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顧山縣西北四十七里。《志》云:山一名吳望山,吳王闔閭嘗登姑蘇臺,望見此山。一名顧渚山,吳夫顧贍渚次,以其原隰平衍,可為都邑,因名。傍又有二山相對,號明月峽。絕壁峭立,大澗中流,產(chǎn)茶絕佳,唐時以顧渚茶供貢。其南為大官山、小官山。山北十余里有啄木嶺,唐時吳興、毗陵二郡守造茶宴會于此。《志》云:顧渚之西,曰圓翠嶺,路達宜興。又有溪曰顧渚溪。經(jīng)縣北三十里之水口鎮(zhèn),東入太湖。烏瞻山在縣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迥絕,五峰突出,若群烏之瞻視于云表,故名。
義鄉(xiāng)山縣北六十里。晉太守周屺舉義兵平石冰、陳敏諸賊,立義鄉(xiāng)縣于山下,山因以名。其相近者曰蒼云嶺,一名懸腳嶺,為北出義興之道。有泉出嶺北,至山半,分兩派而下,繞流而南,復(fù)為一。曰合溪。今有合溪鎮(zhèn),在縣西二十五里。
四安山縣西南八十里。四面平廣,水流會于苕溪。亦名四安溪,又名周瀆。龍目山,在縣西百里。山嶺高五百余丈,與南直廣德州接界。又有九龍山,在縣西南百二十里。山隴回繞如龍,晏子城在焉。東南去安吉州三十里。太湖縣東北二十五里。與南直宜興縣分中流為界。西湖,在縣西南十五里。一名吳城湖。《舊記》:吳王筑城輦土于此,遂成湖。周七十里,溉田三千頃,后堙廢。唐貞元中,刺史于諫復(fù)浚之,歲獲粳稻蒲魚萬計,民賴其利,號為于公塘。又忻湖,舊在縣北七里。今塞。又北八里曰包洋湖,東西十五里,南北五里,入于太湖。
罨畫溪縣西八里。一名西溪。縣西北諸山之水,匯流為楊店、梓方二澗。經(jīng)縣西北二十里合流,謂之合溪。又東南為罨畫溪,經(jīng)城西,謂之箬溪。《志》云:溪多箭箬也。溪南岸曰上箬,北岸曰下箬。繞城而東注,又東流為趙溪,入于太湖。附近諸溪澗悉流合焉。
荊溪縣西南四十里。源出南直宜興縣之荊南山,合諸山溪之水,流經(jīng)縣境,又東南注于苕溪。又四安溪,在縣南三十里。自四安山引流而東南,廣德州境之水,亦流合焉。下流注于苕溪。附近諸溪塘,以荊溪、四安為委輸也。
蠡塘縣西南三十五里。相傳范蠡所筑。又皋塘在縣西北二十里。其在縣南境者,又有孫塘、方塘、胥塘、官塘、荊塘,皆昔時潴水灌田處。今多堙塞。金沙泉,在顧渚山下,泉出不常。唐時惟造柴筍茶供貢,則取給此水。元至元間水溢,可溉田千頃,因名瑞應(yīng)泉。又常豐澗,在義鄉(xiāng)山下。別為南北二川,合縣北黃潭入于太湖,舊常引流溉田,因名。
筋竹關(guān)縣南六十五里。武康、歸安徑道也。又有司馬關(guān),在縣南六十里,路出烏程縣。
四安鎮(zhèn)在縣西南四安山下。東去府城百二十里,西去廣德州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鎮(zhèn)隋所置也。大業(yè)九年,置鷹揚府,并筑城于此,城有四門。今故址猶存。宋亦曰四安鎮(zhèn),設(shè)官以監(jiān)商稅。德元年,以元兵漸迫臨安,遣徐垓等分戍四安鎮(zhèn)。既而元兵陷四安,遂趨獨松關(guān)。元亦設(shè)稅務(wù)于此。明初改置巡司。嘉靖中,設(shè)公館為往來沖要。又皋塘鎮(zhèn),在縣東北三十里。傍臨太湖,亦有巡司。和平鎮(zhèn),在縣南五十里。宋置稅務(wù)于此。元改巡司。明初廢。
德清縣府南九十里。東至嘉興府崇德縣百有八里,東南至杭州府海寧縣百二十五里,南至杭州府九十里,西至武康縣二十六里。本烏程縣地。晉以后為武康縣之東境。唐天授二年,析置武源縣,屬湖州。景云二年,改曰臨溪。天寶初,又改今名。《城邑考》:縣初置于下蘭山。天寶間,徙百寮山南,即今治也。宋德中,始筑石城。明初廢。嘉靖三十二年修筑,周五里有奇。編戶二百十里。奉國城在縣治西南一里吳憾山,山亦曰城山。《城冢記》:昔吳王夫差憾越王之傷其父,進軍伐之,筑壘于此。唐李光弼將辛孜又于此筑城,擊平朱覃、姚廷諸賊,名將軍城。吳越時復(fù)筑此城屯戍,名曰奉國城。
吳羌山縣治東南一里。漢王莽之亂,高士吳羌隱此。上有廢城,或曰即羌所筑。一名乾元山,以山北有乾元寺也。又東主山,在縣東北四里。梁沈恪居此,侯景圍臺城,恪以力戰(zhàn)功,封東興侯。里人因名此山曰東主。一名百寮山。稍北有石壁山,山有靈泉,亦名半月泉。
德清山在縣東四里。本名烏山,即秦時善釀?wù)邽踅硭印L铺鞂氈校慕衩S稚舷绿m山,在縣北五里,南臨余不溪。《志》云:唐天授初置縣于此。金鵝山,在縣西南五里。下枕溪流,舊有金鵝城。唐廣德初,巨盜袁晁陷浙右,刺史獨孤問俗率將筑城御之于此。又方山,在縣西北十二里。山形方整,《志》以為邑境群山之宗也。敢山縣東北二十一里。本名闞山,吳丞相闞澤所居,后訛為敢。有三峰:中敢山,左龍山,右鳳山。余不溪經(jīng)其下,曰敢山漾。齊眉山,在縣北三十里。山高千丈,周四十五里。舊名囚女山。余不溪經(jīng)其下,曰囚女漾。
運河縣東南三十里。自杭州府流入界,又北入嘉興府崇德縣境。《志》云:丘林渡去縣三十里,其南即杭州官塘也。又北五里即唐棲鎮(zhèn),繇湖州出東遷,經(jīng)敢山漾,趨五林港,為往來之通道。
余不溪縣治東南。一名清溪,即苕溪下流也。自杭州府安溪奉口流入縣西南境,會武康縣前溪之水,逶迤而北,經(jīng)百寮、吳匡兩山之間,至下蘭山東,益折而東北,為苧溪漾。至縣東北十八里,為武承塘。亦謂之石塘。南岸為東石塘,西岸為西石塘,逮接數(shù)里,入郡界。北至峴山漾,與北流水合,而為溪。《圖經(jīng)》:溪名余不者,以溪水清澈,余流則否也。亦曰溪者,以眾水合流,互相蕩激,然有聲也。北流水,在縣治南。自城南余不溪分流入城,出西水門北流,至沙村,與武康縣前溪水合,繞流至府城南,合余不水而為溪。《志》云:城西有馬厄河,其地本赤土山之后岡,鑿之成河。錢Α嘗墮馬于此,因名。流合北流水。
深溪縣西南三十五里。杭州府於潛縣東北境之水,流出于此,又東注于余不溪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有烏山港、戴灣、楊灣諸水,俱匯于余不溪。
新市鎮(zhèn)縣東北四十五里。宋元時有鎮(zhèn)將守此,并置杜家堡。今為商民環(huán)聚處。洪武初置巡司,并置河泊所于此。嘉靖中,倭賊嘗突犯其地。今泊所廢,而巡司如故。又塘棲市,在縣東三十五里,與仁和縣接界。水南屬仁和,水北屬德清。長橋跨踞,為舟車之沖。又下塘巡司,在縣東三十里,亦與仁和縣接界。宋紹興中,兩浙安撫使奏設(shè)寨官巡戍,曰下塘柵巡司。前朝因之。隆慶三年,以五陵港口地當(dāng)沖要,鹽盜出沒,因置五陵關(guān),徙巡司戍守,仍曰下塘巡司。荷葉鋪寨,在縣東北二十七里。宋嘉定間置,設(shè)巡司于此。明初省。又縣西有牧馬寨,南宋時為牧苑,元廢。
武康縣府西南百二十里。東至德清縣二十六里,南至杭州府余杭縣百十里,西至安吉州八十五里。漢烏程縣余不鄉(xiāng)之地。后漢初平中,孫氏析置永安縣。吳寶鼎初,屬吳興郡。晉太康初,改永康,又改今名,仍屬吳興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縣廢。仁壽二年,復(fù)置屬湖州。大業(yè)三年,改屬余杭郡。唐初,李子通于此置安州。又改武州。唐武德七年州廢,仍屬湖州。五代時屬杭州。宋還屬湖州。縣無城,今編戶六十五里。
石城山縣西南三里。漢末赤眉之亂,邑人壘石城以御寇,因名。《志》云:山峰巖旁出,四面如一。頂平坦,有洗馬池。縣北五里有鳳凰山,山北有牙門城。相傳梁侯景之亂,邑人牙門將軍沈子春筑城以御寇,因名。又西南里許曰石嶠山,山頂石嶠甚峻,亦名七里嶠。又永安山,在縣西五里。孫吳以此名縣,亦名銀山。云岫山,在縣東十里。有煙霞塢,林麓之勝,冠于境內(nèi)。封山縣東十八里。《魯語》:仲尼曰,汪芒氏之君,守封禺之山。今縣境即古防風(fēng)氏封守之地也。唐時改此為防風(fēng)山。又禺山,在封山東南二里,相傳防風(fēng)氏都此。韋昭曰:封、禺,二山名,或以封山為封禺山,誤矣。《吳興志》:禹十二代孫帝禺巡狩時駐此,故曰禺山。沈壁山,在縣東北十五里。山有九峰,迤邐相接。昔有沈氏壁于此,因名。又東北三里曰仙臺山,山頂有臺,望杭湖之境,如在目前。
銅官山縣西北十五里。唐改名武康山,世傳吳王濞采銅于此。山下有二坎,曰銅井。又計峴山,在縣西北二十五里。張玄之云:范蠡師計然所居也。山與烏程縣分界,亦曰界峴。又縣東南二十五里有計籌山,亦以計然而名。其東南與錢塘縣接界,亦名界頭山。覆舟山縣西南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山高二百三十丈,廣二十八里。上有巨石橫絕,狀如覆舟。一名馬頭塢。晉咸和七年,石勒將韓雍浮海寇吳興,遣中郎將趙引敗之于馬頭塢,即此。天泉山,在縣西北三十五里。山有長流水,謂之天泉。旁多沃壤。又西北十五里為銅峴山,高六百五十丈,前溪之水出焉,與安吉烏程接界。
高塢嶺縣西七十里,與安吉州分界。又姚塢嶺,在縣北三十五里,與歸安縣分界。箬嶺,在縣西南三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山多箬竹,亦曰箬峴山。
前溪在縣治南。源出銅峴山,流經(jīng)縣西二十一里,曰阮公溪。至治前曰前溪。東流至縣東十三里之港,分為二。其一東北出,經(jīng)縣東北二十五里黃隴山,東至沙村,號沙溪,合德清縣之北流水。其一東南流,過湛星港,又東流十二里會湘溪,入風(fēng)渚湖。后溪,在縣治東北。自縣北三里烏回山下,匯眾山之水,東流出新溪,注于前溪。《志》云:新溪在縣東北三里,其北又有新溪。宋淳熙中,令蔡霖以后溪沙磧漲塞,廢舊港,徙水道東北注五里,會于縣東北十二里之長安溪。又東注沙村溪而合前溪,以通舟楫,公私便之。號曰蔡公溪。
余英溪縣西十三里。源出銅官山,東南流,合于前溪。《邑志》:前溪即余英溪,蓋異源而同流也。又湘溪在縣南十八里,西接龍口山泉,經(jīng)上柏埠,東至罨畫溪,入風(fēng)渚湖。又阜溪在縣北七里,發(fā)源縣西北二十五里之莫干山,東流經(jīng)三橋埠,又東合黃山溪,入于沙溪。又有雙溪,亦出銅峴山,而東入前溪。
風(fēng)渚湖縣東南十七里,廣九里。亦名九里湖,亦曰巽湖,亦曰封渚湖,亦曰下渚湖。湖中多菱莼,湖旁土粘埴。浙右陶器,多出于此。《志》云:湖即古防風(fēng)氏所居之地。洪武中,設(shè)河泊所,景泰中廢。
馬頭關(guān)縣南三十里。路出余杭,為往來之徑道。三橋埠,在縣北七里。自城北至此,歷三橋而至水埠,因名。稅課局置于此。又上陌埠,在縣南一十八里。其地有相溪,北流合前溪,岡阜高仰,因名。
安吉州府西南百二十里。西北至南直廣德州百二十里,西至南直寧國縣九十里,東南至杭州府余杭縣百三十里。
春秋時吳地。漢為丹陽郡。后漢因之。晉屬吳興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陳時,屬陳留郡郡治今廣德州。隋屬宣州開皇九年,以安吉縣省入綏安縣。綏安今廣德州也。唐屬桃州亦即今廣德州。麟德元年,復(fù)屬湖州。宋以后因之。前朝正德二年,始升為安吉州編戶六十四里,領(lǐng)縣一。今仍為安吉州。
州山溪糾錯,西通宣、歙,南衛(wèi)臨安,用兵出奇之道也。杜伏威嘗由此以平李子通,淮南嘗由此以震吳越,蒙古嘗由此以亡宋,明初亦由此以襲張士誠。夫安吉之于浙也,猶頭目之不可不衛(wèi)也。一或不慎,殞越隨之矣。
安吉廢縣今州治。漢故鄣縣地,屬丹陽郡。后漢中平二年,析置安吉縣。晉屬吳興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縣省入綏安縣。義寧二年,沈法興復(fù)置。唐武德四年,改屬桃州。七年,省入長城縣。麟德元年,復(fù)析置安吉縣,屬湖州。宋元因之。前朝改置州。縣廢。《城邑考》:舊城在州西南三十里,今猶謂之舊縣。唐開元二十六年,遷于玉磬山東南,后又徙治今城東南四里。元毀。至正十六年,城歸于我,總管張俊德始筑土城于今治。明年,元帥費愚重以石。嘉靖三十年增修,有門四。城周六里有奇。
穆王城在州南四十里。宋建炎中,岳飛拒寇于此。壘土結(jié)營,寇不能犯。飛謚武穆,土人因以穆王城呼之。《志》云:城在州之鳳亭鄉(xiāng),有將臺遺址。西南至孝豐縣二十五里。《州志》:城西北十五里有故鄣城。又西有晏子城,本屬長興。弘治元年,割入安吉境內(nèi)。
天目山在州西南七十五里。見前名山天目。
玉磬山州東北十五里,唐開元中置縣處也。山高九十余丈,周二里。又有東晉山,在州東北二里。吳均云:東晉時,嘗議置縣于此,因名。今名青峴山。又落石山,在州西二里。高二百五十丈,周五里。白楊山,在州東南二十二里。《括地志》:山峻極,上有兩穴,舊嘗產(chǎn)錫,此其采錫處也。又銅峴山,在州東三十里。與府境及武康縣接界。
邸閣山州東北二十五里。山東南二里即為廩山。《郡志》:吳大帝遣從弟修故鄣邸閣,即此。下有邸閣池。唐圣歷初,縣令鉗耳知命開以淮田。山東北去長興縣七十里,舊為接境處。石虎山,在州西南十五里。路出孝豐,此為徑道。
梅溪山州東北三十里。立石高百余丈,四面斗絕,不可登陟。下有梅溪水,北流入于苕溪。其西為石門山,梁吳均所云森壁爭霞,孤峰限日者。又浮云山,在州東北四十里。上有七十二墩,旱以生云即雨。苕水經(jīng)其下,匯為浮石潭。相接者為長盤山。《志》云:山在州東北三十五里。又有九龍山,在州西北三十里。以九隴蜿蜒如龍也。上有石城,西北有石灶。三水山,在州東南六十里。一水東入烏程,一水北入長興,一水北入州境。故名。翻車嶺州西南三十里。與南直寧國縣接界。又有五嶺,在州西北四十五里。與廣德州接界。
苕溪在州城西。源出天目山之陰,經(jīng)孝豐縣,流至州南四十里之沿干渡,分為二溪。東曰龍溪,西曰旱溪,至石虎山南而復(fù)合。又北經(jīng)城西,分為二,經(jīng)州東三里之馬家瀆而復(fù)合,流至東北三十里之烏山,曰外溪。西折而合于寺前港石埭諸溪,復(fù)經(jīng)州東北四十里之浮石山潭,曰里溪。又東匯眾流,為渾水瀆。歷荊溪相見灣,至府西而為塔渚匯,又東北注于太湖。詳見大川苕溪。龍溪在州治東南,即苕溪之支流也。自州城西繞流經(jīng)此,合于馬家瀆,溢為外溪,分為里溪,遠近諸水悉附入焉。
楊子湖在州北二十里。諸溪澗之水,匯流而成湖。又東會邸閣水,合于苕溪。《志》云:州東二里有四龍湖,東南七里有五龍湖,又州南九里有姚湖,西南三里有護湖,北二里又有西畝湖,共謂之五湖。皆苕溪諸水之匯流處矣。石鼓堰在州西南。引天目山水溉田百余頃。唐圣歷中,縣令鉗耳知命置。
獨松關(guān)州東南四十五里,路出余杭之要道也。有獨松水,北流匯于苕溪。宋元以來,置兵戍守。前朝洪武六年,置巡司。隆慶四年革。詳見前重險獨松關(guān)。孔夫關(guān),在州西六十里。路出寧國。又州東北三十里有梅溪鎮(zhèn),路出長興。《志》云:國初于城東關(guān)置批驗所。洪武三年,徙于梅溪鎮(zhèn)。六年,改為稅課局。又河泊所,亦置于此。今皆廢。又州東南二十里曰地鋪灘鎮(zhèn),當(dāng)南浙往來之陸道,舊嘗置巡司。
孝豐縣州南六十五里。東至武康縣百二十里,東南至杭州府余杭縣百十里,西北至南直廣德州七十里,西至南直寧國縣百二十里。本漢故鄣縣地。后漢中平二年,分置原鄉(xiāng)縣,屬丹陽郡。晉屬吳興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廢。唐武德四年,復(fù)置,屬雉州。七年,州廢,縣省入長城。前朝成化二十三年,郡守王言安吉地險遠,而孝豐、太平等九鄉(xiāng),為里五十余,中有漢縣廢城存焉,請析置一縣,以閑民之不逞者。從之,因鄉(xiāng)名以名縣曰孝豐。正德二年,安吉升為州,遂以縣屬焉。舊有土城。萬歷四年,改筑石城,周不及四里。編戶五十四里。
原鄉(xiāng)城在縣東。漢中平中置。以縣在山中高原而名。唐因故址復(fù)置原鄉(xiāng)縣,尋廢。前朝因置今縣。
天目山縣西南六十五里。頂有二泉池,遇旱不竭。東南流為瀑布,下注數(shù)里,成十二潭。層級如梯,次第奔落,俗名陰潭。山間有田畝池塘,皆可耕種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山回環(huán)連亙,皆天目也。浮玉山,在縣東南十五里。《山海經(jīng)》:浮玉之山,苕水出其陰,注于具區(qū)。說者曰:浮玉即天目矣。杭、湖諸山,其脈皆本于天目,故亦得以浮玉之名被之。《吳興志》:浮玉山有二:在歸安峴山漾者為小浮玉,此為大浮玉也。又南嶼山,在縣東南十七里,與浮玉相接,一名白水山,一名泉石山。《志》云:山高三百六十丈,上有湖,下有南嶼水,流合于苕溪。
廣苕山縣南三十里。當(dāng)天目之正北,苕水發(fā)源處也。又南五里曰大溪山,山高八百五十丈,周四十五里。又金石山,在縣西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高千八百丈,長三十里。蓋皆天目之項背云。
苦峴山在縣西四十里。一名苦山,以登陟峻阻也。與南直廣德州接境。《志》云:山高三千丈,周三十里。又師高山,在縣北五十里。勢接天目,山中積雪,炎月不消。菱湖嶺,在縣東三十里,路達武康縣。縣西北又有金雞嶺,路出廣德州。
苕溪縣西南三十五里。自天目山北出,南嶼諸山之水,悉流匯焉。引而北,經(jīng)縣東。又東北二十五里,為沿干渡,入州界。深溪,在縣西南四十里。於潛山之水流出此,合苕溪。董嶺水出縣西三十九里之董嶺,分為兩流,西流入寧國縣界。東流自縣西引而北,至州西南,會諸溪澗水,謂之東溪,入于苕溪。
幽嶺關(guān)縣東南三十里,與余杭縣接界,獨松三關(guān)之一也。有幽嶺水,流為碧溪,東北入于苕溪。又烏山關(guān),在縣南五十里。與臨安縣接界。又郎采關(guān),在縣西南三十里,與於潛縣接界。皆為設(shè)險之處。《邑志》:縣西七十里有唐舍關(guān),西南六十里有孔夫關(guān),皆接寧國縣。北四十里有苦嶺,西北五十里有五嶺關(guān),皆接廣德州。
松坑口縣西五十里。山溪錯雜處也,有巡司戍守。又縣南二十里有天目山巡司,皆洪武中置。今松坑司廢。又沿干鎮(zhèn),在縣東北四十里。與州分境。附見:
守御湖州千戶所在府治東。《開天記》:宋龍鳳四年,元至正十八年也。時我?guī)熆碎L興,置永興翼元帥府,以御張氏。明年,改為興武衛(wèi)親軍指揮使司,尋又改長興衛(wèi)指揮使司。龍鳳十三年,張氏亡,改為千戶所。洪武八年,移所于府城內(nèi),曰湖州守御千戶所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(xué)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(xié)會 版權(quán)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