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山縣治西一里,南北長十余里,高千余丈,其頂平博,有石室可坐百人,北有戚家嶺,亦曰七岡,相傳范蠡居此。亦名陶朱山,吳越筑諸暨城,右倚長山,是也。又蘿,山在縣南五里,下臨浣江,相傳西施所居,一名羅山。
五泄山縣西五十里。泄,亦作洩。山中有泉,沿歷回繞,分為五潭,即五泄也。《水經注》:浦陽江東徑諸暨,與泄溪合。《圖經》:山泉沿歷五級,下注溪壑,土人謂瀑布為泄也,山連亙深遠,有十六峰,二十五巖,洞谷溪澗之屬,不可勝紀。俗名小雁蕩,西接浦江、富陽二縣界。五指山,在縣西南六十五里,豐江繞其東北。明初依此山筑諸全州新城,寇不能陷,其北有龍潭,去新城十里許,即李文忠敗敵處。
句乘山縣南五十里。《國語》:勾踐之地,南至于句無。韋昭曰:諸暨有句無亭,《括地志》以為句乘山也。山有九層,亦名九乘山。又白巖山,在縣南六十五里,山與義烏縣接界,一名巢勾山。《志》云:縣南六十里有金澗山,下有坑,宋、元間,嘗產金如糠比,命官陶采熔煉,無成,乃罷。永樂四年,遣行人驗視,無冶鑄跡,亦罷。又縣北三十里有銀冶山,相傳山有銀礦。永樂、景泰間,或言其事,遣官勘驗無實,抵罪。五岫山,在縣東六十里,峰巒秀出者五,與會稽云門相連。又杭烏山,在縣北五十里,疊嶂七十有二,其中一峰特高,曰鼓吹峰。
斗子巖縣南四十里。形高如斗,峻不可上,即胡德濟敗張士誠兵處。又善坑嶺,在縣西南六十里,接義烏縣界,白水嶺在縣東南八十里,接東陽縣界,皂莢嶺在縣東七十里,接嵊縣界,陽塘嶺在縣西五十里,接浦江縣界。
浣江在縣治南,即浦陽江也。一名豐江,一名青弋江。唐咸通五年,引青弋江為永豐陂以利民,即此。士人以流經苧蘿山北,因曰浣浦,亦曰浣渚,繞城東而北出,至山陰縣,為錢清江。明初胡大海取諸暨,張士誠將呂珍堰水灌城,大海奪堰水還灌之,珍大困,即堰浣江之水也。《志》云:浣江上源有二,一曰上東江,東南自東陽縣流入,合諸溪澗水,亦名洪浦江,西北注于浣江。一曰上西江,西南自浦江縣流入,合諸溪澗水,又東北流,合于東江,并注于浣江。二江既合,浣江之水益盛,經城東,有太平橋跨其上,長三十六丈。又引而北,復分為二流,一曰下東江,繞縣東以折于北,凡七十余里,趣三港口。一曰下西江,繞縣北而斜趣于東,亦七十余里,至三港口而合于東江,附近諸溪澗之水,悉流入焉,二江既合,亦名大江。又北流數十里,至山陰之紀家匯,而為錢清江。元大歷中,嘗浚下西江,以泄浣江之漲,浣江之名著,而浦陽之名晦矣。
三湖在城中,近郭。長山以西諸溪澗及浣江之水自城南溢入城中,潴為上、中、下三湖,自城北出,為白水河,流二三里,復東合于浣江。或曰,即唐時大農湖也。天寶中,縣令郭密之于縣東二里筑湖塘,溉田二千余頃,即此湖矣。又泌浦湖,在縣東北五十里,舊湖周八十里,今大半為豪民所佃。
長清關縣西南五十里。縣西又有陽塘關,在陽塘嶺上。二關皆元置。又縣南五十里,為湖頭鋪,路出東陽,元置巡司于此。楓橋鎮,在縣東北,即故義安縣也。宋為楓橋驛,明初置巡司,尋廢。今為楓橋鋪,有楓橋公館。《志》云:自鎮而東北三十里,出古博嶺,達郡城,為往來之要道。明初胡大海克諸暨,自楓橋趣紹興。嘉靖三十三年,倭擾山陰,由楓橋趨縣境,是也。又管界寨,在縣東八十里,縣境又有紫巖寨,皆宋置。《郡志》:縣城西南有待賓驛,南二十里有亭闊驛,五十里有興樂驛,皆宋置,尋廢。余姚縣府東北百四十七里。東至寧波府慈溪縣九十里,東南至寧波府百里,西南至上虞縣八十里。舜支庶封此,以舜姓姚而名。秦置縣,屬會稽郡。隋初,省入勾章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縣,兼置姚州。七年,州廢,縣屬越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余姚州。明初,復為縣,編戶三百里。余姚城《志》云:縣有新舊二城,舊城筑于孫吳將朱龍,周不及二里,后廢。元至正十九年,方國珍重筑,周九里,四面引江為濠,可通舟楫。明朝洪武二十年增筑,嘉靖三十年修葺,以御倭,周廣如舊城之制。其新城在姚江南岸,明初邑人呂本建議增筑,后漸圮。嘉靖三十六年,以倭患營葺,與舊城隔江相對,通濟橋亙其中,通兩城為一。縣治在舊城內,而學宮在新城中,城周八里有奇,俗謂之江南城。四明山縣南百十里。亙縣境及上虞、嵊縣之界,所謂西四明也,由白水山而入。今白水山在縣西南六十里。山壁峭立,有泉四十二道,投空而下,四面不絕,因名。其嶺亦名瀑布嶺,為四明山之西趾。又有東明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,是為四明水口。余詳見名山四明。龍泉山縣治西。一名靈緒山,一名嶼山。三峰挺秀,南俯姚江,泉雖微而不竭,謂之龍泉。又治北有秘圖山,山卑小,本名方丈山,唐天寶六載改今名。舊《經》謂神禹藏秘圖于此。勝歸山,在縣北三里。相傳晉劉牢之敗孫恩,還屯于此。又縣西北五里有豐山,上有東西二峰,旁多古穴,或以為兵火時,居民逃避處。又點兵山,在縣西北十一里,相傳高雅之討孫恩駐兵處也。縣東北十五里曰屯山,即孫恩屯兵處。
陳山縣東北十里。高千余仞,少石饒草木,遠望卓削,至其巔則正平,相傳子陵嘗居此,一名客星山。又石匱山,在縣東北二十二里,峙燭溪湖中,三面皆水。其脈西自梅嶺來,自高山望之,正方如匱,上有烽堠舊址。山之東麓,相接者曰航渡山。又東曰許郎山,一名海郎山,北向開廣,登陟僅可及半,其上陡峻,必由東西逶迤乃得上,山巔亦有烽堠舊址。又東曰真武山,盤礴高峻,北面燭溪湖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二十八里有孤山,南麓臨燭溪湖,四峰高秀,前有墩曰漲沙墩,浮出湖中,水溢不沒,與真武山相望。繆家山,在縣東北三十里。山甚高,登其巔,北望大海。其西南陡峻不可登,北上則平坦。自山而東,群峰綿延,數里不絕。又東北十里曰游源山,游涇水出焉,山多大谷,稱險僻。又懸泥山,在縣東北七十里,其北于大海,俗呼勝山。嘉靖中,屯營于此以備倭。
大蘭山縣南八十里。其南與四明相接,東有九曲、分水諸嶺。唐咸通初,王式討裘甫,擒之于剡縣,余黨逸入大蘭山,諸將追獲之,其相接者曰太平山。《志》云:山東連四明,南接天臺,姚江源出于此,東去慈溪縣六十里,為接境處,一名日門山。又烏瞻山,在縣西南三十里,山峰高秀,航海者視為指南。《郡志》:大蘭、烏瞻皆四明之支隴也。又有黎洲山,在縣南百十里,與嵊縣、奉化接界,亦四明之旁阜。蛾眉山,在縣西四十里,山高二百余丈,周七十里。唐天寶六載,改名吳女山。又西十里曰姜山,上有五峰相接。
眉山縣北三十五里。海中望之,如修眉然,其北五里有巡司。又滸山,在縣東北三十八里,其下為三山所。姥嶺,在縣東北十五里,東去燭溪湖五里。湖西南岸有梅嶺,道出梅溪。又茭湖嶺,在縣南五十里,山徑峭險,亦四明之別嶺也。縣西南六十里又有{圭}竹嶺,與上虞、會稽接界。
海縣北三十五里。有海塘。宋慶歷七年,縣令謝景初增筑。歷慶元以及寶慶屢經修治,間以石堤。元大德中潰溢,至正初,州判葉恒力為營筑,自慈溪西抵上虞百四十里,石堅完,謂之蓮花塘。明初以來,居民狃安習利,排海ヂ居之,堤日削。成化七年,正德七年,海溢,民被其患,相繼興修,自是皆因舊址修筑。《郡志》:永樂初,海潮漸,沙ヂ墳起,因于舊海塘北增筑新塘,以衛斥地,既而沙ヂ廣十余里,成化中,稍為風濤蕩決,復于海口筑塘,曰新御潮塘,以斥地給灶民為鹽課。《海防考》:縣境臨山衛北有臨山港,衛東有泗門港,皆汛守要地,而三山所東有勝山港,尤為深闊,倭舶可乘潮以入。嘉靖三十四年,官軍敗倭于勝山,又敗之于龜鱉洋。今海中之山六,曰西霍山,曰黃山,曰勝山,曰長橫山,曰扁樵山,曰球山;礁二,曰杯,曰柴排,皆臨觀二衛以備之險也。姚江在縣治南。闊四十丈。源出太平山,西至上虞縣之通明壩,乃東折而北,五十里中,凡十余曲。東流過城南之江橋,又東過咸池匯,復十余曲,乃東入慈溪縣,而為前江。境內曲折流,凡二百里,一名舜江,亦曰蕙江,縣境諸水悉流入焉。又菁江,在縣西十五里,接上虞縣之新河,縣境西鄉諸水,悉匯入焉,以注于姚江。燭溪湖縣東北十八里。三面界山,東為湖塘,有東西水門。湖中又有明塘溪,一名明塘湖,又名淡水海,周二十余里,溉境內十三都之田。湖西南一曲,又名梅澳湖,亦曰湖洼,俗謂之西湖。成化中,以鄉民爭水盜決,乃筑塘分湖為二。牟山湖,一名新湖,在縣西三十五里,三面距山,北面為塘,周五百頃。又汝仇湖,在縣西北四十里,南距山,西距孟家塘,北距海堤,周九百七十一頃,今皆半為豪右所侵。縣西五十里又有余支湖,周五百頃,北距孟家塘,與汝仇湖接界。又有上林湖,在縣西北六十里,周五十八頃有奇。舊皆潴水溉田為民利。
東橫河縣東北二十五里。引燭溪湖之水,合縣境東北諸溪河,北至觀海衛,西過石堰,南注姚江。《宋?謝靈運傳》求始寧丕□洞為田,《志》曰:今在上虞縣十二都□□。又西橫河,在縣西三十里,引牟山湖之水,西入上虞縣,北至臨山衛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二十五里,有長泠河,源出上虞縣之長壩,亦出牟山湖,東至菁江,北至海塘。又制河,在縣東北三十五里,會游源、銀塘諸溪水,北流為游涇,東北溢于雙河,西北會于東橫河。雙河,在今溪西北七十里,北流入海。
咸池匯縣東南八里,即姚江所匯也。江流至此,紆回數曲,每曲約十余里,數曲間,陸行不過十余里,而舟行則數十里。下壩,在縣西四十里,一名新壩。石西去中壩十八里,左江右河,河高于江丈有五尺,為舟楫所必經之道,亦謂之江口壩。又李家閘,在縣東南三十五里。大蘭諸山之水,匯為楊溪,慈溪縣石門山之水,亦流合焉,北入姚江,東達慈溪縣,為藍溪上游。宋建隆三年,吳越置閘于楊溪西北以節水,元置巡司于此,為四明之門戶。今廢。又石堰,在縣東北二十里,有石堰場鹽課司。眉山鎮縣西北四十里,地名湖海頭。《志》云:元置眉山巡司,在縣北四十里,司南五里即眉山也。前朝洪武二十年,改置今所,仍以眉山為名。又梁壽鎮,在縣西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鎮居四明上游,最為要口。又廟山鎮,今臨山衛也,舊置廟山巡司于此。洪武二十年,改置衛城,因徙巡司于上虞縣之中堰,東南去縣六十里,仍曰廟山巡司,筑城戍守。又三山鎮,在縣東北五十里金山上,以蔡山、金山、破山并峙而名。舊置巡司,洪武二十年,移于破山西南,去縣六十里,有小城戍守,仍曰三山巡司。
姚江驛縣治東一里江北岸。宋置寧波驛,在城西,明初改置。又東六十里達寧波府之車廄驛,西九十里達上虞縣之曹娥驛。江橋,在城南,長二十四丈。嘉靖三十四年,督臣胡宗憲擊倭于此,復追破之于后梅。今縣東北二十里有梅溪山,后梅蓋在其地。又戰場橋,在縣南四里。宋宣和二年,睦寇犯境,里民御破之于此,因名。
上虞縣府東百二十里。東北至余姚縣八十里,西南至嵊縣百五十里。秦置縣,亦因舜后所封而名,屬會稽郡。漢以后因之。隋廢入會稽縣。唐貞元初,復置屬越州。宋以后因之。《城邑考》:縣舊置于江西岸,晉中興初,移治江北岸,今縣西北四十里地名后郭,即故址也。唐永貞中,移縣于此,舊無城。元至正二十四年,方國珍創筑。明初,湯和徙縣城石,筑臨山衛城,僅存土阜。嘉靖十七年,因舊址復以石,周十三里有奇。編戶百四十八里。
始寧城縣西南五十里。后漢永建四年,分上虞南鄉置縣,吳晉以后皆因之,隋廢。又嵩城,在縣西北六十里。其城橫亙數里,相傳晉袁山松所筑,以御孫恩。舊置戍守于此,明初湯和改置臨山衛,城遂廢。
羅巖山縣東北七里。丹崖翠壑,泉石甚勝,其旁數山環列,而羅巖為之冠。又縣南五里有傘山,中有石室,巔平衍,良田數十頃,橫塘溉之,無水旱,一名太平山。縣南十里又有百樓山,高五里,重岡復嶂,若百樓然,其最高者曰大雷尖山。東山,在縣西南四十五里。巍然特出,眾峰拱抱,登陟幽阻,至其巔,則軒豁呈露,萬峰林立,煙海渺然,為絕勝處,即晉謝安所居。又縣西南五十里曰壇宴山,有成功嶠,以謝玄破苻堅歸會稽而名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