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橋鎮縣北百二十里。有雙橋保巡司,明初置,屬安遠縣。隆慶以前,常為賊巢。置縣后,改今屬。又黃鄉保巡司,在縣西北八十里。保接廣東龍川、興寧界,林木陰翳,鳥道崎仄,三十里中絕無人煙。巡司未置,縣為葉楷賊巢,屬安遠縣。萬歷中,與縣同析置司。地當險要,而老虎隘又在其西,最為關鍵。丹竹樓隘,在縣南丹竹嶺下,與廣東興寧、平遠接界。《圖說》:丹竹樓西有合、馬子等隘,亦為戍守處。
藤嶺隘在縣東南南橋保,與平遠縣接界。厄當控扼之所。縣南八付保有員子石隘,守藤橋嶺,可遙制其險。縣東又有分水坳,在頂山保。保接壤三省,為虔要津,而分水坳尤為一夫當關之地。守分水,則縣東腰古保之容嶺隘、茲溪保之馬戰東,皆在控御中也。《郡志》:馬戰東在縣東八十里,接武平縣界。附見:
贛州衛府治東南三里。明洪武初建。信豐守御千戶所,在縣治西北,洪武十七年建。會昌守御千戶所,在縣治東,與信豐所同建。
南安府東至贛州府二百五十里,南至廣東南雄府百二十里,西至廣東韶州府三百八十里,西北至湖廣郴州三百里,東北至吉安府六百六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五百二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二百十里,至京師六千六百七十五里。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屬吳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兩漢屬豫章郡。三國吳屬廬陵郡。晉屬南康郡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屬虔州。大業初,屬南康郡。唐仍屬虔州。宋淳化元年,始置南安軍治大庾縣。元曰南安路。明初改為府,領縣四。今因之。
府南扼交廣,西距湖湘,據江西之上流,拊嶺南之項背。史稱秦始皇三十三年,使屠睢將兵十萬守南野之嶠。又漢武帝元鼎六年,遣將軍楊仆討南越,出豫章,下橫浦。今郡城南去庾嶺不及一舍,為南北要沖,行旅往來必取途于此,蓋猶秦漢故道矣。又深山長谷,鄰亙溪峒,不逞之徒,往往嘯集,急則西走郴、桂,南竄雄、韶,制馭之方,未可失矣。大庾縣附郭。漢南野縣地。相傳武帝時,遣庾勝討南越,筑城于此,因有大庾之名。晉以后,為南康縣地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開皇十年,立大庾置縣,十六年廢。唐神龍元年,又為縣,仍屬虔州。宋淳化初,為南安軍治。今編戶二十里。
大庾城《志》云:庾將軍城,在府西南二里,即漢庾勝所筑。隋置鎮于此,唐時縣移于今城東二里。宋淳化二年,筑軍城,又移于今城南。時章江自西而南折若規,城因其勢也。紹興五年,以舊城卑薄,為拓城浚濠,僅逾一里。淳熙九年以后,相繼增修。嘉定十二年,復繕葺。咸淳四年,亦嘗營治。元時章水改流,徑過郡治,城遂中斷。至元二十九年,改筑今城,南濱章江,東北帶溪,惟西稍高,為隍城,狹而長,東西微銳,類魚,俗名魚城。尋圮。至正十二年修筑,明年,以磚石。十八年,陳友諒黨熊天瑞據贛州,遣兵襲南安而守之。二十四年,城歸于明,益為增拓。正統十年修葺,景泰五年雨圮,復修筑。成化十七年、正德九年,皆以洪水傾壞,修完如舊。嘉靖以后,屢經營治。有門四,城周四里有奇。
水南城在城南隔江,與郡城夾江而峙。民居稠密,倍于郡城。明嘉靖四十年創筑,周二里有奇。其北濱江,為水門,橫亙三百五十七丈有奇。城南門曰梅山門,以門外即梅嶺路也。新田城,在府東。《城池志》:庾嶺北四十里為新田城。又北五里為鳳凰城,以近鳳凰山也。鳳凰西十里楊梅村有楊梅城。俱嘉靖四十四年筑。楊梅北十里為小溪城,舊有小溪驛,今遷去。城嘉靖三十四年所筑。小溪東五里為九所城,四十四年筑。小溪北十五里為峰山城,其人善弓弩。正德中,撫臣王守仁所筑。皆控扼蠻險處。
崎頭城府東百里。孫忄面曰:曲岸曰崎。城在章江岸曲,因名。梁大寶初,陳霸先起兵討侯景,自始興度大庾,破蔡路養于南野,因修崎頭故城,自南康徙居之。《九域志》:大庾縣,古南野也,有南康故城,又有崎頭鎮。鎮蓋因故城而名。
東山府東南二里隔江。山勢特起,俯瞰兩城,其左折為亞東山,泉石甚勝,亦名南山。府南五里曰五里山,臨兩廣大路。金蓮山,在府北三里,諸峰連接,狀若蓮花。迎候館在其下,左有鐵岡,岡上有候使臺,訛曰猴獅臺。稍東為立屏山,一名魚山,皆以形似名。《志》云:鐵岡在城北一里,舊產鐵,有鐵冶,今廢。
玉枕山府北七里。地名石人坑山,以形似名。郡之主山也。高三百仞,連延三里,兩麓五峰次第相屬,別名五指山,亦曰五侯山,亦曰五馬峰。又西華山,在府西十里,石壁如削,循磴而上,平衍可田,有瀑布及石洞諸勝。大龍山,在府東三十里,延亙三里,狀如游龍。自麓至巔,凡八里許。又玉泉山,在府東北五十里,兩山峙立如門,一徑而入,深二里許。相近者曰山,高千仞。《志》云:府東北二十里有雙秀山,兩峰雙峙。又府西北七十五里有南源山,巖崖高峻,飛瀑百丈,下有湫潭,深不可測。
大庾嶺府南二十五里。為府鎮山,即五嶺之一也。高特磅礴,延亙綿遠,為南北險阻。詳見前重險大庾。小梅關嶺,有二:一在府北一里,與梅關相對;一在府西南十五里,較梅嶺差平小。《志》云:小梅關,相傳唐開元以前入粵之路,由此渡章水灘,故名。雙童嶺府南三十里。即大庾之支瀧,舊名三將軍嶺。延亙二十里,三峰并秀,俗謂之雙童讀書臺。以兩峰并立,中峰稍平也。又金星嶺,在府東一里,橫亙三里許,東北有尖峰屹立相峙。又有惜母嶺,相傳許旌陽逐蛟至此,小蛟回顧其母,因名。石勢がテ,盤渦曲折。又府東北四里有天柱峰,高聳參天,俗傳此峰上應紫微星,寇至不能為患云。石壁,亦在城東一里,下臨章江,延八十余丈,為舟人牽挽之路。成化十八年,邑令文志貴病其欹側,募工鑿平之。
仙鶴巖縣西八十里。一名雙鶴洞,亦曰石室洞。又名聶都洞,即上猶縣聶都山之別峰也。洞門可二尋,中平廣,容百人。別有巖穴相去一二里,玲瓏相通。有泉清潔可酌,俗名觀音池。青龍岡,在府東北三十里,回環高聳,平地突起。府南二十五里曰常娥嶂,北拱郡治,如屏障然。章江在府城南。亦曰南江,一名橫江,又名橫浦。經府東六里,有過步灘,水勢湍急,巨石突起。舟行至此,必首尾牽挽而下,稍一失措,必致沈溺。成化十五年,鑿平峻阻,公私稱便。《志》云:章水發源郴州宜章縣界,因以章名,經崇義縣西南聶都山,東流百二十里,經府城南,又東北流二百六十里,至南康縣之芙蓉江。又北百二十里至贛州府城外,合貢水為贛江。詳見前大川贛水。
大沙河府南十里。源出大庾山麓,東北流,經東山麓入章江。《志》云:章水自府西石陂頭而南,橫城南驛使門外五板橋邊,合大小沙河、五板水,下東山麓,如縈帶然。又小沙水,在縣南二十五里,源出大庾嶺下鼓樓寨,東流十里,合大沙河。湛口江水,出府東南四十里留池坑,有赤江水流合焉。東流五十里,合大江水。淺而清,因名。府東六十里又有池江水,源出府東三十里云主山。又大里水,在府東十五里,源出雙秀山,皆流合大江。府南二十里又有深坑水,自庾嶺北流,合于大沙河。
平政水府西南五十里。源出廣東仁化縣長嶺,東流合涼熱水,又七十里合聶都水通大江。一云平政水合南源水而入南康縣界。《志》云:涼熱水,在府西北五十里,自崇義縣流入境,合平政水。又南源水,在府西北七十里,出南源山,流經崇義縣境,復東南流而入章水。大明水,在府西南六十里,源出崇義縣傀儡山,北流入章江,為大明江口。府北十八里又有洞山水,源出玉泉山,南流繞城東北而合章水。又有和溪,在府東北三十里,出府東北六十里之山,下流亦入章水。
梅關在大庾嶺上,關久廢。明正德八年修治。崇隆壯固,屏蔽南北,屹然襟要。余附詳大庾嶺。
橫浦關府南三十里。秦漢間遺址也。或曰即楚之厲門。《戰國策》:范環謂楚懷王,楚南塞厲門。劉伯莊曰:厲門,度嶺南之要路。徐廣曰:厲門,一作瀨湖。似誤。劉嗣之《南康記》:漢楊仆討呂嘉,出豫章,下橫浦,即此關也。曰橫浦者,以郡城臨章江,自西流東,橫繞南岸而名。關之外南下殊峻,關內曠谷,可容寨柵。隋開皇十年,番禺王仲宣反,立九柵于大庾嶺,詔裴矩進兵擊破之,即其地也。唐初猶有此關,及張九齡鑿庾嶺,關遂廢。今城南一里有橫浦驛,前后臨溪。又有橫浦橋,長三十有二丈,皆因舊名。
郁林鎮舊在府西北百里。明洪武初置巡司,隆慶以后,遷于梅嶺隘,領兵防守。又赤石嶺巡司,在府東北百十里,亦明初置。弘治元年遷于小溪水馬驛,尋為洪水沖決。正德中,亦遷于峰山新城內,后復移而南,防守龍華隘之險。梅嶺隘,在府南二十里,與保昌縣大徑隘相接,為防御要區。又雙坑隘,在府東南五十里,路通保昌縣界上朔賊巢。寇每從此闌入,防御至切。又右源隘,在府西七十里,路通廣東仁化、湖廣桂陽縣。隆慶四年,流寇由羅木山取道入犯,亦為要區。又龍華隘,在府東八十里,與信豐縣界鐵落鍋密邇,蹊徑相通,釁孽易起。今有赤石巡司戍守。又游仙隘,在府西南四十里,附近小梅關,接南雄府境,與梅嶺隘俱為戍守要區。
內良隘府西北百里。相近有沙村等隘。又吉村隘,在府西南五十里,相近有下南、大明、浮江等隘。又劃船嶺隘,在府東南二十里,相近有牛尾厄。又橫江厄,在府東北七十里,相近有云山、樟兜、赤江、佛子等隘。府東四十里又有城門、楊里等隘。又宰屋厄,在府東北六十里。俱昔時戍守處。穩下堡,在府西北百里。明嘉靖三十二年,岑岡賊襲敗官軍于此。
橫浦驛在橫浦橋南。宋元時舊驛也。有水馬二驛,明洪武二十九年并為一驛。又小溪水馬驛,舊在府東北六十里濱河,亦宋元時舊驛也。成化末,為洪水沖決。正德二年,遷于高地。十二年,賊侵劫,撫臣王守仁命遷于峰山新城內,在府東北七十五里。中站,在府西南。《輿程記》:府西南六十里至中站,即紅梅關也。又南至廣東南雄府六十里。
南康縣府東北百六十里。東至贛州府八十里,南至贛州府信豐縣百十里,西南至廣東南雄府二百五十里,西北至崇義縣百四十五里,北至吉安府龍泉縣二百八十五里。漢南野縣地,屬豫章郡。三國吳析置南安縣,屬南部都尉。晉太康元年,改曰南康,尋屬南康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屬虔州,唐因之。宋屬南安軍。《城邑考》:南康縣舊治在西南隅。宋紹定初,始筑城御寇,以磚石,周四里有奇。寶二年,淫雨濱江,城圮,尋復補筑。元至順中,重修。至正末,兵亂,城廢。明弘治九年,因舊址修筑。明年,城成,皆陶甓砌。正德六年以后,屢經修繕。城周十二里有奇,編戶三十二里。
南野廢縣在縣西南。漢縣治此。后漢亦曰南野縣,晉初屬廬陵郡,后改屬南康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大寶初,陳霸先自始興起兵討侯景,屯庾嶺。南康土豪蔡路養屯于南野以拒之,為霸先所敗,即此。隋初廢為南野鎮,今城南有南野驛,蓋因其名。
東華山縣治東一里。江水瀠洄若帶,因石為長堤。其北又有鯉山、髻山,皆當江水下流之口。又東山,在縣東南五里,盤回突起,章江繞其下。高靈山,在縣東南三十里,與獨秀峰對峙,山勢巍峻,躡蹬而上,為三天門,相距各里許。《志》云:山周圍十余里,有平疇,瀑布泉水四注。其獨秀峰在縣東南二十五里,下有龍湫,本名雞籠山。蘇軾南遷,愛其秀拔,改今名。又勝龍山,在高靈山東數里,北出九牛驛,抵玉潭山,為往來通徑。又東有青隱山,與贛縣武林山相望。
蓮花山縣北二百里。五峰攢簇,狀若蓮花。上有巖,容百余人。前有橋,名仙橋。下有飛瀑百余丈。五代時,鄉人結寨于此,以為保聚。亦名蓮花寨。山之西又有羊嶺,山綿亙百余里。晝錦山,在縣西北百里,高百余丈,周亙三十里。縣西北六十里又有禽山,俗名蒙山,高三百余丈,連亙百里,入上猶縣界。禽水出焉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百六十里有云主山,高數百丈,形如飛驥,一名馬山,與大庾縣相接。又有龍山,在縣西南四十里,高峙橫亙,亦接大庾縣界。
廩山縣東南六十五里。上有石,高圓如廩。《隋志》以為縣境之望山也。接信豐縣界。又李家山,在縣東,接贛縣界,岡嶺縱橫,向為盜藪。今有兵戍守。又玉潭山,在縣東北四十里,地名潭口,濱江,下有潭水,瑩潔如玉。九日嶺,在縣北一里,隆然高峙,為縣主山。又巾子石,在縣北二百余里,上有巖,巖內有瀑布泉,舊為設險處。
芙蓉江在城南,即章水也。自大庾縣東北流至此,澄淥泓深。江之南,平沙橫衍,數里皆民居。繞東山而下,村巷橋梁多以芙蓉為名。縣治東今有芙蓉渡。《志》云:水南有鴨子湖,湖之左有紫荊山。南野水,在縣治西,源出縣西北紅桃嶺,亦名桃水。下流合蓮塘水,入章江。《志》云:蓮塘水,出縣西北二百四十里之余源嶺。縣北八十里有太平嶺,水經其下,又南經刀石湖,入芙蓉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