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缽山縣西北五十里。巖高聳,雖天氣晴朗而煙霧常冪其頂,舉目千里,下有井曰龍井。又陳石山,在縣東北五十里,有巖深廣十丈余,上有將臺,有兵寨,內有劍門、九曲洞、龍湫、龍池諸勝。相傳陳霸先嘗寄跡于此,因名。石門山,在縣西四十里,巨石峻峭如門,止容一騎。北隘嶺縣東北七十里,接福建長汀縣界。又大隘嶺,在縣東二十里,路通閩廣。綿江在縣治東南。源出陳石山,流五十里至縣前,合貢水。又合烏村智水、銅缽山灞水、羅田浮圖水,流入會昌及雩都縣境。《一統志》:綿水有二源:一出福建汀州府界白頭嶺,一出陳石山,合流入貢水。源水,在縣城東,或曰即綿江支流也,經城東南,復合綿江。
瑞林鎮在縣西北八十里,與寧都縣接界。有巡司,防雪竹嶺,黃土坳之險。又湖陂巡司,在縣東北,防鵝公東、黃竹嶺之險。《志》云:鵝公嶺厄,路通石城,高險難以屯兵。黃沙隘,在縣東南,路通汀州,平坦可以據守。其在縣東境者,大約有車斷、陳A2、日東、黃竹、湖陂、平地六隘,皆路出長汀等縣之道。其桐木、新中、新徑、塔徑、桃陽五厄,則東南出武平之道也。皆騎嶇險仄,防守甚難。又有桃陽東、盧公坳等隘,亦在縣東南,為長汀、武平必由之道。縣北之羅屋、寒雞山,為寧都、石城接壤之所,去縣險遠,防虞不易。
古城鎮《輿程記》:縣東南水行四十里至古城,又陸行五十里至汀州府。
龍南縣府南四百十里。東南至廣東和平縣二百二十里,南至廣東河源縣三百十里,西南至廣東翁源縣三百里,西至廣東始興縣二百三十里,北至信豐縣二百七十里。唐信豐縣地,天寶初置百丈鎮,尋曰虔南鎮。五代時,楊吳曰虔南場。南唐保大十一年,升為龍南縣,以在百丈龍潭之南也,仍屬虔州。宋因之。宣和三年,曰虔南縣。紹興三十二年,復曰龍南。元至元二十四年,并入信豐縣。至大三年,復置,屬寧都州。明初復故。《城邑考》:縣有土城,宋隆興元年創筑,周不及二里。明成化初增修,以磚石,以御粵寇。弘治元年,閩寇犯境,復繕修防御。明年,增葺。正德七年、九年、十三年,皆經營治。嘉靖三年,霖雨城圮。十年始修復。萬歷三年以后,屢經營繕。今城周不及三里,編戶五里。
靈應山縣北二十五里。岡巒重復,吞吐煙云,望之如列畫,屏山艱水,昔有僧飛錫得泉,因名。清修山,在縣南四十里,高千仞,上平坦,登高四顧,迥出塵俗,泉石林竹,儼若洞天,因名。又上皇山,在縣南三十里,山勢高聳,林木森郁。其南五里曰油瓶山,路自上而下,平臨溪濱,中有巖洞,左鐘右鼓,亦名鐘鼓巖。《志》云:縣南五里有芙蓉山,以高秀如芙蓉而名。又南三里曰五公山,五山并列,朝拱縣治。
君山縣南七十里。下有古城濠塹,巨石峭壁,疑昔人拒寇處。縣南百里又有歸美山,高數百丈,四面巖險,中有自然石城,周三百步。左右石峽,皆高五六十丈,勢若雙闕,一名神闕山。亦名龜尾山,以與龍山相對,俗謂之龍頭龜尾。又帽山,在縣南百五十里,以圓聳得名。相接者為銀山。冬桃山,在縣西南二百里,上多桃樹,經冬始熟。下有溪流,名桃川。冬桃隘在其上,東通和平,西通始興,據險當關,可制三面,向設官兵更番戍守。其相接者曰大岳山,亦高險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八十里有三指山,三山如指并列。相近者曰松林巖,中寬廣,巖背有峰卓立,半壁間開一竅,時平則聞鼓樂聲,將亂則聞鉦角聲。
樟山縣西百五十里。兩山相夾,險厄可守,樟木徑厄在其下。又水尾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,高百丈,林木蓊然,橫于江水之尾,因名。縣西四十里又有尖子山,尖入青冥,群山莫及。《志》云:縣西七十里有葛溪山,下臨溪水。又西十里為金竹山,山多竹。障川山,在縣東百里,一名水口山,怪石磊落,麓盤三江之口。
玉石巖縣北五里。有石瑩如白玉。山半有洞,廣數十丈。宋太宗賜書百二十卷,邑人依巖建閣藏之。旁有巨人跡,下有玉跡寺。治平間,賜額曰普和。此為上巖。巖后層層深入,登高臺,有大竇通天,亦謂之通天巖,空闊明爽。明正德十二年,督臣王守仁平龍川浰寇,班師作《平南記》,刻于洞壁。此為下巖。下巖之后有洞六七,視二巖尤勝。油潭嶺,在縣東南百三十里,抵龍川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南二十五里有《頁》嶺,八十里有菖蒲嶺,下有澗,俗訛為婆嶺。百五十里有大小白嶺,或謂之南北嶺,接廣東乳源縣界。又黃牛石,在縣南百里,溪澗錯流,俱合于桃水。
桃水在城西。源出冬桃山,會岳山、銀山、馬坑、黃牛石、南北嶺、《頁》嶺、帽山、筋竹山、三指山、尖子山、婆嶺、樟木嶺、水尾山、葛溪山諸水而北流。《志》云:縣有濂水、渥水,皆會溪澗諸流,至縣北二十里與桃水合,謂之三江口。水北流,經信豐縣為桃江。《通志》:三江水中有大龍灘,飛遄急駛,如建瓴然。操舟者以善沒為業。寫源水,在縣西北二十里。《通志》云:源出峰門犁壁山,合上平嶺、鷂嶺、窯坑諸水,至寫口溪入三江口水,或以為即渥水也。犁壁,《郡志》作犁鼻,在縣西三十里。又廉水,在縣東北。《通志》云:源出安遠縣,合黃土嶺、程嶺、約溪、橫岡諸水,北流入三江口。《郡志》:黃土嶺在縣東南四十里,程嶺在縣東南八十里。蓋即濂水矣。
南埠隘在縣東南上蒙保,密邇浰頭、岑岡,舊稱厄塞。又樟木厄,在縣西大龍保之樟山下,路出始興。又橫岡隘,在縣南太平保。《志》云:隘南通浰頭,西通翁源、龍川,山徑崎嶇,帶以回溪,僅容一馬,可謂天造地設之險。縣西南新興保又有冬桃厄,在冬桃山上,與乳源縣接界。皆設兵戍守處。
石城縣府東北四百六十里。東至福建寧化縣九十里,東南至汀州府百九十里,北至建昌府廣昌縣百五十里,西至寧都縣百里。本寧都縣之石城場,南唐保大十一年,升為縣,以山多石,聳峙如城而名,仍屬虔州。宋因之。建炎末,始筑土城。明洪武初,增修,尋圮。正統間,為閩寇所陷。成化二十三年,復修筑,以御閩寇。弘治四年、十八年,皆增修。正德六年、十年、十三年,皆經營繕。嘉靖三十五年,洪水城壞,旋復修完。城周不及三里,編戶九里。
西華山縣西五里。舊名烏石嶂,高千仞,俯視城郭。相接者為五龍巖,兩崖奇峭,潭倚山隈,相傳五龍窟其中。《志》云:縣南六十里有中華山,一名鑿龍山,產佳茗。廖家山,在縣東三十里,峭峻幽邃,人跡罕到。又賴家山,在縣南七十里,跨汀州瑞金境,上有三峰突立。牙梳山縣北百里,盤踞廣昌及寧化二縣境。有三十六面。元時有蔡五九者,聚為巢穴,元兵討之,不能克。今寨址猶存。大夫嶂,在縣西北十五里,中凡三十六巖。宋崇寧中,進士陳邦光居此,因名。
洪石巖縣南四十里。攀磴而入,石門寬衍如屋,有甘泉涌出。其北曰倒巖,轉而南為獅子巖,四面峭壁,路止一線。又通天巖,在縣南十五里,石壁峻峋,深若巨室,登其巔,方平若原。筍石,在縣東十里,高百余丈。其山皆石,望之若丹霞。又石梁,在縣南三十里,兩石夾澗,上架修梁。一名仙女石,以秦漢間仙姑劉瑤英得名。灞水在縣城東南。源出縣東八十里之遙嶺,合境內古文江諸水,西南經灞口,入寧都縣界,會虔化水入貢水。又琴水,在縣東,源出縣東北鷹子岡,南流入灞水。魚骨漈潭,在縣東七十里萬山間,石崖倒垂,小潭深靚,巖上飛瀑,下蔽潭口,稱為奇勝。捉殺寨在縣西。有巡司,明初置。本在縣北,嘉靖初移于此。又探石寨,在縣西南十里。兩寨對峙,各有石磴,絕處用木梯,頂開石門。元末避兵處。又石耳寨,在縣西南十五里,形勢陡絕,旁有石磴,頂有石門,亦元人避兵處也。賴家寨,在縣西南四十里。寨險峻,懸木梯數丈,半崖有石磴,捫蘿而上,可容數百人。元末鄉人避兵于此。
鎮淮堡在縣東南,地名淮土。蹊徑曠僻,通長汀、寧化,向為盜藪,因置堡設兵,防御攸賴。又縣東南百里有古樓東之三途朗村,系汀州府界,舊亦為盜藪。明嘉靖末,屢犯縣境及瑞金諸處,官兵討平之。南嶺厄,在縣北。又有壩口、羊二隘,皆通廣昌之道,而南嶺尤為要厄。又站嶺隘,在縣東十五里,接寧化縣界。西有鐵樹隘,路通寧都縣。縣南九十里有藍田隘及秋溪隘,路出瑞金縣。《志》云:縣有義豐場。《宋國史》:天圣四年,虔州石城產銀,置義豐場。是也。定南縣府東南四百六十里。東北至安遠縣百二十里,東南至廣東龍川縣五百十里,南至廣東和平縣九十里,西至龍南縣九十里,北至信豐縣二百四十里。本龍南、安遠、信豐三縣地。明隆慶元年,撫臣吳百朋剿撫下歷、高砂二巢,奏置縣。二年,始設定南縣,仍屬贛州府。三年,筑城于高砂之蓮塘,周二里有奇。萬歷五年,改拓。九年,淫雨城壞,尋復修筑。崇禎十三年,復營治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四里。
文昌山在縣治東城內,舊名高寨岡。亂時居民嘗于此避寇。又三臺山,在縣南隔河,三峰橫列,中一峰突起,下有小山如印,亦曰印山。又西華山,在縣西郊外三里,道達龍南及贛縣,為往來憩息處。又龜尾山,在縣西四十里,與龍南縣分界,高約七八里,稱為幽勝。太湖山,在縣東北五十里,高數百仞。縣北四十五里又有神仙嶺,發脈于此,皆聳秀,為邑境之望。明嘉靖末,撫臣吳百朋破賊于嶺下。
楊梅山縣北百里。為縣境要隘。明嘉靖四十五年,賊魁賴清規等為亂,郡守黃單騎入下歷招撫之,賊防稍懈。撫臣吳百朋督參將蔡汝蘭等進兵,首破楊梅牌,斷賊右臂,遂奪神仙嶺。賊懼,退保鐵爐坑,敗奔樟木嶺,復敗,東走入粵境。官兵追至九曲水,會水漲,賊溺死甚眾,獲渡者趨入羊石、鐃鈸二寨,又徑奔銅鼓嶂。銅鼓為廣東龍川縣地,向為賊藪。既而官軍破羊石、鐃鈸二寨,旋破銅鼓,賊夜走葫蘆洞,不能達,還奔匿苦竹嶂林中,遂自殺。高砂渠謝允樟悔罪來降。于是置今縣。鐵爐坑、鐃鈸寨諸處,俱在廣東龍川縣境。九曲水,在縣東南,亦接龍川縣界。
程嶺縣西北六十里。水分二流,與龍南縣接界。又指揮嶂,在縣東四十里,嶂高峻,而中平洼,有窩可容數千人。元時嘗有指揮屯兵于此,因名。瀑布懸流,可供游賞。又華竹嶂,在縣東七十里,頂有長流水,莫知其源,山下田資其灌溉。縣東百十里又有苦竹嶂,草木蒙叢,苦竹尤多。五虎巖,在縣城東南,接和平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城南隔河不一里,以山頂分水為界,即和平縣境,為江、廣分疆處。
岑岡縣西二十五里,與龍南及廣東和平縣接境。舊為賊藪。明嘉靖三十年,賊李鑒招集益眾,遂肆猖獗,官軍進討,賊保據岑岡大巢。官兵攻圍急,賊潰圍走,官兵追敗之于東坑,又敗之于青草洲、梅子山、五花嶂諸處。賊走入翁源縣境,據險固守。官軍四合,賊不得逞,遂謀遁。官兵敗之于沙木、于鉛廠、于關田、于寒峒、于峽徑,賊勢蹙。會有潛謀通賊者,賊得逸去。明年,賊自岑岡退據沙溪,官軍復敗之。既而襲官軍于穩下,官軍稍卻,尋以勢蹙來降,于是岑寇始平。萬歷十四年,和平盜李珍等復據岑岡作亂,以上陵為巢,官兵討之,由下河桃樹坳進,直至賊巢,平之,因設岑岡營。東坑諸處皆在龍南、翁源縣境。穩下,在南安府大庾縣。上陵、下陵亦在縣西南數里,與和平縣接界。
九洲河縣東北百里。會高砂橫江,下歷楊梅諸水,流入廣東龍川縣界。中有廉子、曲灘、鵝叫三灘,濱河有豬婆巖,皆峻險。員魚溪,在縣東北百里,源出南坑坳之分水,會龍頭嶺下諸水,流入信豐縣界,經龍洲及內江渡,會大河。大河,即桃江矣。《志》云:龍頭嶺下水在縣東北百二十里。又有角壩水,在縣北六十里,出縣東七十里院徑山。縣北七十里有城門水,其地有石壁如城門,水出其中。又有咸水、徑水,亦在縣北七十里,亦出南坑諸水。俱流經咸湖,會龍南桃水。
下歷鎮縣東四十里。有巡司,明洪武初置。本隸龍南縣,成化二十三年,以閩寇數犯龍南、安遠,因增兵防守。嘉靖四十五年,撫臣吳百朋平下歷逋賊,撥官兵鎮守,以御岑岡余盜,因筑磚城,周里許,遂移巡司于城內。后鎮守官兵漸弛,而巡司如故。崇禎初,廣賊作亂,移安遠太平營兵守下歷,而巡司改置于龍南縣冬桃隘。雞腳寨,在縣東五十里,以形似名。四圍峻絕,止一徑可上。相近為白云寨,以高聳接云而名。又馬頭寨,在縣北七十里,形似馬頭。頂上寬平,容萬人,登高則四遠皆見。有石井,四時涌出。寨下周圍皆水,極深無底。中有數石步出水面,登寨者必由此石渡,避亂者往往保此。相近又有石寨,四圍石山律,中突起一峰,居民嘗保此,寇不能犯。《邑志》:境內諸寨之得名者,凡十五處,而雞腳等寨尤為險峻。
陽陂隘在縣西高砂保。又縣東下歷保有鴉鵲隘。皆南接和平,為鎖鑰處。又劉隘,在縣東百二十里劉山下。又東有磨刀、桐坑二隘,接龍川、安遠、長寧三縣界,其地僻遠,易為盜藪,三厄為噤喉之處。潭慶隘,在縣北百里。相近有員魚隘,在員魚溪上。《志》云:今縣北百二十里有員魚徑橋,坑水沖奔,叢箐深阻,路入信豐,至為艱險,官私疏辟,號為煩勞。又徑腦隘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徑腦水上,水源出楊梅山,流接信豐界內江渡,亦往來要地。明嘉靖四十二年,賊鄧東湖據此,官軍討平之。一云縣西有龍子嶺隘,又西為黃藤隘,皆接和平縣。
長寧縣府東南四百二十里。東至福建武平縣百二十里,南至廣東平遠縣二百三十里,西南至廣東興寧縣二百里,西至廣東龍川縣百五十里,西北至安遠縣百三十里,北至會昌縣百九十里。本安遠縣地。明萬歷四年,撫臣江一麟討平黃鄉保賊巢奏置。明年,筑城于馬啼岡,周不及三里。編戶二里。
頂山縣東南五十里,接閩廣之交。雙峰聳翠,飛瀑中懸。又鈴山,在縣西七十里,秀拔冠于群山。其并峙者曰帽山,峭石嶙峋,直插云表。大帽山縣南二百里,與廣東程鄉、平遠、和平、興寧、龍川等縣接壤。山綿亙數百里,中有老虎隘,林木深阻,鳥道三十里,群盜窟其間,多歷年所。《志》云:大帽山界江西及閩、廣三省之交。正德中,賊徒聚此,攻掠州縣。督臣周南分江西兵從安遠入,廣東兵從程鄉入,福建兵從武平入,悉平之。嘉靖末,程鄉人葉芳等復嘯聚其中,至萬歷初,始克殲其黨。
登頭嶺縣西四十里。行者必登絕頂,路始得通,因名。有登頭隘。又丹竹嶺,在縣南五十里,亦曰丹竹樓。舊為賊藪,與廣東平遠、興寧接壤,至今其民悍健,可籍為兵。青龍巖,在縣南三十里,大小十余穴,清流縈抱,必由棧道以陟降。尋鄔堡水縣東五十里。流入廣東龍川縣之赤石渡。又縣南十里有河嶺水,下流合于尋鄔堡水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