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山在縣西南。與廬山夾鄱湖而峙,根盤四十余里,為西南群山之最,上有茨菇池。又石壁鳴山,在縣南四十里,群峰擁翠,茂竹佳茗,極為幽勝。相近有六山,以六峰并列而名。曉石山,在縣東一里,山勢蜿蜒,一峰秀拔,日出先照,因名。又縣北六里有柏山,上多柏,有洞,亦曰柏山洞。其相近者曰鏡子山,南接西山,北瞰大江,石峰嶙峋,下有懸石如鏡。潯陽江縣西北二里。自湖口縣東北流經此,又東北達江南望江縣界。小孤、馬當為江流襟要處,有事時所必爭也。
大泊湖縣東北五十里。通東流縣之香口鎮,支流為天井、沈灣諸小湖。中有鶴山雙峰聳峙,脈接浩山。湖西又有船山,以山如船形也。湖東曰白干山,山皆白石。又青山湖,在縣東北大江濱,可泊舟楫。又東北有周家湖,亦濱大江。《志》云:縣北三十余里磨盤洲有會口湖,接生會口,東接東流縣界,周圍十里,北自出水溝入江。又縣南十里有母鯉湖,相傳元孝子李時冬月得鯉于此,以愈母病。又有方湖,在縣南三十余里。相近為橫磯湖,湖側有石橫立,因名。
子港在縣東。源出浩山,會于大泊湖,經東流縣香口河,入大江。其水泛而清深。又山林港,在縣東三十里,出東流縣界黎坑嶺,支流入大泊湖。又胭脂湖,在縣北,其水無源,遇江水漲,北注入港,可容舟楫。仰天池,在縣東北,即大江支流也。有二支,江水漲,一支西流經縣北毛葫洲,一支東流合于江,渺茫無際;水落則流注于馬當江。
峨眉洲在縣北。洲有港,細曲如眉。其西北有龍船洲。又得勝洲,有縣西,明初,克陳友諒,始捷于此,因名。又西有新洲,成化間,洪水涌沙而成,自得勝洲尾相接,繞于縣前。《志》云:縣北有雁來洲,明初安慶趙雙刀夜泊,得陳友諒雁傳偽書,因而誤斬于此。其相近者曰毛葫洲。又楊葉洲,亦在縣東北,洲半屬彭澤,半屬東流,上多楊林,因名。一云洲尖長如楊葉也。又有楊家諸洲,與峨眉洲相近。明正、嘉以后,江濱水沙相擁,以洲名者蓋數十計矣。彭浪磯,在縣北,聳立江濱,與小孤山相對,俗訛為彭郎,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語。又峰山磯,在縣西南三里。《志》云:小孤山相對者有小孤γ。又魏家河,在峨眉洲。
馬當鎮縣北三十里。元至正間建于馬當山麓。明洪武六年,徙于此。又峰山磯鎮巡司,在縣西三里長伏嶺之陽,明初置于縣南三十里。正統十一年,因其地僻,改置于此。今址存而司革。又縣南五十里有黃土港河泊所,北四十里有仰天池河泊所,俱明初置。《志》云:縣有蕭家嶺堡,去縣九十里,亦戍守處也。龍城驛,在縣治北半里,舊名彭澤水驛。明洪武九年改今名。又楊梓馬站,在縣北四十里,元至正初置,明時與縣南之舊縣站俱廢。
附見:
九江衛在府治東。明洪武二十二年建。◇饒州府東至浙江開化縣界三百七十里,南至撫州府四百二十里,西至南康府三百里,西北至九江府四百三十里,北至江南建德縣百七十里,東北至江南徽州府六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五百八十里,至京師五千二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地。春秋時楚東境,后屬吳。戰國時,復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漢屬豫章郡。后漢因之。建安十五年,孫氏分豫章置鄱陽郡初治鄱陽縣,后徙治吳芮故城。《晉志》云后漢靈帝時置,誤也。晉以后因之晉、宋時郡治廣晉縣,齊復治鄱陽。梁兼置吳州。陳州廢,亦曰鄱陽郡。隋平陳,改置饒州以物產豐饒而名。煬帝復曰鄱陽郡。唐武德五年,仍置饒州。天寶初,曰鄱陽郡。乾元初,復曰饒州。五代時,仍舊《志》云:州初屬淮南,置安化軍。南唐時置永平軍。宋亦曰饒州亦為鄱陽郡。元曰饒州路。明初,曰鄱陽府宋龍鳳七年,元至正二十一年也,是年鄱陽來歸,尋改曰饒州府,領縣七。今因之。
府廣谷大川,當吳、楚之交會。《史記》楚昭王時,吳伐楚取番,是也。漢建元六年,淮南王安上書:越人欲為變,必先由余干界中積食糧乃入,伐材治船。蓋其地當閩越襟領也,且北距大江,西隔重湖,兵爭出入,常為孔道。晉末盧循之亂,鄱陽太守虞丘進襲克豫章,絕賊糧道,而循以敗。隋末,操師乞以鄱陽襲據豫章,林士弘失豫章,退保余干,以伺豫章之隙。蓋郡與南昌東西相望,并稱雄郡矣。若夫道浮梁而向新安,出安仁而規衢、信,因利乘便,制勝之資也。明初,太祖克江州,遂幸饒州,豈非以險阻可憑,足為要會乎?而徒以豐贍稱之,末矣。
鄱陽縣附郭。春秋時楚番邑。《史記》:楚昭王十二年,吳取番,楚恐,去郢徙鄀。秦為番縣,吳芮為番令,稱番君是也。漢為鄱陽縣。高祖十一年,追斬黔布于番陽,即此。后漢仍屬豫章郡。建安中,孫權置鄱陽郡治焉。晉、宋屬鄱陽郡。齊仍為郡治。隋、唐以后,州郡皆治此。今編戶三百四十里。
鄱陽城在府東六十里故縣渡。漢縣蓋治此,即吳芮所居也。后漢時,縣亦治焉。建安八年,鄱陽山越亂,孫權使呂范討平之。自晉以后,皆為鄱陽郡治。唐移于今治。《志》云:今府城本吳芮筑,廣周七里。孫吳時,周魴增九里三十步。或曰此即鄱陽故城,非今郡城也。郡城蓋唐初所筑。宋紹興間,史定之為守,因舊址增拓至十二里,元亦因舊址。至正二十四年,明太祖命改筑今城,自是以時營葺。有門六,城周九里有奇。
廣晉城府北百五十里。沈約《志》:三國吳置廣昌縣。晉武帝太康元年,更名廣晉,移鄱陽郡治此。齊屬鄱陽郡,梁縣廢。唐武德四年復置,屬浩州。八年,州廢,縣省入鄱陽。今浩州城,在府西北百三十里,與彭澤縣接界,見前。
陽城府西北百二十里。漢初置縣,屬豫章郡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屬鄱陽郡。晉仍為陽縣。劉宋永初二年省。武陽城,在府東五十里。《名勝志》:府東北六十里南和鄉有武陽縣故址。《漢志》注:鄱陽縣有武陽鄉,右十余里有黃金采,采者,采取金之處。或曰梁陳時蓋嘗置縣于此。又英布城,在府西北百五十里,漢初吳芮筑以居布。布,芮婿也。漢高十一年,布敗于淮南,走渡江,為長沙哀王所誘,至番陽,番陽人殺之于茲鄉,蓋即此地云。又吳芮觀獵城,《志》云在鄱陽故城西十八里。
芝山府城北一里,形若負,為近郭之勝。本名土素山。唐龍朔初,山巔產芝,因名。郡別名芝城以此。又薦福山,在府城東一里督軍湖北,山下舊有萬松關、百花洲,今廢。馬跡山,在府東北三十里。山勢崇旋,眾峰環拱。《道書》以為第五十二福地。《志》云:府西三十里有堯山,相傳堯時洚水,避難者居其上,因名。徐湛《記》:郡有堯山,地皆饒衍,遂益食而為饒。又府西有蓮荷山,在彭蠡湖中,望之如荷葉浮水上。蓮荷山南十余里曰表恩山,山濱彭蠡湖,每春水漲,則山在湖中。
巍石山府東南八十里。一名獅子山。高十丈,自頂至趾皆石,巖峭壁,下臨溪流。山下有龍居寺,岳武穆嘗提兵過此,題詩寺壁。《輿程記》:自獅子山至浮梁縣一百十里,為往來通道。又白鹿山,在府東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道出樂平,此為中路也。韓山,在府北六十里,上有韓信廟,因名。亦曰寒山,一名安山。明宣德中,建淮藩于郡城,此為窀穸之所。
鄱陽山府西北百十五里鄱陽湖中。初名力士山,亦名石印山。《三國志》:孫皓天璽元年,鄱陽歷陵有山石文理成字,吳人謂石印封發,天下太平。《江表傳》:歷陵有石山臨水,高百丈,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駢羅,穿中色黃赤,俗相傳謂之石印,即鄱陽山也。歷陵,今九江府德安縣。孫吳時,山蓋當二縣之界。獨山,在府西北百五十里,高二十丈,峭石濱湖,亦名獨角山。又石步山,在府西北百有四里,中有石室如堂殿,多煙靄,不可入。郭璞山府東百十里。盤亙五十里,崇高百仞,為鄱陽群山之冠。璞嘗寓此,因名。或云山本名陽山。八棱山,在府北六十里,峰巒攢起,高百仞,亙數十里。又大小巖山,在府北一百七十里,兩巖對峙,高千仞,盤據四十余里。《志》云:府北百四十里有浩山,接彭澤縣界。
鄱江府城南門外。其上源一自江南婺源縣,匯諸山溪水,流經德興、樂平二縣界。一自江南祁門縣,會諸山溪水,流經浮梁縣界,入鄱陽縣境,復會流而西,至城東門,又經城南,而廣信以西諸水皆流會焉。環城流至西北,復分為二,俱入鄱陽湖。一名雙港水。宋紹興二年,置孳生馬監于雙港,是也。又城南江中有石漈潭,中有蛟,名懷蛟水。唐刺史張棲真嘗標《孝經》以示訓,亦曰孝經潭。又《志》云:鄱江之濱多柳,宋知州史定之所植,以休息行人,今呼史公柳,亦曰柳林港。鄱陽湖府西四十里,即《禹貢》彭蠡也。隋始曰鄱陽,以鄱陽山所接而名。與南昌、南康二郡分界。詳見前大川鄱陽湖。
東湖在府城東,下流入鄱江。相傳秦番令吳芮習水戰于此,有督軍臺,因亦名督軍湖。又澹津湖,在府城中央,一名市心湖,納一城之水,穿城而出,合于鄱江,水雖淺而大旱不竭。珠湖,在府城西南,余干縣境之水皆會流于此。又樂平、浮梁之水亦皆來會,繞郡城,由饒河口入鄱陽湖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水會于鄱湖者為大合,會于珠湖者為小合云。
白沙在府西。水路百二十里,沙白如雪。《史記索隱》:豫章東北二百里接番陽界,地名白沙,有小水入湖,名白沙湖。白沙東南八十里有武陽亭,又東南三十里地名武林,當閩越之京道。漢元鼎中,東越王余善使吞漢將軍入白沙、武林,既而武帝使楊仆出武林,王溫舒出梅嶺,下瀨將軍甲出白沙,以擊東越,即此也。梅嶺,見贛州府寧都縣。洲,在府西南二十五里。唐貞觀中,天忽雨雹,因而生蚌,自后土人往往采珠于洲中。又螺螄洲,在鄱陽舊縣城東三里。《志》曰:螺螄洲為鄱江之上流,兩岸夾汀,其水最清。隋梁文謙刺饒陽,嗜此水,后人思其廉,因名為清潔灣。
邵父堤府東北三里。唐建中初,刺史李復筑以捍番江,百姓思其德如召父,因名。又有馬塘,在府東北四里。唐刺史馬植筑以灌田,因名。《唐志》云:府北六里有土湖,亦馬植所筑,今堙。
棠陰鎮府西九十里。有巡司。又府北百九十里,有石門巡司。皆明初置。《志》云:府北有童敏故城,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處。又有永平監,在府城東,唐所置鑄錢處也。宋亦為永平監,元廢。今為永平關。芝山驛,在府城西南。元置。明因之。相近有鄱陽遞運所,后以驛兼領。又柴柵河泊所,亦在府城西南。明洪武初,自府東柴柵改置于此。又新義站,在府北。又北有魯城站,接江南建德縣之石門站,為北出之徑道。
大陽埠府東北百里,路出浮梁。《輿程記》:府東北二十里曰磨刀石,又六十里曰鴛鴦嶺,又十里即大陽埠也。又府東北四十里有程家渡,又東十里為顧園渡,亦自府出浮梁縣之道。八字腦,在府西三十里。明正德中,伍文定敗宸濠之兵于此。《輿程志》云:府十里為竹雞林,又二十里為八字腦,又二十里為團磚,又二十里為棠陰巡司,接南康府都昌縣界。又表岸口,在府西南三十里,又西至康郎山三十里,蓋自府城西出鄱陽湖之口也。余干縣府南百二十里。東至萬年縣六十里,東南至安仁縣百二十里,東北至浮梁縣二百六十里。春秋時為越之西界,所謂干越也。漢為余汗縣,屬豫章郡。汗,音干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屬鄱陽郡。晉因之。劉宋改汗為干。齊、梁仍舊。隋平陳,縣屬饒州。唐、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余干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舊有城,唐元和中筑,尋廢。明嘉靖四十一年,復營筑。隆慶初,增修。萬歷八年,又復葺治,城周三里。今編戶二百六十里。
玉亭廢縣在縣東南。唐武德四年,析余干縣地置,屬饒州。七年,省入長城縣。八年,復省長城入余干。又白云城,在縣治西,相傳隋末林士弘所筑。余干山在縣治東。兩峰回曲相向,狀如羊角,本名羊角山。一名雙覆峰,一名冠山。多奇樹怪石,前瞰琵琶洲。唐天寶六載,改今名。縣治西一里又有藏山,懸崖峭壁,上有梅巖。冕山,在城東五里,與冠山相對。相傳隋末林士弘退保余干,敵至,市民避此山得免,因名免山。后以邑有冠山,改今名。又玉馬山,在縣南十里,山下有白石如馬,俗稱白馬山。唐天寶間,改今名。《志》云:山自撫州南城縣過入臨川縣,凡歷三邑,乃分一支入縣境。又石虹山,在縣北十里,有橫石跨水,文彩若虹。又有一石室,甚廣,旁列石障如屏。康郎山縣西北八十里,濱鄱陽湖,湖之南涯也。相傳有康姓者居此,因名。一名枕浪山,謂能與風濤抗也。訛曰康郎。明初,陳友諒圍南昌,太祖率舟師赴救,友諒解圍,東出鄱陽迎戰,相持于康郎山。友諒屢敗,欲退保湖北之鞋山,明師先至罌子口,橫截湖面,友諒不得出。今忠臣廟在其上,蓋祀與友諒戰時死事諸臣云。《輿程記》:山在湖中,為風帆之表幟。東至袁岸口三十里,道出饒州。東南至瑞虹八十里,道出安仁及撫州、南昌。西至團魚洲二十里,道出南昌。東北至饒河口五十里,道出都昌、饒州。北至都昌六十里,道出南康、九江云。又洪崖山,在縣西北六十里,瀕鄱陽湖,相傳晉道士張氳隱此,因名。
武陵山縣東北三十里。陵,亦作林。《漢書?東越傳》:余善使吞漢將軍出武林、白沙以御漢,即此武陵也。元末兵亂,邑人吳宏立營于此,曰武陵營。山下有溪,為武陵塘,亦曰武塘,俗名后溪。又萬春山,在縣東北七十里,兩峰峭拔,中有天池,水清而味甘。又黃蘗山,在縣東南七十里,中寬外固,攢峰峭壁,靈泉異木,俗謂之小廬山。李梅峰,在縣南八十里,高百丈,周三十余里,南接撫州府東鄉縣界,初名平原峰,又名貞女峰。五代時有李峻、梅用者,讀書其上,因名。又石螺峰,在縣西南五十里,峰有石室,中如螺。又萬斛峰,在縣東北七十五里,去萬春山五里,接萬年縣界,高聳突出。斛,或作鵠。康郎湖縣西七十里。即鄱陽湖之南涯,因康郎山名。又族亭湖,在縣西八十里,湖中流與南昌縣分界。后漢時邑人張逸封族亭侯,湖因以名。一云湖在縣西四十里。又擔石湖,在縣西北。《通典》:鄱陽郡西百七十里至擔石湖,中流與南昌分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