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,下有鶴鳴場鹽課司。又西十里則觀海衛城也,城內有磨石、浪港二山,稍北為廟山,其相近者為瓜誓、桑嶼、箬岙諸山,皆際海中。又十里有大忌、小忌,二山對峙,則海中危石,行舟之所忌也。今已近岸,岸東有向頭山,如龍頭尾相向狀,龍頭以東屬定海,龍尾以西屬余姚,二山捍潮,其中漲涂漸與山相接,為海濱要地。《志》云:向頭山在縣西北八十里,舊有海塘閘,今為漁鹽之地,禾黍菽麥彌望。西北百里又有泥橫山,俗名掘泥,在海中,今亦連大岸。又有東向山、箬岙山、黃牛山,俱在縣北六十里大海中。
雁門嶺縣東北四十里,道出龍山所,與定??h接界。又鳳浦嶺,在縣東北三十五里,嶺東有鳳浦湖,接定??h界?!吨尽吩疲嚎h東北三十里有高嶺,跨危峰巔,蛇行以渡。又長溪嶺,在縣西北二十五里,溪行可五六里,道出觀海衛。
??h西北六十里。舊有塘三十里,以捍風濤,緣岸海中有黃牛、桑嶼諸山,與嘉興海鹽為界,引而東,接定海境。《海防考》:龍山所去縣六十余里,所東北有金家岙,與丘家洋相連,東對烈港海洋,北望洋山、三姑大洋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船盤據于此及丘家洋,官兵攻克之,由此突入腹里,歷雁門、鳳浦嶺一帶,犯慈溪,直抵寧波,最為險要。其旁曰清溪港,由此可入金家岙,此間道所當備也。又有金墩浦,亦在所東,西接伏龍山,北連丘家洋,倭自東北來,往往由此擊泊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自金墩浦入犯,官兵拒卻之。又古窯港,在縣西北六十里,北對乍浦,東控伏龍山,西連磨石山,縣境之咽喉也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舟據此,突犯慈溪,既而松浦口之賊,由此遁入漁山海洋,總兵俞大猷等追敗之,又敗之于馬跡洋,蓋縣境海防與定海、余姚一帶,相唇齒云。
前江縣南十五里。源出余姚縣太平山,流為姚江,入縣境,至丈亭渡分為二:一由車廄渡歷縣南十五里之赭山渡,又東十余里,即鄞縣之西渡也。一由丈亭北折而東,貫縣城中,出東郭,抵縣東南十五里之茅洲閘。又東南流七里,為化紙閘,而入定??h境。宋寶五年,制使吳潛于縣東南五里夾田橋,引流導江,凡十余里,為沾溉之利。一名管山江,合流入鄞縣界,亦謂之慈溪江。又有新堰,在縣東南十二里,亦宋吳潛所建,堰下之田,不患斥鹵,舟楫往來下江者胥利焉。
藍溪縣南六十里?!吨尽吩疲河嘁h大蘭山以東,三十六岙之水及楊溪水,皆流匯于藍溪,東北注于前江。又有文溪,在縣東十五里,匯縣境東北諸溪澗水,以泄于前江,俗呼門溪。
普濟湖縣治東北一里。唐開元中,縣令房鑿以溉田,廣百五十畝,以在闞峰之下,名曰闞湖,尋曰慈湖,俗以其近普濟寺,名普濟湖,一名德潤湖。宋時寺僧筑堤湖中,直貫南北,以便往來。景定五年,令金昌年疏浚筑堤防,置東閘西契以限水。前朝洪武二十八年,遣官修堤塘契閘,啟閉以時,民田賴之。又永明湖,在縣西南一里,亦房所置以溉田,今廢。又縣治北有小湖,一名縣后湖。花嶼湖,在縣東南十里。唐貞元十年,刺史任侗嘗修筑之,周十七頃有奇,溉田六千余畝,中有小嶼,因筑塘以通往來,湖遂分為東西兩湖。宋嘉中修治,元至元末漸廢。大德八年,復為湖。明朝永樂七年,廢十之八為田。又姜湖,在縣東南十里,周一頃,宋邑人姜氏舍田開湖以溉田,鄉人賴之。又東南五里有蓀湖,溉田甚眾。
杜湖縣西北五十里。湖南為杜湖嶺,舊有湖淤塞,唐刺史任侗復浚筑之,民賴其利。其相近者又有白洋湖?!吨尽吩疲壶Q鶴一鄉方四十里,不通江潮,惟資杜湖、白洋以灌溉。宋慶歷初,主簿周常相地高下,筑塘制契,以時蓄泄,為利甚溥,今豪民侵蝕過半矣。
淹浦縣西北六十里。浦東即古窯港也。宋慶歷間,置古窯、淹浦二閘,以蓄泄鳴鶴一鄉之水。元至元中,復修之。今鹽丁載鹵出入,閘制遂廢,內不能障杜湖之水,外無以杜海潮之涌,民甚病焉。漾浦,在縣西北七十里。其上源出余姚縣東北四十里之游源山,為游涇水,合諸溪澗水,經縣界注于海,因置堰閘,以蓄泄之,與余姚共其利,而閘于鳴鶴一鄉尤切。
丈亭渡縣西南四十五里,慈溪江分流處也。舊建丈亭于其上,宋紹興間,改為丈亭館。嘉靖三十五年,官軍敗倭賊于此,今有丈亭關?!吨尽吩疲汉3比牍鸥G諸港,流繞丈亭,分入內江,紆回曲折二百余里,直抵定海城下而止,其支流則分入鄞縣界。
長溪關在縣西北長溪嶺,溪流其下。又杜湖關,在縣西北四十里,杜湖嶺上。俱路達觀海衛。松浦鎮,在縣西北五十里,有巡司。洪武初,置于松浦東。二十六年,湯和移于浦西。嘉靖三十四年,倭賊由此登犯,為戍守要地。又向頭鎮,在縣西北向頭山。宋置向頭寨,元改為鎮,明初改巡司。洪武二十年,遷于司東之洋浦,三十三年革。正統十四年,復置于舊所。又車廄驛,在縣西南四十里,地名石臺鄉,元置驛,前朝因之,與鄞縣相接。
奉化縣府南八十里。南至臺州府寧??h百二十里,西至紹興府嵊縣百七十里。漢鄞縣地。唐為貿阝縣地。開元二十六年,析置今縣,屬明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奉化州。明初復為縣。嘉靖三十一年,以倭患始筑城,周六里有奇,編戶百四十九里。鄞城縣東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夏有堇子國,以赤堇山為名。堇,草名也,加邑為鄞,讀若銀。《國語》:勾踐之地,東至于鄞,此即越之鄞邑矣。秦置鄞縣,屬會稽郡。漢以后因之。沈約曰:前漢會稽東部治此,隋省入句章縣。
奉化山縣東南五里,周三十里,有數山相聯絡。山之東麓有桃花嶺,去縣十五里。嘉靖中,官軍擊倭賊于鄞縣,倭由桃花嶺南遁,即此。《志》云:奉化山四面各異名,亦謂之瑞峰山。華頂山,在縣西五里。自城以西,有數山相接,而華頂為之冠。今縣治西有鳳山,岡巒秀聳,形如翔鳳。相連者曰印山,小而圓秀,皆華頂之支阜矣。又縣西十五里有日嶺山,路出新昌、嵊縣。
大雷山縣西四十里,四明支山也。山極高,眺百里外,下瞰鄞江。又西十里為丹小山,巖洞泉石皆奇勝,《道書》以此為四明洞天。又大小晦山,在縣西六十里,四明南來二峰也。水流為蕙江,入鄞縣界。雪竇山,在縣西北六十里,亦四明之別阜,名勝錯列。宋理宗夢游此,賜名應夢山。相近曰桃花坑山,四山環繞,中有平田數百畝。又縣西百里有黎洲山,為四明之西峰,接余姚、嵊縣界。山有坪,曰響石坪。《志》云:四明山在縣西百有五里,大約縣境群山,皆四明之岡阜,而最著者,則大雷、雪竇諸山是也。
赤鄞山縣東五十里。亦曰鄞城山,古鄞縣治其下。相傳歐冶子造劍處?!秶摺菲瞥噍蓝″a,即此。又新嶺山,在縣東南二十里,嶺狹而長,凡七十二曲,有天然石磴。嘉靖中,更嶺道于后隴,芟辟平坦,行人便之,謂之太平嶺。又九峰山,在縣東九十里,以九峰突兀而名。鮚崎山縣南五十里。《漢志》鄞縣有鮚崎亭。顏師古曰:鮚,蚌屬,曲岸為崎,即此矣。有鮚崎嶺,明初置巡司于此。嘉靖四十年,倭走橫嶺,阻水奔入鮚崎,尋走大嵩,官軍討敗之。橫嶺,或曰即縣南四十里之橫山。又三山,在鮚崎南,屹立里港海中,如三臺,旁有雙嶼。蓬島山,在縣南四十里。其脈亦來自四明,重岡復嶺,繚繞雄桀。登陟其巔,俯視數百里。其西南為石樓山,山石如屋,兩崖夾澗,飛瀑亂下,《寰宇記》謂之石柱山,東北去縣六十里。
天門山縣南六十里。《漢志》鄞有天門山。梁陶弘景謂天門在鄞縣南、寧海北,是也。一名蜃樓門,濱里港海,兩峰對峙,勢若插天。《宋志》所謂引頭門也。縣西南百里又有鎮亭山,《漢志》鄞有鎮亭,即此。南自天臺,西連四明,山勢極高,盤亙數十里,中有龍湫。漢城山縣北二十二里,頂平曠,容數千人。無荊棘叢木,居然堡壘之形,土者或得古兵器于此,蓋昔時鄉民屯聚保會處。相近者曰赤莧山,夏侯曾先云,上有盤石,可坐千人。又北十里為江口山,自四明分支雪竇東衍而來,至此始盡。俯瞰大江,山之陰即鄞縣界?!吨尽吩疲嚎h北十里有銅山,甚高峻,周三十里,即漢城山來脈也。
毛巔嶺縣西六十里四明山南,接大小晦山。巖谷崎嶇,行者艱阻。宋紹熙初,有毛姓者鑿山以便往來,相接者曰住嶺,山谷幽深,行人非停午不見日色也。又赤泥嶺,在縣西四十里,亦往來通道。六詔嶺,在縣西百里。《通典》陸昭嶺與剡縣分界,即此。又縣西北百里有唐興嶺,西北百二十里有箬坑嶺,俱路出嵊縣。柵虛嶺縣南六十里,南去寧海縣亦六十里。宋建炎中,立柵戍守于此,為海道之沖要。又寨嶺,在縣東四十五里,東南通???,亦為要地。縣西南五十里,又有杉木嶺,接寧??h。《志》云,縣南五十里有山隍嶺,出西店驛,達寧??h。
奉化江縣北二十里。其上源自嵊縣六詔諸嶺,引流入界,亦謂之剡溪,亦曰剡源溪。至縣西四十里公棠山,數十里間,疊為九曲諸溪,澗水皆附入焉。又東北至縣北二十里之江口,縣境東南諸溪水悉流匯焉。又北至縣北四十里之坊橋,而合鄞江,亦曰北渡江。
廣平湖縣東北五里。諸溪之水,自縣南鎮亭、天門諸山發源,匯于縣東南五里之大溪引流為萬壽湖,又北注于廣平湖,至縣東北十里,為仁湖?!吨尽吩疲喝f壽湖在縣東五里,一名新婦湖,又名放生湖。元至元十三年置,潴水溉田,周三里。延初知州馬稱德、至正二十年知州李樞俱修浚。其廣平湖亦曰寺后湖,與萬壽湖同時修浚,而仁湖三面阻山,中環四五里為平地。宋紹興間,置湖儲水,北為塘,復置閘開泄以溉田,皆為民利。
市河縣東南五里。亦曰新河,又名新渠。唐陸明允導大溪水由資國堰注市橋河,東折而北出,繞流六十里,至縣北三十六里東耆堰,接奉化江,灌田至數十萬,又通舟楫,以便商旅,后漸廢。元馬稱德開浚,尋復堙塞。李樞復浚之,今仍廢。又范家河,在縣北十里,通江潮,居民引以溉田。趙河,在縣北二十五里。唐元和十二年,令趙察開置,引溪流溉田八百余頃??h東三十里又有白杜河,亦唐元和十四年趙察所開,引東境諸溪流以灌民田,凡四百余頃,其下流皆自江口合奉化江。今多堙廢。
大溪縣東南三里??h南北諸山溪水悉匯于此,而為大溪,或謂之鎮亭水。自南而北,紆回環繞,凡七十二堰,溉田甚博,接于奉化江?!吨尽吩?,大溪有資國堰,在縣東南五里。元至治元年,知州馬稱德以舊堰卑隘,拓地浚之,仍置契閘,以便蓄泄,溉田三萬八千余畝。萬壽、廣平、諸湖,皆導源于此。又雙溪,在縣南二十五里。源出鮚崎諸山,分流而北,亦注于大溪。金溪,在縣東五十里,出縣東北六十里之金鵝山,西流入白社河。又黃蘗溪,亦出金鵝山,流經縣東六十里,又西由天門山注里港海。志云,縣西南境有沙溪,西流入新昌縣界,為王宅溪之上源。
石盆渡縣東七十里,濱海諸支港所經,路達象山縣。又縣東八十里有東宿渡,百二十里有湖頭渡,舊名田下渡,東南八十里有淡港渡,凡數處,皆達象山。進林契,在縣北二十五里,內河之水,由此泄入于外江,上有石橋。《志》云:寧、紹、臺、溫驛道所經也。又方勝契,在縣東二里,大溪之北。劉宋元嘉中,令謝鳳置,以備旱潦,后廢。宋紹熙中、元至元中,重修。
鮚崎鎮縣東六十里。以鮚崎山名。宋置寨,元改為巡司,后廢。明初復置。又塔山巡司,在縣東百里,宋為田下寨,元曰田下巡司,明初改今名。連山驛,在縣東五里。唐置剡源驛,在大溪東,元改奉川驛。前朝洪武十二年,改今名。嘉靖十二年,徙縣學東,一云縣西南七十里有連山館,宋置。又縣南七十里有西店驛。《志》云,舊置驛于寧海縣境之白嶠。洪武十九年,湯和以連山白嶠相去百三十里,明年,增置今驛。嘉靖三十五年,毀于倭。改置于柵,虛嶺之麓,今革。又忠義鄉河泊所,在縣東六十里,明初置。嘉靖十年廢。又有稅課局,在縣東五里,宋置稅務,元毀。明初曰稅課局,正統二年廢。蔣家鋪,或云在縣東十里蔣家湖旁。嘉靖三十八年,倭犯奉化,官軍擊之于此,敗績。今鋪與湖,《志》皆不載,宜考。定??h府東北六十二里。西南至奉化縣百二十里,西至慈溪縣界七十里。本勾章縣地。唐為貿阝縣之望海鎮。五代時,錢氏更名靜海鎮,尋置望??h,屬明州,又改曰定??h。今編戶九十六里。
望海城即今縣?!短茣罚涸褪哪辏銝|觀察使薛戎奏,望海鎮去明州七十余里,俯臨大海,與新羅、日本諸番接界。是也。乾符四年,浙西叛將王郢轉掠閩浙間,陷望海鎮,進掠明州,既而官軍討平之。五代初,錢氏曰靜海鎮,尋升為望海縣,今縣城即錢Α時筑,元廢。前朝洪武元年,因舊址列木柵戍守。七年,易以石垣。二十年,湯和建衛,始拓而大之。二十九年,增修。嘉靖十二年,復營繕。今城周九里有奇。
威遠城在城東招寶山上,聳峙海口,最為沖要。嘉靖三十九年,帥臣盧鏜議曰:招寶俯瞰縣城,相隔不過數十武,賊一登據,置火炮其上,縣城可不攻而破。即夷船絡繹,御尾入關,我軍亦無以制之,故守郡非據險不可,據險非成城不可。因請于督臣胡宗憲,筑城山巔,周二百丈,置兵以拒截??冢c縣城相唇齒,名威遠城,復于山麓西南,展筑靖海營堡,周二百四十丈,以時教閱于大小浹口,分布戰艦,以嚴扃鑰,于是形勢完固,說者以城為江海之咽喉,郡治之門戶云。
翁山城在縣東北海中舟山上。春秋時,越之甬東也。《左傳》哀二十二年,越滅吳,請使吳王居甬東。杜預曰:勾章縣東海中洲。是也。《國語》寡人其達王于甬勾東,即此。唐開元二十六年,始置翁山縣,因翁山為名。大歷六年廢。宋熙寧六年,改置昌國縣。高宗建炎三年,航海幸此。金人來追,縣為所陷。元至元十五年,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洪武二十年,以其懸居海島,易生寇盜,徙其民于內地,僅存在城五百戶,隸定海縣。元吳萊云:昌國,古會稽海東洲也。東控三韓、日本,北抵登、萊、海、泗,南抵慶元,四面環海,中多大山,人居篁竹蘆葦之間,或散在沙奧,習于舟航,風帆便利。雖田種差少,而附近大山,如秀、岱、蘭、劍、金塘五山,每歲墾之,可得數十萬石,蓋亦形勝之地矣。明初,以外連倭夷,每為邊患,信國公乃為清野之策,而墟其地。生聚既久,繁殖如故。嘉靖中,屢為倭酋所據,事平,以官兵戍守之。唐順之曰:江南控扼在崇明,浙東控扼在舟山,天設此險,以障蔽浙、直門戶,諸哨船皆自此分,而南北總會于洋山。明初,信國廢昌國縣而內徙之,未必非千慮之一失也?!逗7勒f》:舟山為里四,為岙八十有三,五谷魚鹽之饒,可供數萬人,不待取給于外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