省入括蒼縣。今其地有古城岡、縣頭山、舊城塘之名。
萬象山府治西北。俯臨城邑,下瞰溪光。城中之山凡十,此其最高者。或曰即山也,在縣治西南一里,多生木,上有夫子廟,一名廟山。萬歷中改今名。又梅山,在山之東南,高如之。棗山在縣治西,又西則姜山、茭山、錦山,皆相連。最西者曰小括山,其址與萬象山相接。眾山環簇,狀若蓮花,一名蓮城山。徑路盤紆,亦曰九盤嶺。其北則為月山,以海月初升,先得其光而名。縣治之東有囿山,稍北則為富山。此所謂城中十山也。又有大括山,在府城東七里,亦曰少微山,郡應少微處士星,故山名少微,州曰處州,山西南絕頂有眉巖,從下望之,如列眉然。
麗陽山府北七里,山下有溪,麗水之名以此。其北三里曰白云山,高六百余丈,白云之北曰城門山,皆岡阜相接,為北面之勝。南明山,在府南七里,泉石甚勝,山巔舊有千里亭,以高曠得名。又府西四里曰石僧山,西五里曰桃山,西南十五里曰石羊山,西三十里曰風門山。府東十里曰巾子山。
大梁山府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北跨麗水,南接青田,登其巔,城郭村落盡在目前。三峰山,在府西五十里,下曰靈峰,中曰翠峰,上曰岑峰,林巒秀麗,為一境之冠。又連云山,在府西南六十里,巖陡絕,上連云霄。
大溪城南二里。一名洄溪,又名洞溪。自龍泉以西,匯秦溪、漿溪諸溪澗之水流入境,合松溪、遂昌港又東至青田縣南,合諸山溪之水,至溫州府界入于海。
好溪府城東五里。源出縉云縣之大盆山,西南流至府東,為東渡。又東南達于洞溪,今亦曰東溪。本名惡溪。謝靈運云:出惡江至大溪,水清如鏡?!遁浀赜洝罚簮航篱g九十里,而有五十九瀨,兩岸連云,高巖壁立,有七十余灘,水石薄,三十里至箭溪,王羲之游此題突星瀨處也。唐文明初,溪水暴漲,溺死百余人。大中間,段成式為刺史,有善政,百姓因呼為好溪。《一統志》:突星瀨在府東四十里,一名箭溪,溪上又有琵琶洲,平沙滿望,碧水環繞,以形似名。官橋溪府北十五里。有甘泉、白溪二水流合焉,入于大溪。又麗陽溪,出麗陽山,貫串府城,中分二支,一南達于大溪,一東匯好溪堰而入大溪。又叢溪,在府城北二十五里,南流入大溪。
茗湖在府西七里。麗水諸湖俱在縣西境??h西三十里為白湖,又西十里為何湖,又西十里為李湖、吳湖,又西十里為鄭湖,咸以資灌溉之利。
通濟堰府西五十三里。松遂間多山田,歲旱民輒先困。梁天監中,障松陽、遂昌兩溪入大溪之口,疏為四十八派,自保定至白橋三十里,灌田二十萬畝。又蓄為陂湖,以備旱潦,自宋至元、明皆修葺之。
保定鎮府西五十里。明初置稅課局于此,今廢。西南達云和縣之石塘隘四十里,西北達松陽縣之石佛鎮亦四十里,為兩縣之要隘??嘀窨诎诟隙?,路出青田水口?!堵勔婁洝?,由苦竹口至青田水道一百二十里。又括蒼驛,在府治西,亦明初置。青田縣府東南百五十里。東南至溫州府百二十里。本括蒼縣地。唐景云二年,析置青田縣,屬括州,后因之。縣無城,今編戶百四十六里。
青田山縣治西北一里。有泉石之勝,故縣以名。舊《經》云:唐葉法善修道于此,曰庭青芝。又涌泉山,在縣治東二里。其泉四時不竭。披云山,在縣南三里。大溪經其北,縣之水口山也。又蔥陽山,在縣西五十里。山極高峻,宋宣和中,睦寇犯境,土人多避難于此,獲免。其西曰芝溪嶺,橫亙數十里,下臨大溪,俗名老鼠梯。昔所云:上馮公嶺,下老鼠梯,一人守險,萬人莫開。故處州形勢,以青田為最云。其流曰芝溪,入于大溪。
石門山縣西七十里。兩峰壁立,相對如門,石洞幽深,飛瀑瀉,上有軒轅丘,《道書》以為第三十洞天。其西南相接者曰石樓山,山高聳,云霧涌之,望若樓臺。
連云山縣西南九十里。有大小二山,小連云山延袤數十里,中有二洞,東曰龍須,南曰韓山,其高巖曰金水嶺,東去縣五里。元至元中,始鑿石通道,有路西達景寧。迤南為大連云山,亦名石帆山,下臨大溪?!都o勝》云:石帆山一名石檣洞,東北去石樓山二十里,高巖屹立如檣,中有三潭,危石聳峙,潭中如張帆然。鶴口嶺,縣西南百三十里,陟其巔,俯視眾山。逾二十里,即南田也。南田山縣西南百五十里。周回二百余里。上有沃土,多稻田,歲旱亦稔。唐廣德中,袁晁之亂,邑人多避難于此,明初劉基亦家于山中。大溪縣南三里。亦曰南溪,又名青溪,城東有嶺溪,城西有顧溪,俱流入焉。《志》云,大溪由麗水縣南流入境,遠匯府境六邑之水,近合縣境石藤、浣沙諸溪,經披云山北東流入溫州府界,由水道順流達溫州城下,百里而近耳。小溪,在縣西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有鶴口嶺,沐鶴溪之水出焉,即小溪也。下流合于清溪。
塵溪縣西百三十里,出景寧縣之敕木山,流入大溪。歲旱,鄉民筑堰以溉田,潦則決之,為利甚博。
白岸湖縣西南四十里。又有下尾湖,在縣東南十里?!吨尽吩疲嚎h西四十里有師姑湖。又西八里有芳前湖。又西二里有臘溪湖。又西迤北十里曰高湖,當應臺山之南麓,山東南去縣六十里,由天臺綿亙而來,故名。
淡洋隘縣南二百七十里,接溫州府瑞安縣界。明初劉基言:溫、處之間,有地名淡洋,僻絕巖險,民多負販私鹽,萃逋逃為梗,宜設巡司蒞之。是也。今有淡洋巡司,洪武五年建。又黃壇巡司,在縣北二百二十里,亦險僻處,洪武五十五年置巡司,今革。芝田驛,在縣南一里大溪濱,亦明初置。
縉云縣府東北九十里。東至臺州府仙居縣百五十里,北至金華府永康縣八十里,東北至金華府東陽縣百六十五里。本括蒼縣及永康縣地。唐萬歲登封初,析置今縣,屬處州??h無城,今編戶一百九十里。
括蒼山縣東南百里,接臺州府仙居縣及臨??h界。亦曰蒼嶺。詳見名山括蒼。大盆山,在縣東北百二十里,接金華府東陽縣及臺州府天臺縣界,好溪之源出焉。
吏隱山縣治東北。一名洼尊山,以唐縣令李陽冰名。稍西曰翠微山,縣治所倚也。又北為云塘山,山下有塘,相傳云常出其中。又西北三里為雪峰山,上有龍潭瀑布,亦曰岱嶺,嶺東之水流于好溪,嶺西之水流為南溪,婺括之水,自此而分??h西北十五里有大君子山、小君子山。二山相近,秀麗可愛。縣治西又有三峰山,以三峰秀出而名。歷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,有摧車坑、架鼓峰及龍潭諸勝,又西北二十里為葛竹山,皆與永康縣接界??h東二十五里,有天馬山。又東五里,為石囤山。又東五里,為靈龜山。又東五里,為銀山、為仁壽山。世傳人居其下者多壽,因名。
黃龍山縣西十二里。四圍陡絕,旁有池,甚清冽,相傳黃龍潛焉。唐末盧約據處州,有施使君者,結寨山上,以御之。今山上有石如樓臺,又有寨門遺址。明初,耿再成規取處州,駐兵黃龍山,山高險,再成樹柵于其上,以遏敵沖,是也。大姥山,在縣西南三十五里,上有巖,下有石室,可容數百人?!吨尽吩疲荷接姓琳?,廣容二三萬人,中有井七,蓋昔人屯營處。又有四六寨在山下,相近者曰三嶺山,接麗水縣界,高峻人莫能入。明初,耿再成既屯黃龍,復率兵至此,壘石成寨,為攻守之所。
仙都山縣東二十三里。高六百丈,周三百里。本名縉云山,唐神龍初,以此名縣,又名丹峰山,天寶七載改今名?!兜罆芬詾榈诙哦刺臁0歇毞?,廣三百丈,周回一百六十丈,一名玉柱峰,頂有湖,亦名鼎湖?!短屏洹肥烂街?,曰縉云。又有小仙都山,在縣南二十里,亦高秀。管溪官山,在縣東七十里,與臺州府接境,薪竹之饒,居民所賴。又有龍潭三處,溉田甚廣,以管溪經其下,因名?!吨尽吩疲嚎h東五里有萬松山,山勢盤旋,林巒聳秀。
馮公嶺縣西南二十里,一名木合嶺。崎嶇盤曲,長五十里,有桃花隘,為絕險處,郡北之鎖鑰也。《志》云,桃花隘嵯峨險仄,勢接云霄,周回壘石三四里,容百千人,山麓去郡城不過二十里,亦曰桃花嶺,即古桃枝嶺。陳天嘉三年,留異據東陽,遣侯安都討之,異以臺軍必自錢塘上,既而安都步由諸暨出永康,異大驚奔桃枝嶺,于巖口樹柵以拒之,安都進攻,因其山勢迮而為堰,會潦水漲滿,安都引船入堰,起樓艦與異城等,拍碎其樓堞,異脫身奔晉安,即此嶺也。宋楊億以比蜀中之劍閣。明初耿再成駐兵黃龍山,處州將石抹宜孫分兵屯桃花嶺、葛渡、樊嶺及龍泉以拒我,胡大海自金華南出軍樊嶺,與再成合攻之,再成取間道出桃花嶺后,連拔桃花、葛渡二寨,遂薄處州城下,宜孫敗去。《防險說》:馮公嶺與青田縣之老鼠梯,皆一人守險,萬人莫開之處。守馮公嶺,則寇無從上;守老鼠梯,則寇無從下。馮公嶺失,則處不可固矣。樊嶺,見宣平縣。葛渡,亦在縣西南,或曰近松陽縣界。又有白云洞,在桃花嶺北,石屋深敞,容數百人。
好溪在縣治南。自大盆山西流而南折,遠近諸溪水皆流匯焉,經仙都山下,謂之練溪。歷羅侯灘,至縣治南,又西南入麗水縣界。管溪,在縣東五十里,源出括蒼山,經管溪官山下,又西流入于好溪。
南源溪縣北二里。源出雪峰山,西北流,縣北諸溪水皆流匯焉。入永康縣界,亦謂之南溪,即金華南港之上源也。梅溪,在縣西十里?!吨尽吩疲嚎h西有客星山,傍有石室,一名石龜嶺,龜溪出焉。折而西北為梅山,梅溪出焉。俱匯流于南源溪,入永康縣境。蒼嶺寨在縣東,近括蒼山。嘉靖四十一年,置寨于此,為防御處。相近有東平寨,古名七十二寮,有石井七十二,容數千人。四面石壁,高百余丈,其旁又有西寨,亦故屯營處也。萬景山寨,在縣西北,中容萬人。又有云巖寨,山勢聳峙,巖石磊塊,其狀如甑,四圍環逼,有小徑攀援而上,可容萬人,為天造之險。《志》云:縣境有黃寮寨,又有越陳寨,皆嘉靖三十九年置。又有老鷹巖寨,在縣東北,嘉靖四十年置,縣治北又有客山寨,其廣亦可容萬人。丹峰驛在縣治南。元曰云塘驛,在縣北三里,明初遷于縣南,改今名。五云館,在縣北。《聞見錄》云:館去縣五十里,本名縉云館,東通臺郡,西北接永康,為縣之要隘。
松陽縣府西北百二十里。東北至宣平縣七十里,西至遂昌縣七十里,南至云和縣八十里。本漢章安縣地。建安四年,孫氏析置松陽縣,屬會稽郡。三國吳太平二年,改屬臨???。晉初因之。大寧初,分屬永嘉郡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屬處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松州,八年州廢,縣屬括州。五代梁開平三年,吳越改為長松縣。石晉天福四年,又改白龍縣。宋咸平二年,復曰松陽縣,仍屬處州??h無城,今編戶一百六里。
百仞山縣西南五里。有峰獨立,傍無依倚,高二百余丈,舊名獨山。唐天寶中,改今名。山麓有白龍津,吳越因以名縣。又西屏山在縣西一里,上有凌霄臺,有泉雖旱不竭。其相近者為云巖山。又西四里為紫金山、石筍山,以山泥紫赤、石峰如筍也。
橫山縣南十里。高三百余丈,如云橫空中,山頂寬平,可五百畝。大明山,在縣西三十五里,亦曰留明山。高絕千仞,群峰羅列,澗水環繞,石磴縈紆,稱為峻險。又西五里曰長松山,吳越時,以此山名縣,俗名牛頭山。馬鞍山,在縣西四十八里,橫絕松溪之口。唐時山產銀,采以充貢,尋罷。元末趙普勝嘗立水寨于山下,山接遂昌縣界。又卯山,在縣西三十里,與縣西南三十里之酉山相對。山以卯酉名者,以舊市言之,正在東西。今縣治既徙于東,則卯山亦在西矣。竹客嶺縣北十五里,東至宣平縣五十里。嶺高四千馀丈,泉出山頂,下注為潭,溉田百余頃,行旅出其間,路最險仄,為縣之要隘。今嶺下有東西坑,潴為龍潭,竹客橋跨其上。石佛嶺,在縣東南四十里,嶺峻險,下臨松溪。又東南至府城七十馀里,往來通道也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又有龍虎幻,亦守御要地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