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鰲山府東南百二十里。宋建炎四年,金人入寇,高宗泛海,嘗泊此山,留四十日,始還紹興。其相峙者曰海門山,對立如闕,在海北岸,東枕海。又四里曰赤山,又東曰翠環山,與海中諸山相望。玉峴山,在府東百有九里海中,舊名黃石山。唐天寶六載改今名。山中泄水九層,沿崖涇落,宛如白練。又有石澗,容數百人,四圍多林木,陰翳蔽天,今其地亦曰黃礁。又東二十里曰合旗山,又二十里曰掘門山,與黃石山矗立相對。又東麂山,在府東五十七里,其相近者曰西麂山。又龍符山,在府東百七十里,一名覆釜山。又大雄山,在府東二百十里,皆海中山也。
芙蓉山府東二百里海中,出海口望之,竦若紅蓮始開。唐天寶六載,改名秀麗。嘉靖三十三年,官軍擊倭賊于芙蓉海口,是也。又臨山,在府東北二百四十里,一名牛頭山,下有溪二,水合流。亦名臨溪。《志》云:山逼臨海岸,亦曰臨海山。白山,在府東南二百五十里,望之如雪,其上有湖,其下有溪。又高麗頭山,在府東南二百八十里,自此分路入高麗國,一峰突立如人首,因名。此皆海中諸山也。
三山府東八十五里,海門衛西南。衛濱海,散漫無險可依,山峙立椒江南岸,為衛境之望。又城門嶺,在府東南百五十里,當衛城北,亦峙椒江南岸,稍東北即前千戶所城也。由此達仙居,走溫州,為所境之險。城山嶺,在府西南三里,以城跨其上而名。又有新嶺,在府南三十五里,入自大左岙,至嶺脊,與黃巖縣分界。《志》云:大左嶺在府南四十里。
雙巖府南十五里,與府治對,峻峭為諸山之勝。又馬蹄巖,在府南二十里,甚險峻,一名圣巖。又仙巖在府東南百二十里,高廣可數百仞。常風洞,在府西五十里常風嶺上,中幽邃,舊有石欄護之。宋宣和中,嘗駐兵于此。又招賢洞,在府西六十里,亦宋宣和中擊賊處,其地險僻,設兵戍守。
海府東百八十里,有兩頭門諸險。嘉靖中,為倭夷出沒處。又有螺門,亦在府東海中。嘉靖中,官軍敗倭于此。《海防考》:府境最切者,曰海門衛,衛城北即海門港,一名椒江渡,港水流入二十里分兩支,一抵臺州府城下,一抵黃巖城下,此府境咽喉也。論者謂海門之防,視定海尤棘。定海水港既狹,港外連山,遠近皆可泊船分哨,今海門港一潮之遠,止有三山一座,形小勢削,并無隱蔽,港內不可御敵。外洋風浪洶涌,更無山嶼回抱,故明初至嘉靖中,屢被其患,所當增設水軍,為港口之備。
澄江在府城南,一名靈江。其上流為三江,三江者,一自天臺始豐溪,一自仙居永安溪,至府西十里而合為澄江,故曰三江。環繞郛郭,潮至此而止,故曰澄江。接于黃巖縣之永寧江而入海。元至正十二年,泰不華招降方國珍,乘潮下澄江,觸沙不行,賊至戰轉,為所殺。
東湖府東三里。宋守錢暄所浚,周十余頃,潴眾山之水,引以灌溉。又府西南二十四里有御侮潭,飛瀑下注,匯而為潭,南流入于永安江。百步溪府西北六十里。源出天臺諸山,流入縣界。有二灘湍急,俗名大小惡溪,經清潭山東注于澄江。《志》云:府南四十里又有灘溪,接三十六渡之水,會府東四十三里之潮漈溪,下流至大田港,入于永寧江。寨溪,在府東七十里。一名板沸溪。下流入永寧江。相傳唐末有方將軍者,駐兵擊寇于此。今溪側有地,曰大郭營。《志》云:縣境群溪以數十計,大約分注三江,以達于永寧江。
柵浦在海門衛東南。嘉靖中,倭賊由此入海門港,又由此犯松門衛。《志》云:柵浦去松門不過數里。湖苔泉,在縣南二十五里,出古塘門山,有三十六穴,引流而南,溉田甚廣。
蛟湖鎮府東百有二里。有巡司,明初置。又連盤巡司,在府東北百二十里,地名長沙。逼近海口,亦曰連盤港口。明初置巡司,與前千戶所相為形援。《宋志》:府東南七十里有管界寨,東南百二十里有亭場寨。嘉定十五年,守臣言管界、亭場兩寨,皆防扼海道,亭場在海門之北,管界乃入里港之中,甚無謂也。宜以管界徙海門南,與亭場對峙,因議移于土馬巖,元廢。又吳都寨,在府東百五十里,亦宋置,元廢。
赤城驛在府治東南。宋置丹丘驛,明改今名。又泰安驛,在府西北四十七里;橫溪驛,在府東北五十里,皆宋置,尋廢。杜瀆場鹽課司,在縣東百里。宋熙寧五年置場,元曰杜瀆監,明初改鹽課司。《志》云:府東南二里有臺州鹽倉批驗所。又新亭鹽場,在府東南六十里,宋置,尋廢。《宋志》:臨海縣東三十里有大田稅場,東南百二十里有雄溪鐵場,百五十里有公、廣濟二鐵場,西六十里有歸溪鐵場,西北五十里有大石鐵場,又十里有高梁銀場,后廢,元初并廢大田場。
三石鎮在府東。嘉靖中,倭略臨海之三石鎮,即此。新橋,在府東南。嘉靖四十年,倭自桃渚登陸,來犯府城,戚繼光敗之,又追敗之于新橋,又追敗之于黃沙,圍之于白水洋民居,焚而殪之。《聞見錄》云:府北有十二堡橋,為北出寧波之道。黃巖縣府東南六十里。西南至溫州府樂清縣百八十里,西北至仙居縣百五十里。本漢回浦縣地。后漢以后,為章安縣地。隋為臨海縣地。唐上元二年,析置永寧縣,屬臺州。天授初,改今名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朝洪武二年,復為縣。縣城相傳唐上元中筑,周九里有奇,后廢。明初吳元年重筑,周三里。洪武二十年,徙磚石筑海門衛城。嘉靖三十一年,倭入犯,縣以無城不能守。明年,筑城,周七里。編戶百五十六里。古城縣南三十五里。外城周十里,內城周五里,有洗馬池、九曲池故宮基址。楚滅越,越王支庶筑城保此,俗訛為徐偃王城。《志》云:城在大唐嶺東,與太平縣接界。又有漢城,在縣北十里,建置未詳。
永寧山縣東五里。以舊縣名,石壁峻特,四望皆方。一名方山,其陰曰白龍山,旁為九峰山,山列九峰,二峰特高。又委羽山,在縣南五里,一名俱依山,山東北有洞,俗傳仙人劉奉林控鶴墜翮處,《道書》以為天下第二洞天。馬鞍山,在縣東五里,山勢奔迸,脊如馬鞍。元末,方國珍以舟師突海門,入州港,犯馬鞍山,泰不華擊之,戰死。嘉靖中,倭賊入犯,官軍敗之于馬鞍山。或云,山在楚門所西北。
松巖山縣西十五里。沿崖而上,凡七里始登石梯,梯數百級,俗名古仙百步街,上平廣,有古松碧潭之勝。又靈巖山,在縣北十里,一名鷲峰,有飛瀑垂崖而下,潴為深潭。山之右為紫霄山、翠屏山,皆高勝。蓋竹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,與臨海縣接境。縣西六十里又有三薈山,周二十余里,分上中下三薈,巖澗洞壑,每入益勝,居人皆以造楮為業。相近者又有平田山,甚高峻,至嶺平衍可田,因名。《志》云:縣西五十里有靈石山,一名甘露山,孫恩寇境,毀木為船,石從空墜而傷賊,因名。縣西百二十里又有黃巖山,一名仙石山,縣以此名。
東鎮山縣東二百四十里。《臨海記》:洋山東有東鎮大山,去岸二百七十里,有四岙,極險峻,山上望海中,突起一石,即高麗頭山也。又盤龍山,在縣東南二十五里,橫岡曲阜,狀如盤龍。又盤山,在縣南五十里,盤回十里,石磴崎嶇。將旗嶺,在縣西四十里,舊為屯營處。又鄭家嶺,在縣西百有五里,嶺路高峻,縣西百十里又有五部嶺,綿亙甚遠,其路五達,因名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三十五里有佛嶺,與樂清縣分界,嶺北有軍營溪。宋宣和中,官兵御寇結營于此,因名。今溪在縣西三十里,源出佛嶺,下流入江。
海縣東百里。其入海之口曰椒江,由椒江而西,直接永寧江,抵城下不過七十里,故縣之海防,視他所為切。元季方國珍之亂,嘉靖間倭夷之亂,縣輒被其禍。
永寧江縣北二十里。有二源,大源出縣西南三百余里之塵山,東南流二百十里至左溪村。小源出黃巖山,東北流,合于大源。皆平淺不通舟。合流三十里,至官岙村,無灘磧,直接永寧江,廣逾百步,可通舟。又東流百里,過縣北,又三十五里而為臨海縣海口,入于海。從源至海,計四百八十里,亦曰澄江。
青湖縣西三十里。相傳湖底有竅,深不可測。又西五里有白湖,又天賜湖,在縣東南五十里限浪山下,居民得灌溉之利甚博,不假浚鑿,故名。又消湖,在縣東南九十里。
官河縣東南一里。《志》云:河自縣前至溫嶺,凡百三十里,別為九河,各二十里,支為九百三十六涇,分二百余埭,綿亙諸鄉,溉田七十一萬有奇。宋紹興九年以后,相繼浚治,元因之。前朝亦屢修浚,為民利。《宋志》:官河舊有五閘,久廢不修。淳熙十二年,提舉勾昌泰請修復,即此。又縣東有東浦,紹興中,嘗置常豐閘,名為決水入江,而海潮漲淤,每逢旱干,則灌溉無備。淳熙十三年,昌泰奏請筑塞之,溫嶺見太平縣。長浦寨縣東南四十里有巡司,本曰界首巡司。洪武二十年,立海門衛移置于此,改曰長浦,筑城戍守。又路橋鎮,在縣東三十里,宋初為新安鎮,后改今名,今亦為戍守處。縣東南四十里又有旋井市,亦曰泉井鎮。丹崖驛,在縣治東,舊在縣東北三里,宋曰永寧驛。乾道三年,又改為仁風驛,元因之。明初改今名。又白峰驛,在縣南四十五里,宋置,尋廢。《輿程記》:縣南六十里至樂清縣之領店驛,又南至窯岙驛六十里。又黃巖場鹽課司,在縣東南六十里。宋曰遷浦鹽場,元曰黃巖場監。元貞初,升鹽司。明初改今名。
天臺縣府西北九十里。東北至寧海縣百十里,北至紹興府新昌縣百二十里,西至金華府東陽縣三百五十里。漢章安縣地。三國吳析置始平縣。晉太康初,改為始豐縣,屬臨海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隋省縣入臨海,唐武德四年,復置始豐縣。八年廢。貞觀八年,復置,屬臺州。上元二年,改曰唐興縣。咸通初,王式討裘甫于寧海,分軍屯唐興,斷其南出之路,是也。五代梁開平中,吳越改曰天臺。石晉時,改曰臺興。宋復曰天臺縣。舊有城,相傳三國吳永安中筑,后廢。宋宣和三年重修。明嘉靖三十二年,改筑,周五里有奇。編戶四十二里。
天臺山縣北十里。一名桐柏山,亦名大小臺山,以石橋大小得名。道書,大小臺當五縣中央,五縣謂余姚、奉化、臨海、天臺、嵊縣也。山經天臺,超然秀出,入山者路由福溪,水險而清,前有石梁,下臨絕澗,逾梁而上,攀藤梯壁,始得平路,其詭異奇秀,非紀載所能盡也。今在縣北六里者,曰赤城山,土皆赤色,狀似云霞,儼如雉堞。孫綽所云赤城霞起而建標者。西有玉京洞,《道書》以為第六洞天。宋咸平天圣中,皆投金龍王簡于此,水流為赤城溪,注于大溪。又瓊臺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,稍南三里曰雙闕山,兩峰萬仞,屹然相向。孫綽云:雙闕云聳而夾道,瓊臺中天而懸居。此矣。縣西四十里曰瀑布山,一名紫凝山,有瀑布千丈。又石橋山,在縣北五十里,石橋架兩崖間,長七丈,北闊二尺,南七尺,其中尖起丈余,下有兩澗合流,勢甚峭峻。孫綽云:跨穹窿之懸崖,臨萬丈之絕溟。是也。又寒石山,在縣西北七十里,一名寒巖。縣西九十里有天柱山,其南有黃水峰。已上皆天臺之別阜也,余見名山天臺。
桐柏山縣西北二十五里。天臺之支山也,故天臺亦兼桐柏之名,周圍有紫霄、翠微、玉泉、臥龍、蓮花、華琳、玉女、玉霄、華頂九峰,亦即天臺諸峰矣。上有桐柏觀。唐懿宗初,浙東賊裘甫作亂,官軍與戰于桐柏觀前,敗績。宋改名崇道觀。《志》云:縣北十三里有司馬悔山,為天臺山后,《道書》以為第十六福地。唐時司馬承禎隱此,就征而悔,因名。東橫山,在縣東十里,天臺山足也,俗名覆船山,其上坦夷,可三十頃,中有三溪。又東三十里有蒼山,以蒼秀凌霄而名,接寧海縣界。大盆山縣西百八十里。西接東陽,南界仙居,遙望宛如覆盆,婺江發源于此。關嶺,在縣西北四十里,與新昌縣分界。又筋竹嶺,在縣東四十五里,與寧海縣接界。
大溪在縣城西南。《志》云:始豐溪源出大盆山,引而東,天臺、桐柏二水入焉,故曰大溪。流經縣南,又東南流入臨海縣界,合仙居縣之永安溪,即澄江上源也。又青溪在縣西五里,或曰即天臺水也,合銅溪而入大溪。縣北四十里又有福溪,出石橋山下,分流而西北入新昌縣界,為剡溪之上源,其一流南入大溪。又銅溪在縣西北五十里,水色如銅,亦南流入大溪。
酋溪縣東三十里。一名猶溪,亦名油溪。源出縣東十里鳳凰山,東流入寧海縣界。溪產鐵。胡氏曰:酋溪之東有甬溪,唐王式破裘甫處也。又靈溪在縣東二十里,亦流入寧海界,合于酋溪。舊有靈溪公館,在縣東二十五里。左溪,在縣西三十里,合天臺水,逶迤曲折,至關嶺而入新昌縣界。赤城驛縣治西南。宋置。又飛泉驛,在縣西二十五里。靈溪驛,在縣東二十里。《宋志》:舊路由靈溪驛入京,謂之亭頭。后改自東門,驛廢,尋又廢飛泉驛,元并廢赤城驛。赤巖銀場,在縣西十里。宋元四年,以礦發置場,尋廢為鉛坑。縣西九十里又有天柱山鉛坑,東三十里有酋溪鐵坑,元時皆廢。
關嶺山寨在縣西北關嶺上。舊《志》:嶺上有石壘寨,唐廣德初,王師討賊袁晁,累石筑寨于此。元末賊亦嘗據此結寨。又北曰會寺嶺寨,亦曰衛墅。《志》云:關山衛墅,郡西境之險也。今詳見新昌縣。
仙居縣府西九十里。東南至黃巖縣百五十里,西北至金華府永康縣二百八十里,西至處州府縉云縣百五十里。晉始豐縣地,永和中,析置樂安縣,屬臨海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省入臨海,開皇十年,婺州賊帥汪文進使其黨蔡道人守樂安,楊素討平之,即此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樂安縣,屬臺州。八年廢。上元二年,復置,徙治孟溪,仍屬臺州。五代唐長興元年,吳越改為永安縣。宋景德四年,改曰仙居縣。舊有土城,唐上元中筑,周不及二里,后廢。宋宣和中重筑,元毀。前朝嘉靖三十五年,始議筑城,不果。邑為倭所殘掠。明年,始壘石為城,周五里,尋復廢。今編戶九十五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