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川在城西南。一名黎灘水。出縣東南四十里紅水嶺,流經天堂巖而西北出,與群山水會,共四十里,至孔家渡,即南津雙港也。雙港合流,西抱邑城,北出石峽嶺而西北經硝石,回旋凡百四十里,至郡城下而合于水。舊《志》黎川出福山巖澗中,似誤。飛猿水,在縣東飛猿嶺下,亦曰飛猿港。合杉嶺以西諸山溪水流經此,又西合眾流過縣北,入南城縣界,過藍田鎮,至硝石,合于黎川。又龍安水,在縣西三十里,源出會仙巖,西北流,合諸山溪水,經龍安鎮,又折而北,至縣北三十里之港口,達于黎水。《志》以黎川為中川,飛猿為東川,龍安為西川,亦謂之三川水。
七星澗水出縣南之福山。中有七石,因名。西流經縣西南二十里之高臺山,與西溪諸水合,折而北,至城南,合黎水。又九龍潭水,在縣東南三十五里,山高百丈,上有石漈,壁道險絕,下為九潭,小大深淺不一。引流而西北,合諸山水,亦至城南,匯于黎水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二十里有沙溪,源出東巖山,亦合群川水,至城南,匯于黎川。溪,在縣東五十里,引而西,銀嶺、東興嶺諸水流合焉。至五福鎮,四面群川,并匯于此,注為飛猿水。又龍池溪水,在縣西百里,出山澤中,從高而下,歷峽澗間,潴而為潭,曲折流,經縣西南五十里,與桃溪諸水合,又東北五里,合龍安溪。又西城溪,在縣西七十里,合縣西境群川,東注龍安水。
杉關在杉嶺上。見前。《志》云:縣南五十里有德勝關,在馬嘴嶺下。明嘉靖三十七年,廣賊由閩自泰寧來犯,敗官兵于德勝關。三十九年,邑令湯建衡筑關為備。四十年,賊復來犯,攻縣城,不能陷,由德勝關遁還閩。論者謂關在嶺要,形險未得,且關前有溪,溪外為岐徑,非要隘之所也。《關隘考》:德勝關,本名頭嶺隘,后改置關。同安鎮縣西南五十五里。地名宏村,有宏村市。宋置同安寨。元末,改為巡司。明初因之。《志》云:嘉靖三十七年,徙置于縣西六十里之樟村。又極高巡司,在縣東南極高嶺下。《志》云:司舊為石陂寨,在極高嶺東一二里,宋置,地名長義堡,為七閩鹽盜所出沒。熙寧中,置寨設兵。十年,改為巡司。紹興初,土兵叛,盡燔營舍,乃遷于縣北七里妙智寺。七年,遷長義溪西。九年,遷溪東。元至正末,又遷極高嶺下,改名極高巡司。明初因之,尋遷于縣東南二十五里水口村,仍曰極高巡司。后又改戍于德勝關。五福鎮,在縣東北二十五里,為江閩往來必經之道,置公館于此。商賈交會,民物輳集,屹為大鎮。又龍安鎮,在縣西三十里,本名上龍鎮,后曰龍安。有公館,并置鋪舍于此,道出南豐縣。又楮儼鎮,在縣東南三十里。儼,亦作廣,相傳五代時置官莊于此。高寨縣東南三十里。唐末,危全諷起兵,嘗屯據于此,今堙。又石城寨,在縣南十里,相傳唐末黎汾聚兵處。又馮家寨,在縣東二十五里,有山,高數百仞,相傳唐末有馮團將率民作寨,保捍鄉里。又東三十里有石門寨,相傳五代時土人黃吉盜據其地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三十里有張家營,五代時,有營將張姓者捍御于此。其南為卓望嶺,路出邵武。又東村營,在縣東五十里。宋元豐中,州將彭左藏置營于此,招降草寇廖恩,因名其地曰歸奴洲。今圮于水。
弋陽隘縣西六十里,與南豐縣接界。今為弋陽鋪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有黃家嶺、丘家嶺、竹雞嶺、茱嶺、李嶺等隘,接建寧縣界。東南有楊梅嶺、鹽隘嶺、頭嶺、桃樹嶺等隘,接泰寧縣界。縣東又有極高嶺、羊嶺等隘,接邵武縣界。又東北有小巖嶺、風掃嶺等隘,接光澤縣界。一云:風掃嶺,亦名風窩。明嘉靖四十年,賊由光澤犯境,官兵逆戰于此,不能勝,走還邑城,賊進營黃竹街,街蓋在城南五里。鳳池驛,在縣北。宋淳元年建,元末廢。又黎灘驛,在縣治東,宋紹興十二年建,元廢。
廣昌縣府西南二百四十里。東北至南豐縣百里,東南至福建寧化縣百九十里,南至贛州府石城縣百五十里,西南至贛州府寧都縣百二十里。本南豐縣之南境。宋紹興八年,析置廣昌縣,仍屬建昌軍。舊有土城,宋端平中創筑。元因之。明正德八年,因故址增筑。嘉靖以后修葺,周四里有奇。編戶二十四里。
東華山縣南五里。山巔高聳,俯視群峰。縣東二十里為中華山,亭亭孤峙。又有西華山,在縣治西一里,三山之脈,皆相連接。又南華山在縣南三十里,北華山在縣北五里。縣西南四十里又有金華山,亦秀聳。潘田山,在縣東北十五里。山下有巖,廣百步,林木稠茂,人跡罕至。
金嶂山縣西北四十里。高出云表,形若屏障,縣治之鎮也。東北接南城縣界。望軍山,在縣東六十里,突兀萬仞,以俯視南豐之軍山而名。又盤峰山,《通志》:在縣東北天授鄉,山形若盤,四面皆石崖,不可至,西南有鳥道,側足可上,容萬余人。元季兵亂,居民多避寇于此。又翔鳳山,在縣南五十里,環抱聳秀,九峰相連,形若翔鳳。
軍營嶺縣北一里。相傳吳芮征南越時,遣將梅營其下。前多稻田,左右皆平阜,惟此嶺獨高。稍西有山,童然無草木,勢若屯云,色如積鐵,名烏石。雖天朗氣清,滃郁不改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江流中有天堆山。宋紹興中,一夕雷雨大作,聞砂礫聲,及旦視之,屹然一山,高數丈余,因名曰天堆。劉季尖,在縣南五里,尖者,嶺也。相傳漢高曾登此,下有漢王巖。又車竿嶺,在縣東,又東去福建建寧縣百二十里,舊有巡司。
血木嶺縣南百二十里。于水發源處也。又修嶺,在縣西南六十里,接寧都縣界。舊《志》:縣西南百二十里有梅嶺,與贛州虔化縣分界,蓋即修嶺矣。王象之云:廣昌上流,梅嶺之水出焉。牙梳嶂,在縣南十里。嶂有三穴,大風常自中出,當寒則暖,當暑則涼。又縣東北十里有黃土巖,相接者曰燕巖,西北七里曰圣棲巖,亦曰靜棲巖,皆幽勝。《志》云:縣城西北有龍崗,山勢陡峻,城憑其上。城東北浚濠有金鐘崗,高曠可俯瞰城內,皆守御要地。于水在縣南。自血木嶺北出,近城南,有黃龍岡當其沖,曲折而東北出,流二百八十里至南豐縣,又曲折而北,達于府城之東南。大小群川,皆流匯焉。學溪,在縣城西南。自金嶂山發源,流至城北,分為二溪,一經城中,一繞城外,合流于縣西南佛流口而與于水會,以縈繞邑學而名。《志》云:溪舊從城北灌城而西南出。明正德九年,備兵使者胡世寧始導流為二。
修嶺鎮在縣西六十里。俗謂之秀嶺,有巡司。宋紹興十年置。明因之。又縣東南四十里有白水鎮巡司,洪武二十九年置。縣東南百里有塘坊巡司,洪武三年置,正統四年革。
東坑寨縣南五里。四圍高山壁立,上平衍,元末居民避寇于此。又白水寨,亦在縣南。宋端平中置,寨近白水鎮,因名。又秩巴寨,在縣東北。宋建隆初置寨,以戍扼江閩。宋末廢。《志》云:縣南十五里有萬安寨,東三十里有花石寨,東北三十五里有太平寨,北二十五里有官石寨,三十里有木兜寨。又羊石寨,亦在縣北,四面壁立,下瞰深潭。其旁有滴水寨,與羊石相望,皆土人避兵處。瀘溪縣府東北百六十里。北至廣信府貴溪縣百五十里,西至撫州府金溪縣百二十里,西南至新城縣百里,南至福建光澤縣九十里。本南城縣地。宋元中,置都巡寨。明初為瀘溪巡司。萬歷六年,析置瀘溪縣。九年,筑城,并浚城濠,縣門以外皆田也。城周不及三里,編戶三十里。
石筍山縣東二十里。山高廣,上有巨石,尖銳如筍,直插霄漢。《志》云:縣東一里有金竹山,南一里有石馬山,西一里有魚山,北半里有古寨山,一里有平步、登高諸山,皆錯峙城垣間。南華山,在縣東八里。縣東南二十里曰五鳳山,南十里曰蓮花山,東北十五曰筆架山,皆以形似名。
九龍峰縣西南一里。支山九道,參差盤互。又鵝峰,在縣北八里。嘉靖三十一年,流徒百余人結寨于此,官兵討平之。縣東北十五里有雙螺峰,縣東十八里為逍遙樓峰,并峙者曰鼓樓峰,皆以高峻層疊而名。出云峰,在縣西,壁立千仞,為西境之望,又雙蛾峰,在縣西北,與金溪縣接界。
瀘溪在縣東。發源福建崇安縣之黃石口,其水深黑,故名。西入金溪縣,下流合于汝水。又縣境有枧溪、龍溪、稅溪、曲澗、椒澗諸水,皆匯于瀘溪。南港,在縣南。縣境又有彭田港。皆自福建、崇安縣界發源,流會諸山澤之水而合于瀘溪。
彭郎寨在縣南,接福建光澤縣界。相傳有彭三郎者聚兵于此。相近又有嶺村寨。皆宋時故址。又白公館,距縣治八十里,取道府城,為適中之地。
附見:
建昌守御千戶所在府城內。明洪武初建,直隸都司。
◇撫州府東北至饒州府四百二十里,東南至建昌府百四十里,西南至吉安府五百二十里,西至臨江府三百里,西北至南昌府二百四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十里,至京師五千四百八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屬吳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漢屬豫章郡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太平二年,分豫章東部置臨川郡治臨汝,即今治。晉以后因之蕭齊移郡治南城縣,梁復治臨汝。梁末,嘗增置寧州領臨川等郡,以授周敷。陳廢。隋平陳,改置撫州。大業初,又改為臨川郡。唐復為撫州。天寶初,亦曰臨川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五代時屬吳朱梁開平三年,淮南將周本敗危,全諷克撫州。龍德初,楊吳升州為昭武軍節度,后屬南唐。宋仍為撫州亦曰臨川郡。元為撫州路。明初曰撫州府宋龍鳳七年,元至正二十一年也。是年下撫州,明年改路為府,領縣六。今因之。
府介江湖之表,襟閩越之疆。其在南昌,則肘腋要地也。東南有事,郡亦必爭之所矣。
臨川縣附郭。漢南城縣地。后漢永元八年,分南城北境置臨汝縣。三國吳為臨川郡治。晉、宋因之。齊屬臨川郡。梁、陳仍為郡治。隋改縣曰臨川,自是州郡皆治此。今編戶六百二十五里。
臨川城一名古城,在府治西津赤岡,即六朝時故郡城也。蕭梁末,臨川民周續起兵據郡,既而周敷代之,亦據故郡。王琳遣軍攻周迪于工塘,屯于臨川故郡北,并以脅敷,為敷等所敗。隋開皇中,為撫州治。《志》云:汝水西,臨水東,有平陸曰赤岡,即州治也。城中又有子城,或曰故郡城,在今城西五里。唐寶應中,太守王圓以其地勢卑下,非道路之會,自赤岡移治于連樊小溪之西陲,即今城西矣。中和三年,刺史危全諷始于羊角山筑子城,周圍一里二百二十三步;又包五峰而筑羅城,長十五里二十六步,即今子城西湊羅城是也。子城周為門三,東承春,稍西而南曰通教,直北曰望云,輻輳,自昔稱三市。考劉宋荀伯子《臨川記》郡有五峰三市,蓋亦仍舊制也。南唐升元四年,太守周弘祚辟羅城,建十三門,門各有樓,加長五里,濠深及丈者三,廣則六倍有奇。宋初因之。建炎初,太守王仲山補筑羅城。紹興中,太守張重修,廢四門,存九門,并修子城,仍建三門。紹定三年,以汀寇犯境,增修羅城。景定間,郡守家坤翁復營筑。既而子城漸廢,止沿羊角山四周繚土垣以衛公廨而已。元至元中,羅城毀。至正中,嘗葺西門城。二十一年,郡歸于明。明年,平章吳宏改筑城壘,削去西南六里,僅存九里三十步,易為四門。今自青云峰迤西至于后湖田平岡一帶,逶迤若游龍者,皆舊城遺址也。宣德以后,累經補葺。弘治中,復議營筑子城,未果。嘉靖至今,亦屢繕治,延袤皆仍明初之制。
定川城府北五十二里。蕭梁分臨汝西北境置定川縣,仍屬臨川郡。定川,即臨水別名也。陳因之。天嘉五年,周迪復出臨川為寇,周敷自豫章進擊,至定川,迪誘殺之,即此。隋省入臨川縣。《志》云:城一名母城,在今之雷坊。西豐城,在府西南五十里。三國吳析臨汝縣置西平縣,屬臨川郡。晉太康元年,改曰西豐。宋因之,仍屬臨川郡。齊、梁仍舊。隋省。《志》云:府西十五里有述陂城,今為耕種場,未詳所始。
工塘城府東南四十里。梁末周迪起兵臨川,據工塘。梁以迪為臨川內史,既而陳霸先篡立,新吳洞主余孝頃附于王琳,說琳先定迪等。琳從之。孝頃帥軍軍于工塘之北,連八營以逼周迪,尋為迪所敗。城蓋迪所筑,今堙。
香楠山在府治前。楠,亦作冉。先時山多冉木,因名。《撫州志》:城中有五峰,謂青云嶺、逍遙嶺、鹽步嶺、蕭家嶺、天慶嶺也。青云嶺,在治南二里,為五峰最高,結頂處謂之青云第一峰。稍東北為逍遙峰。鹽步嶺即香楠之東峰也,舊為卸鹽場,因名。蕭家嶺,亦作桐林嶺,俗又謂之古城嶺,在城南隅。天慶嶺,在治東,為第五峰。宋有天慶觀,因名。峰之南為縣治,伏而西昂為羊角山,府治位焉。左有石筍出土如羊角,因名。金石臺山,在府西十五里,有石峰如臺者五,列于赤岡之外,舊名五虎臺,以形如虎峙也。第一峰獨高,第五峰差小,舊與第四峰連屬,后流水沖嚙,分為二。《志》云:色赭者曰金石臺,色白在中流者曰玉石臺,諺謂之獅子石。又城北有獅臺,俯瞰大江,與五虎臺相望,俗名張家石。
靈谷山府東南四十里。諸峰環抱如障,其陽屬金溪,其陰屬臨川。山多林壑,百物所鐘,府境之大山也。又界山,在府東南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西連白楊、黃沙諸嶺,東盡潭山梁安石峽,南接建昌府南城縣界,因名。繡球山,在府南八十里,蜿蜒盤礴,北為高田山,南為洞原嶺,西跨宜黃縣界,以形似名。相近有樓撫山,亦高廣。
龍會山府西四十里。雙峰聳立,其并峙而錯者曰萬歲嶺。宋隆佑太后經此,指問此山,輿人權以萬歲對,因名。銅山,在府西四十六里,舊出銅,因名。唐天寶六載,改為峨峰山,或謂之銅陵。逾嶺而北,兩山開闊,諸峰環抱如城。又北二三里曰明水山,泉石奇勝。筆架山,在府西北五十里,三峰卓立如架,與諸峰連亙環抱,俗謂之金雞城。又免水山,在府西北六十里,相傳以洪水時獨免沉溺而名。唐天寶中,改曰堯山。
◇樟原嶺府西四十里。石路高峻,東通閩浙,西達兩廣。元泰定間,豐城人陸祥叔者,傭工鑿平險仄,遂成坦道。側有雙黃井。又石獅嶺,在府南八十里,孤石雄峙,如獅子蹲踞。嶺有路,西通宜黃,東接金溪,路多崎嶇。明成化中,里人袁大用嘗購石砌,遂為通衢。《聞見錄》:由府城至建昌有兩途,一由界山,一由徐嶺。徐嶺,蓋獅嶺之訛矣。小門嶺,在府北六十里,與進賢縣接界。嶺南五里有金峰,亦高聳,形如金字,亦跨進賢縣境,為往來通道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