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金華府東北至紹興府四百五十里,東南至臺州府五百七十二里,南至處州府二百八十里,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,北至嚴(yán)州府一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,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,至京師三千七百四十八里。
《禹貢》揚(yáng)州之域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為越地。秦屬會稽郡。漢因之。后漢為會稽西部都尉治烏傷縣。三國吳寶鼎元年,置東陽郡治長山縣。晉以后因之。梁末,置縉州太平元年,以留異為縉州刺史,領(lǐng)東陽太守。陳廢州,改置金華郡天康二年,討平留異。蓋是時改名。《玉臺新詠》:金星與婺女爭華,故曰金華。隋平陳,改置婺州亦以天文婺女之分而名。大業(yè)初,復(fù)為東陽郡治金華縣。唐復(fù)為婺州。天寶初,亦曰東陽郡。乾元初,復(fù)故。五代時,屬于吳越石晉天福四年,吳越升州為武勝軍節(jié)度。宋仍為婺州亦曰東陽郡武勝軍。淳化初,又改軍名曰保寧。元曰婺州路。明初改為寧越府宋龍鳳四年,元至正十八年也,尋曰金華府龍鳳八年改。領(lǐng)縣八。今仍曰金華府。
府控臨安之腰膂,當(dāng)臺、紹之上游,西臂信安,南肘括郡,所謂腹心之地也。引兵北出,則敵不知其所備,而錢塘失其險矣。若馬首南向,閩嶺雖峻,又豈足以自保哉?明初規(guī)取浙右,克婺州而固守之,扃鑰東陲,鞭棰臣猾。明太祖嘗言,寧越為浙東重地,不信然歟?
金華縣附郭。漢烏傷縣地。后漢初平三年,孫氏析置長山縣。吳寶鼎初,為東陽郡治。晉、宋、齊因之。梁改置金華郡,亦治此。隋平陳,郡廢,改縣為吳寧。開皇十二年,改曰東陽。十八年,改今名,為婺州治。唐初因之。垂拱二年,改為金山縣。神龍初,復(fù)曰金華。宋因之。今編戶二百有五里。
婺州城《志》云:舊城在今城東四十里。一云:去府西南四十里,今湯溪縣境內(nèi)。唐開元中,始徙今治。舊有子城,周四里,宋廢。今城,相傳吳越時筑。宋宣和四年,因故址修治。元廢,至正十二年重筑。明初亦嘗修治,后漸圮。萬歷三年,繕修完固。舊有十一門,今存七門。城周九里有奇,南臨大溪,三面環(huán)濠,倚山帶水,東西長而南北短,險固可恃也。長山廢縣,在府東。唐武德四年,析金華縣置,屬婺州。八年,省入金華縣。
金華山府北二十里。一名長山,山橋在焉。南去府城三十里,山中諸溪匯流,其下兩崖對峙,高數(shù)百仞,登其上,則城郭聚落宛在目前。《志》云:府北二十五里有鹿田山,為北出蘭溪之間道,即金華山之鹿田峰也。相接者曰白望山、乾封山,而乾封山又為鹿田之門戶。余見前名山金華。
銅山府南二十里,下臨南溪。一名白沙山,舊產(chǎn)銅,下有銅山泉。又有銅山寺,景泰中,張楷討處州礦賊,駐師銅山寺,賊來戰(zhàn),敗之,因招降其余黨。又西南五里曰石門山,山高三百丈,有石對峙如門,水乘高而下者三級,俗謂之龍門。
南山府南四十里。高數(shù)千仞,周四百余里。脈自括蒼山來,南則遂昌、松陽、宣平,東則永康、武義,西則龍游、湯溪諸山,皆相聯(lián)絡(luò)。深邃幽遠(yuǎn),千峰層矗,高入云表,陰崖積雪,經(jīng)春不消。其最高之,曰箬陽,去郡城百里,上有龍湫,名三斷水。三斷之東,有大溪、小溪,流出為上干、下干,南合于梅溪。又白原山,在府南五十里,《志》云,高千余仞,羅列二百余峰,蓋亦南山之別阜矣。
東山府東五十里。高千余丈,周三百里。東接?xùn)|陽縣之大盆山,南為武義縣之八素山,山之高,曰齊云岡。又有葛公山,五峰卓立,高千余仞,東北入義烏縣界。《志》云:山在府東七十五里。至道山,在府東南三十五里,一名覆釜山,亦名積道山,連峰擁翠,石磴縈紆,山頂平曠,可列屯營。
太陽嶺府東北五十五里。高峻若與太陽齊,逾嶺即浦江縣界。黃姑嶺,在府東北五十里,宋宣和中,方臘寇婺,邀敗官軍于此。又樟柏嶺,在府西二十里,為陸走蘭溪之道。
東陽江在府城南,即婺港也。亦曰雙溪。雙溪者,一為東溪,亦名東港;一為南溪,亦名南港。東港源出東陽縣大盆山,經(jīng)義烏縣,西流入境,有航慈溪、白溪、玉泉溪、坦溪、赤松溪皆匯流入焉。經(jīng)府東三里之石崎巖,又西與南港會。南港源出處州府縉云縣雪峰山,經(jīng)永康縣、武義縣流入境,有松溪、梅溪、白沙溪皆匯流入焉,繞府南五里之屏山,西北流,與東港會于城下,故曰雙溪。諸水匯流,波紋如,謂之氵溪,亦曰氵水,西流受白沙溪、桐溪、盤溪諸水,入蘭溪縣界,又名為蘭溪,此即浙江東南別出之源也。《唐?五行志》:咸亨四年,婺州大雨,山水暴溢,溺死五千余人,即群山之水,奔注溪,溪不能容也。《郡志》云:雙溪經(jīng)府西五里,中有五百灘,盤亙甚大,舟行牽挽,須五百人,然后可渡,故名。
通玄溪府北十五里。源出金華山巔徐公湖,經(jīng)山橋下,又南經(jīng)府北十五里之東紫巖,環(huán)郡城后,至城東南之弘濟(jì)橋,入于南溪。又回溪,亦出徐公湖,分流西南出,繞城北諸山,至城西南,入于雙溪。又赤松溪,亦自金華山發(fā)源,東南流,至府東十二里,入于東溪。梅溪府南十五里。源出武義縣大家山,東北流,合南山之箬陽、上干、下干及下坂之水,又北會于南溪。又松溪,在府南四十里,源出武義縣,入素溪,合諸溪之水,又北會積道山之水,西流入南溪。航慈溪,在府東四十里。其上源即義烏縣界小雙溪也。西南流,入于東溪。又黃湮溪,在府西二十里,源亦出徐公湖,西南流,入蘭溪縣界。又有潛溪,出府西北三十里之九龍洞,南流合黃堙溪,注于大溪。《志》云:境內(nèi)諸溪皆出山澗中,盤紆繚繞,群灘櫛比,皆合雙溪,為婺港,而會于衢港。
雙溪驛在府治北。五代時,錢氏置金華驛,宋元因之。明朝改為雙溪馬驛。又有雙溪水驛,在府城西南。元置通波驛。明初,改今名。孝順驛,在府東五十五里,元置。為東出義烏之通道。今驛廢,亦曰孝順鎮(zhèn)。又有竹馬館市,在府西二十里,驛道所經(jīng)也。通濟(jì)橋在府城西南。長七十余丈,臨雙溪,與問津橋相望。元至正間,甓為梁,復(fù)就圮壞,乃比舟貫以渡行者,曰上下浮橋。今府東南三里有弘濟(jì)橋,長三十余丈,蓋即故問津橋矣。又松溪橋,在府南二十五里,長二十五丈,路出永康。
蘭溪縣府西北五十里。南至湯溪縣五十里,北至嚴(yán)州府九十里,西北至嚴(yán)州府壽昌縣七十里。隋為金華縣地。唐咸亨五年,析置蘭溪縣,屬婺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蘭溪州。明初復(fù)為縣。《城邑考》:縣舊有子城,周不及二里,相傳唐末筑,久廢,其邑城周二里有奇。元至正十八年,城歸于明,因舊址修筑。越七年,城圮于水,復(fù)修筑,后屢圮于水。正統(tǒng)九年,列柵為守,以備括寇。萬歷中改筑,以磚石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二百六十九里。
大云山在縣治東南。俗名大寺山,以下有佛剎也。山不甚高,而延袤數(shù)里,名亦不一。西南臨大溪,其東南曰費(fèi)隴山,兩崖夾峙,中通逵道,山口為五里牌。正統(tǒng)中,括蒼盜起于此,設(shè)木寨以御之。又天福山,在縣治右,今城址環(huán)其麓。又蘭陰山,在縣西南七里,一名橫山,橫截大溪,周十二里,山頂有塔,下有龍?zhí)叮嗝麢M山潭,即蘭溪所匯也。縣東十里又有銅山,接金華山西麓,舊產(chǎn)銅。南住山縣南十五里。祝穆云:其山自閩中迤邐而來,至此截然而住,因名。又南五里曰古城山,高阜中峙,兩山環(huán)其左右,山脊有城,周二三里,缺處如門。
洞巖山縣東二十里。一名靈洞山。高百余丈。靈洞凡六,而著者三,曰白云,曰涌雪,曰紫霞,余為上中下三靈洞,亦曰小山洞。東麓有白坑,西有紅坑,長皆五六里。又東北一峰,名小飛來,下有天池泉,流為洞溪,東南注于雙溪,山口又有天井巖,高亦百余丈。又紫巖山,在縣東二十五里,山上有巖,色紫,形如覆釜,穹窿深廣,可容百余人,旁有玲瓏巖,其下為鷂窠巖,深廣皆數(shù)丈,容二三百人,八石溪出焉,流入婺港。高眉山,在縣東北二十五里,杰出群峰,石壁凌空,松陰蓋地。又東北五里為十二曲山,山腰路有十二曲,飛瀑如練。
盤山縣北五十里。頂平如盤,四圍累石如城,相傳昔人避兵處。又北五里有馬嶺,接建德縣界。《志》云:山北十五里有水山,山多流泉,下有三源,曰鮑源、盛源、繆源,各深十?dāng)?shù)里。硯山,在縣西五十里,高數(shù)百丈,盤亙二十余里。山頂平正,有池如硯。其西為陳嶺,石路,千有余丈,接龍游、壽昌二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四十余里有白石山,一名玉華峰,山腰有洞,險不可登,前為道峰山,相對白仁山,山之左又有巨石、飛泉諸勝。縣西三十里又有龍門山,狀若游龍,夾道如門。二十五里為柱竿山,平地突起,旁有高峰,俗呼將軍山。又大慈巖,在縣西北五十里,巖洞深廣,自麓至巔約十余里,與壽昌縣接界。
萬松源縣西四十里,山繞谷深,源口盤固,可以避亂。又縣西有慕塢、見坦、塔彈三峰,諸源皆山溪盤結(jié),中寬平,可田可漁,深或數(shù)里,或數(shù)十里,居人保固其中,并擅桐漆材木之利。又木沉源,在縣北。其西為湛里源,又西為魯源,皆大山相夾,深三十余里,居民盤布,物產(chǎn)甚饒。
蘭溪在縣城西南。《志》曰:蘭溪亦曰大溪,其源有二。一自衢州府東北流至縣,曰衢港。一自府城西流至縣,曰婺港。二水合而匯于蘭陰山下,類羅文,又名水。經(jīng)縣北三十里香山下,亦名香溪,有香溪渡。又北五里至金家梁,五里為白雁灘,十里為三河,為望云灘,北至嚴(yán)州城東南,與徽港合,是為浙江之上源。
靈湖縣東十九里。長二里,廣五十丈,中有泉穴三十六。又泉湖,在縣西北二十里,廣百余畝,中有泉穴十。縣北又有長湖,長十余里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湖以二十計,皆潴水灌田處也。
東溪縣東二十五里。其上流亦曰雙溪,諸山之水所匯也。一名石匣溪,西流入于婺港。大梅溪,在縣北五十里崧山下,源出浦江縣之大洪嶺。又有小梅溪,出浦江縣之烏蜀山,經(jīng)崧山下而合流,至縣西北三十五里金家梁,入于大溪,亦謂之龍門水。
赤溪縣西北十五里。源出壽昌縣東南二十五里之長嶺,流入縣界,合于衢港。又有乾溪,在縣西北二十里,有二源。一出嚴(yán)州府西南二十五里之馬目山,謂之芝溪。一出縣西北四十五里之塔彈源,謂之社溪。經(jīng)縣西北三十里白露山下而合流,又十余里至湖埠,入于大溪。
平渡鎮(zhèn)縣西北十二里大溪北岸。下有女兒渡,溪流至此,東西闊二百余丈,有巡司戍守。洪武六年置。永昌鎮(zhèn),在縣西北四十三里。其地即古三河戍也。《志》云:今縣治即孫吳時所置三河戍。似誤。唐亦置戍于此,其地與建德縣接界,今曰永昌鎮(zhèn)。有三河渡,為金、衢、徽、嚴(yán)四郡之要地。嘉靖間,礦盜竊發(fā),設(shè)兵駐防于此。
氵水驛在縣城南。宋置蘭皋驛,在縣治西。元為蘭江水站,在河?xùn)|岸,后皆沒于水。明朝洪武初,改為蘭溪驛,移于城南門外。十四年,改今名。又蘭溪遞運(yùn)所,亦置于此。又香溪稅課局,在縣北三十里香溪鎮(zhèn)。普濟(jì)橋,在縣西北女兒渡上。宋紹圣中,維百艘以梁溪上,名普濟(jì)橋,后更名望云,今橋廢,仍以舟濟(jì)。又縣西門外有悅濟(jì)浮橋,一跨衢江,一跨婺江。兩江相合,有洲渚橫亙,如月牙樹石,其端系鐵以維舟,兩浮橋相距不過百余武,為水陸津要。《志》云:悅濟(jì)橋,舊名中浮橋,宋紹興中始建,元末廢,洪武初復(fù)建。其后修廢不一,至今為民利。東陽縣府東百三十里。南至永康縣百十里,西至義烏縣四十里,北至紹興府諸暨縣百二十里,東至天臺縣三百五十里。漢烏傷縣地。唐為義烏縣地。垂拱二年,析置今縣。五代梁開平四年,錢Α奏改曰東場。宋咸平二年,復(fù)故,仍隸婺州。舊有土城,周十里,中為子城,相傳亦吳越時筑,歲久堙廢。明嘉靖三十三年,倭寇突犯。三十七年,始筑石城。隆慶元年,增修,周不及八里。編戶二百有二里。
吳寧廢縣縣東二十七里。漢末,孫氏分諸暨縣置,屬東陽郡。隋廢縣蓋置于此。其廢城周一里,土人猶名其地曰城里。今亦見諸暨縣。三丘山縣南八里。高三百六十丈,周二十里。晉義熙間,殷仲堪為守,嘗登此,郡人比之羊叔子,因名峴山,有東西兩峴峰。又夏山,在縣東南四十里,上有禹廟,因名。高七百丈,周二十里,四面峭絕,山頂有池,曰上湖,冬夏不涸,山之西有西巖嶺,西至縣三十里。歌山,在縣東南七十里,上有石室,容百余人,山下有溪,舊通臨海,今堙。又松山,在縣南七十里,相傳唐末有馬將軍者,立寨于此,以拒黃巢。東白山縣東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高七百三十丈,周五十里,峰巒層疊,與會稽、天臺諸山相連屬,中有水,流入東陽溪。其西南有西白山,高四百五十丈,與東白相峙。《嵊志》云:東陽有北白山,蓋即大白山也,隨地異名耳。又有嵬山,亦與大白相接,山凡六面,上有三十六井。《志》云:西白山、嵬山皆在縣東五十里。金山,在縣北五十里,自此迤邐而北。又二十里至畢嶺,接諸暨縣界,俗謂畢嶺為お錢嶺。大盆山縣東南百三十里,接臺州府天臺縣界。其南為畫溪水所出,其北則東陽江之源也。《志》云:山高五百丈,周百三十里,形如覆盆。其傍有小盆山,東陽江別源出于此。
南午嶺縣南十里。溫、處、臺、閩取途處也。嘉靖三十三年,倭賊自仙居來犯,官軍御卻之于此。又馬げ嶺,在縣東南二百四十里,嶺險峻,延袤三十里,為臺、婺之咽吭。嘉靖三十三年,倭寇由此窺犯,三十五年,復(fù)寇仙居,因筑寨嶺上,以為防御。烏竹嶺,在縣東北四十里。逶迤數(shù)折,與縣東北二十里之大小嶺,三十五里之蒿嶺,北七十里之鸕鶿嶺相連亙,為北境之關(guān)隘。寇自粵至者,此為拒扼之所。又白峰嶺,在縣東北七十里,高三百丈,石棧縈紆,東通嵊縣。嘉靖三十五年,據(jù)險立寨,以防倭寇。
烏舞巖縣南七十里。高五百丈,上寬平,可容千人。唐末置寨于此,以拒黃巢。其相近者又有黃藤巖,下臨清潭,高三百余丈,鳥道紆回。其頂平曠,可以避亂,旁峙者又有西明、馬鞍等巖,皆有洞穴,迂回環(huán)互為險。
東陽溪在縣北五里。舊曰吳寧溪。出大盆山,屈曲流二百里殆然此,俗謂之河埠。又西入義烏縣界,亦謂之烏傷溪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吳寧溪出吳寧縣,下經(jīng)烏傷縣,謂之烏傷溪。胡氏曰:浙江有三源,其發(fā)于烏傷者,《水經(jīng)注》謂之吳寧溪,即今之婺港也。按吳寧縣,舊分諸暨縣置,在東陽縣之東界,大盆山舊蓋屬之,故《水經(jīng)注》云然。《志》以吳寧溪為出義烏縣南之杳嶺者,非也。畫溪,在縣西南三十五里。亦出大小盆山,環(huán)繞縣南境,合諸溪水而西北出,群山縈回,草木如畫,因名。入義烏縣境,合于東陽溪。橫溪縣南四十二里。亦出大盆山,匯縣南境諸溪之水入于畫溪。又荊浦溪,在縣南四十五里,西流會于橫溪。縣南六十五里又有檉溪,西流合荊浦溪。縣東二十里有定安溪,東北流,入東陽江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溪大抵皆出大盆山,惟檉溪出縣東南八十里之楊溪龍湫。烏竹嶺寨在烏竹嶺上。嘉靖三十七年置,其北接鷺鶿嶺,達(dá)諸暨縣界之烏巖,其南接嵩嶺諸山,實為要隘。又縣東北有白峰嶺寨,在白峰嶺上,一名長樂寨,亦嘉靖中置。又馬げ嶺寨在馬げ嶺上,亦嘉靖中置。又夾溪寨,在縣東百里,有夾溪橋。群山中斷,兩崖壁立,其水懸流而下,匯為十八渦,橋亙其間,如綴絕綆。嘉靖三十四年設(shè)寨于此,居然天險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(xué)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(xié)會 版權(quán)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