府東屏豫章,西控長沙,山水回環,屹為襟要。由江右而謀湖南,郡其必爭之所也。唐末劉建鋒等引兵由江西出袁州,襲取潭州。南唐時,欲并湖南,遣邊鎬屯袁州,密圖進取。及湖南亂,鎬將兵趨長沙,至醴陵,而湖南降。郡當東西孔道,所謂地有常險也。
宜春縣附郭。漢縣,屬豫章郡,武帝封長沙定王子成為侯邑。后漢仍屬豫章郡。三國吳寶鼎二年,改屬安成郡。晉因之。寧康中,改縣曰宜陽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為袁州治,開皇十八年復曰宜春。唐以后皆因之。今編戶百五十里。宜陽城即今府城。相傳城本漢時遺址?!秷D經》:隋大業末,蕭銑陷郡城。唐武德四年,安撫使李大亮筑郡城,周四百八十四步,東西南面開濠,北倚江為濠。長壽二年,遷州治于城東北二百步。開元八年,復議遷州治于江北袁山之南,不果,遂展故城直南二百余步,去卑濕而就爽塏。建寧二年,嘗筑羅城千五百余丈,又筑外城浚濠。其后又展城之東南面。五代唐天成三年,楊吳嘗增葺,以備守御。長興四年,復修浚。南唐時,復以磚石東南面子城。宋大中祥符間,因舊城修筑,周七里二十步,子城周一里一百二十步,北枕秀江,三面為濠。建炎初,復增修之。開禧中,又復增治。其后相繼繕修。元至正十二年,為徐壽輝將歐祥所據。二十二年,城歸于明。洪武四年,又加修筑。天順七年,水溢城圮,尋修復之。弘治六年至正德七年、九年、十五年,皆經葺治。嘉靖以后,復屢修筑,有門四,城周八里。
袁山府東北五里。峰巒秀拔。晉隱士袁京居此,因名。其北曰小袁山,回聳相對。又震山,在府東十里,一名馬鞍山,山下有巖幽晦深險。唐盧肇《記》:其山本名呼岡,在城東方,望之正若冠冕,同麓異峰,四首相屬,兩仰成形,如畫震卦,因易其名。又東十里曰雕山,高百丈,周二十里。坤長山,在府西南七里。山自坤方來,連亙甚遠。一名旗山。
仰山府南六十里。周數百里,高聳萬仞,絕高處可仰不可登,因名。蓋州之鎮山也。其最勝者曰集云峰,山中石徑縈回,飛瀑湍駛,異人境。又小仰山,在府南三十里,亦高秀。晉鄧表修煉于此,一名鄧表峰,又名水晶山。蟠龍山,在府南五十里。自山椒至巔,凡三十六曲,上有蟠龍寺,唐末南平王鐘傅所建。峭壁奔湍,為一州之勝。又木平山,在府南七十里,有三峰挺秀高勝,與仰山相埒。
將墳山府西百里。周四十里,高三里。相傳漢武帝時,有將軍易者,領兵至宜春,卒于此,因葬焉。又望鳳山,在府西北七十里,周六十里,高三里,中有一峰如鳳。老山,在府西南六十里。崇高峻拔,山巔飛瀑下注為清瀝江,北流入秀江。
嚴嶺府北五十里。山勢峭拔,自下而上,有小徑十八折,頂名仰公山,下有小溪,溉田甚廣。相近者曰石桑嶺,地多怪石,有石門,自門登嶺,凡百余丈,上有民居。又五虎嶺,在府北六十里,五嶺相連,形勢如虎。大軍嶺,在府西北九十余里,周回十五里,山腰有泉,名水漿湖,相傳隋末戰場也。
南源嶺府東四十里。嶺凡五,俗稱南源五嶺。又澗布嶺,在府南六十里,與吉安府安??h接界。宋嘉定四年,嘗于此置寨,以遏郴寇。又分水嶺,在府東南六十余里,與嚴營山寨相近,皆防扼峒寇之所。將嶺,在府西百余里,上有黃王寨。又四望嶺,在府西南七里,高可四望?!吨尽吩疲焊畺|十里有羊角峰,雙聳如羊角,一名雙箭峰。又聳翠峰,在府西三十里,峻壁孤峙平原之上。
萬勝岡府東五里。五代梁乾化四年,淮南將崇景以袁州叛附于楚。楊渥遣柴再用討之,敗崇景于萬勝岡,崇景棄州遁,是也。又牛欄峽,在府東二十里,左有金雞山,右有銀屏山,相對若欄?!吨尽吩疲涸腥龒{,謂牛欄峽,與分宜之鐘山、昌山二峽也?;蓭r,在府西北五里,下瞰秀江,絕頂有浮圖。宋紹圣中,郡守王古所建,為登臨絕勝處。又石乳洞,在府東三十里,闊數丈,深一里許,或謂之石室山。又府西三十余里有石屋山,洞深百余丈。又漠塘洞,在府北六十里。初入闊可數丈,有潭水流洞外,繼入小洞漸遠,一竇通明,地名帶塘,距漠塘已二十余里,深不可測。鄉民嘗于此避寇。
秀江在府城北。亦曰袁江,亦曰渝水,《水經注》以為牽水也。源發萍鄉縣羅霄山,東流經府西十五里,為稠江,至城下,為秀江。下流三百里,經分宜、新喻,至臨江府合大江。清瀝江,在府西南六十里,源出老山,經府西三十里之鞏溪,又經府西十五里之丫山,分二派:一為府西南十里之官陂水,一為古江。官陂江又分二派:一為府西南五里之司溪江,亦名沙陂江;一為府西五里之新江,又會為麟橋江,以入于秀江。麟橋江,亦在府西六里古江側,舊傍山流,今涸為田矣。
仰山水府南六十里。源出仰山側,東北流經府東北十五里廣順橋下,入于秀江。又九曲水,在府南五里,地名山口。其水縈紆曲折,經縣東三十五里赤橋下,入于秀江。又鸞溪,在府西北六十里,下流亦入秀江。東湖,在府城東,舊為名勝,歲久湮廢。宋嘉定十三年開浚,今復廢。府西十里又有石湖,余址僅存?!吨尽吩疲焊俏饔钟形鞒?,唐乾元中,刺史鄭審所開,為州之勝,今亦廢。
李渠在府城西,源出官陂口?!短茣罚涸菸髂鲜镉欣钋?,引仰山水入城。元和四年,李將順守袁州時,州多火災,居民負江汲溉甚艱,將順以州城地勢高,而秀江低城數丈,不可堰使入城,惟南山水可堰,乃鑿渠引水,溉田二萬。又決而入城,繚繞閭巷,其深闊使可通舟,經城東北而入秀江。邦人利之,目曰李渠。自唐以后,守土者相繼修浚,渠屢廢而復治。明初,亦嘗浚復,謂之西陂。又有益州塘,在城西北,亦唐元和中李將順所筑,廣三十畝。形家以為塘于州利益,故名。中有二島,曰臥龍洲。自塘穿渠,繞州治,與李渠接,又東流經縣南赤板橋,入石潭,今堙。又雷塘,在府東北七里,方三頃?;蛟萍蠢滋兑?,秀江所匯而成?!犊ぶ尽罚禾对诟畺|北七里,今皆堙廢。
宜春泉府西四里?!短浦尽罚阂舜喝j酒入貢?!跺居钣洝罚阂舜嚎h有暖泉,從地涌出,夏冷冬暖,清澄如鏡,瑩媚如春,飲之宜人,故以名縣。《晉?地道記》:縣出美酒,隨歲舉上貢,蓋因此水得名?;蛑^之靈泉。今府治西北有靈泉,蓋故跡已堙也。濘泉,在府北三十里,溉田萬余畝。又泉坑,在城南一里,東流至赤板橋,入秀江,溉田萬畝,冬夏不竭。
澗布鎮在府南澗布嶺,有巡司。又黃圃巡司,在府西百里。俱明洪武初置。又廢稅課局二:一在府西百里,景泰三年革;一在城北,嘉靖三十七年革?!吨尽吩疲嚎h東北舊有河泊所,正統十四年革。秀江驛,亦在府城北,舊為秀川公館,明洪武初改置驛。
宜春臺在府城內東南隅。高五十丈,周覽川原,實為壯觀。又仙女臺,亦在城東南隅,與宜春臺相望。城西南隅曰鳳凰臺,枕城為臺,樓觀突兀?!吨尽吩疲阂舜河形迮_,城南十五里湖岡山有湖岡臺,西北化成巖曰化成臺,與城內三臺為五也。
分宜縣府東八十里。東至臨江府新喻縣七十里,西南至吉安府安福縣二百里,北至瑞州府上高縣百四十里。本宜春縣之安仁鎮。宋雍熙初,析置分宜縣,以分自宜春而名,屬袁州。元因之。縣舊無城,明正德七年始興筑,城垣卑薄。嘉靖三十七年,以旁郡寇起,因議增筑。三十九年,城成,周四里有奇。編戶一百九里。
鐘山縣東十里。山有巨石,臨江如峽,亦名鐘山峽。峽長九十余里,與新喻縣接界,峽中之水即宜春江也。昌山,在縣西二十里,周回十八里,下瞰秀江?!吨尽吩疲荷脚f名傷山,崇山對峙,袁江出其間,巨石截流,潺激湍,舟行上下,輒多覆沒。晉永嘉四年,羅子魯于山峽堰斷為陂,灌田四百頃。時以傷非善征,改名曰昌。唐會昌中,太守鄭望夫復修堰溉田,后人思之,名峽中石曰望夫石,亦曰昌山峽。又玉岡山,亦在縣西二十里,卓立如玉,其下盤回平衍。
臺山縣北二十五里。山頂平曠,廣數畝若臺。又貴山,在縣北四十里,地產鐵?!短浦尽芬舜嚎h有鐵。宋雍熙初置貴山鐵務,蓋以此,后廢。又三峰山,在縣北百里,亦高秀。袁嶺,在縣西北十余里,七峰聳起,如列戟然。相傳漢袁閎嘗避地于此。其第三峰之麓有洪陽洞,仙人葛洪、婁陽棲真處也。洞門東向,高數十丈,初入平爽,益西則盤回峻阻,石室深邃。中有流泉,春溢冬涸。又有小洪陽洞,在洞之頂,門甚厄,中可容千百人?!吨尽吩疲汉殛柖?,在縣西十五里。又仰嶺,在縣南六十里,極高峻,登之可瞰吉安城。
靈仙洞縣北三十里。險峻崎嶇,仰視石屋,如云霞往來之狀。又桃源洞,在縣北百三十里,高峻幽邃,洞口空明,東北行半里許,有石室極虛曠,益折而北,泉石益勝,不可窮詰。距桃源洞二里,曰風洞,居山之陽,隘不可入,旁有流泉,水石參錯,清風出焉。鈐岡,在縣南二里秀江南岸。群峰回合,如列屏障,岡獨端秀嶷重,正與縣對。登其上,則四遠皆在目前。《志》云:岡延袤數十里,而至城南,新澤水出其右,長壽水出其左,而夾于山末,故名曰鈐。又仙女臺,在縣東南五里,群山環抱,一峰高聳。縣前江在縣城南,即秀江也。自宜春縣流入界,經昌山峽而東,澄澈環抱,出鐘山峽,入新喻縣界。峴江,在縣南五十里,自南境之雙源、里源發源,會于雷同嶺下,入章溪,至石磊下,為峴江,筑陂溉田數千畝?!吨尽吩疲嚎h南五十里有雙溪水,亦兩源合流,出雷同嶺下,會章溪,入峴江,合于秀水。
楊江縣西北四十里。東南流會于秀江??h北八十里有楊橋水,南流六十里注于楊江??h西北三十里又有野江,亦南流入秀水。又赤江,亦在縣北,流三十里,經縣西二十五里之江斜潭,出昌山峽而合秀江。嚴塘江,在縣東南三十里?!吨尽吩疲喊l源自檀溪及李家礱,出水口,會新喻江。又渭江,在縣東三里,自新祉江流出七里坑,合秀水。
介溪縣北十五里。源出北境之介塘,渟匯清澈,冬夏不竭,溉田千余畝,東南流十余里,出縣東五里耽江橋,會秀江。又竹橋水,在縣東北二十里,自臺山發源,下流出小江口、白米渡,會于袁河。汊江水,在縣南五十里。其源左出仰嶺,右出縣南五十里黃真人臺,旋繞而南,至泉江山下,二水相夾,出安福同橋、廬陵板陂,至吉水同江,會入大江。
西岡湖在縣北二里。廣六十丈,灌田數百畝。又落星湖,在縣西五里,廣五十余畝,其深莫測。相傳唐時本民居,夜見巨星流止其屋,旦遂成湖,因名。源澗泉,在縣南泉源嶺下,溉田百余畝。
安仁驛在縣治東。以縣舊為安仁鎮也。明嘉靖三十五年,移置東門外。峽山寨,在縣南,其地山峻水險,高崖峭壁。相傳唐李克用曾駐兵于此,遺址尚存。又白斜寨,在縣北,亦昔時屯戍處。萬年橋,在縣治東,跨秀江上。明嘉靖三十五年建,釃水十一道,長百二十丈,稱為壯麗。萍鄉縣府西百四十里。西至湖廣醴陵縣百二十里,西北至湖廣瀏陽縣百四十里,西南至湖廣攸縣二百七十里,東南至吉安府安??h二百九十里。本宜春縣地。三國吳寶鼎二年,析置萍鄉縣,屬安成郡,以楚昭王渡江得萍實于此而名。晉仍屬安成郡。義熙中,嘗封何無忌為萍鄉縣公。宋、齊仍曰萍鄉縣。隋屬袁州。唐、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萍鄉州。明洪武二年,改州為縣。今城周不及八里,編戶百三十一里。
萍鄉故城縣東五十里。亦名甘卓壘?!冻勤S洝罚簳x太興元年,陳敏僭王江東,與杜謀相應,元帝遣鎮南將軍陶侃水陸二道來伐,又使甘卓領兵至縣東筑壘,連接五所,即此地也?!吨尽吩疲簤緰|近瀘溪鎮,有圣岡嶺,眾山迤邐,蒼翠重重,即甘卓筑壘處。又有石室,與壘相近,四圍高峭,中虛如室。隋、唐以后,遷縣于今治。元為州治。至正十二年,徐壽輝將歐祥由湖南來寇,守臣別速堅遣兵御之,戰不勝,州陷。十四年,湖南官軍吳天保以所部答剌軍克復州治。未幾,復為祥所陷。二十二年,歸于明。舊未有城,正德七年筑土城。嘉靖以后,屢經修筑。
羅霄山縣東六十里。高數千丈,延袤百余里,下有石潭,深不可測,秀江之源出焉。又武功山,在縣東百二十里,與羅霄山相接。宋紹興間,峒寇猖獗,州將趙統軍剿捕,立柵山上,至今樵者猶得斷戈遺甲。一名葛仙峰,相傳葛玄煉丹處。山之下有羅霄洞?!吨尽吩疲何涔ι礁P八百里,跨袁、吉二郡界。毛仙山,在縣東二十三里,宋時置毛山驛于山下,為往來通道。又九嶷山,在縣東七十里,以連帶九峰而名。山側二峰峭拔,若雙鶴飛舞之狀,名曰仙鶴嶺。
楊岐山縣北七十里。相傳楊朱泣路岐之所?;蜃鳠剑扑鍩墼齑恕R幻衽濉S殖剑诳h北九十里,相傳楚昭王曾經此,山巔有昭王臺遺跡。案山嶺,在縣北五十里,左右兩山相峙,中平如案,因名。有亭曰高寒,為往來休息之所。又馬跡嶺,在縣南七十里,平曠修遠,相傳甘卓曾經此,馬跡猶存。
里大洞縣南三十里。山圓如覆鐘,有兩洞相接。上洞口在山趾,石田廣袤。下洞口出山腹,巨石如屏。中有小溪。宋建炎初,避亂者多歸焉。巨寇張成攻圍數日,洞中人仰射,賊有死者,乃卻。兩洞度可容千人。下石坡洞,在縣西北四十里,有巨石窒其門。宋靖康中,巨盜曹成輩劫掠鄉井,里人相率去石入洞避難,洞空曠可容千人,一夫守之,寇屢攻莫能入。又曹源洞,在縣西二十里,深廣可容千余人。宋建炎間,居民嘗避寇于此。
縣前江在縣治南,即楊岐水。發源楊岐山,西南流四十里,過縣前,又九十里,入醴陵縣之淥江。亦謂之萍川水。羅霄水,在縣東南四十里,出羅霄山,分二派:東流為盧溪水,入宜春縣界,謂之秀江,即袁江上源也;西流入醴陵縣界,合淥水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