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大末縣地。后漢建安二十三年,孫氏分新安置定陽縣。三國吳寶鼎初,屬東陽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廢入信安。唐咸亨五年,復析置常山縣,屬婺州。垂拱二年,屬衢州。乾元初,屬信州,后復故。宋初因之。咸淳末,改為信安縣。元復曰常山。舊無城,明朝正德七年,以姚源賊亂,筑城備御,周三里有奇。編戶一百有六里。
定陽城縣東南三十里。后漢末,孫氏置縣于此,至隋始廢。《志》云:今其地名三岡,遺址猶存。又縣東南招賢鄉有信安廢縣,相傳晉時置縣于此。
三衢山縣北二十五里。昔有洪水暴出,派山為三道,因名。峰巖奇秀,甲于一郡。唐取以名州。其相接者曰容車山,下有碧玉、蓮花二洞,山高三百丈,周環五里。又有石門山,石徑僅容一人,下臨金川。嚴谷山,在縣北三十八里,石壁高百余丈,山脅有洞,流泉不竭,下多嚴姓,因名。常山縣東三十里。縣以此名,一名長山。絕頂有湖,廣數畝,亦曰湖山。巨石環繞,儼如城郭。王象之曰,即信安嶺也。陳天嘉初,留異據東陽時,江、郢二州俱為王琳所有。異因與琳自鄱陽信安嶺潛通使往來,今自衢州經信州達于鄱陽,必由常山,所謂嶺路也。舊《志》云:唐時常山縣城蓋治常山之麓。
菱湖嶺縣北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自縣至開化凡八十里,嶺為往來之沖。又木綿嶺,在縣南十里,由此達江山縣之道也。寶蓋洞,在縣西五十五里,球川之上。正德七年,以姚源盜起,置戍于此。又縣西南三十余里有白石塢濠坑,亦是時置戍處也。
金川縣北半里。一名馬金溪,源出開化縣東北馬金嶺,流入界,經縣北五里,有壘石突出溪中,謂之金川灘,縣北諸溪流皆由此匯入焉。其水最大,勝三百斛,舟繞縣郭而東合文溪,又東南流五十里,入西安縣界,即信安溪之上流也。馬溪,在縣西北五里。自開化縣流入境。又東南流十里至石門,合于金川,亦曰雙溪。
文溪在縣東。自江山縣流入縣境,縣南諸溪流皆匯入焉,匯金川水入西安縣界。郡志,今縣南一里有石空溪,自江山縣流入界,至縣南十里有私溪,自縣西南流合焉,謂之新開溪,蓋即文溪矣。又有儻溪,在縣西北五里,源出玉山縣境,沿流至縣北五里入金川。招賢溪,在縣東三十里,東流三十里入金川,與西安縣境相接。又浮河溪,在縣東北五十里,亦南流入金川。
球川縣西五十里。四山環抱,川經其間,險僻處也。
草萍驛縣西四十里。江浙于此分界。又西四十里即江西玉山縣也。隆慶初,并入廣濟驛,置公館于此。今詳見玉山縣。廣濟驛,在縣城東。舊在城內,嘉靖四十二年,遷今所。本曰廣濟水驛,后并入草萍馬驛,曰廣濟渡水馬驛。驛前有廣濟渡浮橋。又新站,在縣東五十里。《聞見錄》:水南、浮河、新站三路,為縣境達府城之要口。
甘露鎮縣西北四十里。五代梁開平二年,淮南攻危仔昌于信州,吳越攻淮南甘露鎮以救之,即此。或以為潤州之甘露鎮,誤也。
江山縣府西南七十五里。南至福建浦城縣二百三十里,西南至江西永豐縣百二十里,西北至江西玉山縣八十里。本信安縣之南川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須江縣,屬衢州。八年,省。永昌初復置,仍屬衢州。五代唐長興二年,吳越改江山縣,宋咸淳末,改為禮賢縣。元復曰江山。舊無城,前朝隆慶二年創筑,周二里有奇。編戶一百二十七里。
西山在縣治西。峰巒秀拔,下有須泉,一名梅花泉。又有騎石山,在縣西二里,與西山相接。縣南五里又有景星山,與騎石相對,本名突星山。宋紹興間,改今名。又航埠山,在縣東一里,山勢逶迤,鹿溪經其陽。湖山,在縣北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山高百丈,周五十里,山半有石城,內有腴田。江郎山縣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高六百尋,一名金純山,一名須郎山。有石峰聳秀,俗呼江郎三片石,山頂有池,人跡罕至。錢氏以此山名縣。又浮蓋仙山,在縣南百里,有巖洞泉石之勝。又南十里曰覷心山。俱以峻拔而名。相近者又有箬山。志云箬山在縣南百里,高出仙霞之上,晴霽時可望衢城。石門山,在縣南三十里,往來者皆道出山麓,謂之石門街。
仙霞嶺縣南百里。《志》云:嶺長二十里,高三百六十級,有二十八曲。又南十里為大竿嶺,又二十里為小竿嶺,皆閩浙之襟要,行旅必由之道也。今詳見重險仙霞。
璩公嶺縣東南六十里,路出處州府遂昌、龍泉二縣。又東磧嶺,在縣東南百里,與遂昌縣接界。大陳嶺,在縣西北十二里,路出常山。又有大嶺,在縣西北二十里,亦出常山之道也。又紅旗嶺在縣南三十五里,路出江西玉山縣。
大溪在縣城東。一名鹿溪,亦曰鹿頭溪。仙霞諸嶺之水,至清湖渡,始通舟楫,北流經城下。又東北十八里而為大溪灘,舊有浮橋,一名渡江頭,為縣境之沖要,又東北入西安縣境,是曰衢江,即浙江之南源也。
文溪縣西三十五里。出縣南九十里石鼓山,又合四境群山之水,匯為一溪,北流入常山縣,與金川會,復折而東南入西安縣界。口溪,在縣東南十里,自遂昌縣流入界,合于大溪。又縣境有青草洲。《郡國志》:由鄱陽郡東南至須江青草洲七百五十里云。
清湖渡縣南十五里。官置浮梁,以濟行旅。有清湖鎮,為閩浙要會,閩行者自此舍舟而陸,浙行者自此舍陸而舟矣。峽口渡,在縣南六十五里。《輿程記》:自清湖渡至峽口渡,凡五十里,渡闊三十余丈,泛濫時,一望無際,淺涸則磷磷石澗耳,居人為竹筏往來,上下溪澗,輕捷如鷗。
仙霞關在仙霞嶺上,有巡司戍守。舊名東山巡司,初置嶺下。成化間,徙于嶺上。又有小竿寨,在縣南百三十里小竿嶺上,舊有小竿巡司,今革。俱詳見前重險仙霞。
白達寨縣東八十里。又縣西五十里有新塘寨,縣西南六十里有馬鞍寨。皆正統中置,以備礦寇。又有峽石寨,在縣南七十里,即峽口渡,路通江西、福建,為設險處。禮賢鎮,在縣西三十五里。文溪經其西,亦往來要地也。
開化縣府西北二百里。東北至嚴州府遂安縣百二十里,北至南京休寧縣二百四十里,西北至南直婺源縣百七十里,西至江西德興縣百四十里,西南至江西玉山縣百四十里。本常山縣地。宋乾德四年,吳越錢氏置開化場。太平興國六年,升為縣。縣無城,明朝正德六年,創筑。嘉靖二十九年,以水圮增修。隆慶二年,復營繕。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一百六十里。
鐘山縣治北二里。金溪經其下,一名覆釜山,縣之主山也。又蟠桃山,在縣東北五里,巖壁峻立,山徑縈紆。其南曰王母山,在縣東五里,山高而銳中有靈湫。《志》云,縣東二十五里有雅金嶺,周五十里,路出常山,嶺勢壁立。山半亦有靈湫,名攝龍洞。
石耳山縣西八十里。周回三百里,連亙婺源、德興二縣界,中有龍湫。又古田山,在縣西百里,與石耳相峙,高十五里,中有田百畝,田畔亦有龍湫。金竹嶺縣北六十里,道出休寧縣。有開化巡司戍守。《志》云:自嶺而北六十里,至休寧縣界之江嶺。是也。又馬金嶺,在縣北九十里,東接遂安,北接休寧,最為沖要。百際嶺,在縣北五十里。其相接者有風嶺,與婺源縣接界,明初下徽州,元將李克魯退屯浙西扎溪源,既而前軍至界首百際嶺,元兵逆戰,大敗之,是也。扎溪,或云在嚴州府遂安縣界。菱塘嶺縣西南八十里。與江西玉山縣分界,自嶺至縣六十里。又歇嶺,在縣西北七十里,自嶺而西,由白沙以抵德興,為往來通道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三十里有芹嶺,又有遁嶺,相連并峙,高皆切云。り嶺,在縣東北七十里,與遂安縣分界。又五十里而繞遂安。又深山嶺在縣東四十里,縣東南五十里又有蓼嶺,皆路出常山縣。
金溪在縣治東。有二源,一出馬金嶺,一出百際嶺,合流而南,繞城北而經城東,又南流至華埠,始容小舟,入常山縣境,曰金川,而流始大。縣境諸溪流皆匯入焉,亦曰馬金溪,即信安溪之上源也。《志》云,信安溪水大抵從江西玉山縣懷玉山而分,自山以西,水皆西流入于湖,自山以東,水皆東流入于江,懷玉山蓋近縣西界也。
馬溪在縣東。發源縣東十五里白馬山下,合大駛、小駛二澗,西南流三十五里,至常山縣境,注于金溪。又龍山溪,在縣南三十里,一出縣西南八十里之壕嶺,一出縣南七十里之梨嶺,回環十二曲,至華埠注于金溪。聲口溪,在縣西二十里。其上流為池淮溪,有兩源,一出歇嶺,一出縣西百里大榕嶺,合流至縣西三十里滕巖下之池淮畈,曰池淮溪。又東為聲口溪,復東南流十五里,注于金溪。《志》云:縣西三十里有楊淮水,出江西樂平縣界,縣東北七十里有り嶺水,下流皆入馬溪。白沙關縣西八十里。路出德興縣,自嶺而西七十里,即縣治也。又白石寨,在縣西二十五里,舊為戍守處。
馬金鎮縣北三十五里。以馬金嶺而名。有巡司戍守,今革。華埠鎮在縣南三十里,自常山至縣,此為通道。隆慶中,設營于此以御寇,曰華埠營。附見:
衢州守御千戶所在府治西。元置鎮守保甲萬戶府。明初,改置仁和衛,尋改為守御所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