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水港在府西,亦曰白水浦。梁王琳破陳侯安,都于沌口,引兵下至湓城,屯于白水浦,是也。今亦曰白水湖,水溢成湖,水落為港。又小港,在府西南七里,一名官夾,濱江可以泊舟,有小江市。濂溪港,在府南十五里,自廬山蓮花峰下導流而西北,合龍開河入江,以宋儒周子嘗寓此而名。桑落洲在府東北過江五十里。昔江水泛漲,有一桑流至此,因名。舊《志》云:洲在湓城東北大江中。晉元興三年,劉裕遣何無忌等西追桓玄,敗玄將何澹之于此。義熙六年,劉裕討盧循,戰于桑落洲,敗績。宋泰始初,長史鄧琬奉晉安王子勛舉兵江州,令子勛建牙桑尾,即桑落洲之尾也。洲之西曰白茅灣,陳霸先討侯景,自南江出湓口,會王僧辯于白茅灣,蓋其地與江南宿松縣接界。《志》云:府北二十里隔江有夾洲,袤七八里,可泊舟楫,其北為楊家穴市。白石磯,在府東北三十里江濱,白石巖。又回風磯,在府東北四十里,舟楫至此,俱轉蓬避風,因名。
秋水堤在府東。唐太和三年,刺史韋珩筑。府西有斷洪堤,會昌二年,刺史張又新筑以窒水害。《志》云:府西五里有海天堤,一名海船窩,元時海運造船處也。路通瑞昌,舊為湖澤,行者必資舟楫以濟。明正德初,始募筑堤,長五六里,植楊柳千株,以防崩潰,行者便之。以春夏水漲,若海之連天而名。近為水圮,乃移置于東關禪寺之側。又李公堤,在府城北。正德十九年,郡守李從正石為堤,以護庾樓磯一帶城址。又謝公堤,在府城西門外泥沱觜,其地界龍開河、官夾之間,二水沖激,崩陷無常。嘉靖間,備兵使者謝迪筑堤,長半里,以備之,因曰謝公堤。
封郭洲堤府東北十里。明隆慶中,邑令俞汝為筑堤,自李家口起,至小池口一帶,綿亙三十余里,民田三萬六千畝,及南昌、九江、蘄州之屯田,皆藉此堤以捍濱江侵嚙,后漸圮。萬歷三年增筑,三十六年又建石閘以為蓄泄,四十一年淫潦,堤閘多崩壞。兵備副使葛寅亮修筑堤閘,高廣完固。其后相繼營葺。嚴家閘,在江北三十里,接黃梅縣東。明萬歷間建,為蓄泄之利。又有赤松閘,在府西七十里,萬歷四十八年建,堤內淤瀨,皆成沃壤。
南湖嘴鎮府東四十里,臨彭蠡湖口。旁有港曰將軍套。明初,師扼陳友諒,作浮梁于此以渡兵,且樹柳以遏奔沖。洪武初置巡司于此。嘉靖四十一年,以江湖多盜,增設官兵,置南湖營。南岸起下巢湖,東至馬當山,計三百二十五里;北岸起湖廣廣濟縣龍坪鎮,東至江南宿松縣界沙灣角,計二百四十里,皆為泛地。由湖嘴南二十里至女兒港,即彭蠡湖北出之道也。城子鎮,在府西四十里大江北,有巡司,明洪武初置。又有龍開河鎮,在府城西,亦洪武初置巡司。皆為濱江戍守處。鶴問寨府西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即故潯陽縣。宋、元時置寨于此,以近鶴問湖而名。今為河泊所。又小池小江河泊所,在封郭洲,去城十里大江北,明洪武初置,舊有沙池。高頭湖、桑落洲二處河泊所正統五年并入焉。又官湖旁有官湖河泊所,城西龍開河渡口有魚苗廠,皆官收魚稅處。潯陽驛,在府城東北。宋、元以來,皆置于府城西。明初因之。萬歷四十一年,改置于此,濱江以便行旅。《志》云:城西二里有九江抄關,景泰初置戶部分司,以榷商稅。嘉靖初,議者以關右磯險湍厲,請立新廠于海天堤,商舟溯流者泊龍開河,隨流者泊官夾,公私便之。既而以荒遠誨盜,多水患,復還舊所。稽亭在府城東。《寰宇記》:使客經過于此,歷覽江山勝概,為之稽留時日,因名。齊江州刺史晉安王子懋以蕭鸞擅政,謀舉兵內向。鸞使裴叔業等襲取湓城,子懋先已具船稽亭渚,聞之,乃據州自衛。又梁鄱陽王范因侯景之亂,自合肥退軍至湓城,江州刺史潯陽王大心,使徐嗣徽筑壘稽亭以備范,市糴不通,范軍大困。范尋卒,眾推范弟恬為主,遣其將裴之橫攻稽亭,嗣徽擊走之,即此。置馬亭,在府西后。《漢志》注:潯陽有置馬亭,孫策攻廬江太守劉勛,勛士眾散于此。
德安縣府西南百五十里。東至南康府百三十里,西南至南昌府武寧縣百七十里,南至南康府建昌縣七十里。漢為歷陵縣,屬豫章郡。后漢因之。晉屬鄱陽郡。宋元嘉初省。隋為湓城縣地。唐為潯陽縣地。貞元中置蒲塘場。五代楊吳順義七年,升德安縣,屬潯陽郡。今編戶十八里。
歷陵城今縣治。春秋楚東鄙,曰蒲塘。漢置縣。王莽改曰蒲亭。后漢復故。宋初廢。唐武德八年,置蒲塘驛。貞元中,改為場,尋廢。咸通五年,復為場。五代時,楊吳升置今縣,移場于縣治東北,縣無城。明正德六年,始筑土城。嘉靖十二年,石為址,尋復圮。四十年增筑。自是以時修治。城周三里有奇。
博陽山縣南十二里。孔安國《禹貢注》:敷淺原,一名博陽山。《漢書》注:歷陵縣有博陽山,根盤三十余里,奇峰疊秀,為一邑之重鎮。杜佑云:蒲塘驛前有敷淺原,原西數十里即博陽山。烏石山,在縣北十里,旁有獅子巖,兩崖相對如門,一名烏石門。其中平疇曠野,水流環繞。相近又有孤山,以山勢孤突而名。
高良山在縣東北六十里。其相連者又有秦山、閔山,綿亙共六十余里。西北接瑞昌,東鄰德化,山勢陡峻,徑路崎嶇,為往來貿易者必經之地。故人多□□于此。布袋嶺在縣西北八十里,即大山也。有鐵□嘴、老鴉尖諸峰,極陡峻,小路通湖廣廣濟龍坪諸路援,援甚艱,昔為寇盜出沒之所。
百家山縣西北四十里。其山紆回旋繞,盤踞數十里。相近有大塘山,山塢有塘,約數十畝。又史君山,在縣西北五十里,高二百丈。《志》云:唐江州刺史李渤置書院于此,因名。東隹山,在縣西北八十里,上有白石巖,其下為紫巖,中有泉石潭洞,深窈奇勝,凡數十里。
博陽川在縣治南。一名敷淺水。《寰宇記》:敷淺水在長樂下鄉,碧色清泠,長流不息,源接瑞昌及鄂州永興縣界,屈曲流二百余里,方至縣南,三時通舟楫,惟冬水涸,僅容小ザ。唐時于敷淺水南立蒲塘場,是也。永興廢縣,即今湖廣興國州治。廬山河,在縣東北二十里,或曰即谷簾水之下流,自南康府流入界,為東溪,西南經烏石門,又南合博陽川。又黃河,在縣北三十里,源出德化縣界,高良諸山,流經黃畈,至烏石門,合廬山河。又有西河,自縣西北流至烏石門,與廬山、黃二河合,謂之三港口。
金帶河在縣西。舊從西南流合廬山諸河,四面旋繞如帶。后以山溪瀑漲,沖決城西,入城西北之箬山河,而會東北諸水,縣西之水遂竭。嘉靖二十六年,開浚如舊。硤石泉,在縣東北二十里,地名硤石嶺,泉水下流,灌田三百余畝。又靜泉,在縣西北七十里,以平地涌出,寂然無聲而名,亦灌田三百余畝。
靖安堡在縣東北。舊為戍守之所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一里即故蒲塘驛,楊吳改置于此,宋仍舊,明初廢。今謂之驛頭。
瑞昌縣府西九十里。北渡江至湖廣廣濟縣百四十里,西至湖廣興國州百二十里,南至德安縣八十里。漢柴桑縣地。三國吳曰赤烏鎮,仍屬柴桑。晉以后因之。隋為湓城縣地。唐為潯陽縣地。建中四年,以潯陽縣西偏僻遠,立赤烏場。南唐升元三年,升為瑞昌縣。舊無城,明正德八年始營土城,周僅二里。編戶十四里。
清湓山縣西七十里。高四十丈,周三十里。湓水源于此,為縣境群山之冠。《志》云:縣西六十里有愁山,嵯峨陡峻,行者患焉,因名。白龍山,在縣西十里。山麓有白龍泉,出縣西二十里懸崖洞中,繞流山麓,溉田甚廣。
羊腸山縣西北三十五里,山險峻。又縣西北五十里有馬脊山。俱以形似名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二十里有連山,九峰相接。赤顏山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蛇徑鳥道,登陟甚艱。《志》云:縣西七十里有玉華洞,泉涌如雷,洞蓋與山相連。
大江縣北三十五里。對岸即湖廣廣濟縣之武家穴也。西接興國州,東入德化縣界。湓水,在縣南四十里,源出清湓山,東北流入德化縣界。
赤湖縣東北二十五里。湖中有石沃山,水沃石潤,因名。今有赤湖河泊所。又下巢湖,在縣北四十里,通大江,上有巡司。溪,在縣治南。西北諸山澗之水匯流于此,經城西南東三面,下流合于湓水,沖蕩易泄時筑堤回流,以防淺涸。赤烏鎮在縣治西。亦曰瑞昌鎮。后漢建安中,孫權拒曹操于赤壁,使程普屯兵于此。時有赤烏之瑞,因名。唐曰赤烏場。五代時,南唐改置今縣。溪驛,在縣治東南。宋紹興中置,后廢。
湖口縣府東六十里。東至彭澤縣六十里,南至南康府都昌縣百四十里。漢彭澤縣地。劉宋時為湖口戍。齊、梁至陳亦皆置戍于此。隋屬湓城縣。唐武德五年,置湖口鎮,屬潯陽縣。南唐保大中,升為湖口縣,屬江州。宋元因之。縣無城,編戶十七里。
鉤圻城在縣治西。《水經注》:贛水歷南昌椒丘城下,又歷鉤圻邸閣下,而后至彭澤。劉宋時,南江運米皆積于鉤圻,是也。今全省運道,亦皆達湖口而入大江云。
彭澤故城縣東三十里。漢彭澤縣蓋置于此。后漢仍屬豫章郡。興平二年,揚州刺史劉繇為孫策所敗,溯江西上,駐于彭澤。建安四年,孫策紿廬江太守劉勛伐海昏宗帥,遣兵屯彭澤,邀勛還道,擊敗之。十四年,孫權置彭澤郡,以呂范領彭澤太守,郡尋廢。晉仍屬豫章郡。永嘉以后,屬尋陽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置太原郡,領彭澤、晉陽、和城、天水四縣。隋初,郡縣俱廢,改置龍城縣,屬江州。開皇十八年,復曰彭澤縣。唐武德五年,改置縣,并立浩州。今詳彭澤縣廢龍城注。又上甲廢縣,在縣南百里。《志》云:晉永嘉元年置,義熙八年,省入彭澤縣。蕭梁時,嘗復置,蕭韶封上甲侯,即此。石鐘山有二:在縣治南者曰上鐘山,縣治北者曰下鐘山。《水經注》:石鐘山西枕彭蠡,連峰疊嶂,壁立峭削,其西南北皆水,四時如一,白波撼山,響如洪鐘,因名。宋蘇軾嘗游此,復廣道元之說,為《石鐘山記》。又幞頭山,在縣南二里,與上鐘山相連,峰巒秀拔,狀若幞頭。近幞頭一山名小嶺,又東二里名大嶺,蓋負郭山之高大者。
石門山在縣治南。兩峰對聳如門,當兩石間,垂流數丈,有石可坐千人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十里有黃牛γ山,一名射蛟浦。相傳晉永嘉中,許遜射蛟于此。或云:漢武帝自尋陽浮江親射蛟處也。又云:武帝伐南越,教樓船于浦上。又城門山,在縣東南二十五里,兩山相對,如城門也。柘磯山,在縣北四里,峰巒高峻,沙擁其下。縣東五里有老臺山,與柘磯山相連。又西山,在縣北二十里。其相接者曰香爐墩山,以形似名,縣治關扃也。
花尖山縣東四十里。形如芙蓉。縣東五十里有武山,雙峰如劍,因名。今亦見彭澤縣。青山,在縣西南。《輿程記》:縣南六十里鄱陽湖中有青山,又六十里即南康府城,由湖口出南昌,為往來必經之道。一云:青山之北,與大孤山相近。
潯陽江在城西。自府北南流四十里,而合彭蠡湖水,又東經縣北,有彭蠡驛,又東入彭澤縣境。縣控江湖之沖,最為襟要。
禁江縣東北九十里。下接小孤,上通九江,值冬水涸成池,乃魚蝦所聚。或謂之涇江。明初,陳友諒圍南昌,太祖率舟師赴救。至湖中,先遣兵屯于涇江口,復以一軍屯南湖嘴,以遏友諒歸師,乃相持于湖中。既而友諒師出湖口,命常遇春等統舟師橫截之,又令一軍立柵于岸控湖口,又列柵江南北岸,置火舟火筏,中流戒嚴以俟。友諒計窮,乃繞江下流,欲由涇江遁回。諸軍追擊至涇江口,涇江之兵復邀擊之,友諒戰死。是也。《江防考》:禁江,亦曰涇港,在江北岸。《志》云在縣西北,似誤。
彭蠡湖在縣治西南。湖合章、貢二水及群川之流,并注于大江。縣當其委輸之處,故以湖口為名,蓋噤喉之要也。自縣而西,則出潯陽而達湖廣,自縣而南則徑南康而達會城。湖中汊港不一,捷出饒、信,徑抵臨川,風帆出沒,唯意所之,而必以縣為問涂之始。杜佑曰:彭蠡湖口,故左里也,即晉義熙中劉裕敗盧循處。《輿程記》:自縣入彭蠡湖,經大孤、青山,至南康府,共百二十里。又二百五十里至南昌府。自縣而東南,渡湖抵饒州,凡三百七十里。
皂湖縣東四十里。聚群川之水,入彭蠡湖。旁有巨石,色黑如鐵,因名支流為土目湖,接都昌縣界,商賈舟楫,道皆出此。又牛腳湖,在縣北十里,一名牛橋湖,通大江。又北五里為茭石磯,水漲則彌漫浩蕩,涸則淺狹。白虎塘,在縣東南十里,水漲通舟楫,出于彭蠡湖。
湖口鎮縣治南一里。有巡司,明初置。口正彭蠡入江處,東西相距二十里,有湖口渡。又茭石磯鎮巡司,在縣北十五里,其地有茭石磯,因名,亦明初置。又有柘磯遞運所,在縣北五里柘磯旁,磯出半江,甚險。《志》云:縣治北一里有禁江峰山逆沙夾河泊所,明洪武二年置,亦曰湖口禁江河泊所。嘉靖間廢。相近有楊港,通大江。又縣有鳳凰嶺堡,去縣四十里,為戍守處。彭蠡驛,在縣治南一里,明初置。《志》云:驛前有虹橋港,港源發上石鐘山,北接江流,秋冬涸為平陸,春夏舟航咸泊于此。又有湖口廠,在縣治西。明嘉靖四十二年添設,榷安慶入鄱陽往來商稅。隆慶初,言者謂湖口兩山夾峙,岸石阻,江濤汛激,舟不能泊,因罷。萬歷二十六年,奸人夤緣復廠,大為民害。四十年,始革。又劉家市,在縣南四十里,商賈居民輻輳處。
彭澤縣府東百二十里。東至江南建德縣九十里,東北至江南東流縣百十里,西南至南康府都昌縣百六十里。漢豫章郡彭澤縣地。晉永嘉以后,屬尋陽郡。梁屬太原郡。隋平陳,廢郡,改縣為龍城。開皇十八年,復曰彭澤,屬江州。唐初,屬浩州,尋還屬江州。宋因之。縣無城,編戶十七里。
龍城廢縣縣西二里。本彭澤地。《志》云:隋初移彭澤縣治此,改名龍城,后仍為彭澤。唐武德五年,置浩州于浩山下,今縣南三十里有浩州故城遺址。州治彭澤,蓋移縣于州郭內。八年,州廢,縣還屬江州。南唐升元二年,徙縣于小孤江次,即今縣治,蓋故龍城縣地矣。元至正中,于故縣治置舊縣站,蓋即浩州城也。今站廢。樂城廢縣,在縣東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傍山為城,南北高險,東西平下。隋大業十三年,為張善安所據。唐武德五年,置浩州,領彭澤、都昌、樂城三縣是也。八年,州廢,省樂城入彭澤縣。太原城縣東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梁僑置太原郡,領彭澤等縣。隋郡廢。又晉陽廢縣在縣,東北百九十里,亦梁所置太原郡屬縣也。又天水廢縣在縣東五十里,和城廢縣在縣東北二百二十里,俱梁置,屬太原郡。隋初,與郡俱廢。一云縣東又有西水廢縣,亦梁置,隋廢。未知所據。小孤山縣北十里。高三十丈,周圍一里。孤峰聳峭,舊時半入大江,今屹立江中。元至正十二年,星吉復江州,命其將王惟恭柵小孤山,自據番陽口,綴江西要沖,以圖恢復,為賊所敗,死之。又余闕守安慶,倚小孤山為藩蔽,命義兵元帥胡伯顏統水軍戍守。至正十八年,陳友諒攻安慶,自上流直搗山下,伯顏與戰,不勝,奔還。賊四面急攻安慶,城遂陷。明初,太祖由安慶趨南昌,過小孤,至湖口,敗友諒,偵邏者徑抵江州。正德十四年,宸濠叛,遣將寇小孤,沿江焚掠,進寇望江。《江防考》:小孤山江面險惡,乃盜賊出沒之所。相近有毛葫洲、花洋鎮、沙灣角一帶,洲渚縱橫,汊港甚多。有安慶、南湖二營官軍哨守,今亦見江南宿松縣。馬當山,在縣東北四十里,山象馬形,橫枕大江,回風撼浪,舟航艱阻。山腹有洞,甚深,不可涯。山際有馬當廟,陸龜蒙銘云:天下之險者,在山曰太行,在水曰呂梁,合二險而為一,吾又聞乎馬當。今有巡司戍守。浩山縣東九十里,接江南東流、建德二縣界及饒州府鄱陽縣界。高數百仞,周百余里。唐武德五年,李大亮安撫江南,張善安歸降,江表既靜,擇彭澤山之高大者,莫若此山,因名浩山。而立浩州于山之西南麓,即今廢浩州城也。又縣東有彭城山,下有古城,俗傳漢彭越經此而名。石壁山,在縣南四十里,下有玉壺洞,泉流不竭,一名仙人巖。又黃漿山,在縣東南四十五里,疊石如,上下亦有二洞,泉出其中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