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竹山州南百二十里,產毛竹?!秷D經》云:此山路塞,宋治平間,有金者出家財鑿山,徑至爛泥坪,通奉新道。山周三百余里,高千仞。黃龍山,在州西百八十里。山之西南有鳴水洞,水行兩石間,高數十丈直下,聲如雷,流十余里,始達平田。其相近者又有青龍山。
幕阜山州西百九十里。山接湖廣通城及平江二縣界,周圍數百里,修水出焉。后漢建安中,吳太史慈拒劉表從子劉磐,置營幕于此,因名。今詳見湖廣境內。又柏山,亦在州西,汨水出焉,流入湖廣平江縣界。清水巖,在州東北二十里。有南北二巖,黃魯直以為天下絕勝處。巖前平衍,可坐千人。
修水州西六十里。源出幕阜山,分東西二流,西流入湖廣通城縣界,合雋水。東流屈曲六百三十八里,出建昌城,又百二十里,入于彭蠡。以其流長而遠達章江,故曰修。《水經注》:修水出艾縣南?!跺居钣洝罚盒匏诜謱幙h南二百里。似誤。
鶴源水州東北七十里。源出武寧縣九宮山下,南流與修水合,冬夏不涸,田疇藉以灌溉。雙井,在州西二十里?!吨尽吩疲耗舷挠卸?,土人汲以造茶,絕勝他處。宋黃庭堅稱為草茶第一。
杉市在州西,有巡司。《聞見錄》:州有銅鼓營,近黃龍山,其地險厄,奸豪嘗保據于此。《會典》:縣有八疊巡司。附見:
南昌衛在府治南?!吨尽吩疲好骱槲浒四辏媚喜笮l。永樂初,改為護衛,以寧府故也。天順初,復為左衛。又有南昌前衛,在府治東,明洪武十九年置。正德十四年,宸濠叛,二衛官軍多從逆。事平,王守仁奏請并省,于是改為一衛,垂為永制。
◇瑞州府東北至南昌府二百里,南至臨江府百十里,西南至袁州府萬載縣二百里,北至南昌府奉新縣九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,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七百里,至京師四千九百六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之域。春秋屬吳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漢屬豫章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屬洪州。唐武德五年,置靖州。七年,改為米州,又改筠州。八年,省入洪州。南唐保大十年,復置筠州時五代周廣順二年也。宋因之紹興十三年,賜郡名曰高安。寶慶初,改曰瑞州避理宗諱也。元曰瑞州路。明初洪武二年,改為瑞州府,領縣三。今因之。
府山川明秀,原隰沃衍,居列郡之中,為襟要之地。
高安縣附郭。漢置建成縣,屬豫章郡。武帝元光四年,封長沙定王子拾為侯邑。后漢仍為建成縣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屬洪州。唐武德五年,改今名,避隱太子諱也。又置靖州治焉,尋為筠州治。八年,州廢,縣仍屬洪州。南唐以后,復為州郡治。今編戶三百里。建成廢縣即今府治。漢置。唐始改曰高安。五代梁開平三年,危全諷以撫州兵攻洪州,請兵于楚,馬殷遣軍圍高安,淮南將周本敗楚兵于上高。宋亦為高安縣?!吨尽吩疲嚎づf有土城,唐初筑。宋元豐中修筑,建炎間又復增葺。元初毀,至正末亦嘗營治。明正德六年,改營郡城,以磚石,又浚濠為固,有門九,城周十四里有奇。又城中舊有子城,宋時土筑,環城為濠,周三里,有門四。元毀。明正德元年增修,緣碧落山后筑墻,以衛府治。六年,經華林賊焚毀,郡守鄺重建,石為墻,頗稱嚴固,周一里有奇。
華陽廢縣府西四十里。唐武德五年置,屬靖州,尋屬筠州。八年,與州俱廢。云棚城,在府北三十里。又府北五里有斷水橋城。隋大業末,蕭銑、林士弘攻掠江西,土人應智頊拒賊于華林山,筑云棚等城,召義兵保安此土。二城,即其故址云。
碧落山在府治后。下臨井邑,盡在目中,一名鳳凰山。山后有五龍岡,前臨蜀水。又有李八百洞,久塞,亦曰迷仙洞,在郡之后圃。山之西脈曰逍遙山。又大愚山,在府治東南朝陽門外,門據山為固。又有龍化山,在府西南上蔡門外。米山,在府北二十五里。《豫章記》:此山四面流泉,土地膏沃,生禾香茂,為米精美,唐因以名州。
敗伏山府南百里。相傳梁末陳武帝起義兵破賊,伏軍于此,因名。又荷山,在府南二十五里,中有池,多紅蓮。山之南有琴嶺,其形如琴。鳳嶺山,在府西七十里?!吨尽吩疲禾瞥?,靖州刺史應智頊屯兵之地,山勢峭拔,遠望如鳳。相近者又有飛霞山,亦聳秀。
華林山府西北七十五里。有玄秀峰,相近有主嶺、南北嶺、三寶嶺,皆山勢危峻。正德七年,官兵分屯于此,進討華林山賊。諺云:若要華林敗,三寶去立寨。少南曰南山,皆華林之岡阜也?!吨尽吩疲喝A林山周百里,與奉新縣接界。又白云山,亦在府西北七十余里,有澗泉瀑布諸勝。其相接者曰白鶴山,亦幽勝。謝山,在府西北百里,奇峰怪石,甲于群山。
龍珠嶺府西北四十里。又府西南六十里有雞籠嶺,高數百仞,皆以形似名。舊《志》:高安縣有石炭嶺,產篁竹,唐因改州為筠州。今府治北鳳凰山下有大石,色黑,碎之若炭?!队篮蜕酱ㄓ洝罚航ǔ煽h西有羊山,山產燃石。《豫章記》:建成縣有葛鄉,有石炭二頃,可燃以爨。疑即石炭嶺矣。
蜀江在府治北。源出袁州府萬載縣境龍河渡,流至上高縣凌江口,合新昌縣鹽溪,歷郡城中而東出,匯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。亦曰錦江,亦曰錦水,《水經注》亦謂之濁水。自府西南來,折而東注,界為兩崖。漢晉舊有城池,世遠圮塞。唐武德中,李大亮始筑土城,浚濠以受之。今郡城分南北,錦江中貫,市南溪設三閘,而城跨其上,以為防衛。宋樂史云:蜀江東流五百五十里而入章江也。鐘口江,在府南三十七里,源出荷山,流入蜀江。蕭梁時嘗獲古鐘于此,因名。
清湖府東十五里。其水四時瑩徹。又珠湖,在府南十八里,俗傳有仙遺珠于此。又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藥湖,相傳以呂仙棄藥湖中而名。其下流皆入蜀江。
鳴水府西北六十里。發源山谷中,流經此,北流入奉新縣界,合龍溪諸水,而為奉新江。碧澗飛流,空谷振響,因名。又曲水,在府南六十里,源出上高縣之蒙山,流出潦滸口,東入贛江。其勢回環縈曲,因名。華陽水,在府西南百里,源出臨江府新喻縣界,東北流入蜀江。又龍口水,在府西六十里,一名談口水。《志》云:高安縣西界有蛟湖,引流為龍口水,北流至花園埠,入于蜀江。又務農溪,在府東三十里,源出新建縣東,至府城南流入蜀江。
陰岡嶺鎮府南六十里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縣舊有洪成巡司,革。仁濟橋,在府治東,舊有浮橋。宋淳熙十二年,改建石橋于兩岸,作石堤以攝悍流,壘八墩于深淵,以釃水勢。墩之上架木為梁,以石版。梁之上覆以廈屋六十余間,往來者便之。后修廢不一,元季毀于兵燹。明弘治九年,因舊址復建,長數十丈,屹為津要。又府東有青湖、艤口等渡,皆蜀江津口也。
上高縣府西南百里。東南至臨江府新喻縣九十里,南至袁州府分宜縣百四十里,西北至新昌縣五十里。本建成縣地。后漢中平中,汝南上蔡民分徙于此,因立上蔡縣,屬豫章郡。晉太康初,改曰望蔡縣,以上蔡人思其故土也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復省入建成縣。唐武德五年,復置望蔡縣,屬靖州。八年,又廢。僖宗時,鐘傅以故縣地置上高鎮。南唐升元中,改鎮為場。保大十年,升為縣,屬筠州。今編戶百七十五里。
上蔡廢縣今縣治西。晉曰望蔡。隋廢?!段宕尽罚禾浦泻湍姼狄云涞卦诟甙采嫌危蛑蒙细哝?。宋白曰:以地形高上而名也。天四年,淮南將呂師周等戍守于此,以備湖南。既而師周奔湖南。五代梁貞明三年,楚馬殷遣弟仔攻上高,大掠而去。南唐升為縣,有城,周五里。宋嘉熙中增修。元廢。明正德七年,鑿池樹柵,立四門,議循舊址修筑,未果。嘉靖末,始筑石城千一百二十二丈七尺。米城,在縣西北十五里顧城山下,或云唐末淮南所置戍守處也。
鏡山縣東二里。山有三端,圓如鏡,相對而峙,中有徑,可通人行??h界五里又有屏山,山勢連亙如屏,因名。寶蓋山,在縣南二十五里,嵌巖岌,靄翠玲瓏。稍南曰靈峰山,峰前有銅丁嶺,一名銅精嶺。又南五里有寶珠嶺。
蒙山縣南三十五里。周一百四十里,峭壁橫險,喬木千尋,常有煙霧蒙蔽其上。山有多寶峰及上下兩洞?!吨尽吩疲核螒c元間,常產銀、鉛,故峰名多寶,并置蒙山務于山下。九峰山,在縣西北五十里,接新昌縣界。其峰有九,曰云末、飛云、香爐、翠霞、蒼玉、芙蓉、清流、峨眉、天竺??h西六十里又有末山,與九峰相連,以聳峙天末而名。其相近者曰謝君嶺,高數百仞,接萬載縣界。
天嶺縣西二十里。嶺最高,行者若登天然。《志》云:縣北三里有敖嶺,亦曰敖峰,高峻為近郊之勝。又禮架嶺,在縣西北六十里,高峻多石,洞深且闊,兵燹時,土人避此,寇不能近??h西北七十里又有蓬萊嶺,草木蒙密,云霧杳靄。又有黃鳳嶺,在縣西九十里,相傳昔有黃鳳集于此。慈光洞,在縣西四十里,懸梯而下,始有門可入。唐乾符二年,黃巢之亂,民逃避于此,壁間題字猶存。又旺賢岡,在縣北二十里,一名黃田岡。
蜀江縣治西。自萬載縣流入,至縣西北二十里凌江口,新昌縣水亦流入焉。又東南流經縣治南,又東流入高安縣界。又斜口水,在縣西十里,源發蒙山,入于蜀江。
鸕鶿洲縣治東南,當蜀江水口。又仙姑洲,在縣西六十里??h境又有八疊洲,皆在蜀江中。又章樹潭,在縣治西,其水澄澈而淵深。
離婁橋鎮縣西七十五里。有巡司。蒙山務,在縣南四十里,蒙山之南麓也。宋置為采煉銀鉛之所,今廢。新昌縣府西百二十里。西北至寧州二百里,西南至袁州府萬載縣百里。漢建成縣地。三國吳析置宜豐縣,仍屬豫章郡。晉因之。宋初廢。唐武德五年,復置宜豐縣,屬靖州。八年,廢入高安縣。南唐以宜豐舊地為鹽步鎮。宋太平興國六年,以地廣勢險,于宜豐故城置今縣,屬筠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新昌州。明仍為縣,編戶百二十九里。宜豐城縣北三十里。孫吳置縣治此。唐改置于今治。宋因之,改曰新昌。有土城,元圮。明成化間,因舊址修筑,尋砌以磚石,周五里有奇。
康樂城縣東二十里。本建成縣地。孫吳黃武中,析置陽樂縣。晉太康初,改曰康樂,仍屬豫章郡。劉宋封謝靈運為康樂侯,即此。齊亦曰康樂縣。梁、陳因之。隋廢。《志》云:上高縣北十五里有陽樂城,蓋地相接云。
三峰山縣西五里,與縣治前鹽嶺相接?!吨尽吩疲蝴}嶺高出群山,下瞰邑市,鱗鱗可數。縣東門外又有折桂峰,奇石聳秀,俗呼火焰山,歲多火災,后平其頂,改今名。吉祥山,在縣北五十里,一名瑞云山。山高聳,中有聰明泉。又尉山,在縣西七十里,盤亙數里,相傳南昌尉梅福棲隱處。
黃岡山縣西八十里。山勢磅礴聳秀,為新昌諸山之冠。又八疊山,在縣西北九十里。山形盤郁,疊嶂縱橫,斷而復續,因名。又縣西百里有黃蘗山,一名鷲峰山,泉石奇勝。唐宣宗與僧黃蘗觀瀑布于此。五峰山,在縣西北百里。山有歸云、積翠、羅漢、月桂、佛巖五峰?!吨尽吩疲嚎h西五十里有九峰山,與上高縣接界。
西嶺縣北六十里。望東面諸山,兀起蹲伏,若翔舞狀,亦曰攀龍山。又縣東北七十里曰北嶺,截出云外如屏嶂,峰巒相倚,紫翠萬疊,有飛瀑三四道,頗為奇觀。
鹽溪在縣治西。一名若耶溪。源出南昌府寧州界,流入縣境,至縣南三十里,出凌江口,入上高縣界,東流而入蜀江。又治西南有小斜川,亦流合于鹽溪。濯湖,在縣東二里,相傳晉旌陽令許遜濯衣于此,因名。
大姑嶺鎮縣西三十余里。有巡司,明洪武五年置。又有黃岡洞巡司,本寧州之定江巡司,萬歷四年改。
◇南康府東至饒州府三百里,南至南昌府二百六十里,西至九江府德安縣百三十里,北至九江府百八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,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三百二十里,至京師四千六百七十五里。《禹貢》荊、揚二州之域。春秋時,為吳、楚之郊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漢屬豫章郡。后漢因之。晉初,仍屬豫章郡,尋又兼屬尋陽郡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《通志》云:陳為豫寧郡地。隋屬洪州。大業中,屬豫章郡。唐仍屬洪州,后兼隸江州。五代時,南唐亦為江州地。宋太平興國六年,置南康軍。元曰南康路。明初,改為西寧府時為元至正二十一年,尋曰南康府元至正二十四年改,領縣四。今仍曰南康府。
府負匡廬之勝,面彭蠡之險,引湖口之舟航,屏南昌之肩背,勢雄吳、楚,澤接江湖。劉裕敗盧循之眾,王守仁破宸濠之軍,道皆出此云。
星子縣附郭。漢梟阝陽縣地,屬豫章郡。宋以后因之。五代時,楊吳以境內有落星石,置星子鎮,屬德化縣。宋太平興國三年,升為星子縣,屬江州。六年,置南康軍治焉。今編戶二十八里。
南康城即今郡城也。宋太平興國中,置軍,筑土城,周五里有奇,尋圮。元末徐壽輝、陳友諒等相繼寇掠??o城郭,屢復屢陷。明正德七年復筑。明年,以磚石,以防寇亂,東西環濠,南臨湖。嘉靖以后,屢經修治,為門五,城周六里。
廬山府西北二十里。其峰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