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山縣西南八十里。重岡疊,若屏障然。其間一峰尖秀,曰望火樓。下有溪,東流為朗溪。《志》云:縣南八十里有穹嶺,與西山對峙,亦曰東山。群山連亙,獨此嶺拔出,如卓筆然。又方山,在縣南百十里,廣袤數十里,山勢回復,中寬平,有斜徑穿山腰而入。南山,在縣北六十里,山甚高秀,下有深谷。《郡志》:縣東二百六十里有東固山,周四百余里,嵬然高聳,為縣之東鎮。
王嶺縣北九十里。絕頂石壁,高數十丈,下有小巖,高五六尺。相傳五季時彭作亂,嘗置寨于此。其旁小山曰張欽寨。欽,楊吳將也。寨即與彭對壘處。又有相公坪,與寨相近,彭作亂,置保寨于上,可容數萬人,倉庫之跡猶存。又范蕭嶺,在王嶺側,數峰矗立,澗水旁流,以范、蕭二仙名。白富嶺,在縣北九十里,有泉自巔出,懸流不竭。旁有巨石,高數十丈。《志》云:縣東二里有鹽倉嶺,嶺上寬平。南唐時運鹽貯嶺上,以給民,后廢。
午岡峰縣西十五里。一名斗峰,五岡連延,一峰獨高。又三凹峰,在縣西北七十里。上凹山石壁立,石嘗有光,俗名石鏡。中凹為南北往來通衢。下凹稍高,臨赤石潭,下有黃云岡。黎洞,在縣東五里黎王寨下。洞中皆良田,溪水最清。又神洞,在縣南五里,一徑如線,依山俯澗,略可容足,不百步即寬平,中有田百畝,甚肥沃。兩山含翠,峰高入云。又有鷓鴣洞,在縣西北五十里,四面環山,中分南洞、西洞,有田數百畝。南唐時,盜吳申先據此。今其地猶有馬家營田,鼓樓洲。
吉文水縣東北十里,即贛江也。《志》云:十八灘水自泰和而下,經府城,又東北四十五里,注縣西南之墨潭,為吉文水,與永豐江之水橫出者合。有清湖洲橫亙江中,委蛇繚繞,狀若吉字,故灘曰吉陽,縣曰吉水。又曰文字水,又曰文江。今縣之北門亦曰文江門,縣治蓋在贛江之東。王象之所云割廬陵水東十一鄉置縣,是也。永豐水,在縣城南,即恩江下流也。自永豐縣流入界,其間有麻江、黃竹渡、搖步、永寧、龍門、永豐鄉、白水、陽豐、廬陵峽、烏江諸水,皆會流而入贛江。又明德水,亦在縣南,出永豐縣界,西北流為義昌水,又西北至蕭瀧,下流與廬陵縣王江合而入贛江。《志》云:蕭瀧,亦曰瀧江,在縣南三十里。南溪水出縣西北五十里朝元山,東流二十里為羅陂,經柘溪,又五里出柘口江入贛水。又同江水,亦在縣西北六十里,源出袁州府分宜縣,其間有楓子江、柿陂河、胡石水,皆會流入于贛江。張家渡水,在縣東南。其水西北流,有盧江、河口、分陂、幽溪、皂江、義昌、王江、明德、蕭瀧諸水,皆分流交會而入贛江。又盧江水,亦在縣南。《志》云:源出永豐縣界,合上盧、中盧之水,西流為盧原,又西北流為盧陂,灌田數萬頃,又北流入義昌水。鑒湖縣東二里。《志》云:縣北四十里有石牛潭,為墨潭之下流,每江水暴漲,見石牛浮水上。又北即玄潭也,亦曰懸潭,相傳古有蛟龍為害,行舟者鑿山為路避之,今有鐵柱鎮焉。柿陂,在縣西北八十里,源出分宜縣,溉田千頃。宋紹興中,縣令吳明卓修復。
白沙鎮縣北三十里。有巡司,元置,今移于縣西三曲灘上。又白沙驛,舊亦在縣北三十里。明萬歷中,移于城北。《志》云:縣北三十里,有玄潭公館。
永豐縣府東百三十里。東至撫州府樂安縣百二十里,北至臨江府新淦縣百四十里。漢廬陵縣地。三國吳析置陽成縣。晉太康初,改為陽豐縣,仍屬廬陵郡。宋、齊、梁因之。隋并入廬陵縣。唐為吉水縣地。宋至和元年,割吉水之報恩鎮置永豐縣,屬吉州。紹興七年,始筑土城,元廢。明弘治初,因故址新筑。正德七年,為賊所毀,復修筑,尋圮于水。嘉靖三年增修,自是屢經葺治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二十六里。
嚴城縣東十五里。相傳唐末有嚴將軍者屯兵于此,因名。又縣南三十里圣嶺上有土城,相傳五代時神人所筑,周圍數里。宋紹興中,鄉人避寇其中,多所全活。《志》云:縣西六十里有陽城,相傳縣初治此。山縣北三十里。五峰環列,森然如圓廩。又雞籠山,在縣東北四十里,四面平疇,一峰中峙,比眾山獨高。又有郭山,在縣東八十里,接樂安、新淦兩縣界,棧道崎嶇,行七八里地始坦平,有良田數百頃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七十里有龜陂山,回復連亙,抵宜黃、樂安縣界。
王嶺山縣西三十里,西接吉水縣界,北接新淦縣界。山高四十余里。五勝山,在縣南十里,五峰高聳,山麓有石龜,水流其下。又沙山,在縣南百六十里,高數百丈,峰巒聳秀,上多沙石,因名。相近有石門山,以大石對峙而名,廣二十余里,上有良田數十頃,居民千余家。《志》云:縣南百五十里有蜈蚣山,高三百余仞,抵興國縣界,斷續橫亙,宛若蜈蚣。又鳳凰山,亦在縣南百六十里,有瀧岡,宋歐陽修葬父處也。一名案山,山傍即沙溪市。
圣嶺縣南三十里。上有井,深廣數丈,前有峰,曰仙人臺,土城在焉。又石空嶺,在縣南百十里,形如覆斗,內空闊,容二三百人,上有古寨場。九曲嶺,在縣南二百里,連屬九曲,上有九峰。相近有竹篙嶺,高數百丈,綿延四十里,東抵寧都界,西抵興國界,上有路通汀州。《圖說》:縣南有油洞山、中邦山,與竹篙嶺、觀音嶺皆界連興國、寧都,層巒深洞,林木陰翳,至為險僻。又有石榴花嶺,在縣南百里,亦東抵寧都,南抵興國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三十里有酆嶺,盤屈十有八凹。又西十里為白富嶺,一名白露嶺,三峰連屬,高數百丈。
慵嶺縣南二百里。嶺路崎嶇,登陟甚艱。相近有高霄嶺,極高聳。諺云:高霄慵隔,去天三尺。又有打鼓嶺,與興國縣接境。宋建炎間,兩縣人擊鼓集眾御寇于此。《志》云:縣南七十里有龍堂嶺。宋建炎二年,草寇侵掠,居民屯聚以御之,今故寨尚存。折陂嶺,在縣西南百十五里,三山相連,延袤數十里。又雙嶺,在縣南百八十里,高數十丈,兩峰對峙,峰巒層聳如塔。《郡志》:縣東六十里有大盤嶺,嶺面寬平可耕,人多種木藍,亦名藍田嶺。又北嶺,在縣東八十里,接樂安縣界。縣東北五十里又有白嶺,北接新淦縣界,為往來通道。又張湖岡,在縣南百里,上有古寨。恩江在縣治南。亦曰永豐水。源出樂安縣及寧都、興國三縣界,匯流經此,又西合麻江諸小水而入吉水縣界,下流入于贛江。永豐鄉水,在縣南,出興國縣境,北流經縣界,入于恩江。又明德鄉水,亦出興國縣境,流經縣南,西北入吉水縣界。
沙溪鎮縣南百六十里,近鳳凰山。舊有沙溪寨,亦為沙溪市。明初為沙溪巡司。又枧田巡司,在縣東十三都,本枧田寨,明初改巡司,萬歷中廢。又有層山巡司,在縣南百二十里,縣南二百余里又有表湖巡司,皆明初置,為戍守處。金牛寨,在縣南二百四十里。其地有吳公山,與興國縣接界。
南源坳縣西北三十里,路出峽江縣。又西有黃源坳,去縣亦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有枧田、盤嶺、豬婆等坳,路通新淦、樂安二縣。東南有都溪、小嶺諸坳,路通樂安縣,有事時為戍守處。
安福縣府西百二十里。西至湖廣攸縣三百十里,西南至永新縣百五十里,北至袁州府分宜縣二百里。漢安平、安成二縣地,分屬豫章、長沙二郡。后漢改安平縣曰平都。興平中,改屬廬陵郡。三國吳寶鼎二年,分置安成郡治焉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郡廢,改平都曰安成縣,屬吉州。開皇十八年,又改曰安復縣。唐武德五年,置穎州治此。七年,州廢,仍屬吉州,尋改縣曰安福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安福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《城邑考》:縣城晉永康中所筑,唐因之。宋祥符中增修。元至正十五年亦嘗繕治,二十四年歸于明。洪武七年增筑,嘉靖、萬歷間亦嘗營治。今城周五里,編戶二百三十四里。
安平故城縣東南六十里,枕王江口。《志》云:縣本秦置,屬九江郡,漢屬豫章郡。后漢永元八年,改曰平都。三國吳始移縣于今治,并置安成郡治焉。今縣治南百步有平都廢縣址。隋曰安成縣,又曰安復縣,縣名雖更,而治不改。《輿地志》:晉永康初,朱居為安成太守,筑郡城,闊八里,辟八門,中有雙闕,高數丈云。
安成故城縣西五十里。漢縣,屬長沙國。《安成舊記》:張普封安成侯,國于此,筑城居之。相傳漢縣理西鄉,即普侯國也。吳于東鄉置郡,縣亦移焉。晉太康元年,更名安復。劉宋仍屬安成郡,齊、梁因之。隋平陳,省安復入平都,旋改平都曰安成,又為安復,仍舊名也。《寰宇記》:縣東六十七里有安成故城,即漢安成侯張普所理。似誤。或曰孫吳所置東鄉城也。亭符城,在縣南八十里。又禾出符城,在縣南百里,建置未詳。
蒙岡山縣東一里。多林木,城中望之,郁然森秀。縣北二里又有北華山,亦秀聳。罾石山,在縣東十五里,臨江有山,輪特起,狀若漁罾。傍有石榴峰,俯瞰江下,有潭深不可測。相接者又有東陽峰,磅礴高聳,四面各異。西有石屋,北向砑然,中空可坐百余人。其南曰白云峰,亦曰白馬峰,亦峭峻,下有泉,流入東湖。
新茨山縣西五十里。漢末豫章太守賈萌與安成侯張普約,共起兵誅莽,普背約,詣莽自陳。萌惡其反覆,遂先伐普,戰于新茨之野,即此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二十五里有西山,林壑幽險,有溪出兩山間。盧蕭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,周五百里,以盧、蕭二道士得仙于此而名。或云蕭、瀘二水發源于此,分南北流,因名也。又蹲山,在縣西南百四十里,與永新縣禾山相接,亙數百里,若獸蹲踞,相傳上有風窟。
武功山縣西百里,根盤八百余里,跨袁、吉二郡境,亦接長沙府界。峰巒峻拔,旁有瀑布,懸流甚長。相傳葛玄煉丹處,一名葛仙峰,上有仙翁壇。《志》云:山本名武公,昔有武姓者隱此,后更今名。高逾三十里,中夜登頂,可觀日出,其最高處曰雷巖,延袤亦數十里。唐初林士弘走保安成山洞,即武功山中矣。又高峰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,山徑峭險,人罕遍歷,上有龍潭三所。湖山,在縣北六十里,上有雁峰、白鶴、仙人等峰,景物皆幽絕。
游嶺縣北四十里。本名牛嶺。舊《記》:安福居其陽,袁州居其陰,舊有群牛經此,山遂成小徑,北往袁州者,多由此道。《寰宇記》:縣南有長嶺,產石墨,可種火,為不灰石。又有西云嶺,下瞰平疇,殊足騁目。縣北又有葛嶺,其地亦名葛洲,水曰葛水。《志》云:嶺,一名九峰嶺,又名美仙峰。愁猿嶺,在縣西百二十里。崎嶇險峻,行旅艱苦,故嶺曰愁猿,凹曰怯馬。又石廊洞,在縣西百三十里,洞門廣丈余,中可容千人者數處,澗水從中流出,溉田數百頃,洞口奇石墻立如廊,因名。又五里岡,在縣南五里,綿亙蜿蜒,若龍蟠然。瀘水在縣城北。發源盧蕭山,東流與王江合,又東會泰和縣之禾水而入贛江,亦謂之盧溪。又王江水,在縣東南,源出縣南陳、會二山,東流與盧水合,共匯為龍陂。相傳吳主孫皓伐木造宮室,順流而下,沉于此。宋元嘉十六年,木忽浮起,壅沙成洲。《志》云:龍陂,在縣東南百余里。
閻水出縣東三十里之閻嶺,東流入王江口。《志》云:王江口在縣東南六十里。又更生水,出縣南百五十里,更生山流出青山口,會于王江。又毛停水,在縣東北七十里,流合盧水。義川水,在縣西,一名南溪水,源出袁州府萍鄉縣。又湖廣攸縣水,亦流合焉,達永新縣界,下流合禾水,會流廬陵縣神岡山下。水奔涌,善潰決,歲嚙民田無算。明天順間,鄉人劉岳常損貲鑿石數十里,通舟楫,馴不為害,因名曰義川。
東湖縣東南十五里。《輿地志》:湖有石窟,容百人,其魚味甘如蜜,一名蜜湖。又天曉湖,在縣西,湖闊百余丈,大旱不涸。寅陂,在縣西四十里,橫截盧水,下流繞于縣前。宋王廷云:陂溉田萬三千畝,歲久湮塞。治平初,令黃中庸、丞趙師日始浚溪港,筑堤閼水,灌溉如故,至今民享其利。
黃茆鎮縣南七十里。有巡司,明萬歷三年徙于縣西時礱舊址,以防草寇猖獗。又羅塘巡司,在縣西百八十里,地名時礱。嘉靖中移于楊宅。萬歷間移于江背。其地皆在縣西。《郡志》:楊宅界吳楚僻徼,山寇時煽,地廣遠,阻聲教,自宋以來,立鎮置官撫治之,名武定圍。明嘉靖中平賊,彭正以郡司馬駐札鎮守,尋革,今府館在焉。
龍泉縣府西南二百七十里。東至萬安縣七十五里,西南至湖廣桂東縣百九十里,南至南安府南康縣二百八十五里,北至永新縣二百三十里。亦漢廬陵縣地。三國吳置新興縣,屬廬陵郡。晉太康元年,改遂興縣。宋初省,尋復置。齊仍屬廬陵郡。崔恭祖以平王敬則功,封遂興男,是也。隋省入太和縣。唐因之。五代時,楊吳析置龍泉場,南唐保大中,升為縣。一云宋建隆初,南唐置縣。宣和三年,改曰泉江。紹興初,復曰龍泉,屬吉州。今編戶六十三里。
龍泉舊城縣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本唐太和初龍泉鄉之什善鎮,淮南析龍泉、遂興、光化、和蜀四鄉置場,仍曰龍泉,以為采木之區。其地水源周匝八百里,尋升為縣。宋明道三年,徙今治,于水北筑土城,周三里。嘉熙元年,增筑,周五里。淳二年,始城鑿濠。元末湖南寇周時中據縣,亦嘗修筑。明洪武七年,復增葺。景泰五年以后,屢經營繕。今城周十三里有奇。
牛羊城在縣西北三里。古山寨。宋建炎四年,寇丘權犯縣,令趙迪之筑城御卻之。亦曰牛羊寨。又蔣公城,在縣西。《志》云:在右溪西陂阜上,城濠猶存,車軌之路錯出,相傳昔蔣姓者所筑。金山縣治西一里。又有銀山,在治東一里。二山夾峙,上各有塔,俗以為象龍之雙角。又錢塘山,在縣東南六里,山壤沃衍,路出南康。又東南四里有玉泉山,出泉潔白如玉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三十里有泉涌山,廣數十里,泉出激為陂,凡數十丈,謂之盧陂。馬山,在縣東南,狀若奔馬。其西一峰,懸崖特出,如馬首。宋時置寨其上,下有龍潭。
石舍山縣西百五十里,延袤數百里,跨永新及湖廣之桂陽、茶陵二州界。一名萬羊山。《郴志》:石舍山接吉州泰和縣界,有石室,因名舍,或以為石令山也。東有小溪,即石溪水之源。又西龍山,在縣西二十里,頂有風穴。羅家山,在縣南百五十里,地名羅團,西接上猶縣界,廣數十里,高數百仞。昔有羅姓居其下。又蕭家山,在縣西北百余里,廣數十里,草木叢茂,昔有蕭姓居此。
峨嶺縣西四十里。勢插層霄,有飛云洞,縈回二三里。又有集云峰、石人峰、及仙鵝池諸勝。又蓬萊嶺,在縣北五十里,上有石巖、石筍。《志》云:縣南十五里有黃土嶺,峻峭回環,土色皆黃,由麓至巔,九折而上。又縣東南二十里曰鴉髻嶺,一山兩峰,狀如雙髻。或謂之石牛嶺,高可百仞,兩山相望,如大小石牛云。蓮花峰,在縣南十五里,層巒突出,狀如芙蕖,與縣治相對。縣東南三十余里又有巾子峰,頂尖而秀,高數百仞,亦曰巾子石。
山都坳縣西十五里。地當通衢,山石險。又縣西南八十里有烏坳山,極高峻,路出桂陽縣西南百里。又有蓼坳,亦出桂陽境,冬月諸山重霧晦暝,獨坳內一隙明朗,北人趨南者率萃于此。又赤坳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路出永新縣。焦源坳,在縣東三十里,為南康間道。又迷魂坳,在縣東南九十里,跨萬安縣境,自麓至嶺可五六里,四顧茫然,亦曰迷云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