薌溪在縣城南。相傳溪旁產郁金香草,因名。一名貴溪,其上流即上饒江也。自弋陽縣流入境,會于須溪。《志》云:須溪,在縣治西南,源出福建光澤縣界之大源官山,經火燒山北,又北流歷夏南鄉,合三十六水至中坑渡而入薌溪,其合處曰須口,俗呼羅塘港。又西入安仁縣界,為安仁港。石堂溪,在縣西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南百二十里有石堂,中可坐數百人,下為石堂溪,北流合于薌溪。又上清溪,在縣南百里。源有二:一自分水嶺北流,經羅家洲;一自建昌府南城縣高阜山北流,經梅潭至大王渡,合而西流入于安仁港。
義泉井縣南七十里,當入閩要路。行者至此,多渴,里人徐氏鑿井引泉,作亭其上,人賴其利。又有三臺井,在縣南百里,其井三級相連,水源不竭。
雄石鎮在縣南八十里璩嶺下。唐武德八年置。有巨石雄踞溪滸,因名。俗呼陣石。《志》云:鎮在唐末為江閩要沖,嘗置鎮遏使于此,宿兵守衛。五代時,楊氏、李氏相仍置戍。宋平江南,始敕鎮隸縣。管界寨,在縣南九十一里,有巡司。又縣北八十里有神峰寨巡司,近饒州萬年縣界。《志》云:司在自鳴山之西。又有金沙埠在縣西二十里,又西二十里為石鼓溪,又西十里為鷹潭渡,接安仁縣界,皆設險處。
薌溪驛在縣治東南。治西又有薌溪遞運所。皆明初置。又胡林橋,在縣西,自撫州東鄉縣入縣境之道也。又縣北有黃連橋,又有倪家港,為自縣入饒州府之要隘。《志》云:縣東四十里有河潭,縣南八十里有江明山,今皆為設險處。上清宮,在龍虎山中,唐名真仙觀。宋大中祥符間,改上清觀。政和間,賜名上清正一宮。元大德間,賜名正一萬壽宮。今曰上清宮。張道陵裔世襲真人居于此。《聞見錄》:上清宮至撫州金溪縣百里,又百二十里至建昌府。
鉛山縣府西南八十里。東至福建崇安縣百三十里,西北至弋陽縣百十里。唐上饒、弋陽二縣地。南唐置鉛山場,尋升鉛山縣,屬信州。宋開寶八年,平江南,以縣直隸京師,尋還屬信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鉛山州。明初洪武二年,復為縣。九年,始營縣城,環城為濠。正德十四年以后,屢經修筑,周四里有奇。編戶五十七里。
銅寶山縣西南七里石竅中。有膽泉涌出,浸鐵成銅,天久晴,有礬可拾,一名七寶山。宋建隆三年置銅場,今廢。《志》云:縣西三里有膽水,蓋出銅寶山下。鉛山,在縣西四里,舊名桂陽山,又名楊梅山。唐時,山出鉛,百姓開采,十而稅一。建中元年封禁。貞元元年復開,隸饒州永平監,尋又廢。山亦出銅及青碌,南唐升元二年置鉛場,保大中改立鉛山縣,皆以山名也。
鵝湖山縣北十五里。山之上有湖生荷,舊名荷湖山。后有龔氏畜鵝于此,因改鵝湖山。周回四十余里,諸峰連絡,以一二十計,最高處名峰頂,有三峰揭秀。又女城山,在縣東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形如乳,故以女名。其巔有蕊云洞。葛仙山,在縣南五十里,吳葛玄修煉于此,因名。山高秀,上有龍井。又大琛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,峰巒雄峭,橫亙數里,當饒江中流,亦名青山。
分水嶺縣南七十里,南接福建崇安縣界。山嶺峻阻,水流南北兩分,南流達閩江,以入于海,北流達鄱湖,以注于江。分水關置于其上。又紫溪嶺,在縣南四十里,高可四百余丈,其水流為紫金溪。嶺下舊有紫溪驛。又南四十里為烏石嶺。《志》云:烏石嶺南五里為鄭家嶺,往來必經之地也。又有白鶴嶺,在分水關外,間道可達崇安大安驛,今塞。
車盤嶺縣南六十里。明正德中,浙江慶元賊葉宗留作亂,由福建浦城劫建陽,掠建寧,分眾襲車盤嶺。鉛山惴恐,行旅斷絕。既而鄧茂七作亂于延平,詔張楷等討之,至廣信,以道梗不能前。指揮戴禮請先驅擊賊,遇宗留于黃柏鋪,殪之。賊黨奔入山,擁葉希八為渠魁,復劫車盤嶺,悉眾駐十三都,欲回浦城。戴禮進軍搜山,至十二都,敗死。今車盤驛置于此。黃柏鋪,在縣南五十里。十三都、十二都,俱在縣東南境。
上饒江縣北三十里。自上饒縣流經此,又西流入弋陽縣界,謂之鉛山河口。商旅畢集于此,稅廠官倉在焉。《志》云:縣北五十里有青山灣,又北十里曰黃沙灣,與上饒縣接境,皆行旅所經也。川縣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西二十五里有新巖,一名石城洞,以石門如城而名。相近為層冰洞,又西五里為石龍洞。三洞皆巖詭異,川去三洞不遠。洞有兩小溪,合流入川,流下五里,謂之口,西北入上饒江。《志》云:口鎮在縣西北三十里。宋淳熙間,設住泊巡司于街北。明洪武十五年,革。石溪,在縣東北三十五里,源亦出山溪中,上饒、永豐南境之水皆匯流于此,北入上饒江。
桐源水縣南五十里。源出福建邵武府界,遠近眾流悉匯入焉。經縣西南三十五里,至口。縣北二十五里有傍羅水,源出玉山,過郡南五十里,至傍羅,下口。
江家湖縣西一里。一名西湖。湖內生菱荷,旁多高柳,沙嶼回折,景趣瀟灑。今故址僅存。石井,在縣東北四里資圣院后,周六丈,深三丈,有巖三面回抱,瞰于井上。縣多膽水,味澀,此獨甘,晝夜流注,溉田數百畝。舊名玉洞泉,又名碧玉泉、慈濟泉。唐光啟中,賜額曰石井。分水關在縣南分水嶺上。有巡司,為浙閩之沖要。今詳福建崇安縣。又溫林關,在縣東南七十里,巖巒峻絕,亦崇安八關之一也。亦見崇安縣。石佛寨,在縣西南五十里,有巡司,接福建邵武府界。又縣西南五十里有湖坊隘,西達貴溪縣,南通福建光澤縣之云際關,為戍守處。《邑志》:縣東南四十里有劉墩隘,相近又有石龜嶺寨,其地險峻幽僻,惟一路通上饒高洲封禁山。明嘉靖中,寇亂,筑壘戍守,得免。蓋饒、鉛兩境咽喉所系也。
鎖山門縣西七十里。山溪險仄,昔時膽水出此。其水或涌自平地,或出自石罅。《神農本草》云:膽水能化鐵為銅。宋時為浸銅之所,有溝漕七十七處,興于紹圣四年,更創于淳熙八年,至淳后漸廢。其地之水有三,膽水、礬水、黃礬水,各積水為池,每池隨地形高下深淺,用木板閘之,以茅席鋪底,取生鐵擊碎入溝,排砌引水,通流浸染,候其色變,鍛之則為銅,余水不可再用。縣之膽水多自山下注,勢若瀑布,隨天旱澇,而有涸溢。大抵盛于春夏,微于秋冬。后水流斷續,浸銅頗費工力。凡古坑有水處曰膽水,無水處曰膽土。膽水浸銅,工省利多。膽土煎銅,工費利薄。水有盡,土無窮,官亦兼收其利。《通考》:浸銅之說,自昔無之,因饒州布衣張甲獻言而始。紹圣元年,其利漸興。紹興二年,朝議以坑冶所得,不償所費,悉罷監官,以縣令領其事。后遂廢。今猶有膽水余流,水潦時東溢入于口。霞落園,在縣北三里。宋紹興間,閩寇范汝為作亂,丞相李綱將兵萬五千人駐于霞落,即此。俗呼相公府。鵝湖驛在縣治北。又有鉛山遞運所。俱明初置。又車盤驛,在縣南車盤嶺。車盤遞運所亦置于此。《輿程記》:縣南四十里有紫溪鎮,因置紫溪驛。又二十里為車盤驛,舊有車盤寨,宋淳熙間設巡司。明洪武十三年革。又二十里為烏石驛,又東南四十里即崇安縣之大安驛也。祝公橋,在縣東南六十里。《聞見錄》:自祝公橋三十里至源藤嶺,又三十里至葫蘆巖,又三十里即崇安之桐木關。今關在縣西南八十里,為入閩之間道。
永豐縣府東南四十五里。東北至浙江江山縣百里,東南至福建浦城縣百八十里。本上饒縣地。乾元初,析置永豐縣,屬信州。元和中省。宋初,為永豐鎮。熙寧七年,復升為縣,仍屬信州。縣無城,明嘉靖四十一年,創筑。隆慶六年,增修,周五里有奇。編戶六十九里。
排山縣東二十五里。高數百仞,周十余里,群峰Лヴ,如列戟然。又石城山,在縣南十五里,山之左右,石壁如破壘,中頗平衍。《元志》云:唐末避黃巢之亂,城其兩端而居,因名。星石山,在縣東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山周回三十里,高百余丈,羅列周布,若隕星然。相傳黃巢之亂,嘗寨其巔。又東數里有明石山,亦高廣。又縣東六十里有三巖山,周七十里,高三百余丈,屹立孤聳,冠于群山。有三石巖,廣皆數丈。又松峰山,在縣東七十里,山高百丈,周百里,接浙江江山縣界,頂有龍湫。
青金山縣西北二十里。接上饒縣界。山下地名洋口。永豐溪匯諸山谷之水,流經山下,長瀑大溪,洶涌彌望,適遠近者,皆從此發棹,蓋要會之地也。山紆徐昂伏,趨洋口水門,則三峰鼎立。其并峙者為永豐山。《志》云:永豐山,形如石,下瞰溪流。舊傳山生石乳,赤則歲旱,白則年豐,因名。永豐去縣西北二十五里。又西南即青金山也。覆泉山,在縣西北十二里,俗名覆船。《元志》:山有泉八十四,冬夏水沸出,溉田萬頃,山因以名。今堙塞,僅有泉三四處耳。又鶴山,在縣西二十里。山有龍池,四時不竭。高八十余丈,周六十里。其東北接上饒之銅山。王象之曰:鶴峰左有天井,廣丈許,深莫測,溉田數百頃。蓋即龍池矣。
雙門山縣東北三十五里。兩峰并峙,紆回二十余里,東接衢州,北連玉山,遠望如雙門。往來常、玉二邑者,必取道于其下。又靈鷲山,在縣東南四十里。巖石秀潤,樹木環密,下有光相洞,稱幽勝。平洋山,在縣東南六十里。舊有坑曰平洋坑,出銀礦。其地去仙霞十五里,而近浙、閩,諸盜常窺伺焉。又有九仙山,在縣南六十里,峰巒環疊,綿亙數十里,與浦城縣接界,深險難窮,盜賊往往嘯聚于此。其相接者為白花巖,巖之南為清風峽,皆奇峻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三十五里有ψ山,峻拔雄秀。其并峙者曰蔣峰,一名蔣家尖。
念青嶺縣東北二十三里。聳拔三百余仞,當江浙通衢,望江山縣如指掌。又從嶺左折而上,約五里許,一峰干霄,曰大巖尖。陟其巔,東望三衢,西顧信州,山川形勝,一覽而盡。泉涌絕頂,冬夏不涸。又有石室,可容千人。六石峰,在縣東六十里,與平洋山相望。六峰特立,中有圣泉,冬至則涸,夏至則溢,六石關置于此。又鵝峰,在縣東三十里。脈自閩中綿亙至此,長數百里,有峰矗起,以形似名。
永豐溪在縣城南。一名乾封。《志》云:溪發源福建浦城縣西北之盤亭,出二渡關入縣界,流三十里,與雙門山柘陽溪合,又十里與杉溪合,又十五里至縣前,出西橋折而西北流,下洋口灘,抵上饒境,合于玉溪。又永平溪,在縣東四十五里,匯縣東諸溪谷之水,合杉溪而入永豐溪。《志》云:縣境之水廣處彌漫數里,狹處可褰裳而涉。春夏泛漲,一望浩然。遇旱則僅通一線,磷磷多石。蓋澗溪灘瀨盈涸不常也。東忄渡縣東三里。有東峰山,諸溪之流皆匯于此,筑壩以防其泛溢。又靖安渡,在縣東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靖安內渡入浦城界,外渡入永豐界,蓋大小諸溪匯流處也。即永豐溪之上流矣。
六石關在縣東六石峰下。其地亦名上團峰,下設上團隘。其相接者曰平石隘,西去平洋坑十里,路通江山、浦城二縣。柘陽寨,在縣東南五十五里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司南去平洋坑六里,筑寨以守平洋之險,最為要害。相近又有六峰隘,北去平洋坑十里;又有烏巖隘,在平洋坑東北十五里,西北至翁村隘十五里,俱接江山縣境。《志》云:縣東有杉溪寨,在杉溪西岸,舊置巡司,今革。ψ山隘在縣西南ψ山之陽。西北五里接上饒縣之高洲寨,西四十里由鋤狗洋達封禁山,最為要害。又軍潭隘,在ψ山隘南三十里,又南至浦城縣界塘峰洞十五里。相近有港頭隘,又南有石溪隘,又東為靖安隘。《志》云:靖安隘南至浦城塘峰洞及盤亭關,不過數里而近。明初置隘,以防塘峰洞之盜。又上木隘,亦近塘峰洞,南至盤亭關,北至平洋坑,皆十五里。去六峰隘十里,應援相接。靈鷲隘,在縣東南靈鷲山下,東通江山縣之青湖鎮,北達玉山縣。又有二屯堡,在平洋山西南。舊皆為守御處,明嘉靖以后漸廢。乾封驛在縣南。《志》云:永豐路通閩川,越客擔荷者至,因設驛于此,今廢。大南橋,在縣北三十里,北出玉山縣之通道也。又通濟橋,在城西,為四方往來之孔道。明隆慶六年創筑石橋,后修圮不一。
興安縣府西北八十五里。北至饒州府德興縣百四十里,西南至弋陽縣五十五里。本弋陽縣之橫峰鎮。明初,置鴉巖寨巡司,戍守其地。正德十三年,窯民弗靖,巡撫孫燧請銓除通判一員,名曰鎮寧公署。嘉靖三十九年,始置縣,割弋陽十三都、上饒十都共成之。其地兩山環匝,周圍十余里,居民以陶冶為業。城周不及五里,編戶五十里。
橫峰山在縣治北。縣之鎮山也。諸山環匝,周三十里,有巖洞泉石之勝。居民取土為陶冶。舊有橫鎮,因山以名。又有香山,亦陟險,舊設香山寨于此。明正德中,撫臣孫燧以橫峰、香山諸寨地險人悍,請設通判駐其地,兼督六縣,是也。
方勝山縣西北五十里。高聳冠于群山,亦名方勝峰。又永勝峰,在縣西三十里,竹木森蔚,秀拔不倫。《志》云:縣北二里有岑□巖,嵌奇空洞,勝致不一。又石梁巖,在縣西北十里,巖內外兩層,中有石梁,高不可渡。
烤亭山縣南三十五里。山色赤,四圍峭峻,形如刀削,高閉嶺日。望江嶺縣西五十里。有巖山,平崖絕壁,谺然空空,可容千人。又黃山,在縣西北五十余里,色如鐵,上有巖,可容數百人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數十里有重山,以重巒疊而名。宋謝文荋公筑室讀書其下,因自號疊山。
宋溪在縣南。源出靈山,西流入上饒江。舊《志》:溪東去府城八十里。又弋溪,在縣西,亦自靈山流經縣界,入弋陽縣。
岑港縣北五里。山溪諸水匯流于此,下流通徽、饒諸境。《志》云:邑多溪澗,且倚橫峰山橫亙縣北,津梁切焉。黃巖港,縣東十里,亦溪澗,諸水匯流處也。緣港筑壩,潴水溉田,民受其利。汾水嶺關縣東北九十里。北走徽、婺之間道也。又坑口隘,在縣東南,與上饒縣接界,為扼要處。《志》云:縣有崇山寨,亦為往來要路。而丫巖塞在縣東五里,明正德以前設巡司于此。又龍澤橋、篁村兩處,近時設險處也。
附見:
廣信守御千戶所在府治東北。明洪武初建。又鉛山守御千戶所,在縣治西。洪武二年建,俱直隸都司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