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窟河縣西南十五里。安仁縣錦江、白塔河之水會于此,西流入鄱陽湖。《邑志》:縣境之水自錦江經縣南四十里之霞山,又西徑大溪,至桐口灘分流,其一支西北出佈村,走龍窟,受潤陂水,注瑞虹。又一支東北徑八字嘴,走馮田渡,過黃坊,注珠湖,至饒河口。又一支全繇八字嘴徑破穴入城前,走西津,又自城前分新開河入市湖,出西津北折,分派入珠湖,皆匯于鄱湖。
余水在縣治南。亦名市湖。中有越水、余水,縣境諸水之總名也。北通鄱江,南連龍窟河。《志》云:水會縣之西南諸溪余水而名。以三道而入,亦曰三余水。或云吳楚越之余水,故名三余。《寰宇記》:干越渡去縣西南二十步,置津吏,主守四時不絕,有浮橋。唐大中元年,縣令倪衍置,蓋跨余水上。又鄔子港,在縣西北二十里,亦余水之支也。水口即擔石湖。琵琶洲,在縣治南。水中擁沙成洲,狀如琵琶,因名。
康山鎮在縣西康郎山上,有巡司。又八澗巡司,在縣東北七十里。俱明初置,隆慶中廢。又黃丘埠巡司,在縣東南五十里,元置,明初廢。隆慶中,廢康山巡司,因改復黃埠司為戍守處。龍津驛,在縣南十五里龍窟河濱,元置,明初因之。《志》云:縣西七十里有瑞虹鎮,當鄱陽湖濱,為湖南往來之要會。又西六十里即趙家圩,路達南昌之通道。
干越亭在縣東南三十步羊角山前,屹然孤峙。唐初,令張彥俊建。興元中,李德裕重修。按《史記?貨殖傳》:譬猶戎狄干越之不相入。韋昭注:干越,越之別名。漢曰余汗縣,淮南王安曰:越人欲為變,必先由余汗界中。是也。古謂越之余地。宋《類苑》:干越亭前瞰琵琶洲,后枕思禪寺,林麓森郁,千峰競秀,真天下之絕景也。又縣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,亦德裕所建,跨古城之危,瞰長江之深,與干越亭對峙。樂平縣府東百二十里。東至江南婺源縣百九十里,東南至德興縣百十里,北至浮梁縣百二十里。漢余汗縣地。后漢建安中,孫氏析置樂安縣,仍屬豫章郡。尋以山越亂,使程普討樂安,平之。孫休永安中,改屬鄱陽郡。晉因之。宋、齊仍舊。陳天嘉元年省。唐武德四年,改置樂平縣,屬饒州。九年省,尋復置。宋仍屬饒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樂平州。明初,復降為縣。今編戶二百七十三里。
樂安城《志》云:舊城在今德興縣東百五十里,相傳后漢靈帝時所置縣。誤也。蓋建安中孫權所置。唐改置樂平縣。《元和志》:縣南臨樂安江,北接平林,故曰樂平。《郡志》云:唐中和間,縣始自舊城遷今治,無城,有四門。宋末立排柵為城,元末毀。明正德五年,因舊址增修,以御寇。十一年,重葺。嘉靖四十一年,復營筑。城周三里有奇。
彭綺城在縣治東。三國吳黃武中,鄱人彭綺所筑。又《名勝志》:縣之桐山鄉有長樂城,唐開元中置樂平縣于此。今名長樂水口。
康山縣北五里。一名東山,縣之主山也。又樂平山,在縣西南二十里,山有石如墨,舊名石墨山。唐天寶六載,改今名。又縣西北二十里有乳泉山,有石如硯,本名石硯嶺。其西麓出乳泉,亦天寶六載改今名。煉銅山,在縣北六十里。唐置場,冶銅山下,以供永平歲鑄。后開鑿無度,山傾,其水發為河。
石城山縣東南六十里。一徑縈紆而入,行十余里,皆怪石縈結。一名石城巖,又名仙人城。又有洞曰會仙洞。又軍山,在縣東六十里,山勢崇高。唐末鄉人結軍拒寇于此,因名。《志》云:縣有鷓鴣山、石潭山及軍山,皆黃巢犯境時屯軍處。文山,在縣東南七十里,連亙萬年及廣信之貴溪縣界,多幽險,舊嘗設官鎮守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八十里有鳳游山,山勢磅礴,為徽、饒間巨鎮。舊名浚源,唐時改今名。縣東六十里又有芙蓉山,以高聳秀麗而名。
洪巖縣東北九十里。高聳百余丈,盤亙四十余里,中有天井、桐木、風巖、泠水等數巖,惟洪巖最著。山腰有石室,南北相通,其中云氣泉聲不絕。山下洪氏居之,又名洪源。
樂安江在縣南。源自江南婺源縣,經德興縣會諸水合流入縣境。又西會浮梁水入鄱陽縣,為鄱江。一云自縣西合余干水入鄱陽湖,似誤。《寰宇記》:樂安江源出縣東北扶余嶺。又有明溪、銀溪、石湖溪,并流注之而為大川云。
龍停湖在縣西南。四時不竭,下流入樂安江。汰金洲,在縣西十五里,平沙臨水。唐初有金,開元后廢。又西五里至水口,亦出金。《郡國志》:鄱陽之土出金,披沙淘之,粒大者如豆,小者如,山中亦出銀苗云。
仙鶴鎮縣南六十里。有仙鶴山,接萬年縣界,舊置巡司。明正德中,移于萬年縣之菏溪。毛橋,在縣東十里。又三十里為灣頭,又三十里為黃沙,又九十里即江南婺源縣。又界田橋,在縣東,出德興縣之道也。
浮梁縣府東北百八十里。東南至江南婺源縣百五十五里,東北至江南休寧縣三百里,北至江南祁門縣百九十里,西北至江南建德縣二百八十里。漢鄱陽縣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新平縣,屬饒州。八年省。開元四年,復置,曰新昌縣。天寶初,改今名,仍屬饒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今編戶百二十里。
新平城縣東三百二十里。唐初,置縣于此,尋廢。開元中,改置于昌江口,正東臨江,因名新昌。二十四年,移縣治于城北昌水之西。天寶元年,以溪水時泛,伐木為梁,因名浮梁。元和間,又移治于高阜,即今縣治。《志》云:昌江之南有廢城,亦曰南城。唐末黃巢之亂,縣令金日安嘗徙百姓居于此,尋復故。舊無城,元至正間,嘗筑城浚池,尋復廢。明正德三年以后,嘗因故址增修。嘉靖四十一年,復營筑今城,周四里有奇。
陽府山縣西二十五里。山峭立溪側,地暖,物皆早成,因名。又西五里曰萬戶山,奇秀峭拔,與陽府山并峙。《聞見錄》:二山南接鄱陽縣,北達建德縣,為要隘處。石鼓山,在縣北三十里,臨溪有石如鼓,因名。《輿程志》:自石鼓山而北三十里曰小兒灘,又二十里為池灘,北出祁門縣之道也。又有鞍山,在縣西一百里。又西十里即獅子山,西達府城之通道。
九英山縣南五十里。唐末邑人寧賡據此以拒黃巢。賡有九子,名皆從山,后人因呼山為九英。程山,在縣東六十里,今名石吳山,有石吳溪水,流合樂安江。陳程靈洗之裔居此,因改今名。《志》云:縣東百里有張公山,即鄱江發源處。似誤。張公山,即率山也。詳見江南休寧縣。又王師山,在縣東五里,山秀拔。宋朱貔孫居此。后官太子諭德為度宗師,因名。又縣治東一里有青峰山,亦圓秀。
五華峰縣東八十里。五峰并聳,亦名蓮花峰。《志》云:縣東三十里有洞靈巖,有洞四:曰慶云、蓮花、含虛、張公,皆幽勝。又有水龍巖,在縣東四十里,有水潛行地中,而出于巖左,迤南曰鳳游巖,有大石室,避亂者常居巖中。澆嶺,在縣東六十里,高險可憑,與婺源縣分界。又南村嶺,在縣南五十里,有何家墩,可據為險。
昌江在縣南。源出縣東北婺源、休寧兩縣界山溪中,流經縣東八十里,又西合祁門境內諸溪水,繞城東而南,又西經景德鎮北而西南流,合樂安江,入鄱陽縣境,為鄱江之上游。又鄱源水,在縣東。《志》云:源出縣東北百四十里之高山下,西流百里而合楊港,又南入于昌江。
倒湖縣東北百三十里,與祁門縣接界。又東北百十里即祁門縣也。湖當往來經行之道。又石牌潭,在縣西六十里。《輿程記》:自景德鎮西十里為官莊,又二十里為石牌潭,又二十里為宗潭,又三十里為府東境之獅子山,至府城八十里。猴灘,在縣東北。《聞見錄》:由景德鎮出縣北石鼓嶺,至猴灘,達祁門縣。又小兒灘在縣北五十里,又二十里為池灘,又十里為小北港,又四十里至倒湖,皆舟行達祁門縣所經也。
澆嶺水在縣東。源出婺源縣界之梅嶺,西流經澆嶺下,有長山水自樂平縣流入焉。又西北流,至景德鎮南入昌江。又江力水,出縣西北六十里黃連山,至陽府山西入昌江。苦竹港,源出縣北百二十里之苦竹嶺,東南流,合北港水,至縣東北入昌江。《志》云:北港水出縣西北百三十里梁禾嶺,東流合桃樹嶺水,又東合苦竹港,入昌江。
寧家陂在縣南。其水北注于昌江,名小坑港。相傳梁末所鑿,其旁壤地二千畝有奇,環山背水。道東有豪豬嶺,其水北注成港,筑陂分水,西鑿嶺麓,引為石渠,以資灌溉,所謂寧家陂也。歲久堙塞,民苦磽瘠。明正德三年,循故址疏導,始無石田之患。景德鎮縣西南三十里。水土宜陶。宋景德中置鎮于此,因以景德為名。明初因元舊置稅課局。正德初,始置御器廠,于是有官窯民窯之分。《志》云:瓷器出景德者最佳,鎮東南湖田市次之,麻倉洞又次之。
桃樹鎮縣西北百二十里。以桃樹嶺名。有巡司。又黃梅寨,在縣東北百四十里高嶺洞,其地絕險,與徽州府接境,黃巢之亂,民多避難于此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百里有汪村,接江南休寧縣界。鯉魚橋,在縣東南。《聞見錄》:鯉魚橋東接婺源縣界。縣東又有梨尖嶺,亦接婺源界。北有金山殿,接祁門界。
德興縣府東南二百四十里。東至浙江開化縣百四十里,東北至江南婺源縣百五十里,西北至浮梁縣百五十里。本樂平縣地。唐置德興場。五代晉天福三年,南唐升為縣,屬饒州。縣舊無城,明嘉靖四十一年,創筑今城,周三里有奇。編戶八十三里。
銀城廢縣縣東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陳置縣,屬鄱陽郡。《隋志》云:鄱陽縣有陳銀城縣。開皇中,廢入鄱陽,即此。又吳闡城,在縣南七里,世傳吳芮嘗馳馬于此。樂安廢縣,在縣東百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水路去今樂平縣三百二十里,吳置,陳廢。或云:唐初于故銀城置樂安縣,后因歙寇陳海亮剽掠,兼山勢險峻,地隴高下,乃移于樂安水口云。銀山縣東三里。《元和志》:樂平縣東百四十里有銀山,每歲出銀十萬兩,收稅七千兩,亦名銀峰山。宋程迥《廳事記》:唐貞觀中,權萬紀言宣饒銀大發,帝斥之,蓋謂銀峰也。總章初,用鄧遠議置場榷銀,號曰鄧公場。至宋天圣間,山穴傾摧,而銀課未除。范仲淹守郡,奏罷之,時元四年也。縣四面皆水,取其地產銀,惟德乃興之義,南唐因以名縣云。天門山,在縣治西,以山嶺崇高而名。大茅山縣東南百里。山最磅礴,千峰萬壑,深林邃谷,為縣境諸山之冠。又鳴府山,在縣東南八十里,山勢崔嵬,云煙晝晦。銅山,在縣北三十里,唐置銅場處。山麓有膽泉,亦曰銅泉,土人汲以浸鐵,數日輒類朽木,刮取其屑,煅煉成銅。元至正十二年,中書省臣張理言:德興三處膽水浸鐵,可以成銅,宜即其地各立銅冶場。從之。因以理為場官試之,其言不驗,于是復廢。
建節水在縣西南。源出廣信府弋陽縣界,西北流入縣境,下流入樂平縣境,合樂安江。又洎水,在縣東南百二十里,出高山下,西流入建節水,并為鄱江之上源。大溪,在縣北二十里,源出徽州府婺源縣,至縣境會諸溪水,下流入于樂安江。
白沙鎮在縣之樂平鄉十二都,有巡司。又縣境榮祿鄉有石港城,元末邑人王溥筑以自固。金場,在縣南二十里,宋時冶金處也。又有銀場,在縣東六十里,唐冶銀處。《志》云:縣境六都有朱砂共,共石槎牙,罅間出朱砂,今湮沒不可得。
安仁縣府南二百十里。東至廣信府貴溪縣百里,西至撫州府百五十里,西南至撫州府東鄉縣九十里。漢余汗縣地。晉析置晉興縣,屬鄱陽郡,尋廢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長城縣,屬饒州。八年,仍省入余干縣。宋開寶八年,置安仁場于此。端拱初,升為縣,仍屬饒州。縣舊無城,明正德五年,姚源寇起,因筑土城,覆以石瓦。嘉靖四十一年以后,屢經營葺。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九十七里。
長城廢縣在縣北。唐初,置縣治此,尋廢。今為長城鄉。《通志》:晉永嘉七年,嘗改晉興曰興安。或曰:德興縣治北有興安廢縣,晉永嘉中置。似誤。
華山縣西北七里。山最奇秀,類池州之九華山。《志》云:余干縣南七十里有華山,蓋境相接也。又縣西北四十里有紫云山,亦高秀。《志》云:余干縣界有白云山,與此亦相接。積煙山,在縣西南八十里。宋末邑人陳羍與蒙古兵戰于此,兵敗死之。
吳嶺縣西南六十里。相傳漢吳芮與東越王嘗戰于此。巔有洗馬池。仙巖,在縣東南七十里,巖半有穴二十四,人不能到,下有溪流。《志》云:仙巖東接貴溪縣界,其外又有燕巖、瑣巖、白云、鹽倉、釣藤、馬嘴、楊子、金仙諸巖,相去不過十里云。
錦江在縣南。一名安仁港,一名興業水。自貴溪縣漏石村流經縣界,下流經余干縣,為龍窟河。港中有崩巖橫石,懸水千仞,湍奔浪激,聲合風雷,舟楫所歷,少有程準,篙工失措,便成齏粉,然居人賴其膏澤之利,溉田幾二百余頃。又縣南有云錦水,發源福建光澤縣,峭壁千仞,絢草成章,故有云錦之稱,西北流合于錦江。《志》云:縣治前有云錦樓,下瞰錦水,舊設云錦驛于此。白塔河在縣東。源出貴溪龍虎山及撫州金溪縣,合流入于錦江。又龍泉水,在縣南六十里,淵深莫測,引流入白塔河。烏石澗,在縣南二十里,源出撫州臨川縣,下流入白塔河。又有玉石澗,在縣治東,上有衣錦橋,流入云錦水。白塔鎮縣東二十都,有巡司。又有紫云驛,在縣治西臨錦江側。團湖坪,在縣北。宋末張孝忠與蒙古戰于此,力竭死之。又鵝門隘,亦在縣北,路通余干、萬年二縣。又北有石頭口,北經苦竹山,自縣趨府城之道也。
萬年縣府東南百二十里。東北至樂平縣八十里,南至安仁縣八十里,東南至廣信府貴溪縣百五十里,西南至南昌府進賢縣百八十里。本鄱陽、余干、樂平三縣及貴溪之遠鄙。明正德七年,群盜聚亂于此,討平之,因置今縣,筑城,以磚石,周不及二里。編戶六十四里。萬年山在縣治北。亦曰萬年峰,縣以此名。舊《志》:德興縣界有萬年嶺,宋末廣王由此入閩,曾駐蹕山下。今縣東北去德興百六十里,蓋舊為德興界也。明正德六年,江西盜起,七年,調兩廣土兵剿之,前后俘斬萬余。姚源洞殘賊尚猖獗,復俘斬五千余人,因設縣于此。
犁壁山在縣南。四圍突起,盤旋如壁,一名掛榜山。明正德中,參政吳廷舉平姚源賊,駐師于此。又縣南有銅岡、羅村、石虹等山。武山,在縣東南,接貴溪縣界,盤礴數里,即吳廷舉分守武山斷賊歸路處。又有文山,在縣東五十里,接樂平及貴溪縣界,舊嘗置戍于此。
三界嶺在縣西。《志》云:嶺當余干、樂平、安仁三縣之交,因名。明正德中,吳廷舉討姚源賊,置寨于此,以扼沖要。相近又有上茶諸嶺。又石牛嶺,在縣東五十里。又東有馬伏諸嶺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有百丈、梅樹諸嶺。又有桃嶺,正德中,討姚源賊,亦嘗駐營于此。
姚源洞在縣東里許。深可十五里,兩山并峙,林木蓊蔚,土田肥美,向為盜藪。明正德以后,始為樂土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又有何山洞,亦深廣。
洎江在縣北。自德興縣西流入縣境,又西入余干縣界,合龍窟河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有殷河,出百丈嶺,合諸溪以通洎江。縣西五里又有陳坊渡,其水亦流入洎江。姚源水在縣西南。自貴溪縣北流入縣境,又西入余干縣,即余水之上源也。又縣有裴源水,明正德中,俞憲擊姚源洞賊于裴源,敗之,是也。古樓埠水,亦在縣西北。《志》云:其水北流,合余干縣馮田水入番陽縣界,會于珠湖。明正德四年,官軍捕姚源盜,遇伏于古埠,即此。荷溪鎮縣東南四十里。又東南去樂平縣之仙鶴鎮不及十里。明正德中,筑城于此,以御寇沖,尋移仙鶴寨巡司戍焉。又橋頂寨,在縣南,接安仁姚源界。又縣西有黃柏寨,北有富公寨,東有三界寨,舊俱為戍守處。石門街,在縣東南,水陸俱接貴溪縣之神前街,亦與余干、安仁縣接界,為盜賊出沒處,有巡司。見貴溪縣。又五星橋,在縣西北姚源水上,與余干縣接界,亦為要隘處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