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河在城西。自西興渡歷蕭山縣,而東接錢清江,長五十里。又東徑府城,長五十五里。復自城西東南出,又東而入上虞縣,接曹娥江,長一百里。自府城而南,至蒿壩,長八十里,則為嵊縣之運河矣。蓋運河縱廣俱二百里。宋紹興初,以余姚縣言運道淺澀,詔自都泗堰至曹娥塔橋,發卒修浚。此即宋時漕渠故址也。今道出府西北十里,謂之官瀆。其余大抵仍舊道云。新河,在城西北二里,唐元和中,觀察使孟簡所開。《志》云:城西有投醪河,又名簟醪河,亦名勞師澤,以勾踐投醪事而名。今皆合于運河。又有江北河,在西小江之北,大海之南,與潮汐通,即故錢清江口矣。
平水府東南三十五里。胡氏曰:會稽縣東南又有一小江,源出大木山南,流合于剡溪。今有平水鎮,在越州東南四十余里。自此南逾山,出小江,沿剡溪而東,二十里至曹娥埭。唐懿宗初,浙東賊裘甫敗官軍于剡西,游騎至平水東小江。光啟二年,董昌將錢Α討劉漢宏,自諸暨趨平水,鑿山開道五百里,出曹娥埭,屢敗浙東兵,進屯豐山。即此處也。
邢浦在府東北。《晉紀》云:邢浦去山陰北三十五里。隆安四年,海賊孫恩破上虞,進及刑浦,會稽太守謝琰遣參軍劉宣之擊破之,恩退走。未幾,復寇邢浦,官軍失利,恩乘勝徑進,至會稽,琰戰敗,為下所殺。今府東北四十五里有蟶浦,隔岸對海寧縣石墩山,為戍守要地。嘉靖三十五年,倭賊經府東北六十里之西匯渚入犯,官軍卻之于此。或以為蟶浦即邢浦之訛也。黃山浦,在府西五十五里。劉宋泰始二年,遣吳喜等擊孔覬于會稽,喜至錢塘,遣任農夫引兵向黃山浦,東軍據岸結寨,農夫擊破之。或曰今蕭山之臨浦,舊名黃山浦,與山陰接界,亦曰黃山里。紀家匯府西南百里。浦陽江自諸暨縣合東西諸江經此為錢清江之上源。宋乾道中,朝議欲浚紀家匯,導蕭山新江達諸暨,蕭山令謝暉言,小江本以導諸暨之水,蕭山地最下,若復浚紀家匯上流,沖突蕭山之桃源等七鄉,必成巨浸,議遂格。防海塘府東北四十里。自府東北八十里上虞江口,抵蕭山縣界,幾二百里,以蓄水溉田。唐開元十年,山陰令李俊之增修。大歷十年,觀察使皇甫溫。太和六年,令李左次復修筑。宋隆興、嘉定中,相繼修治。明朝弘治、正德、嘉靖間及萬歷二年,屢經修治,為民利。又運道塘,在府西北十里,唐元和十年,觀察使孟簡所開。又府東五十里有煉塘,《越絕書》勾踐烹炭于此,一云鑄劍處。白米堰,在府東北。嘉靖中,倭賊由此沿海塘突寇蕭山縣。又應宿閘,在三江所城西門外。嘉靖十六年,郡守湯紹恩建,凡二十八洞,亙堤百余丈,蓄會稽、山陰、蕭山之水。萬歷十二年增修,改近岸四洞為長平閘,用泄漲水。
越王山堰府北三十里。唐貞元二年,觀察使皇甫政鑿山以蓄泄水利。又府東北二十里有朱儲斗門,北五里有新河,皆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所開。西北四十六里有新徑斗門,則太和七年觀察使陸亙所置也。曹娥堰,在府東九十里。水流湍急,兩岸逼江。其地有曹娥渡及曹娥埭。又西岸為東關驛,驛南有曹娥場,舊設寨于此;東岸又有曹娥堰營,皆設險處也。胡氏曰:浦陽江有南津埭,今上虞縣梁湖堰是;有北津埭,今曹娥堰是。又抱姑堰,在府西五十里,上連鏡湖,下接小江。又有石堰,在府西三里,諸水合流,地險可據。
蒿壩府東南八十里。以近蒿山而名,為臺、紹二府必經之道,北去上虞縣四十里。三江閘,在府北二十八里,會稽、蕭山、山陰之水賴以停蓄,其外即三江口也。
錢清鎮府西五十里。舊嘗設關于此。宋建炎三年,車駕自越州次錢清鎮,將如浙西迎敵,金人百司有至曹娥江者,有至錢清鎮者,不果而還。《志》云:錢清鎮西抵杭州八十里。纂風鎮,在府東北八十里,當會稽上虞之界,黃家堰巡司置于此,筑城戍守。《志》云:黃家堰本在府東北六十里,有西匯渚,為防御要地,因置巡司戍之。洪武中,徙瀝海所西,為海潮所嚙。弘治中,徙今治。
三江鎮在府東北四十里浮山北麓。小江經其前,大海浸其東,與三江所城南北相峙,為東海之門。舊有小城,嘉靖二年增筑,方一里,置兵以御倭。又三江場鹽課司,亦置此。《志》云,司在府東北三十里。又白洋巡司,在府西北白洋山上。三界鎮,在府東南百二十里,路出嵊縣。明初設稅課局,嘉靖十二年廢。又府南四十里有離渚市,舊設關于此,以臨離渚溪而名。溪亦入于鑒湖。明初置稅課局,后廢。嘉靖中復置。又滄塘稅課局,在府東南四十里,明初置,嘉靖十二年革。《志》云:府城東五云門外有五云河泊所,又昌安門外五里亦有河泊所,今革。又紹興場鹽倉批驗所,在府西北六十里白鷺塘。正統中,遷錢清鎮。弘治中,復遷于此。脊山村,在府南四十三里脊山下。劉宋泰始二年,孔覬為上虞令王晏所攻,覬棄郡奔脊山村,被執,即此。
蓬萊驛在府西迎恩門外。唐曰西亭驛,宋曰仁風驛,前朝改今名。江東岸即舊曹娥驛也。又東關驛,在府東九十里曹娥江西岸,舊名東城驛,明初改今名。又錢清驛,在府西北錢清鎮,正德十年革。柯橋,在府西北三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水流污漫,陂深堰曲為境內之險,亦曰柯橋市。
蕭山縣府西北九十三里。西至杭州府四十里,西南至杭州府富陽縣百五十里,東南至諸暨縣百三十里。漢會稽郡之余暨縣。三國吳改曰永興。晉以后因之。梁陳慶之以入洛功,封永興侯,即此邑也。隋省入會稽。唐儀鳳二年,復置,屬越州。天寶初,改曰蕭山。后因之。《城邑考》:縣舊有城,周不及二里,久廢。嘉靖三十二年,重筑。周五里有奇,編戶一百四十一里。
西陵城縣西十二里,本曰固陵。《水經注》:浙江東經固陵城北,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濱,言可固守,因名固陵。勾踐入臣于吳,群臣祖之,軍陳固陵,即此。后漢建安初,孫策將取會稽,引兵渡浙江,會稽守王朗發兵拒策于固陵,策攻之,不克。六朝時,謂之西陵牛埭,以舟過堰用牛挽之也。宋元嘉末,會稽太守隨王誕遣兵向建康,討元兇劭,誕自頓西陵,為之后繼。齊永明六年,西陵戍主杜元懿言。吳興無秋,會稽豐登,商旅往來,倍多常歲,西陵牛埭稅官格日三千五百。如臣所見,日可增倍,并浦陽南北津、柳浦、四埭,乞為官領攝,一年格外可長四百余萬。會稽太守顧憲之極言其不可,乃止。蓋西陵在平時,為行旅輳集之地,有事則為戰爭之沖,故是時戍主與稅官并設也。陳末,西陵埭亦名奉公埭。隋開皇九年,陳亡,東揚州刺史蕭巖據州不下,隋將燕榮以舟師出東海平吳郡,進至奉公埭,巖降。唐復曰西陵。咸通中,裘甫作亂,其黨劉勸甫急遣兵守西陵。中和二年,浙東觀察使劉漢宏作亂,謀并浙西,屢遣兵營于西陵,皆為杭州將錢Α所敗。三年,漢宏自將十余萬眾出西陵,將擊董昌,Α濟江逆戰,復大破之,漢宏僅免。又乾寧二年,楊行密遣安仁義以舟師至湖州,欲渡江應董昌,錢Α遣顧全武守西陵,仁義不得渡。胡氏曰,自湖州舟行入柳浦,可渡西陵也。天復三年,杭州牙將徐綰作亂,淮南寶州帥田引兵赴之,急攻杭州,仍具舟將自西陵渡江,錢Α遣將盛造等拒破之。吳越時以陵非吉語,改曰西興。宋為西興鎮,置寨于此。今有西興場鹽課司在運河北岸,舊有戍兵。西興驛亦置于此,下臨西興渡,渡浙江而西,至錢塘水驛十八里,公私商旅必經之道也。
蕭山縣治西一里。唐以此山名縣,一名西山。又城山,在縣西九里。其山中卑四高,宛如城堞,亦謂之越王城。山半有洗馬池,產嘉魚。其前兩峰對峙,謂之馬門。相傳吳王闔閭侵越,勾踐保此以拒吳。又冠山,在縣西十七里,山形如冠。又西三里為連山,長岡九里。舊《經》:秦始皇欲置石橋渡浙江,今山下有石柱數十,沿列江際。洛思山,在縣東四十三里。下有朱室塢,《水經注》:勾踐百里之地,西至朱室,即此地云。
臨江山縣東南二十里。舊名牛頭山,與山陰縣分界,錢清江縈其西。又峽山,在縣南二十六里,前后有二山相夾,亦謂之前峽、后峽。又有峽山,在縣南六十里,錢清江經其下,謂之峽浦。《志》云:縣南二十八里有烏石山,錢清江經此,亦曰烏石江。
龕山縣東北五十里。吳越錢氏嘗屯兵于此,有營寨舊址,下瞰浙江,與海寧縣之赭山對峙,旁有小山,曰鱉子山,江出其中,故有鱉子門之名,亦曰海門,為錢塘之鎖鑰。嘉靖三十二年,參將湯克寬大破倭夷于龕山,三十四年,督臣胡宗憲又敗倭于此,舊有龕山寨,設兵戍守,今革。寨北曰獅子口,為登涉要地。
虎爪山縣西南五十里。下臨大江,與錢塘、富陽分境。山回環盤礴,踞峙江濱,其南與浦江、諸暨諸山相聯絡,嘯聚之徒,恃為淵藪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九十里有大山,盤亙深遠,一名長山。其南最高者曰鏡臺山,一名白石山,巖洞幽勝。濱江而北,有州口、龍門、白峰、馬谷諸山,其間相接者為百藥山。傍有黃嶺,東北去縣四十八里,與富陽分境,相傳黃巢屯兵之所。虎爪山,即諸山之支阜,而臨江突峙,當舟楫必經之會,以地勢而言,實杭、嚴、金、紹四郡之險也。龍門山,在縣西南八十里,兩山對峙,上有龍湫,一名大洪山。其南十里為州口山,龍門而北數里,即白峰、馬谷諸山也。
壕嶺縣南六十五里,與諸暨接界。又縣西南六十里有黨旗嶺,元末鄉民聚黨揭旗以御寇,因名。
海縣東北五十里。胡氏曰:自龕山而東,至蘭風、石堰、鳴鶴、松浦、蟹浦、定海皆謂之海浦。晉隆安四年,謝琰為會稽太守,戍海口以備孫恩,是也。今有海塘,自縣東北二十里長山閘抵龕山,凡二十里,直至定海,凡五百余里。宋咸淳中,塘為風濤所圮,越帥劉良貴移入田內,筑塘植柳,名萬柳塘。明初以來,屢圮屢筑。萬歷四十年,潮嚙西興,守臣蕭良興役重筑,為石塘三百余丈,患稍弭。又《邑志》:浙江經縣北十里,亦謂之北海,有長山渡沿海而東,五十里為丁村渡云。
定山江即浙江也。在縣西十里。舊闊可三十里,近潮沙漸積,闊不及二十里,其海口闊處,則幾七十里。西興渡而外,沿江西南五里有黃家渡,又南十五里有上沙渡,稍折而東有漁浦渡,皆東西渡口,而西興、漁浦最為通道。又西江塘,在縣西南三十里,塘亙五十里,江水自富陽一帶建瓴而下,藉此塘及西興塘以捍之。
錢清江縣東南十五里,亦曰浦陽江,亦曰東小江。自山陰縣流經縣南之峽山,曰峽浦。又北經臨浦,舊有麻溪,由此注入山陰縣界,復引而北出,經烏石山,又東北經縣東十五里之漁臨關橋,乃北折而東,入山陰縣,經錢清鎮以入海。后以江口壅塞,建閘以遏之。而于縣西南二十余里開磧堰,以通錢清江之上流,而江之故道一變。《邑志》:臨浦在縣南三十里,舊錢清江經此,東入山陰縣界。元末張士誠將呂珍筑城江上,跨江南北,于東西兩頭作柵,為浮城于江面,以通舟楫,謂之錢清城,尋廢。成化中,錢清江口壅塞,江水泛濫,麻溪以東之田,大受其病,于是筑臨浦大小壩,為之內障,而江分為二。
運河在縣城西。自西興東至縣,又東北入錢清江,凡五十里。《宋國史》:乾道三年,以縣境西興鎮通江兩閘為江沙壅塞,守臣因募人自西興至大江,疏沙河二十里,并浚閘里運河十三里,又以通江大堰綱運至多,乃勒為定制,以時修浚,公私皆利焉。
湘湖縣西二里。周八十里。本為民田,四面距山,田皆低洼,山水四溢,則蕩為一壑,民被其害。宋政和間,縣令楊時因而為湖,于山麓缺處鑿堤障水,民皆以漁販為業,遂無惡歲。自宋至今,奸豪往往欲侵據為田,有司以其病民,嚴為之禁。成化中,邑令朱┉復為修浚,民被其澤。王氏曰:此又越田之變為湖者。又落星湖,在縣西二十三里,周二十里,舊嘗有星隕此,因名。宋慶元后,漸堙為田。又白馬湖,在縣西二十二里,周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湖,皆有溉田之利,自宋以來,多為奸民所侵嚙,失利者眾。
漁浦縣西南三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漁浦當西陵之上游,其對岸即錢塘之六和塔,舊為戍守處。查瀆,在縣西南九里。《水經注》:浙江東經查塘,謂之查瀆,孫策攻固陵,不克,叔父靜說策曰,查瀆南去此數十里,宜從彼據其內,所謂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者也。策遂分軍投查瀆,道襲高遷屯,王朗敗走。夏侯曾先曰,查瀆亦曰查浦,春秋吳伐越,次查浦,即此。
高遷屯縣東北五十里,東南去府城四十里。孫策攻會稽,分兵襲高遷屯,裴松之曰:永興有高遷橋,是也。亦曰高遷亭,又名柯亭。《南史》:宋會稽太守褚淡之破賊眾孫法亮于柯亭,賊走永興。《志》云:柯亭即高遷亭也,或以為山陰之柯橋市境亦相屬。
漁浦鎮在縣治西南漁浦上。宋置漁浦寨,前朝改巡司,并設稅課局于此。后局廢,而司如故。又錢清鎮,在縣東四十里,與山陰縣接界,有錢清場鹽課司。元至正中,所置搬運米倉所也,明初改置今司。成化二年,改屬山陰縣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十五里單家堰,有工部分司,嘉靖十二年置。新林寨,在縣東二十里,宋置,與西興、龕山、漁浦共為四寨,設兵戍守,今俱廢。
黃嶺鎮在縣西南四十八里之黃嶺,亦曰黃巖鎮。又有巖下、貞女二鎮,俱在黃嶺西南,去縣百里。唐中和三年,劉漢宏謀兼浙西,分兵屯黃嶺、巖下、貞女三鎮,董昌遣錢Α擊之,Α自富春渡江,破三鎮兵,擒其將。胡氏謂三鎮在婺、越間,是也。西興驛,在西興鎮運河南岸,唐曰莊亭,宋曰日邊驛,后改今名。又白鶴鋪,在縣東三十里,亦曰衙前,又東十里即錢清鎮,有錢清塔,往來者必由之道也。舊《志》,縣城東北有夢筆驛,漁浦鎮有漁浦驛,皆宋置,后廢。諸暨縣府南百二十里。西南至金華府義烏縣百二十里,西至金華府浦江縣百里,西北至杭州府富陽縣百十里。本越王允常所都。秦置諸暨縣,屬會稽郡。漢以后因之。隋屬越州。唐仍舊。光啟中,改曰暨陽。五代初,吳越復故。宋仍屬越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諸暨州。明初,為諸全州。洪武二年,復為諸暨縣。今編戶一百七十五里。新城縣西南六十里。明初守諸暨,以抗張士誠、方國珍之兵,既而守將謝舟興叛降士誠,李文忠在嚴州聞亂,急遣將胡德濟進屯五指山下,親引兵馳一百六十里,遇賊于義烏,擊破之。文忠議以諸暨浙東藩籬也,諸暨不守,則衢處不支矣。乃度地去舊城六十里,并五指山筑城以守之,賊來攻,不能下,乃去。既而士誠復遣兵水陸齊進,逾浦江,圍新城,守將胡德濟遣兵敗之于斗巖下。文忠馳救,抵龍潭,去敵二十里,據險為營,敵來攻,敗去。于是新城之守固,而婺、衢諸州皆無恙。后復取諸暨,乃還舊治。《圖經》:諸暨舊城周僅二里有奇,唐開元中創筑,天寶中增修。天二年,淮南兵拔婺州,進攻暨陽,兩浙將方習拒卻之。五代初,吳越王Α遣其臣王永修改筑左浣江、右長山,周九里三十步,明初胡大海取諸暨而守之,亦嘗營筑。嘉靖三十三年,以倭患,舊城廢,乃復興修,周四里有奇。吳寧城在縣西南。沈約曰:漢獻帝興平二年,孫氏分諸暨立吳寧縣,屬東陽郡。《水經注》:吳寧溪出吳寧縣,經烏傷縣,為烏傷溪。是也。自晉、宋及陳皆因之,隋廢。義安城,在縣東北五十里。宋乾道二年,置縣于此,淳熙元年廢。今為楓橋鎮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