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江縣東三十里。唐咸通中,郡守顏遐福奏開,以通湖南,才十余里而輟,故跡猶存。又泉江,在縣東三十里,有泉出江中,因名。下流通羅霄水。寒泉,在縣東二十里官道傍,溉田甚廣,大旱不竭。《名勝志》:縣西八十里有蕭仙潭,匯五溪之水而成,俗傳蕭史嘗游此。草市鎮(zhèn)縣西八十里,有巡司。又縣東九十里有大安巡司,縣北九十里有安樂巡司。俱明初置。又湘東市,在縣西三十里,舊有湘東驛,宋建炎間移于縣西三十五里之黃花渡,有黃花橋。元驛廢。《輿程記》:湘東去醴陵縣八十里。又廢愛直驛,在縣東三十里,亦宋置。又東二十里為盧溪鎮(zhèn),以臨盧溪水而名。《志》云:盧溪通舟楫,有小市,為縣津要。宣風鎮(zhèn),在縣東七十里,宋時置宣風驛,后廢。鎮(zhèn)東西凡三里,為水陸之沖。
萍實橋在縣西南,以楚昭王得萍實而名。楊吳時,置橋跨縣前江上,后圮,明初復建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七十里醴陵界有香水渡,此為楚昭王渡江得萍實處。萬載縣府北八十里。東至瑞州府上高縣百有五里,西至湖廣瀏陽縣二百五十里,北至南昌府寧州三百六十里,東南至分宜縣百三十里。漢建成縣地,屬豫章郡。三國吳黃武中,析置陽樂縣。晉太康初,改曰康樂,仍屬豫章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隋省。唐武德五年,復置陽樂縣,屬靖州。八年,州廢,省縣入高安。五代梁龍德元年,楊吳順義元年也,始置萬載縣,屬袁州。南唐保大十年,改屬筠州。宋開寶八年,仍屬袁州。宣和三年,改縣曰建城。紹興二年,復故。舊無城,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御寇。八年,城始就。十三年,復增筑之。未幾,圮于洪水。嘉靖初重筑,二十一年、四十三年,皆嘗營葺。萬歷初,復以磚石。十六年以后,修葺不一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百有四里。
康樂城縣東二十里。《邑志》:縣東隅有康樂城,元末紅巾劉仁據(jù)縣時筑,周五里。即此城也。明洪武初,仁弟敬來降,城遂廢。
龍山在縣治后。龍江經(jīng)其下。其勢邐迤,來自衡、霍,為縣之鎮(zhèn)。官衙綴倚其麓,俗呼官山。又紫蓋山,在縣西北十五里,山勢崇聳,屹若車蓋,舊名云蓋山,后改今名。又銀山,在縣西十五里,山有巨石,潔白如銀。中有洞,可容數(shù)百人。寇亂時,民多避其中。穩(wěn)山,在縣西八里,兩山對峙,中通一徑,俗呼為穩(wěn)山關(guān)。其相接者曰坤山,聳峻嵯峨,林箐叢密,東曙不及,惟斜陽可到,往來者皆經(jīng)其上。又東岐山,在縣東七里,與上高縣接境,委蛇屈曲,路徑多岐,有峰曰鵝鼻。元虞集以為似蜀中之鵝鼻峰,因名。縣東南五里又有雞籠山,平地突起,周圍盤旋,石壁立,有泉四時不竭,近時嘗置營于其上。
湯周山縣西三十里。延袤峭峻,巨石清流,遍滿山谷。相傳晉安帝時,有湯、周二士得仙于此,因名。又峰頂山,在縣西南三十里,高可望郡城。有泉清冽,可以灌溉。《志》云:縣西八十里有書堂山,山谷深郁,常有云霧,世傳晉習鑿齒嘗居此。又有東臺山,在縣西南九十里,山皆石壁,巖峭峻。九龍山,在縣西百里,山有九峰,嵯峨秀麗。又西二十里曰鐵山,地產(chǎn)鐵,與瀏陽縣分界。
清泉山縣東北四十五里。林木森聳,瀑布懸流,俗謂之小仰山。又四十里山,在縣北三十五里,林麓深邃,延袤曠遠,周圍恰四十里。又五雷山,在縣北二十里,有五山相連。皂山,在縣北六十里,屹然突立,山色似皂,與瑞州府新昌縣接界,一名連香嶺。又北十里曰謝山。《志》云:邑人謝仲初升仙于此,因名。泉石甚勝。又龍門山,在縣北九十里,群峰環(huán)聳,盤踞如龍,中有坳路,狀如龍門。
十八渡嶺縣北四十里。舊時路在嶺下,循環(huán)一水,往來凡十八渡。后人辟路嶺上,遂免迂涉。又浮樓嶺,在縣東十里,Лヴ秀麗,兩山突出如角,遠觀若樓浮云中。大關(guān)嶺,在縣西六十里,群峰聳翠,中道崎嶇,俗呼大官嶺。又白水嶺,在縣西八十里,高數(shù)十仞,嶺下平坦,廣袤數(shù)里。中有小溪,水色常白。縣西百里又有大陽嶺,嶺周百里,形勢陡峻,曙光先照,至昏不冥。
龍江縣北五里。源出縣西百二十里金鐘湖,東經(jīng)大關(guān)嶺,過龍山為龍河,又東入瑞州府境而為蜀江。《志》云:金鐘湖水分二派:東流為龍江,西流入瀏陽縣之瀏水。又縣西六十里江中有魚鱗灘,江水迅急,亂石橫列如鱗,因名。縣東北二里又有龍洲,洲廣數(shù)百畝,石洞水與龍江水合流處也,亦曰龍河渡。多江,在縣北七里,龍江、石洞二水相合后,溢流旁出,至此平淺,涸露小洲,三五縱橫,支流合派,因名。蓋即龍河之別流矣。
石洞水縣西南十里。源出縣南二十里竹山洞,北流經(jīng)楊河山,會白沙水,過縣治南南浦橋下,繞學前,為學前江。又東北出城,合于龍河。《志》云:學前江有三源:一源即石洞水也。一源出鵝鼻峰,西流近城,伏地里許,而復出為塢溪,入城會學前江。一源出城東南廠塘,西流入城中,分兩派,夾流而北,會學前江,亦謂之二江。
錦江水縣北三十里。源出謝山,下流入于龍河。縣東北三十里又有康樂水,亦出謝山,東南流,至縣東二十里之丘江,而會于龍江,或謂之謝江水。野豬河,在縣西三十里,亦出金鐘湖,北流過魚鱗灘,為深潭,會竹洞水而合龍河,其水迂回旋繞,奔騰峻急,舟行者患之。又劍池水,在縣西九十里。其地有靈棲巖,池水出焉。別有曾家源水流合劍池,下流出沙江橋,入金鐘湖。
鐵山鎮(zhèn)在縣西鐵山下。有鐵山界巡司,明初置。又高村鎮(zhèn),在縣西二十里,舊有巡司,元末廢。明洪武四年復置,十二年革。鄢玉寨,在縣西湯周山下,宋靖康中寇亂,邑人鄢玉者率鄉(xiāng)民立寨御之,故址猶存。又黎源村,在縣北百二十里,為府境之要害。明萬歷二年,群寇侵犯,官兵討之,賊首楊青山遁入黎源峒天井窩,依山為險,事平,置黎源哨,設(shè)官兵守之。后漸廢。崇禎六年,復設(shè)以御楚寇。《志》云:萬載之黎源,與奉新之百丈、新昌之黃岡、靖安之雙坑、武寧之黃竹五洞相連,俱潛通大溈山,岡嶺重復,亡命者多阻險其中。萬歷三年以后,余孽猶嘯聚于此。五年,撫臣潘季馴議立黎源哨,又添兵守銅鼓營。崇禎六年,土寇猖獗,黎源亦為防御要地。
附見:
袁州衛(wèi)在府治東,明洪武元年置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(xié)會 版權(quán)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