遂水在縣治南。源出左右二溪,歷八十四灘,入于贛江?!吨尽吩疲鹤笙卸矗怀龊V郴州桂陽堀渡,一出南安府上猶縣之大林,至南江口而合,經西莊稅之西,與右溪會。右溪之源,出湖廣茶陵州界之陽,經雙溪坑,至西溪口,由渡口而東,會左溪,而同注于贛江。
鵝鴨洲縣西十里??h有南澳陂及塔嶺瀧二水,洲當二水合流之中央,下流合遂水而入贛江。禾源鎮舊在縣西北四十里。旁多小徑,委曲數十里,為南康、上猶、桂陽諸縣之間道。有巡司,元至正二十一年置。明洪武初,移置于縣南之二十五都,地名左安,司仍舊名。又秀洲巡司,在縣東北三十三都,地名金田?!吨尽吩疲号f置于秀洲,亦洪武初徙置于此,而名仍舊。又北鄉巡司,在縣西二十九都,舊為寨。元至大五年改置巡司,明因之。又有牛王寨,在縣西北,舊皆為戍守處。
龍庵隘縣西五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自厄而西八十里至燕塘隘,百里抵郴州桂東界口,多崇山峻嶺,以北鄉巡司為中制。縣南百里為明坑隘,自厄而北,有白云、廬陽二隘,黃土、貓兒二關可相聯絡,而控制則在禾源巡司。
萬安縣府南百八十里。東至贛州府興國縣二百三十里,南至贛州府二百三十五里,西南至南安府南康縣二百七十里,北至泰和縣百里。唐太和縣地。五代末,為龍泉縣之萬安鎮。宋熙寧四年,始割太和、龍泉、贛三縣地益之,升為萬安縣,屬吉州,筑城,周不及一里。元初廢。至正十九年,復筑土城,周三里。二十三年時,城屬偽漢,改筑而狹其半。明初復增筑,周亦一里有奇,濠長二里,尋皆毀廢。正德五年,閩廣賊起,縣被殘破。明年,始筑城,自是屢經修治,周不及四里。編戶九十八里。
遂興城縣西北十五里。吳立新興縣,晉太康初改曰遂興,以當遂水口而名。隋省。今為龍泉江口之金城。魚梁城,在縣南十里。梁大寶元年,陳霸先起義兵討侯景,軍南康。高州刺史李遷仕作亂,據大皋渡,遣將杜平虜入贛石,城魚梁,以逼南康。霸先遣周文育擊走之,據其城。今俗呼為城頭?!吨尽吩疲撼墙埾?,臨惶恐灘。芙蓉山縣西五里隔江。山形秀麗,超出眾山。又馬頭山,在縣西渡江五里,山勢獨聳,層疊相連,如馬首然。朝山,在縣西南二十五里,臨大江。山勢聳秀,諸峰環拱,若朝仰之狀。又五馬山,在縣西南八十里,五峰相連,狀如五馬。
龍頭山縣東二十里。高數百丈,周圍十里,形如幾案,一名案山。上有仙壇嶺及龍峽。又有仙圣、羅漢二巖,龍溪水出其左,西入贛江。又蕉源山,在縣東四十里,山形尖峭,林木森茂,產鐵,一名東溪山。其相接者曰乾溪山,亦高峻,有百丈峰,峰下有潭。又職源山,亦與東溪山相接,綿亙數百里,水流其下,產鐵。宋置爐冶納課,久廢。盧山,在縣東五十里,高百余丈,諸峰環列如屏,下有水,源出城江口。又西平山,在縣東八十里,東抵興國,北跨泰和縣界,上有故巡簡寨?!吨尽吩疲荷烬賻r懸峭,惟西南平坦,梁水出焉,下流入于贛江。又西平山,相近有黃塘巖,巖甚空闊,下有蛟穴,泉涌不竭,溉田萬頃。
金牛山縣南六十里。東瞰大江,中有石如牛,因名。三峰嶺,在縣西六十里。有三峰聳秀相連。
贛江縣城西南。自贛縣界北流抵城下,凡百二十里。其間有灘,曰昆侖、曰武朔、曰昌邦、曰小蓼、曰大蓼、曰綿津、曰曉、曰漂神、曰皇恐,凡九灘。又折而東北流,入泰和縣界,水性湍險,皇恐灘尤甚。本名黃公灘,后訛為皇恐也。今灘在縣治西。宋趙為虔州守,嘗疏鑿此灘?;蛟茤|坡南遷,始訛黃公為皇恐也。又《陳書》贛水有二十四灘,今止有十八灘,其九灘詳贛縣。
皂口江縣南六十里。源出贛縣界三龍山,徑上造、下造,流入贛江。宋建炎初,隆太后避兵,南指章贛,金人躡其后,追至造口,不及而還。造口,即皂口也?!吨尽吩疲涸砜谟薪鸫瑤X,為往來必由之道。梁口江,在縣南八十里,源出西平山,西南流,入于贛江。又有清水,在縣東十五里,源出龍頭山,亦西入贛江。
韶江縣西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西四十里有韶山,相傳舜南巡時奏樂處,韶水出焉,東流會黃鵠水,入于贛江。又上橫江水,在縣西北六十里,源出龍泉縣境之潭溪,經泰和縣,合牛吼江,入于贛江。又城江水,亦在縣西北六十里,源出龍泉縣之蕉源,流合盧源溪,經兩江口,又東會麻敘溪水,入于贛江。
梅陂在縣西北?!都o勝》云:和蜀鎮有天井湖,今謂之梅陂,闊三百余頃,舊隸龍泉。宋何嗣昌為宰,疏蜀江水,伐石立趾,以捍嚙堤之害,百姓至今利賴之。
皂口鎮縣西南六十里。有巡司。又縣北六十里有灘頭巡司。俱明洪武三年置。朝山隘,在縣西南朝山下,背負峻嶺,俯瞰大江,為往來厄塞。又五里龍隘,在縣南,兩山壁立,一線中通,最為險阻??h東南又有保安隘,與興國縣接界,逼近蕉源,斜徑回伏,盜賊易于出沒。又有鐵山、龍橋、蓮花三寨,俱在縣南?!吨尽吩疲喝f安之患,惟贛諸洞為甚。明正德五年,知縣桑翹乃即險要立朝山、保安、鐵山、龍橋、蓮花五寨,周以垣墻,集民兵戍守,自是寇警益少。又《縣志》云:縣治北濱江有萬安守備府,為江西三大營之一,九縣民兵,三所官軍俱隸焉,后漸分析,營兵益弱矣。
五云驛在縣城西南濱江。相近又有五云遞運所。《志》云:江濱有云洲,亦曰五云洲,驛因以名。一云洲在縣北之江滸。又造口驛,與造口巡司相近。《輿程記》:自五云驛而南八十里至造口驛,又百里而歷贛州府之攸鎮驛,皆溯江之道也。
永新縣府西二百里。西至湖廣茶陵州二百二十里,南至龍泉縣二百三十里,東北至安??h百五十里。漢安平縣地。三國吳寶鼎三年,析置永新縣,屬安成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郡廢,縣省入泰和。唐武德五年,復置縣,屬南平州。八年,州廢,縣復并入太和。顯慶二年,復分置縣,屬吉州。宋因之?!端沃尽罚褐梁统?,析吉水縣地置。似誤。元元貞初,升為永新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百八十四里。
永新故城縣西三十五里。孫吳置縣治此,后廢置不一。唐顯慶三年移于今所,兼筑土城,周不及一里。宋嘉熙元年,始加治,周五里有奇。元至正十二年,徐壽輝有其地,偽相周安據此,亦修葺焉。明洪武二年增修,萬歷二十七年復繕筑,周圍一如舊制。
廣興城縣西北百八十里。晉太康初置廣興縣,屬安成郡。陳永定二年,以安成所部廣興六洞置安樂郡。隋廢。唐武德五年,復置,屬南平州。八年,州廢,縣并入太和?!吨尽吩疲嚎h西二十里有南平故城,即唐初南平州治也。
義山縣東南二十里。峰巒攢簇,如長幼之有序,因名。一名永新山?!都o勝》云:永新山三峰相顧,勢若龍回,本名龍頭山。天寶六載,改曰永新。其山周回三百里,遠峰去縣九十里,即泰和王山也;近峰去縣二十里,即義山也。山重嶂起伏如飛鳳者,曰南華山,相傳匡智棲化其中,今多遺跡?!吨尽吩疲毫x山北有雙巽峰,西北去縣十五里,兩峰并聳;南有文筆峰,一名丙峰,去縣六十里,屹立圓銳。又山上有蕘湖及屏障諸峰,下有聰明泉,綿亙廣遠,西交郴、廣,南控虔、吉,真巨嶂也。東華山,在縣城東,臨溪林木秀美,俯映深潭,為近郊之勝?!吨尽吩疲嚎h東有熾山,周回三百余里,接泰和縣界。秋山縣西北四十里。一名禾山。上有七十一峰,連跨五百里,奇峰累累,與衡、潭相接。山巔平袤,相傳曾產嘉禾,故名禾山。又以山在兌方,故曰秋山。其跨湖廣茶陵州界者,今曰云陽山。《志》云:禾山最高者為赤面峰,又有白云、凌霄二峰,下為白石室,瀑布懸流,蕩為一泓,深不可測,號曰龍溪,亦曰龍門溪,下流為禾江。復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,與禾山相接,有甘泉、石室之勝。
拔鐵山縣西北二十里,周回百余里,接泰和縣界。牛吼江出焉。又綏源山,在縣南四十里,勢連永寧鵝嶺,其址可六十里。寶仙圣洞,在縣東二十五里,深數百步。其陽為玉虛洞,寬敞可容千人。巨石壁立十數仞,上開天門,深可一二里,右為合壁洞,洞門雙辟,如合扇然。又石廊洞,在縣東,深一二里。又東有元陽洞,距石廊洞三十余里,泓泉涌出,注溉一方,人賴其利。
永新江在縣南。源出禾山,亦曰禾江,東流合琴亭、勝業諸水,至縣東,又東會群川入泰和縣界,會牛吼江,入贛江。琴亭水,在縣西七十里,水落入潭,聲鳴如琴。自栗傳鎮合百丈洞水,至西陽江口,與圣業水合,流入禾江。又圣業水,在縣西二十里,源出拔鐵山,水甘沃,溉田勝于余水,會琴亭水,流入禾江。又黃陂水,在縣東南五里,源出綏源山,下流亦合禾江。
上坪鎮縣東南六十里。有巡司,明洪武二年置。又禾山寨巡司在縣西北四十里,新安巡司在縣西北八十里,栗傳寨巡司在縣西北九十里,俱明初置。
永寧縣府西南二百六十里。東至龍泉縣二百里,西至湖廣酃縣九十里,西北至湖廣茶陵州二百里,北至永新縣六十里。本永新縣地,元至順初,分置今縣。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四十二里。
永寧故城縣東五十里。本永新縣之勝業鄉,元立縣于鵝嶺之西,謂此城也。至正十二年,縣遭兵燹,偽相周安改筑土城于瓦岡,東西距小澗,南阻鄭溪,北倚七溪嶺,即今治也。明初因之,城尋圮。成化中復修筑。弘治四年,亦嘗葺治。
漿山縣西三十里。山周四十里,峰巒峻峭,松林蓊郁,有泉味甘如漿,因名。又小玉笥山,在縣西四十五里,周二十里,泉石甚勝,以別于新淦玉笥山而名。又小江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,拐湖、鵝嶺二水經其下。拐湖山,在縣東南六十里,周四十里,有泉自山腰涌出,直瀉山麓,匯流成湖?!吨尽吩疲嚎h南一里又有旗山,周回三里許,山勢昂聳,如列旗幟。治北又有七星峰,七峰圓布如星。
鵝嶺縣東五十里。雙峰聳翠,左有巨石,其旁峰巒昂起,如鵝項欲鳴,因名。又七溪嶺,在縣北十里,兩山夾峙,峻險若隘,巷長二十余里,林木交蔭,有泉縈回,流為七溪三十六澗。嶺北即永新縣界也。又銀岡,在縣西三里,發脈鵝嶺,連接七溪,有萬馬奔騰之勢。
漿山水在縣西。來自湖廣茶陵州界,東流與拐湖山水、鵝嶺水俱匯于雙江口,經小江山,縈回百八十里,下接永新江。又鵝嶺水,在縣治南,自永新縣界發源,西流經此,又西北會漿山水。縣東南又有拐湖水,自龍泉縣界發源,入拐湖礱,亦流會漿山水。鄭溪,在縣城南,亦曰鄭溪井,溢流而入鵝嶺水。勝業鄉鎮縣西十五里?!吨尽吩疲核九f置于礱頭,明洪武五年,以其地僻,移于今所。礱頭隘,在縣西南三十里,亦曰四保礱頭隘。其地山川平衍,商民輳集,奸盜時有。有間道二:一自隘東北歷三陽寨、七里船至湖廣茶陵州;一自隘南至木村,抵黃煙堡,入湖廣酃縣,徑路盤錯。黃煙堡,向來流寇出沒處也,北去縣不過三十五里,防御不可不密。附見:
吉安守御千戶所在府治北。明洪武二年置。又安福守御千戶所,在縣治東一里,明吳元年置。永新守御千戶所,在縣治西北,亦吳元年置。龍泉守御百戶所,在縣治東,明洪武七年置。三十二年,革。永樂二年,復置,隸贛州衛左千戶所。
◇臨江府東至撫州府三百里,南至吉安府二百八十里,西至袁州府二百五十里,北至瑞州府百十里,東北至南昌府二百七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,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七百九十里,至京師五千二百三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屬吳。戰國屬楚。秦為九江郡地。漢初,屬淮南國,旋屬豫章郡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為豫章、安成、廬陵三郡地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屬洪、吉、袁三州。唐因之。五代時,屬淮南,后屬南唐。宋淳化三年,始置臨江軍。元曰臨江路。明初,曰臨江府,領縣四。今因之。
府控馭虔、吉,密邇南昌,為舟車四會之沖。孫策下豫章,則留周瑜鎮巴丘。陳霸先討侯景,自南康進頓西昌見吉安府,將會王僧辯于湓城,屯于巴丘。蕭勃自廣州舉兵而北,其將歐陽等與陳人角逐于泥溪、苦竹之間。朱梁開平四年,淮南嚴可求請置制置使于新淦音紺,又音甘,遣兵戍之,以圖虔州《志》云:虔州去新淦六百里。正德中,王守仁言:臨江居大江濱,與省會近,且當道路沖。蓋誠襟要之地也。清江縣附郭。漢豫章郡建成縣地,晉以后因之。唐改建成為高安,而以境內之蕭灘為鎮。南唐升元二年,升鎮為清江縣,屬洪州。保大十年,改屬筠州。宋初因之。淳化三年,置臨江軍治焉。今編戶二百五十三里。
都尉城府東三十里。漢豫章都尉治此,因名,其地屬建成縣。唐屬高安縣。五代晉天福三年,南唐置清江縣,城址屬焉?!冻且乜肌罚航窨こ羌垂适挒╂?,東枕大江,堤岸易傾,向無城池。元大德間,嘗伐石修筑陂障,以防水患。至正間,始筑城浚濠,既而東面復圮于江,余亦相繼頹廢。明弘治十年,因故址筑土垣,周五里有奇,尋亦圮。正德六年,華林賊犯境,郡以無城,不能御。明年,乃磚石為城,周八里有奇。后城東南復為江水所壞。嘉靖元年、十四年,及三十九年,歷加營葺。崇禎八年,城漸傾圮,旋復修完。十四年、十五年,皆為大水沖嚙,次第修筑。城門凡十,為正門者四,余六門東瞰江者五,以西配東者一,諸門時有啟閉,而四正門則否,東面瀕江,三面皆有濠,長四里有奇。
新淦故城府東六十里。漢時縣治此。《漢志》豫章都尉治新淦?!犊ぶ尽吩疲耗喜慷嘉局嗡?。建元六年,淮南王安諫伐閩越書:前時南海王反,先臣使將軍簡忌將兵擊之,以其軍降,處之上淦。應劭注:新淦,淦水所出。淦水上流曰上淦也。王莽改縣曰偶亭,后漢復舊。晉宋以后皆為新淦縣,屬豫章郡。梁大寶初,侯景將于慶略彭蠡以南諸郡,黃法屯新淦,慶自豫章分兵來襲,敗卻。隋始移而西南,為今之新淦縣。瓦城,在府東北四十里,相傳五代時,鄉豪筑城自保處也。又有吳城,一在府西三十里,一在府西南三十五里,相傳楊吳時所筑屯戍處。又有富國城,在府東南十五里,相傳南唐積糧處?!吨尽吩疲焊畺|三十里有牛頭城,東北五里有盧城,西北三十里有樊城。建置未詳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