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贛州府東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,南至廣東翁源縣界五百二十五里,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,北至吉安府陸路一百二十里,水路曲折七百里,東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八百一十里,至京師五千六百七十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屬吳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兩漢屬豫章郡。三國吳屬廬陵郡《晉志》:孫皓析廬陵地置南部都尉。晉改置南康郡太康二年,改廬陵南部為南康郡。《志》云:永和三年,始自雩都移治贛,介章、貢二水間,即今府治。宋為南康國。齊復為郡。梁、陳因之。隋平陳,改置虔州。大業初,復為南康郡。唐復曰虔州。天寶初,曰南康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五代時,初屬淮南,后屬南唐唐末虔州為盧光稠所據,朱梁命光稠為百勝軍節度。貞明四年,淮南克虔州,亦曰百勝軍節度。南唐因之,尋改曰昭信軍節度。宋仍曰虔州亦曰南康郡昭信軍節度。紹興二十二年,改曰贛州宋中興小歷時,校書郎董德元上言:虔州號虎頭城,非佳名也。廷臣議州名有虔劉之義,因改名贛州。元為贛州路。明洪武二年,改路為府,領縣十二。今仍曰贛州府。
府接甌閩百越之區,介溪谷萬山之阻,為嶺海之關鍵,江湖之要樞。江右有事,此其必爭之所也。戰國時,楚嘗使吳起南平百粵矣。自秦迄漢,皆出五嶺威百粵,贛之不能無事可知也。晉之末造,徐道覆自始興而北陷南康,而廬陵、豫章以至尋陽,無完堵焉。陳霸先奮自始興,進軍南康,贛石既捷,而霸業以成。隋之末也,林士弘竊據虔州,睥睨江漢。李靖既平蕭銑,急擊滅之。唐之季世,盧光稠既得虔州,復逾嶺而南,并有韶州,以二州之眾,雄峙于淮南、嶺表兩大之間。及光稠末,淮南亦急圖虔州,以為苞桑至計。宋紹興中,岳飛經略江湖,討平群盜,既克虔州,賊勢益蹙。景炎之際,文天祥拈據嶺表,疾爭虔州,以為北顧之基。明初,既平偽漢,削清支黨,急下贛州,既而進規廣東,命將出師,一軍自贛州而南矣。武宗之世,強藩桀逆,釁起豫章。王守仁潛師圖其后,而賊亡忽焉。然則分旄建閫,列為雄鎮,非徒震懾奸頑,肅清蠻左,亦以控扼上流,犬牙內地。廟堂偉略,不可改也弘治七年,始添設撫臣于贛州。雖然用兵者知其常而不通其變,彈丸贛州,其足為將來之鑒者,又可勝道哉!
贛縣附郭。漢縣,屬豫章郡。后漢末,改屬廬陵郡。晉初,屬南康郡,尋為郡治。宋以后因之。隋初,改縣曰南康。大業初,復故。自是州郡皆治此。今編戶百十二里。贛城即今府城。漢置。《志》云:漢興,立贛縣,筑城以防尉陀,今府西南益漿溪城是也。晉太康三年,縣移治州東北葛姥故城。東晉永和中,縣為郡治,太守高琰筑城二水之間。劉宋升明中,縣又移置于贛水東三里。梁承圣初,復遷贛水南。唐貞觀中,又徙今治。光啟中,刺史盧光稠斥廣其城,東西南三隅鑿為隍。宋皇中,太守孔宗翰以東北隅易墊石,冶鐵錮之。熙寧中,守劉彝于城下開水窗三,時啟閉以防水患。自是相繼修葺。元初,城毀。至正十三年修復,十八年陷于陳友諒,使其將熊天瑞增修。二十二年,城歸于明。二十五年,增修,城北阻二水,其形三隅,南衍而北銳。成化二十一年,以城圮修葺。弘治六年及九年、十三年,皆經營繕。正德六年,又復增筑。十三年、十四年,皆以久雨城圮,修完如故。嘉靖以后,遞經增葺,號為雄壯。舊有門十三,元塞者五,明塞者三,今僅存五門。城周十三里有奇。
葛姥城府東北五里。《冢廟記》:葛姥者,漢末避黃巾賊,來自交趾,貲財巨萬,僮仆數千,于此筑城為家。今有葛姥祠,即城故址云。
賀蘭山府治西北隅。其右隆阜突起,為文筆山。綿亙而東,為白家嶺。《志》云:山即郁孤臺,昔人因高筑臺為登眺處,以郁然孤起而名。后竟為平地。明正德十一年,培之使高,為郡形勝。又天竺山,在府東四里貢江東,山高秀。相接者曰伏龍山,林木陰翳。又東一里有佛日峰,舊稱名勝。玉房山,在府東南二十四里。本名赤石山,中有玉房瓊室,唐天寶六載改今名。又汶山,在府東三十里,有升仙峰,巨石盤亙,下有潭,廣數十丈,亦曰文潭嶺,有文潭隘,為設險處。
崆峒山府南六十里。一名空山。其麓周回百里,章、貢二水夾以北馳,蓋一郡之望也。《志》云:山南十里有四會峰,與崆峒對峙,東距龍江。其上方平,容數百人,旁有小徑可躋,井源不涸。昔人多避兵于此。又九峰山,在府西南三十里,根盤數十里,屹立高聳,南向崆峒,北拱郡治。蛤湖山,在府西北三十里,一名三陽山。上有三峰,下有龍湫,與崆峒相對,為郡城后屏。又順山,在府北百二十里,抵萬安縣界,怪石萬丈,歷三十六坳,乃至其巔。相近者曰龔公山,唐隱士龔亳棲此,因名。峰巖泉石,綿延襟帶,舊稱名勝。府北六十里又有黃唐山,高千余丈,水石林泉,與龔公山相埒。回軍嶺府東四十里。相傳黃巢兵犯境,里人御卻之,因名。又羅龍嶺,在府東南八十里,路通信豐,行者常憩于此。《志》云:府北百二十里有分水嶺,與萬安縣分界。又有黃竹嶺,在府西北百四十里,路出龍泉,嶺畔多竹,因名。妙高峰,在府北八十里,舊名幾嶺,高出群山。又通天巖,在府西二十里,巖洞高廣,其半壁又有望歸巖,甚幽勝。《輿程記》:府東六十里有岑口岡,又東六十里即雩都縣。
贛水在府城北。其上源為章、貢二水。貢水,一名東江,源出福建長汀縣新路嶺,西經瑞金、會昌及雩都縣境,南北支川悉匯入焉。又西至府城東,環城而北,會于章水。章水,一名西江,源出南安府聶都山,一云出湖廣郴州黃嶺山。自宜章縣東流,經崇義、大庾縣及南康縣境,亦會支川而東達府城西,環城而北,會于貢水。自此名贛水,北流三百里,至吉安府萬安縣。其間有九灘,曰白澗灘、天柱灘、小湖灘、鱉灘、大湖灘、銅盆灘、落瀨灘、青洲灘、梁口灘,俱屬贛縣。又經九灘,乃至萬安,所謂十八灘也。江在縣境者一百八十里,灘之怪石如精鐵,突兀廉厲,錯峙波面。其上流在信豐、寧都者,石磧險阻,尤甚于十八灘。孟浩然云:贛石三百里,沿洄千嶂間。是也。梁大寶初,高州刺史李遷仕以侯景之亂入援,臺城陷,遷仕等散還,至大皋口,遂反遣兵入贛石,拒陳霸先于南康。尋為高涼太守馮寶妻洗氏所敗,遁走。洗氏會霸先于贛石。明年,霸先發南康。贛石有二十四灘,會水暴漲,高數丈,三百里間,巨石皆沒,遂為安流。五代梁貞明四年,淮南攻虔州,嚴可求先以厚利募贛石水工,大兵奄至城下,州人始知。蓋郡恃贛石為險云。余詳大川贛江。
長步水府西北四十里。源出黃塘山,流四十里入贛水。又龍溪水,在府北百里,源出黃竹嶺,流入贛水。又梁水,在府北百六十里,源出府東北百四十里之龍頭嶺,西流入贛水。梁口灘在其處。湖洲,在府北八十里,突起江中,周圍數里。又北十里曰米洲,以沙白如米而名。
桂源鎮府北百五十里,接萬安縣界。有巡司。又磨刀寨巡司,在府東北百里,接興國縣界。俱明初置。又府西六十里有長洛巡司,亦明初置,嘉靖中革。下窯隘,在府南。《志》云:府南又有文潭隘,俱路出信豐縣。又兜坑隘,在府西,路出南康縣。府西北又有廟前隘,路出龍泉縣,山徑險阻。又婆婆隘,亦在府北,路通萬安府。東北又有黃土嶺隘、屋嶺隘,俱道出雩都縣。《志》云:府東南有牛嶺隘,境內又有背嶺隘,俱設兵戍守處。
水西驛在府城西。元為水西站。明洪武初改為驛,五年,并置遞運所于此。又攸鎮驛,在府北百二十里,元曰攸鎮站,明初亦改為驛。《輿程記》:自驛而北,至萬安縣之皂口驛百里。黃金稅課局,在府西。相近曰大壺稅課局,府東又有社富稅課局。俱明初置。
古亭在府西。五代梁貞明四年,淮南攻虔州,州將譚全播求救于楚,楚遣兵屯古亭以救之,為淮南將張宣所破,即此。東橋,在府城東建春門外貢水上,舊名東津渡。宋紹興中,郡守洪邁始創浮梁,后修廢不一。又西橋,在府西西津門外章水上,舊名知政渡。宋熙寧間,郡守劉瑾始造浮梁,后亦屢經修廢。明弘治中,建督撫,始立關征,以資軍餉。東西兩橋,皆掌之官,以時啟閉,每年稅課,凡三萬余金。
雩都縣府東百五十里。東至瑞金縣二百里,西南至信豐縣百三十里,東北至寧都縣二百里。漢置縣,屬豫章郡,因雩水為名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南部都尉治此。晉初為南康郡治所。永和中,屬南康郡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、唐屬虔州。宋屬贛州。今編戶十五里。
雩都故城在縣東四里東溪上。《志》云:漢高帝六年,使灌嬰防趙陀,立縣于此,后皆因之。陳永定中,徙治縣東南之大昌村。隋復舊治。唐貞觀中大水,安撫大使任懷玉移治南康古郡城,即今治也。五代梁貞明四年,淮南攻虔州,閩兵屯雩都以救之,尋引退。舊有土城,宋紹興十五年以磚石,明年為水所圮,開禧三年補筑。紹定中增修,元毀。至正十三年,因舊址修治,南臨大江,三面為隍,功未及竟。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,弘治二年增葺,十四年、十八年,皆嘗營繕。正德四年,廣東程鄉賊越城劫掠。八年,增高舊城三之一。十四年、十五年,皆圮于霖雨,旋復修治。嘉靖以后,不時營葺,城周五里有奇。一云漢雩都故城,在今縣西北五里。
雩山縣北三十五里。高聳干霄,蓋古望祭之山也。雩水出其下,縣因以名。又太平山,在縣西北八十里,瀑布幽蘭,人多游賞,今有太平公館。相近者又有夜光山,本名峽山,唐天寶六載改今名。高沙寶山,在縣東北百二十里,兩峰壁立,勢如伯仲。宋時有樵者遇白兔,逐之入地,掘地天許,銀礦溢出。《志》云:縣東二百六十里有珠玉山,山高峻,嘗產珠玉,本名官山,唐天寶六載改今名。
白云峰縣西四十里。有三洞聯絡,各容百余人。上曰白云嶂,中曰太虛巖,下曰龍巖,溪流貫注其間。五代晉天福八年,南漢循州賊張遇賢作亂,逾嶺趨虔州,攻陷諸縣,作宮室營署于白云洞,四出剽掠,南唐兵擊滅之。固石洞,在縣東北百里。宋紹興三年,岳飛討群盜于虔州,賊彭友悉眾至雩都迎戰,飛擒之,余黨退保固石洞。洞高峻,環水,止一徑可入。飛列騎山下,令皆持滿。黎明,遣死士疾馳登山,賊眾擾亂,棄山而下,騎兵就圍之,賊窘,乞降。
雩都峽縣西北五十里。峽長而險,前臨大江,崖壁陡絕,約二十余里,為縣之噤喉。《志》云:峽中有米沙洲,長二百余丈,其沙三角,與常砂異,色最白,人視其厚薄以占米價。又寒信峽,在縣東北六十里,崖壁夾峙。每歲峽中先寒,因名。通巖,在縣南十里,山腰前后洞徹,中通人行。
雩水在縣城南。源出雩山,西南流,入貢水。《志》云:雩水上流,寧都江挾石城水自東北來,會昌江挾安遠、瑞金水自東南來,皆繞雩城而西北出峽。又西則興國江水自西北來,又前二十里則信豐江挾龍南水自西南來,皆與雩水合,徑郡城東,會章水。《志》云:上流之灘,其名曰葛瀲、八賴、井洲、鸕鶿、藥口、大傳、車頭、小萬、苦竹、長灘、率口、牛牯,凡十二灘,大都皆在縣境也。
寧都水縣北百七十里。自寧都縣南流,合群川之水而入雩水。又曲陽水,在縣東北百九十七里。其地有曲陽山,水源出焉,南流會境內諸小水,入寧都水。又渡水,出縣東北百二十里之龍山,南流會曲陽水。化龍水,出縣西北五十里雞公山,西南流,入于貢水。平頭寨縣東北百里,路通閩廣,當五峒七徑之沖。宋紹興中,岳飛平固石洞賊,遂于是地建寨,親率麾下筑之,寨成,立司招收義軍捍御。明初設巡司。又青塘寨,在縣北百八十里。宋紹興中,岳飛收峒寇,功成,以其地界三邑之沖,置寨于此。明亦設巡司。又縣東北有印山巡司,明初置,嘉靖中廢。
下隘在縣西北。又有龍潭、峽口、馬嶺、牛嶺等,共五隘。《志》云:縣東有佛嶺厄,又東有葛坳隘,縣東南則有左坑、豐田二隘,皆明洪武中置。弘治九年,又于縣東置銀坑厄。大約最切者為豐田、左坑、牛嶺三處。閩廣有事,窺伺必先經此。
信豐縣府東南百七十五里。東至會昌縣百五十里,南至龍南縣二百七十里,西至廣東南雄府二百四十里,西北至南安府百五十里。漢豫章郡南野縣地。三國吳為南安縣地。晉為南康縣地,宋、齊以后因之。唐永淳初,又析置南安縣,屬虔州。天寶初,改今名。舊有土城,宋嘉定三年修筑,后圮。明洪武二十三年重筑,成化元年復增修之,二十三年為廣賊所陷,旋復營葺。正德九年,復加營葺。嘉靖十六年,城為水己。十七年、二十三年,修筑崇固。隆慶以后,又嘗增修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六里有奇。
山縣西十五里。高聳插天,雄據一邑。山腰有石巖,頂有池,稱奇勝。《志》云:縣南二里有南山,峭拔屹立,北拱縣治,縣之案山也。巫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,有嶇嶺,上多怪石,與南康縣分界處,巫水出其下,流會綿水,入于桃江。又猶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,山分九十九面,多產異藥。
香山縣南七十里。盤亙三十里,有九十九峰,小溪十八派,分流山下。又大龍山,在縣南百二十里,上有巖洞數十,俗稱為仙窟。《志》云:縣南四十里有三明山,三峰鼎峙,石塔五層,頂泉澄泓,盛夏不竭。又禾溪山,在縣東八十里,怪石峭峻,下有溪流,蔭田數千頃。其相峙者曰企嶺山,頂尖如筍,群山莫并。廩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,石圓如廩,高千五百余丈。山下有湖,與南康縣接界。
鐵石巖縣西南二十里。巔有二門,中容百人。又有石井,昔人多避寇于此。又西南六十里有黃石洞,泉石深險,人跡不到。塔石,在縣西南二百里,前有石寨二,大可容數百人,小容百人,亦昔時避兵處。
桃江在縣東。源出龍南縣冬桃山,北流曲折,凡五百三十里,經縣界,又北入于貢水。縣境群川皆匯于此。亦謂之信豐江。《志》云:桃江兩岸巖險峻,有灘十六,曰烏漾、枯木、三摺、梓木、石瀨、龍江、圓潭、上寒、下寒、上智、咽人、三港、下順、劍門、車輪、斷龍諸灘,而烏漾尤峻險,舟楫難通,近年始鑿云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