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見:饒州守御千戶所在府城西南隅,明洪武初建。◇廣信府東至浙江衢州府二百四十里,南至福建崇安縣二百四十里,東南至建寧府五百五十里,西南至建昌府五百十里,西北至饒州府五百三十里,北至江南婺源縣三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千八百四十里,至京師五千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時為吳地。戰(zhàn)國為楚地。秦屬會稽、九江二郡。漢屬會稽、豫章二郡。后漢因之。孫吳屬鄱陽、東陽二郡。晉以后皆仍舊。梁屬吳州。隋屬饒州。唐初,仍屬饒州。乾元初,析置信州江淮轉運使元載奏置。宋因之亦曰上饒郡。元曰信州路。明初,曰廣信府,領縣七。今仍曰廣信府。
府當吳、楚、閩、越之郊,為東南之望郡。唐元載以鄱陽川原遠,邊防襟帶,請增置信州,是也。宋韓元吉曰:郡南控閩越,東引二浙,隱然為要沖之會。今自玉山以達三衢,自鉛山而入八閩,誠轂綰之口也。劉宋泰始初,鄧琬以晉安王子勛舉兵尋陽,遣其黨張淹自鄱陽嶠道入三吳,軍于上饒。南宋德末,謝枋得崎嶇于此。明初,胡大海與偽漢相持,屢爭信州,豈非以地利所在歟?
上饒縣附郭。漢豫章郡鄱陽縣地。孫吳析置上饒縣,屬鄱陽郡,以其地旁下饒州而名。晉省。劉宋復置,仍屬鄱陽郡。齊、梁因之。隋廢。唐武德四年復置,隸饒州。七年,省入弋陽。乾元初,復置為信州治。今編戶二百八里。
信州城今府城。唐所置也。《志》云:宋時羅城,周七里有奇,中有子城,周不及二里。先是辟四門,后復辟為八門。皇二年,洪水為害,因舊址修筑。淳七年增葺,十二年復為洪水所壞。寶三年,又修筑焉。元仍舊。至正二十年,城歸于明,乃復營治,并浚城濠,自城西而南,深一丈五尺,闊一丈八尺;自南而東通溪流,深二丈五尺,闊四十九丈。洪武九年,復為洪水所潰,尋復營葺。正德五年以后,屢經修筑。今城周九里有奇。上饒故縣,在府城西北天津橋之原。孫吳時置上饒縣于此,隋廢,今社稷壇即其故址也。
南屏山府東南五里,與譙門相值。有一峰尖聳,名曰狼牙,其勢自東南來,拱抱府治。山麓有臺,地高爽,登之可望一城,名曰跨鶴,宋知州王自中所建。旁有南臺,趙汝愚所筑也。石橋山,在府西二十里,山半有巖洞,遠望如月,亦名月巖。其上平坦如橋,因名。
靈山府西北六十里。一名靈鷲山。《道書》第三十三福地,實郡之鎮(zhèn)山也。有七十二峰,高千余丈,綿亙百余里。上有龍池,中產異木奇草及水晶等珍。其東北峰挺立孤石,高百余丈。西峰絕頂有葛仙壇遺址。溪分五派,西流入上饒江。《志》云:宋時有水晶場,設靈山之白云尖下,歲貢水晶器凡十事。元初停采。明天順中,遣內官采進,多不堪用,乃復罷之。重山,在府城北,其脈由靈山來,重巒疊,峻絕,謝枋得因以疊山為稱。又有巖山,亦在府城北,脈由重山來,迂紆昂伏數十里,再折而南,平絕壁,谺然巨巖,空空可容數千人,有石泉甚甘美。
封禁山府東南八十五里。一名銅塘山。險塞危峻,為郡之要害,中產銅鐵。明景泰中,福建沙縣寇鄧茂七盜冶銅鐵,剽掠永豐,知縣鄧顯追捕,遇害,久之患始平。自是嚴冶禁,設隘戍守。《志》云:山綿亙廣遠,東接福建浦城縣界。有銅孛山,為封禁之要口,南連福建崇安縣,北通永豐縣。其西南為擇子嶺,與高洲鐵山一帶相接,向為奸宄嘯聚之地。其中林篁叢雜,溪港連延。舊制以其險峻難通宜于封禁,因名。萬歷三十年,嘗復議開采,不果。自是垂為永制。丁溪山,在府南七十里,一名鐵山。宋時為冶鐵之所,任百姓開采,官收什一之稅。后屬饒州永平監(jiān),今廢。又銅山,在縣南四十五里,脈自鐵山而來,其西接永豐縣之鶴山。《志》云:府南十里有南巖,一名盧家?guī)r;又有北巖,亦在府南,并稱形勝。
上饒江在府城南。源出懷玉山,分流兩道:一東自衢州常山縣入浙江,一西南流過玉山縣,又西流經城南,合諸溪之水,經弋陽、貴溪縣入饒州府安仁縣,為安仁港,下流入于鄱陽湖。
櫧溪府西十里。源出靈山,西南流入上饒江。以岸多櫧木而名。或曰櫧溪即靈溪也。明初,胡大海攻信州,敗元兵于靈溪,遂克其城。溪蓋因靈山而名。又宋溪,在府西二十里,源亦出靈山,流百二十里入上饒江。古良溪,在府南六十里;又有破石水,俱出封禁山北流,與丁溪山水合而入上饒江。岑陽關府南百二十里。山溪叢雜,徑路崎嶇。又東至浦城縣之二渡關三十里,為江閩之間道。又竹關,在府南百里,二關皆在崇安八關之列。今詳見福建崇安縣。又柴門關,在縣北百里,通江南婺源縣之要道。又北有東塢關,亦走徽、婺之間道也。沙溪寨,在縣東七十里,路通閩浙山寇嘯集之處,舊有巡司。鄭家坊鎮(zhèn),在縣東北七十里,與徽、饒鄰境,人煙□集,為一郡之會,有巡司。又縣東南百里有八坊場鎮(zhèn),亦置巡司,與邵武接境,山深路阻,奸宄往往藪匿于此。
回車館在城西南隅。宋皇二年,晉陵張衡為郡守,作驛曰饒陽,宅曰回車,后合為饒陽驛。元至正二十四年,徙于縣西,改名葛陽驛。明洪武十四年,遷于今所。《志》云:驛在今府南一里,今廢。玉山縣府東百里。東至浙江常山縣七十里,北至江南婺源縣二百二十里。漢會稽郡大末縣及鄱陽縣地。隋為東陽郡信安縣地。唐初為常山、須江及弋陽三縣地。證圣三年,析置今縣,以縣有懷玉山而名。初屬衢州,乾元初改屬信州。宋因之。縣舊無城,明嘉靖四十年筑城,周四里有奇。編戶五十七里。
懷玉山縣北百四十里。一名輝山,亦名玉斗山。水分東西流,西入鄱江,東入浙江,為衢、信兩郡間之望鎮(zhèn)。詳見名山懷玉。三清山,在縣北百二十里,高七百余丈,周二百余里。三峰峻拔。自麓行二十五里,始陟山巔,其巖洞多奇勝。《志》云與懷玉并峙,蓋即懷玉之支峰矣。今亦附見懷玉山。
水南山縣南二里。俗名大王山,又呼黃谷山。其脈自閩來,銳如卓筆。其東有功曹山,下為冰溪,一名大王潭,實上干溪、玉溪所會處也。又東里許為武安山,三山并列,下亦有泉,世謂暖水三山,即此。又齊峰山,在縣南三十五里。其脈自永豐縣來,形如屏障。元魏玄德居此,善制墨,今土人猶傳其業(yè)。太甲山,在縣北二十五里。山勢磅礴,上有商太甲廟。其北十里有洞巖,林壑掩映,峰崖奇秀,溪水流出,其聲清壯。
玉溪縣東五里。因懷玉山而名。水有二源,合流十余里,會諸溪水入上饒縣界,或曰即上干溪也,出懷玉山,溪源干淺,秋冬不通舟船,故名干溪。韋昭曰:干越,越之別名也。此為上干。又下干溪,在縣治東南二里,亦有二源,自浙江江山縣界來,俱至瀆口,合而為一,抵廢酒務后,與上干溪合流。上干溪水所經處,間與衢之常山接,自信而衢,不可舟行,間以陸運者,此也。又《清波雜志》:衢、信之間有驛,名兌谷,謂其水從三道來作兌字形云,即今草平廢驛也。
倉溪縣南三十里。源出浙江江山縣境,委蛇至縣東南二十五里,下流二里許,與瀆口合,為玉溪之別源。中有石陂潴水,呼為石倉,人多漁釣于其處。沙溪,在縣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北五十里有沙溪嶺,與玉山相連,產石,可為硯。水流下二十里,謂之沙溪。又南入于上饒江。又□溪,在縣西,亦出懷玉山,入上饒縣境,通小舟。十里關縣西三里。舊有戍兵。又有東關,在縣治東。明正德八年,設以防姚源之盜,榜曰八省通衢。縣治西又有西關,與東關相對。《志》云:連城關在縣治西,公館置其上,下為連城橋。明正德八年,斷橋以絕姚源寇沖,后復建。礦嶺關,在縣西北。又縣北有廣平、鴉山二隘,路通徽、饒。《南行記》:玉山縣北有礦嶺、柴門、蜈蚣三關,礦嶺道出上饒,柴門、蜈蚣道出饒州府德興縣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六十里有童家坊,亦接徽、饒境。沙礫鎮(zhèn)縣東二里。《志》云:即縣治也。未立縣時,號沙礫鎮(zhèn)。唐天寶十四年,草寇竊發(fā),里有徐叔倫者,倡眾保障于此。證圣中,始置為縣,因山為名。峰嶺合沓,溪谷相互,雖步通三衢,而水絕干越。柳都寨,在縣東南三十里,有巡司,路通閩浙。又峽口隘,在縣西北。《聞見錄》:自府城東二十里龍溪分路,由牛頭嶺臨江湖出峽口,直抵縣之北門,此往來間道也。又有峽溪隘,在縣東北七十里峽溪嶺。《輿程記》:自縣北達徽州之道也。
草坪驛縣東四十五里。亦名草坪鎮(zhèn)。明初陳友諒遣將寇廣信,據草平鎮(zhèn),遏浙東援兵,是也。又東四十里達常山縣驛,今廢。信、衢之交,舍舟從陸之道,凡八十里。又懷玉水馬驛,在縣治西,宋置,明初因之。初為馬驛,別置輝山水驛于縣治南,后并入馬驛,因為水馬驛。又縣治西舊有玉山遞運所。東津橋,在縣東二里。明初陳友諒遣將寇廣信,據草平鎮(zhèn),復屯玉山。胡大海時守婺州,遣兵敗之于東津橋,遂復玉山縣。《志》云:橋,舊為浮梁,屢遭洪水漂蕩。成化中,改建以石,后常修治。弋陽縣府西百二十里。東北至興安縣五十里,東南至鉛山縣百十里。漢豫章郡余汗縣地。孫吳析置葛陽縣,屬鄱陽郡。晉宋以后因之。隋平陳,縣屬饒州。開皇十二年,改曰弋陽縣,以縣治弋水之陽也。唐仍屬饒州。乾元初,改屬信州。宋、元因之。縣舊無城,明正德五年,僅營城址,立四門。嘉靖四十年,因舊址營筑。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七十三里。
寶豐廢縣縣南五十里。宋淳化五年,升寶豐場為縣。景德元年,廢為鎮(zhèn)。康定中復置。慶歷三年又廢。《志》云:縣西有玉亭縣故址,唐初所置。今見饒州府余干縣。
龜峰山縣南二十五里。弋陽江經其下,山連峰接岫,參差錯落,其得名者三十有二峰,皆筍植笏立,峭不可攀。中一峰形如龜,又有蜃樓,能吐納云氣,以驗晴雨。又軍陽山,在縣南三十里。《方輿志》:昔有將兵屯于山陽者,故名。層崖壁立,眾山あだ,迥不相接。唐貞元中,山產銀,乾符后不復有。亦名君陽山。《志》云:寶豐鎮(zhèn)舊置于此,亦曰寶豐場。山之北五里曰寶峰山,廣袤數十里,白云吞吐,飛瀑清響,與靈山、龜峰山并峙。中有石亭,高七十余丈。又有仙人石橋,長五十余丈,廣二丈。仙人城山,在縣南四十里。山峰壁立,高五十丈,形如層城。其巔坦平,有池水澄冷可掬。亦名赭石山。
七星山縣北三十里。林木蓊蔚,下有沃壤,可以樹藝。昔有七星墜此,因名。《志》云:縣東二十里有待賓山。梁大同七年,嘗置待賓院,隋廢。今名獅子巖。又有赭亭山,在縣東五十里,山界弋陽、興安之間。山形方正如削,望之亭亭。其色赤,無林木,旁有小山相肖,曰小赭亭。后漢李封赭亭侯,或以為即此地也。十二臺山,在縣西四十里,峻峭秀拔。又縣西七十里有石城巖,其廣可容萬人,上有石乳泉。
弋陽江縣東二十里。其上流即上饒江也。又西,弋溪流合焉。《志》云:弋溪源出靈山,西流合葛溪。曰弋者,以水形橫斜似弋也。又西南會于上饒江,俗名弋陽江。葛溪,在縣東七十里。源亦出靈山,下流合弋水、晚港水,并注于上饒江。又西流經貴溪縣,謂之薌溪,亦曰貴溪。舊《記》云:葛溪水經縣西二里,昔歐冶子居其側,以此水淬劍,溪旁有葛玄冢,故名。
明溪縣西二十里。源出貴溪縣,南流入縣界,又五十里出上饒溪。本名弱水,唐刺史孫成改今名。信義港,在縣東二十里,源出福建邵武縣境,引流而東北,至縣界,下流入于葛溪。其旁土地高沃,人多信義,因名。《志》云:縣東境諸溪水合流于縣東南,有巨石橫出溪中,捍截東流,縣治賴此無沖潰之患,因名之曰神石。
弋陽館縣治東。唐置。宋因之。今為葛溪水驛。大橋,在縣北。又縣北二十里有漆工鎮(zhèn),北走樂平縣,此為必由之道。又黃沙港,在縣東五十里。縣境有湖村山、箬埠,并水陸險要,為戍守處。貴溪縣府西百九十里。西至饒州府安仁縣六十里,東至弋陽縣七十里,東北至饒州府德興縣二百四十里。漢余汗縣地。隋為余干、弋陽二縣地。唐為弋陽縣地。永泰元年,置貴溪縣,以縣在須溪口而名,屬信州。宋因之。縣初無城。明正德三年,姚源賊起。六年,始營縣城。嘉靖以后,屢經修筑,周三里有奇,編戶二百十里。
貴溪舊縣縣治西一里。今謂之舊教場,唐時縣治此。舊《志》:縣界余干、弋陽兩縣間,地方闊遠,山水回合,舟行沿溯,累廢旬日。唐永泰初,議就須溪口置縣,以便往來停宿。元移于今所。
三峰山縣南二里。三峰鼎峙,一名天冠山,高三十余丈,與縣治相對。山之東麓接王表巖,亦曰長廊巖,修巖如廊。相傳西漢末,有王表者隱此,因名。又五面山,在縣西南五里,東接三峰山,其南一峰屹立,五面如削成。《志》云:縣南三里有徐巖,宋徐紹景讀書處,林深水遠,洞穴幽邃,有巨石平坦,突出山側如月,攀蘿可登以望遠。
象山縣西南七十里。初名應天山。宋陸九淵讀書于此,以山形如象,改今名。山間有原塢及良田清池,無異平野,四方從學者,多結廬其中。山陰之巔,又有麈湖,天成一池,泓然如鑒。其余巖壑,泉石俱稱絕勝。又縣西南八十里為象樓山,兀然突聳,如樓閣之狀,本名石樓山,天寶六載改今名。自鳴山,在縣西五十里,邑之鎮(zhèn)山也。巍然群峰之上,巔有湖,天欲雨則水涌,其聲如雷。
龍虎山縣西南八十里,在象山之西北。《志》云:象山一支西行數十里,乃折而南,兩峰對峙,如龍昂虎踞。《道書》以為第二十九福地。后漢章和間,張道陵修煉于此。今有上清宮,在龍虎兩岐之間。《圖經》:龍虎山,在后漢末,張魯之子自漢中徙居此。宋大中祥符八年,召其徒正隨赴闕,賜號真靜先生。王欽若奏立授院及上清觀,蠲其田租,即上清宮也。出龍虎山而西一二十里,南迫大溪,溪水澄瀅,可鑒毛發(fā),則仙巖列焉。其巖峰巒削立,高出云表,巖石嵌空,多為洞穴、房室、窗牖、床榻、倉廩之狀,共二十有四巖,而總名之曰仙巖,與饒州府安仁縣接界。藐姑山縣南七十里。高四十余丈,廣三十余里。泉石甚勝,有封鬼等洞,俗傳張道陵遺跡也。又鬼谷山,在縣南八十里,道家以為第十五洞天。山有蘇秦臺、張儀井。又有鬼谷洞,幽黑,入必以燭,周回數里,容數千人,俗傳鬼谷子隱此,蓋好事者假以名山云。昂山,在縣西南百余里,東連貴原,西接梅潭,南入福建界,北帶上清溪,廣四十余里,山形昂聳,物產蕃庶。又臺山,在縣西南七十里仙源鄉(xiāng),一峰特出,亭亭天表。又西十里許為西原山,石壁削立,兩旁如門,山椒有壁魯洞,世以為神仙之窟宅。百丈嶺縣北七十里,路出饒、徽二郡。《鄱陽記》長沙王屯兵百丈嶺,即此。又璩嶺,在縣南八十里,亦曰據嶺,謂閩越偏據時,以此為界也。今嶺西有璩大夫祠,蓋南唐命其臣璩姓者守此,因以為名。相近又有水簾洞,洞中可容數千人,洞口泉水懸崖而下,狀若垂簾。又張鎮(zhèn)嶺,《志》云:在縣西百里仁孝鄉(xiāng),高二十余丈,昔有賢士張鎮(zhèn)者隱居于此,屢聘不起。上出黃連。貴原,在縣南百余里,南通福建光澤縣,西連昂山,廣七十余里,內多美地良田,物產蕃庶,民俗淳厚。宋葉夢得嘗經此,題壁曰新豐。今因有新豐街。又秋香原,在縣北四十里,以原多桂樹而名,一名周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(xié)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