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建昌府東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,西南至贛州府七百五十里,西北至撫州府百四十里,東北至廣信府五百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十里,至京師五千四百八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時,為吳西南境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兩漢屬豫章郡。三國吳太平二年,分屬臨川郡郡治臨汝縣。晉、宋以后因之齊移郡治南城,梁復舊。隋平陳,屬撫州。大業初,屬臨川郡。唐仍屬撫州。宋開寶三年,南唐主李煜始置建武軍于此。宋太平興國二年,改為建昌軍。元曰建昌路。明初,改肇昌府時宋龍鳳七年,建昌歸明,即元至正二十一年也。明年,改肇昌府,旋曰建昌府《志》云:是年二月,改肇昌府。九月,又改為建昌府,領縣五。今因之。
府據七閩之咽喉,壯兩江謂江東西之唇齒。山川環結,形勢峻險,號為東南上游。明初,胡廷瑞自建昌出杉關,取邵武,攻建寧。善戰者,戰于九天之上,繇此道也。
南城縣附郭。漢縣,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。三國吳屬臨川郡。晉太康初,曰新南城縣。大興中,復舊。宋仍屬臨川郡。齊為郡治。梁、陳皆屬臨川郡。隋屬撫州。唐因之。南唐末,為建武軍治。宋初改建昌軍。《志》云:宋平南唐,南城縣仍屬撫州。淳化二年,始隸建昌軍。誤。今編戶二百七十四里。
建武軍城在府治北。南唐末所筑。《郡志》云:舊城,唐乾符中筑,周十里有奇,后廢。宋開寶中,南唐置軍,命李崇贍置制軍事,增筑制院城,周不及一里。宋元豐中,因邵武寇亂,改營新城,周九里有奇。明初,陳友諒將王溥以城歸附,因舊城營筑。洪武元年,增修完固。正德八年以后,屢經繕治,皆如舊城之制,周不及十里。有門四,東武勝、南通會、西儀鳳、北朝京,城東濱江為險云。
鳳凰山府北二里。郡之主山也。山麓有鳳山堡。宋開慶元年,知軍事雷宜中所筑,城周三里,又浚濠五里,并置鳳山寨,共為守御。景定四年,知軍錢應孫增修。元初廢。府城中治南又有登高山,一名高空山,又名黃家山。其相連而西南者曰郭家、陳家二山。登其巔,俯臨雉堞,遠眺江山之勝。紅屏山,在府西五里。又名赭面石,高百仞,如赤城,郡治目為印山。又芙蓉山,在府東十里,高五里,連枝疊瓣,宛若芙蓉,因名。
麻姑山府西南十里。高百丈,周百五十里。《勝覽》云:山高九里五十步,周回四百一十四里,峰巒澗谷,幽勝不一。其得名者曰萬壽仙、羊葛仙、秦人、逍遙等峰。東瞰郡城,西跨宜邑,稍北帶麻源三谷,誠神仙窟宅也。《道書》三十六洞天之一。《志》云:麻姑西七里有丹霞山,《道書》以為第十福地,亦曰丹霞洞。其旁為出云山。從姑山,在府東南五里,以山次于麻姑而名。緣石磴而上數百級,有雙石對峙如門,名鐵關。又數十級乃至山頂,有伏虎洞,亦曰玉洞。又有巖,曰秋澤巖。
劍山府東八十里。高數百仞,延袤數十里。稍東曰大旭山,以山勢高聳,日出先見而名。又魚山,在府東南八十里,高數百仞,山腹有龍潭,俗呼為海眼。東界山,在府東二十里。宋元八年冬,有甘露降于山之松柏。城北七十里又有北界山,與撫州臨川縣分界,山路險峻,為備御之處。《志》云:府東北五十里有太平山,以山勢寬平而名。又有白馬山,在府東北九十里,其上為出云峰,絕頂有龍潭。又銅斗峰,與白馬山相峙。
望州嶺府東二十里。嶺巔有巨石,可登陟,俯瞰郡城,如在幾席間。又東三十里為五藏巖,石勢層疊,巖前溪流縈帶。其側一石山如,高逾數百仞,頂有田數十畝,極旱而常稔,名曰天湖。相近又有仙人巖,臨溪峭壁數百仞,五巖連屬,深廣各數十丈。華子岡,在府西十五里。相傳九江人華子期為角里弟子,得仙于此而名。謝靈運入華子岡麻源三谷,是也。麻源三谷者,第一為麻姑山南澗,第二為北澗,第三即華子岡。從府西十里駝鞍嶺循溪而入,多茂林修竹,土田沃衍,而層巒疊,回環映帶,稱為絕勝。《紀勝》云:銅陵亦在府西十五里。謝靈運詩:銅陵應碧澗,石磴瀉紅泉。今亦謂之銅山。
落硝石府東南六十五里。硝,本作消,亦作峭。飛猿水自新城縣來,流經其下,謝靈運詩:朝發悲猿嶠,暮宿落消石。是也。樂史云:落峭石,去飛猿館百十有五里。《輿程記》:自峭石至五福鎮六十里,又二十里為飛猿,又十里為福建光澤縣之杉關。
于江在府城東。一名建昌江。源出廣昌縣南血木嶺,流六十里為于水。于,日初出也。江清且潔,故曰于。又二十里為巴溪,又十五里為山勛溪,又七十里至廣昌縣前,又三十里入南豐縣界。東北流百余里,至府城東南,會新城縣飛猿諸水。又東北流,折而西二百余里,入撫州境,至臨川縣石門,亦名汝水,下流注于贛水。《志》云:城東南江中有中洲,草木蔥,雖春水漲而洲不沒。郡城東面臨江,往往疊石為堤,以備侵嚙。
龜湖府東五里。一名喬湖。又有金龜湖,在五藏巖下,深可五六尋。中有一石,宛然如龜。又有蛟湖,在府東五十五里。宋時有蛟蜃斗于水上。又東三十里有龍湖,皆山溪匯流處也。蛤湖,在府西三十里,有石漈百丈,飛瀑淙下入湖,中多產蟹蛤。宋治平寺碑所云蛤湖石鑒處也。又天井湖,在府西南二十里,高山上,水色藍碧,淺則旱,溢則雨,里人以卜豐歉。又有鯉湖,在府南四十里,俗傳嘗有雙鯉出游。其南為上湖,北為下湖。亦謂之三湖。《志》云:府北十五里又有高枧湖,舊名聚水湖。宋熙寧中,付陂長灌溉高枧莊官田,因改今名。磁龜溪府南七十里。有磁石如龜伏溪中,溪流厄塞于巖竇間,沖嚙怒號,袤四里,注而為瀑,有聲如雷。凡十五六里而山開水平,又十里乃達于于江。《志》云:磁龜溪,去魚山里許,游覽絕勝處也。龍溪,在府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高陂,流入石門,通汝川。汝川,即于水矣。一云龍溪在廣昌縣東北八十里,似誤。又郭石溪,在縣北三十里郭仙峰下,府東境諸山之水,絡繹環流,北至泉口,會于于江。府西北三十里又有岳溪,發源府西岳口,東北流入于水。岳口,蓋左右岳之口也,在府西四十里,陵麓崎處曰岳。
杉關府東南百五十里。江、閩之通道,戰守之巨防也。詳見福建重險杉關。藍田鎮,在府東八十里,有巡司。又土城鎮,在府南三十五里。唐乾符末,危全諷起兵筑城于此,環數里,全諷敗,城廢。今猶謂之城上。《聞見錄》:府西北七十里有長興隘,相近又有安坡寨,為路出撫州之徑道。曾潭鎮府南七十里。舊有巡司。又岳口鎮,在府西四十里,舊亦置巡司,明萬歷中革。又白鎮,在府東八十里,萬歷八年,增設巡司。九年,肇置公館,為其溪通道。又改瀘州巡司為γ牛巡司,置于府東北。今仍舊。《志》云:府北有梁安峽,接臨川縣界,地險隘,為郡之水口。府東北有韓婆寨,接金溪縣界。府南六十里為都軍鋪,即危全諷起兵處。皆昔時戍守要地也。
于江驛在府城東。宋康定二年,于城南作新亭,謂之集賓亭,俗謂之于江館,后改為驛,移于城東。一云:城東于水上舊有于江亭,南唐所置也,驛因以名。又于江遞運所,亦在城東。明初置。府南八十里又有東平社。宋紹興中,鄉民吳伸與弟倫,發私谷四千斛,應詔建義倉貯之,遺址尚存。太平橋,在府城東于江上。宋嘉五年建,名萬壽橋,橫江為壘,凡十有三,跨梁其上,長百余丈。嘉定十三年毀,尋復建。德二年毀。元至元二十九年復營之。明年,工畢,改曰太平橋。明成化七年圮,尋復修建。
南豐縣府南百二十里。南至福建建寧縣百五十里,東北至邵武府百六十里。漢南城縣地。三國吳太平二年,析置南豐縣,屬臨川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并入南城縣。唐景云二年復置。先天二年,又廢。開元八年,仍置南豐縣,屬撫州。宋屬建昌軍。元至元十九年,升為南豐州,直隸行省。明初復為縣,又改今屬。編戶百十五里。
南豐廢城縣東三里。本嘉禾驛。《沿革志》:三國吳置豐縣,尋以徐州有豐縣,因曰南豐。其地在今廣昌縣東十五里,時適產嘉谷,兼有嘉禾之名。隋、唐間,縣再經廢置,益移而東,仍于城西置嘉禾驛。開元七年,撫州刺史盧元敏言:廢南豐縣田地豐饒,川谷謥嬈時多剽劫,請仍置縣。從之。繼而縣令游茂洪徙縣治于嘉禾驛。開成二年,再徙治西理坊,即今治也。縣無城,明正德五年,始環以土垣。九年,改營為城。嘉靖以后,屢經修葺,城周五里有奇。
軍山縣西北二十五里。高十九里有奇,接撫州府宜黃縣界。其上四峰崛起,傍有飛瀑,一瀉千尺,巖石洞壑,皆稱奇勝。上多產斑竹,蒼翠插天,財阜利及比壤。自衡、廬而下,此山為第一。曾子開云:山,南豐之望也。縣固多大山,而茲杰出見于百里之外,其勢險氣秀,若蹲虎兕而翔鸞鳳。舊傳吳芮攻南越,駐軍此山,因名。一名南山,以當郡城之南也。山之西,又有屏障山。
金障山縣西南百里。根盤百余里,高十余里,與廣昌縣接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八十里有華蓋山,其山聳峙,亭亭如華蓋,一名金蓋山。又石龍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,山形如游龍,繚繞數百丈。百丈嶺,在縣東南八十里,高可百丈,與福建建寧縣分界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三十里有石門,內容百余人,巨石為門,里人嘗避寇于此。又縣西九十里有梯云洞,石磴百余級,方至洞門。
于水在縣西南。自廣昌縣曲折流至縣西門外,故西門有迎于之名。又東北直下,與新城水合,為郡大江。宋元六年,張商英為江西轉運使,疏鑿于水,以通運道。然水勢蕩沙,不時壅塞,春夏可通舟楫,秋冬止容竹筏而已。縣境即所鑿處也。滄浪港,在縣東二十里。自新城縣流入界,會于于水。縣東六十里又有彭武溪,縣西南七十里有菰荷港,北五里有雙港,下流皆注于于水。
萬歲湖城東一里。今名蔓翠湖。水北流出湖口,入于于江。又天井湖,在縣東北三十里,深如井,天光上下,澄澈如鑒。又有西湖,在縣西四十里,其下流皆注于于水。南臺潭,在縣南于水中,深險不測,舟行上下,多覆溺之慮。又擂鼓潭,在縣南七十里,兩崖峭壁夾溪,中有一穴,溪水湍激,聲震如鼓,因名。
龍池鎮縣東南二十里。有巡司。明萬歷四年,移司于百丈嶺。又黃源鎮,在縣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鎮南去建寧縣九十里,舊有巡司。一云縣西南六十里有白舍鎮,接廣昌縣界。宋置太平巡司于此,明洪武二十九年革。鎮安寨,在縣東。又有猛虎寨,在縣東五十里。俱宋所置寨,為戍守處。元皆改為翼,隸建昌萬戶府。至正中廢。
新城縣府東南百十里。東至福建光澤縣百四十里,南至福建建寧縣百五十里。宋南城縣之黎灘鎮。紹興八年,析鎮置新城縣,屬建昌軍。舊無城,明正德七年,始營土垣。九年,以磚石。十四年,為雨潦所圮。嘉靖十四年以后,累經修葺,周五里有奇。編戶七十八里。
永城廢縣縣北三里。三國吳析南城縣置永城縣,屬臨川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縣省。唐武德五年,復置,屬撫州。七年廢。今其地猶有城頭之名。東興廢縣,在縣東北三十里。三國吳析南城置東興縣,屬臨川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陳天嘉五年,周迪復出東興為寇,時宣城太守錢肅鎮東興,以城降迪,迪勢遂熾。隋開皇九年,縣廢。唐武德五年,復置。七年,又廢。今東興鄉之石門里,故址在焉。土人謂之城口。
日山在縣治西。一名天峰,隔溪百步,高百余仞,周六十里。形勢峭拔,日初出,先見其頂。有井,昔時深不可測,今漸堙。縣治東又有東山,城跨其上。東巖山,在縣東四十一里。巖列巨嶂,五峰聯絡,亦謂之巖嶺。有徑道通光澤。《志》云:山之陰,崖谷深邃,林莽窈窕,凡十五里,舊為奸宄窟穴。宋紹圣五年,邑尉鄒天錫辟除氛翳,民謂之鄒公新路。又大寒山,在縣東南四十里,高峻盤郁,山頂平曠,遇冬寒甚。
福山縣南四十里。邑之鎮山也。高數十仞,廣十余里,形如覆船,本名覆船山,唐懿宗改曰福船。宋大中祥符中,更曰福山。又縣南二十二里曰會仙山,亦曰會仙巖,高入云霄,并巖群峰矗立,儼如筆架。秀峰山,在縣西南七十里,層巒疊壁,高插霄漢,為西南之望。其相近者有大雞、小雞二峰,地名西城,兩峰并立,尖芒攢矗,如雞冠然,與南豐縣分界。棲靈山縣西北三十里。峰巒聳秀,綿亙數里。縣西北四十里之圣山,與此相接。《志》云:圣山相近有月明漈,高百余仞,闊一里,曠潔無草木氛翳,月出則先見,因名。廩山,在縣東北十里,聳立平岡中,圓峻如高廩,俗呼為點山。
東興嶺縣東三十里。因東興廢縣而名。嶺之西有二山平坦,可容數千人,一名土桂,一名新荷。南唐時,土人避亂,置柵山頂,至今耕者往往得箭簇,皆陶瓦所成。土桂則平岡,謂之九里原。胡氏曰:東興嶺路通晉安。陳天嘉四年,周迪據臨川,陳主遣其弟頊擊之,迪兵潰,逾嶺奔晉安,尋又越東興嶺為寇。詔章昭達討之,迪敗走,昭達遂度嶺趨建安,討陳寶應。蓋自江右入閩,東興道為坦易也。四望嶺,在縣南六十里。嶺甚峻,登之則四遠皆在望中。《志》云:縣北三里有石峽嶺,積石巖,兩崖相對,一水中流,亦險勝處也。又縣西百里有招軍嶺,元亂,土人常避兵于此。杉嶺縣東七十里,與福建光澤縣接界。兩山壁立,聳峭夾道,杉關置于此,為境口咽喉。又有杉嶺驛,舊在嶺東,后廢。今詳見光澤縣。飛猿嶺,在縣東六十里,亦曰悲猿嶠,又名飛鳶嶺,舊置飛猿館于嶺上,登之可望硝石。《輿程記》:飛猿東去杉關十里,西北去硝石八十里。宋紹興中置飛鳶驛。咸淳間,改置巡司。明初因之,后廢。又極高嶺,在縣東南三十里,亦峻險,路通邵武縣。羊頭峰縣西南八十里。接建寧縣界。相近者曰鳥孤峰,尖聳如壁,巍然出于眾山之表。又昂頭峰,在縣西南五十余里招軍嶺下,路通建寧縣。螺旋峰,在縣東六十里,地名渥口,層巒疊嶂,盤延聳秀。又縣東北六十里有金竹峰,高插云漢,泉石回環。又東北十里曰白云峰,盤礴峭拔,高數百仞。天堂巖縣東南三十里。嵯峨萬仞,中緣一徑,上平廣,可容數百人。兵亂時,居民常避于此。又東山嶂,在縣東南十五里,山勢壁立,頂平廣,可容百人。元末寇亂,民亦多避兵于此。一名鵝藪陀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