韭山縣東南百里海中。山多韭,形勢巍峨,島岙深遠。自縣東四十里雙泉山來,歷小睦、大睦、西殊、東殊以至韭山,皆列峙海中。又東南百里有大雑山,卓然孤立,憑據大洋,直望日本,夷船往來,往往視此為準。三萼山,在縣南六十里海中,有三峰,一名三仙山,亦曰三岳山。賊自韭山來,道必經此。嘉靖三十四年,為倭船所盤踞,官軍力戰,始克之。蓋昌國衛及石浦所之襟要也。又面現山,在縣南八十里海中,與縣治相值,一望無間,因名。
東門山縣南百二十里。其狀若門,下有橫石如闕。一名天門山,高二百丈,周二十五里,明初昌國衛置此。倭寇往往由此南犯溫臺,為必備之險。又南十里有大門、擔子、石壇等山。或曰石壇山即壇頭山。有南北殼、菜藍等岙,可以避風泊船,賊由日本而來,每望此山收泊。嘉靖中,設軍哨守,山外又有雞籠嶼,其外一望大洋,別無島岙,倭從韭山南來,道必經此,亦戍守要地也。
大佛頭山縣南百五十里海中。其地名南田,海中十洲,此為第一。日本入貢,每望此山為向道。《圖說》云,大佛頭山有斗底、蝦岙、烏頭、青后城、壺底等岙,系倭船往來棲泊處。山周百里,中甚平曠,地皆膏腴,宜耕稼,稍西為臺明岙,兩山對峙,中流為臺、明二州分界處,故名。金齒山,在縣南百六十里。《海防說》:山島岙頗多,有金齒門港,倭船往來,每棲泊于此,亦南路要沖也。又有朱門山,在大佛頭山,南賊從南來,每至此棲泊。嘉靖中,設兵戍守。又有林門山,在朱門之東,山為金齒、朱門之喉舌,島岙亦多。嘉靖中,倭從檀頭海洋突入,結巢于此,官軍擊卻之。縣南二百里又有秋蘆門、楊士嶼等山,俱在海中,接東甌界。又花腦山,亦與大佛頭相近,俱倭夷出沒處也。東溪嶺縣西南四十里。又西南十里曰西溪嶺,三十里曰黃枝嶺。西溪、黃枝俱接寧海縣界。又縣西南九十二里,有番頭嶺,近石浦所。鋸門洞,在縣東南三十里,置戍于此,曰鋸門隘。其外曰踞門洋,亦為海中要地。
海縣東二十里。又縣南去海三十五里,東北去海四十里。嘉靖中,倭寇屢屢窺犯,縣南百九十里為秋蘆門海洋,西南百五十里為漁溪海洋,則寧海縣分境處也。
鄞港縣東北四十里,港口直接大洋,中流與鄞縣分界,因名。西入奉化縣界,中流有白石山。東南去縣六十里,其分界處也。上流諸水悉匯入焉。北港,在縣東北十五里,東達大洋,西距奉化之鮚崎山,其地有陳山渡,自陳山渡一潮至方門,舟潮至烏崎,三潮至府城下。方門,在奉化縣南四十里海濱,有方門鋪。八排門港縣南百四十里,與佛頭山相連。港內多腴田,地下,便于棲泊。倭船據此,剿滅為難。嘉靖中,有兵巡守。又旦門港,在昌國衛東北,系懸海大洋外,有東旦山、與韭山相對,賊由韭山來,必望旦門突入,以往南路,內近何家、仁義、南盤一帶老岸。嘉靖中,設何家、仁義二寨戍守,其相近者有馬岡,官軍嘗敗倭于此。
三門港縣西南百里。港口為石浦巡司及土灣、番頭一帶居民喉舌。倭從溫臺突犯,必取道于此。《海防說》三門去石浦稍遠,而與朱門海洋鄰近,戍守最切。又牛欄基港,在石浦所北,為石浦關之后戶,外洋必由之隘也。有山環抱,可避東北颶風,如分哨南北,此為適中之地。又下灣門港,在石浦所東南。《志》云,下灣門外即壇頭大洋,內則舊城東門,港闊潮急,且與火爐頭山對峙。又四門入路總會于此,此守下灣門要地也。又洞下門港,在石浦所西南。《志》云,洞下門逼近石浦所城,港窄潮急,賊舟進此,必紆回罄折于兩岸夾山之下,而石浦左連一山,名打銅坑,與洞下門正相對,此守洞下門要地也。
竿門港在縣西北錢倉所南,倭夷來犯,每棲泊于此,南距石浦關百余里。青門港,在縣西爵溪所東南,有山回抱,可以避風泊船,內接公嶼,外沖四礁,與韭山相對,極為沖要。又茅灣,在錢倉所東南,亦與韭山相對。嘉靖中,倭船棲泊處,所北又有白沙灣。嘉靖中,倭賊由此突犯奉化。中大河在縣城南。會縣境三十六澗之水,灌上洋田六萬余畝,至縣西南十五里靈長契,入于海。又縣西南二里有西大河,東南九里有東大河,皆匯諸溪澗水,縈繞境內,引流溉田。于沿海置契,以蓄泄之。又瑞龍河,在縣東南二十里,出瑞龍山,相近又有千丈等河,皆宋淳熙五年,令許知新引以溉田,下流入海,今多堙廢。又三港口河,在縣南二十五里,源出縣西二十里之大來山,會西大河以入海。淡港渡,在縣西北四十里,與奉化縣接界。《輿程志》:自淡港渡西北八十里,即奉化縣城。恐誤。
陳山寨縣東十三里,有巡司。《通志》:司舊置于縣北陳山。正統十二年,徙今所。又趙岙巡司,在縣東南七里,舊在寧海縣境。正統八年,改置于此。又爵溪巡司,在縣西五十五里,舊置于爵溪。洪武二十年,改建千戶所,移司于此。又石浦巡司,在縣西南百二十里,本置于石浦,亦洪武二十年改徙。湖頭渡寨,在縣東北三十里。《名勝志》:大嵩所有湖頭關,后移此,并移奉化縣塔山巡司戍守。《輿程記》:自湖頭渡而西,百二十里而達奉化縣,渡蓋為三邑要口。又南堡寨,在縣南三十里。
游仙寨在爵溪所南。嘉靖三十一年,倭賊寇游仙寨。爵溪百戶秦彪曰:游仙與爵溪唇齒,無游仙是無爵溪也。直前赴救,戰死。玉泉場鹽課司,在縣東南十五里。又象山河泊所,在縣東南二百七十一里,今革。
附見:寧波衛在府治西。即宋慶元府治故址。洪武初,建明州衛。十六年,改曰寧波衛。
觀海衛在慈溪縣西北七十里,東南去寧波府百五十里。西南去余姚縣八十里。洪武二十年,湯和置衛于此,筑城周三里有奇。永樂十六年,增修今領所一。
龍山守御千戶所府北七十里。西南至余姚縣百二十里,東至定海縣七十余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隸觀海衛,筑城周三里,永樂十六年增筑。嘉靖三十四年、五年,倭賊往往登犯。《海防考》:所北對金山、蘇州大洋,東對烈港、伏龍山,控臨海漈,相去僅十里許,為賊鶯往來必由之道,又臨、觀二衛之門戶也。
定海衛在定海縣治東北。洪武二十五年建,領所五。
穿山后千戶所定海縣東南九十里,西北去府城百五十里。洪武二十七年建,城周四里,明年修完。永樂十二年、十六年,皆營葺。東南接廓所,南接大嵩所,所北一里有契頭烽堠,東臨黃奇港。永樂初,有流倭由此入犯。嘉靖中,倭由奇頭海洋突入黃奇港,犯穿山所,因設軍戍守,最為要地。舟山中中千戶所治昌國故縣城中,城周七里。洪武十二年重筑,明年城成,設昌國守御千戶所。十七年改置昌國衛。二十年,縣廢,移衛于象山縣境,改建今所。永樂十六年,增葺所城。所南二里曰翁山關,詳見前翁山城。
舟山中左千戶所亦治昌國縣故城中,建置同上。
廓守御千戶所定海縣東南百二十里。西去府城百八十里。洪武二十一年建,城周三里,所濱海孤懸,其東南為梅山港,東至奇頭大洋,南至雙嶼港,俱約五十里。西至大嵩港,約百里。北五里為三塔峰,最險要。嘉靖十九年,倭黨李光頭巢于雙嶼港,二十七年,搗平之,因筑塞港口,以空淵藪。
大嵩守御千戶所定海縣東南百三十里。西北去府城九十里,西去奉化縣百里,南至象山縣七十里。洪武二十一年建,城周四里,永樂十五年增修。所東援廓,南連錢倉,其東南為大嵩港,對峙韭山,直沖大海。嘉靖中,倭船往往由此犯所城,所東即慈岙山,亦是時倭賊沖突處也。
昌國衛象山縣西南八十里。北去府城三百五十里。洪武十七年,置衛于昌國縣城內。二十年,徙衛于縣南之東門山。二十七年,以東門懸海,薪水艱阻,徙后門山,跨山為城,周七里,即今衛也。永樂十五年修葺,成化間重修。嘉靖三十二年,復營繕以御倭,城控臨海洋,屹為保障,領所四。
石浦守御前千戶所象山縣西南百里。北去府城三百七十里。舊置于縣南十里石浦山,洪武二十年,改建于此。阻青山為城,周不及五里。永樂十五年重修。嘉靖三十四年,復完葺。前臨石浦關口,切近壇頭、韭山,乃倭夷出沒咽喉要路,翼蔽昌國,此為門戶。
石浦守御后千戶所同上。《志》云:石浦去昌國十余里,城下一帶水涯,可以棲泊戰船。對面有山,即石浦舊城,今謂之石浦關。關外大洋,有山曰壇頭,倭盜出沒處也。寧郡之沖,以石浦、昌國為最。寇自南來,必由三門、林門、下灣門、東門四路而入,寇自東來,必由牛欄基洞下門而入,備御切矣。
錢倉守御千戶所象山縣西北三十里。北去府城二百六十里。洪武二十年建,四面阻山,城周三里。永樂十四年,重修。嘉靖三十二年,增葺。城東臨大海,至大嵩港約一百里,南為涂次烽堠,外接竿門、蒲門等處,西北至湖頭渡海,為大嵩所界,乃昌國之藩籬,與大嵩相為犄角者也。爵溪守御千戶所象山縣西五十五里。北去府城二百七十里。洪武三十一年建,永樂十五年重修,成化中增葺,嘉靖三十二年又繕治。西北阻山,東南負海,城周三里,孤懸海口,直沖韭山,東逼大海,西并錢倉,南以游仙寨為外戶,北以象山縣為喉舌,亦稱要地。
◇臺州府東至海岸百八十里,南至溫州府三百五十里,西南至處州府三百六十里,西北至金華府五百七十二里,北至紹興府三百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四十里,至南京一千三百三十里,至京師三千七百七十八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戰國時為越地。秦屬會稽郡。兩漢因之漢初,為東甌之境。武帝建元中,閩越圍東甌,東甌徙國于江淮間,以其地屬會稽郡。置回浦縣,南部都尉治此。三國吳太平二年,以會稽東部為臨海郡治臨海縣,尋徙治章安。晉后因之。隋平陳,廢入處州。大業中,屬永嘉郡。唐武德四年,置海州始治臨海,五年改臺州因天臺山為名。天寶初,曰臨海郡。乾元初,復曰臺州光啟二年,升為德化軍。五代時,屬于吳越。宋仍為臺州亦曰臨海郡。元曰臺州路。明初,改臺州府,領縣六。今仍曰臺州府。
府山海環峙,川澤沃饒,陸走紹興,則明州中斷而臨安震。水向定海,則錢塘可襲而京口可塞也。劉宋泰始中,賊帥田流起臨海,掠海鹽,殺鄞令。東土大震。唐季裘甫之亂,明、越皆被其毒。元末,方國珍發難于此,東南遂有沸騰之勢。豈非以臺之為境,倚山傍海,可為旅拒之資,而出奇制勝,正不當局于數百里間哉?或者曰:臺之最切者,海道也。其地僻處海濱,四塞為固,南有桃岙、金竹,北有桑洲、桐巖,西有關山衛墅,疊嶂層岡,重關鳥道,庶幾可恃。惟是南去松門,不過百里。東至海門,僅八十里。海門者,固臺之門戶也。三面阻水,無險可憑,敵自海門而上,則一潮直達。若棄舟登陸,亦徑至城下。倉卒將何以御之?《圖經》云:臺三面阻山,一面瀕海,形險如此,而患戰守無策,得乎?
臨海縣附郭。漢回浦縣地,屬會稽郡,后漢為章安縣地,三國吳太平二年,分置臨海縣,為臨海郡治,晉以后皆屬臨海郡,隋屬處州,唐為臺州治,今編戶百八十里。
臨海城今郡治,隋唐以來故址也。舊有子城,周四里,相傳唐末筑,今廢。其羅城相傳唐初所筑,吳越時增修。宋太平興國三年,吳越歸附,詔毀其城,尋又修筑。慶歷五年,海溢城毀,復修完。明年,以磚石。至和元年,又以水患修筑。嘉二年,亦以水圮營繕。熙寧四年,守臣錢暄增修,縮城東里許以避水。淳熙二年,復葺治。明年,淫潦水溢,守臣尤袤,悉力堤護,事竟修筑,城始完固。元至正十八年,方國珍竊據,亦經營治。前朝洪武初,復營筑。永樂五年增葺。嘉靖三十二年,以倭患修治。有門七,城周十八里有奇。
章安廢縣縣東一百十五里。即漢之回浦縣。后漢建武中,改曰章安縣,或曰章帝章和元年所改,亦為東部都尉治。三國吳為臨海郡治。建興二年,孫峻廢齊王奮為庶人,徙章安,即此。晉宋以后,皆為臨海郡治。隋廢郡,并縣入臨海,自唐至宋,皆為章安鎮。宋建炎初,金人陷明州,帝自昌國移次臺州之章安鎮,金人乘勝破昌國,來追帝,又如溫州,泊港口,是也。元置稅場于此,今亦為章安鎮。大固山府治西北,高八十丈,周五里,蜿蜒磅礴,如屏障之狀。舊《經》:晉孫恩作亂,刺史辛景休于此掘塹守之,恩不能犯,因名。一名龍顧山,舊子城蓋在山上。又小固山,在府治東南,高七十丈,周四里,與大固山相望,僅懸二里,亦以辛景休御寇得名。城東南又有巾子山,與小固相連,兩峰如合幘,頂有雙塔,下瞰城郭,郊藪山水,盡在目前。《東征記》:城東二里有小梁山,下臨澄江,江南岸又有伏龍山,去城里許,即巾子山之支隴矣。日山,在城西五里,面東朝日,視諸山獨高。又靖江山,在城東七里,舊傳辛景休敗孫恩于此。《志》云:府南二十里有古塘門山,兩峰對峙,中空十余丈,舊傳海門在焉。又亭山,在府南百里,舊有寨,由郡泛舟入黃巖者,多候潮于此。
真隱山府西南四十里,即括蒼山也。與仙居、縉云諸山相接。詳見名山括蒼。
宜山府西六十里。其巔平衍,良疇可千頃,有潭瀑沾溉,旱不能災。又石塘山,在府西三十里,石峽飛瀑,下注塘中。并峙者曰新羅山,與城西二十三里之八疊嶺相望,鳥道Лヴ,登陟艱阻。又青潭山,在府西二十五里,舊有陂,廣十余里。
白鶴山府東南二十里,上有展旗峰、劍崖諸勝。《寰宇記》:白鶴山上有深湖,中有盤石。又蓋竹山,在府南三十里,上有石室、香爐、天門三峰,一名竹業山,《道書》以為第十九洞天,第二福地。《圖經》:山周百八十里,起于臨海之長石,綿亙黃巖之西,以至婺之東陽,溫之樂清,蓋郡境大山矣。九盤山,在府東南七十五里,山路縈回九轉,絕頂可眺大海。又東刊山,在府東九十里海中,相傳禹隨刊至此,山極高遠,亦名天柱山。縣東百里又有兵山,舊《志》云,唐末屯兵處也。又有石鼓山,在縣東百有五里,舊有柵城,唐貞觀初,刺史李元奏置城,設兵戍于此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