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德縣附郭。后漢吳郡富春縣地。吳黃武四年,析置今縣,仍屬吳郡。晉以后因之。梁屬東陽郡。隋省入金華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屬嚴州。七年省。永淳三年,復置屬睦州,尋為州治。今編戶八十六里。
建德城今府治。三國吳置縣。孫皓初封建德侯,即此。自隋以后,廢置不一。唐萬歲通天中,始為州治。中和中,刺史陳晟筑城,周十九里。宋宣和三年,平方臘。知州周格重筑,縮為十二里二步。紹興八年修治。元因之。前朝洪武二十年,曹國公李文忠改筑,縮東北二面,而拓南面。西南臨江,東北倚山,浚濠三面,環城接江。弘治四年、嘉靖三十七年、萬歷五年、十年,經修筑,有門五,城周八里有奇。神泉廢監,在府西七十里。宋熙寧中置。鑄錢于此,尋罷。慶元初復置,旋廢。
烏龍山城北三里。《圖經》云:山高六百丈,周百六十里,郡之鎮山也。巔有二池,傍有烏龍嶺。其水東注,曰玉泉。流為余浦,至城東三里,入于新安江。宗宣和初,嘗改名仁安山。明初克嚴州,苗帥屯烏龍嶺,李文忠擊敗之,即此。高峰山,在府東五里。有雙峰峭壁,新安江繞其西南,昔有浮圖峙其上。又東二里曰方門山,列嶂臨江,其狀若門。二山皆烏龍之支山也。又屯軍山,在府西北一里。相傳黃巢屯軍于此。府西二里又有建昌山,下瞰江流。
湫山府東北四十里,與烏龍山及桐廬縣之清涼山相峙。高六百丈,周百里。上有石湫,歲旱不涸,因名。又龍門山,在府東二十七里。頂有浮圖,下臨江渚,石壁上有瀑布泉。銅官山,在府西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秦時嘗于此置官采銅。又西五里有銅官嶺,路出淳安。又有銅關渡,在府西七十里。亦以銅官山而名,新安江渡口也。《志》云:銅官相接者有靈巖山,與淳安縣紫蓋峰相連,巖泉不竭。又有五寶山,五山一源,曰金,曰銀,曰銅,曰綠,曰鐵,皆以色相似而名。
胥嶺府東北四十里。胥水發源于此。今有胥村,在府北二十五里。宋嘗置驛,當杭郡通道,今廢。又午方嶺,在府東北六十里。路出桐廬。《志》云:嶺當烏龍之南,因名。
鮑婆嶺在府東北。明初張士誠寇嚴州,李文忠御之于東門外。使別將出小北門,間道過鮑婆嶺,由碧雞塢繞出陣后,大破之,是也。井硎嶺,在府東南五十里。路通浦江。明初李文忠克嚴州,進兵下浦江,蓋取道于此。又將軍巖,在府南四十里。與蘭溪縣接界。
新安江在城南。自徽州府歙縣流入府境,經淳安縣南,又東流至府城東南,而東陽江流合焉。一名徽港。胡氏云:浙江有三源。其一為徽港,是也。又東胥口江流合焉,亦謂之建德江口。梁大寶末,侯景將劉神茂復據東陽叛,遣其黨元κ等下據建德江口。景將謝答仁等攻建德,擒κ等殺之。胡氏曰:建德江口,在府城東十里。東陽江府東南二里。婺、衢二港合流于金華府蘭溪縣而入府境。又東北流,經府城南,而與徽港合。止稱東陽者,以來自金華也。二江合流,經城東十里,為大浪灘;又東五里為烏石灘;又東二十五里而接桐廬縣之七里灘,為府境之襟要。
西湖在府城西南。廣袤四百五十二丈。唐刺史侯溫所開。中有寶華洲。又圣湖在府西七十里,廣袤亦數百丈,中有白沙洲。俱限隔不與江通。
胥口溪府東二十五里。自胥嶺發源三十里至胥口,逆流十里達于江,亦謂之胥口江,亦謂之建德江。明初張士誠來侵,至大浪灘。李文忠遣將何世明西出烏龍嶺,至胥口,破走之。又追敗之于分水,賊始卻。
白沙渡縣西六十里,新安江渡口也。《南征記》:自建德縣繞烏龍嶺背,出白沙渡,入壽昌,自常山縣徑達于江西,為陸行之徑道。三河潭,在府東南四十里。潭水逆流,而入于東陽江,江水從兩旁順流回合焉,故曰三河。三河關因以名。又有朱池,在府西三十五里。相傳以朱買臣名。宋置朱池驛于此,當三衢大路。
烏石關府東十五里,以烏石山而名。江流所經,下有烏石灘。又三河關,在府南四十里。有三河渡,即東陽江渡口也。唐置三河戍于此。宋為三河驛,當金華大道。《志》云:三河驛在府南五十里。今廢。又府東三十里有管界巡司,明初置。富春驛,在城東五里。前臨江涯。宋置東館務于此,明初改建嚴州驛,洪武九年改今名。桐廬縣府東北百里。東北至杭州府富陽縣八十里,北至杭州府新城縣七十里,西北至分水縣八十里,南至金華府浦江縣九十里。漢為富春縣之桐溪鄉。吳黃武四年,分置今縣,屬吳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平陳縣廢。仁壽三年,復置屬睦州。唐初,嘗置嚴州治此,州廢,仍屬睦州。五代時,吳越改屬杭州。宋太平興國三年,還屬睦州。縣無城,編戶五十三里。
桐廬故城縣西二十五里。吳黃武中,置縣治此。隋開皇中,并入錢塘縣。又有城,在縣西北十五里,桐江西岸,地名桐溪。唐貞觀中所筑桐廬城也。開元二十六年移鐘山,即今縣治。《圖經》云:縣西十五里有嚴州城。本隋仁壽二年,鴻臚寺丞蘇綸所筑。唐武德四年,置嚴州治此。唐之城,在縣東南二十五里。南齊永明中,富陽民唐之作亂,嘗筑城保據于此。今地名舒灣。
桐君山縣東二里。一名桐廬山。縣以此名。山下有合江亭,《西征記》:桐、睦二江會合亭下,有山巍然,直壓其首,如渴鯨入水之狀,即桐君山也。其相連者曰鳳凰山,下瞰橫江,形如鳳翅。牛山,在縣西十里。山當驛道,俯瞰大江。宋孫紹遠云:自桐廬取道而西,內薄山,外瞰江,高深殊絕,而洼凸屈曲,步步必戒,如是者十五六里。建炎中,金兀術入寇,歙人錢縨率民兵三千,因險設伏,大敗之于此。淳熙中,邑令向演乃于沿江處所立扶欄七百,行者便之。元末劉真據縣,取石筑城,扶欄遂廢。其中塢之左曰金雞山,有臣石俯瞰大江,或曰即碧雞塢也。李文忠大敗張士誠兵于此。又寨基山,在縣南十四里。相傳昔有避難者立寨其上,因名。
富春山縣西三十里。一名嚴陵山。前臨大江,漢子陵釣處,人號嚴陵瀨。有東西二釣臺,各高數百丈。《西征記》:自桐君而西,群山蜿蜒,如兩蛇對走于平野之上。三江之水,并流于崖下。驚波間馳,秀壁雙峙。上有子陵釣臺,孤峰特起,聳立千仞。下有泉,陸羽品為第十九泉。其與釣臺相對者,曰白云原,一名蘆茨原。重崖蔽天,林麓茂盛,居民采薪為炭,供數州爨之用。有蘆茨溪,北流合大江,唐方干隱于此。清冷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。四面出泉,大旱不竭,溉田五十余頃。《志》云:山高五十仞,周七十里。本名鐘山,唐天寶間改今名。其相接者,曰龍洞山。山半有石峽,巔有龍門池,引流可以灌田。《志》云:龍洞山在縣北三十里。
九嶺縣東北四十里。其相近有白峰嶺,俱路達新城縣。又桃嶺,在縣東南七十里,東去二十里。又有野狐嶺,與浦江縣分界。又獅子嶺,在縣北四十七里,與分水縣分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二十里有娘嶺,為驛道之要口。老鷹巖,在縣西四十里。巖際有路,沿江險峻。縣西北四十里又有焦山巖,下瞰溪流,舟楫過此,常虞險仄。
桐江在縣治南,即浙江上源也。經桐君山下,因曰桐江。合衢、婺、歙三州之水,東北流九十里而至此。又東流入杭州府富陽縣界,亦曰睦江。兩岸山高水深如黛。《志》云:縣東十五里有洋洲,可耕種。東二十五里有九里洲,桑麻甚盛,延袤九里。三十五里為桐洲,延袤二十里。俱南臨大江,北有后港。桐溪縣東北三里。其上流即於潛縣之紫溪也。自分水縣南流入縣界,亦曰天目溪。入縣境為桐溪,繞郭而東南,出桐君山下入桐江。《志》云:由分水至縣,溪中有十八灘,錯立為險。其旁小溪數十,皆匯流入焉。或謂之學溪,一名潢港,一名分水港,俗謂此為桐江。誤也。窄溪縣東南三十里。有二源:一出桃嶺,西流三十余里。一出縣西南西坑嶺,屆白云原之東,東流六十里。至縣東南二十五里而會流為甘溪。又引而東北流,凡十余里而為窄溪。又東流十三里,入于江溪口,與新城港口正相對,地名窄溪埠。江流經此,闊不過數丈,易于涉渡也。清渚港,在縣西三十里。源出府東北四十里之云岫山,東流十五里,曰社息溪。東南繞富春山北,又東流二十里入于桐江。
白水湖縣西北二十里。廣百三十余畝,溉田甚溥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有上湖、下湖、鴉湖、高塘湖,凡四湖,而總名曰白水湖。白水湖南有獨山,孤峰崛起,高倚江,東去縣二十二里。高塘湖亦曰太湖塘,在高山頂。其山自清冷山分脈而來,曠阜平岡,群峰四擁,宛如一城垣。湖水當其中,朝夕盈縮,與錢塘潮汐相應,東去縣三十里。七里瀨縣西四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在富春山釣臺之西,亦曰七里灘。諺云:有風七里,無風七十里。蓋舟行難于牽挽,惟視風為遲速也。舊《志》:七里灘去建德四十余里,與嚴陵瀨相接。梁大寶末,劉神茂據東陽叛侯景,景遣謝答仁攻之,神茂營于下淮。或謂之曰:賊長于野戰,下淮地平,四面受敵。不如據七里瀨,賊必不能進。神茂不從,戰敗,復降于侯景。今縣西北有一十九灘,俱在桐江上。
下淮縣東五十里,與富陽接境。舊為江流扼要處。《字說》:淮,圍也。言江流四周圍合也。陳天嘉二年,詔沈恪襲留異于東陽,異敗恪于下淮。恪退還錢塘,異以兵戍下淮及建德,以備江路。又唐永徽四年,婺州刺史崔義玄敗妖賊陳碩真黨于下淮。
水關縣東二里。當桐溪入江之口,合江巡司置于此。一名嚴、衢、婺三州巡提私茶鹽司。《志》云:司舊在桐君山東。成化八年,徙桐江口。十九年,徙今所。又有桐江遞運所,舊亦在桐江口,今并于桐江驛。浮橋關,在縣北五里桐溪上。又柴埠關,在縣東南二十里柴埠灘,舊有兵戍守。桐江驛在縣城東潢港口。舊臨江,名浙河驛。后移而北,改今名。又下航渡,在縣東南二里,往來津要也。
淳安縣府西百六十六里。南至遂安縣六十三里,西北至南直徽州府一百八十里,東北至分水縣百四十六里,北至杭州府昌化縣二百三十五里。漢丹陽郡歙縣葉鄉地。后漢建安十三年,孫吳析置始新縣,為新都郡治。晉為新安郡治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廢郡,改縣曰新安。仁壽中,又為睦州治。大業初,改縣曰雉山,為遂安郡治。唐初為睦州治。文明初,縣復名新安。萬歲通天初,郡改治建德縣,仍屬焉。開元二十年,改曰還淳。永貞元年,又改為清溪縣。宋因之。宣和三年,平方臘之亂,改曰淳化。紹興中,始改今名。《城邑記》:縣舊有城,南枕清溪,北連岡阜,相傳后漢建安十三年,孫權使賀齊平山越時所筑。隋、唐因為郡治。其子城周二里有奇,即今縣治也。西有故城址,則外城也。大都堙廢,未經改筑。今編戶六十一里。
始新城在縣西六十里威平鎮。吳賀齊本置縣于此。隋徙雉山下,在今縣南二里。唐神功初,又移今治。縣西三十里普慈山上有太子城,或云孫吳太子和嘗避難于此。
雉山在縣治西南。隔江,形如蹲雉。隋以此名縣。又靈巖山,在縣東北六里。山周十二里。吳永安中有黃龍見,名曰龍山。唐元和中,改今名。俯瞰清溪,與雉山對峙。又小金山,在縣西十里。屹立青溪中,擬于京口之金山。
都督山縣西六十里。或曰吳賀齊督兵駐此,一云方儼為漢都督駐鎮處也。極高峻,臨江。山去威平鎮六里,今有永平巡司戍守。又并桃山,在縣西北六十里。高出眾山之上,登其巔,杭、歙、衢、婺之境,宛在目前。自下望之,如二桃然,因名。云蒙山,在縣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高五百丈,周七十里。縣境之大山也。
蔗山縣東北三十八里。《志》云:昔嘗種蔗于此,因名。山分八面,水流十派,上有平田數頃。又重坑山,在縣東八十里。山有二坑,或云即息坑也。宋宣和初,方臘作亂,兩浙將蔡遵等討之,敗死于息坑,即此。
雙柏嶺縣東二十里。其并峙者曰真塢嶺,當往來驛道,崎嶇連亙。又赤石嶺,在縣西六十里。一名河上嶺,石壁臨江。又西十里有方壺嶺,亦臨江為險。遼嶺,在縣南七十五里,分淳安、壽昌二縣之界。山高溪迅,懸崖絕壁,無路可通,舊惟水道往來。成化間,鑿為坦道。又白鶴嶺,在縣東北百里。有仙鶴泉。明初胡大海取徽州,元將胡納退保遂安,大海追敗之。納東走,大海復追之,戰于白鶴嶺,納敗死。
威平洞縣西七十里。一名青溪洞,一名幫源洞。宋宣和二年,賊方臘據此作亂,連陷州郡。三年,韓世忠擊敗之。賊深據巖屋為三窟,諸將莫知所入。世忠潛行溪洞間,挺身搗其穴,擒臘以出。賊平,改今名。相近為梓桐洞,今曰梓桐鄉。《宋史》:青溪縣境有梓桐、幫源諸洞,皆落山谷幽險處,方臘據以作亂。
霖巖洞縣東五十里。峰巒千仞,下多源泉,引流溉田,歲旱不涸。又有仙居洞,在縣東南五十里。有數洞相通。保安巖,在縣東北六十里。五季末,里人多避亂于此,因名。
新安江縣南一里。一名青溪。自徽州府歙縣東流入境,繞縣治前。又東至府城南,合于婺港。唐光化三年,淮南宣州將康儒攻睦州,食盡,自清溪遁歸。蓋由水道出徽州還宣州也。今江流上下各有灘數十處。
遼溪在縣南六十里芝山下。源出遼嶺北,流注于新安江。《志》云:環境之水,以溪名者凡數十處,皆流注于新安江。
柵源縣東北四十里。吳賀齊與山越戰,樹柵于此,因名。又三潭在縣西百里。崇岡僻嶠,潭潴其間。《志》云:源出昌化縣之昱嶺,匯流于此。
錦溪關縣東六十里。其地有小溪巖,怪石巖,水陸皆險。嘉靖中,置關于此,以御礦寇,因改今名。下有小溪渡。新安驛,在縣城西。舊名清溪驛,宋置,前朝廢。
威平鎮縣西六十里威平洞口。宋平方臘,置巡司戍此。今曰永平巡司。又港口鎮,在縣東二十里。宋寶元二年,置巡司于此。今因之。《志》云:港口司置此。縣南三十里又有港口鎮。又街口鎮,在縣西八十里,與徽州府分界,亦有巡司。茶園鎮,在縣東五十里。下有茶園渡。又渡市鎮,在縣北二十五里。宋、元以來,俱為戍守處。
遂安縣府西南百八十里。東北至淳安縣六十三里,西北至南直徽州府百七十里,西南至衢州府開化縣百二十里,南至衢州府百七十八里。本歙縣南鄉之安定里。后漢建安十三年,孫氏析置新定縣,屬新都郡。晉改今名,屬新安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初縣廢。仁壽四年,復置,屬睦州。唐、宋因之。舊無城。前朝正德八年,筑城以御寇。萬歷二年,復修筑以御礦賊,周四里有奇。編戶六十四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