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黔水府西北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自施州黔陽江分流,至縣西北百里,有會溪水流合焉,東入沅江。又施容溪,在府西北百十里。《志》云:又西北百三十里有羅油溪,有茗溪,皆匯于施黔水。
明溪在府東北百里,其相近者曰麻伊溪。明,古作。《水經注》:五溪,曰雄溪、溪、酉溪、潕溪、辰溪。此即溪也。五溪環流于沅陵、辰溪、盧溪三縣之界,而注于沅水。又府東南百里有容溪,西南四十五里有荔溪。又陶金溪在府西南五十里,楊溪在西南六十里,與西南七十里之野溪俱匯于沅水。蒸魚澗,在府東七十里。《水經注》:沅水又東,與諸魚溪水合,水北出諸魚山,與澧陽分嶺,南流入沅。即此水也。又河上洲,在府東五十里,一名金魚洲。《志》云:州塞五溪水口,上有民居數十家。府西又有河陰洲,亦在沅江中。
南水關府城南門外。又城西有西關,為近郊防御處。明溪寨,在府西北百二十里。《宋志》:辰州有明溪、豐溪、余溪、新興、鳳伊、鐵爐、竹平、木棲、鴻速、騾子、酉溪等寨堡。熙寧九年,俱廢,尋復置明溪寨,今為明溪巡司。又鎮溪寨,在府西三百里。宋熙寧三年置寨,今為鎮溪巡司。又池蓬寨,在府東百三十里。宋嘉三年置寨,今為池蓬巡司。其相近有麻伊γ寨,宋置,元亦置巡司于此。明初,廢巡司,仍為守御處。又城北二十里有酉溪寨,宋廢寨也。元置巡司于此。府西北四十里有新店寨,東八十里有楠木寨,元皆置巡司,明初俱廢。辰龍關在府境要地也。吳三桂遣玀玀守之,年余,糧竭遁歸。土人云:賊守關時,蔡毓榮知居民久苦賊,導大軍從黃竹村入。守關者聞山后炮起,遂奔散,清兵遂克辰州。又有亂石關,山少林木,逾數里,高岡復嶺,萬木森羅。至馬鞍關,陡峭千尺,過此皆萬仞峻巖,松柏交蔭,下臨深澗,不止數丈。隔岸峰巒對峙,盤紆深曲,引人入勝。過芙蓉關,宿馬辰驛。辰龍關以西,皆十里一亭。
會溪鎮寨府西北二百里。或曰五代時馬氏徙溪州治此。宋熙寧八年置會溪城為守御處。元因之。今有會溪巡司。又府西北三百里有高巖鎮,西三百里有大刺鎮,近保靖司境,地名蝦里坪,皆有巡司戍守。《志》云:府東百八十里有浦寨,即宋初所置水浦寨也。百九十里又有黑栗寨,皆苗蠻出沒處,向設官兵戍守。又有慢水寨,在府西,宋初置,熙寧七年廢。《志》云:慢水,即酉溪別名也。清水堡,在府西二百五十里。永樂初建,有營壘房屋,設官兵戍守。又府西四十里有廢麻溪堡,或云元置。怡容驛在府城東。又辰陽驛,在府城南隔江。又馬底驛,在府東北六十里,元置堡,明初改為驛。界亭驛,在府東北百三十里。又九溶驛,在府東六十里。清浪驛,在府東百二十里。《會典》:嘉靖四十五年,并清浪入北溶,移結灘地方。《志》云: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有港口驛,又府西五十里有陽溪廢驛,東二十里又有荔枝廢驛。
狤狑犵獠不狼寨在府西北大酉山口。其名皆犬屬,蓋盤瓠子孫。《志》云:府有廢淘金場、廢水銀場七,廢鐵冶四,蓋皆山溪所產,今否。又有銅柱,在會溪鎮隔江。《五代史》:晉天福四年,黔南巡內溪州刺史彭士寇辰澧州,為楚將劉等所敗,以溪、獎、錦三州降楚,楚王希范因徙溪州于便地,表彭士為溪州刺史,鑄銅柱立之溪州。胡氏曰:會溪城西南一里有銅柱。是也。
盧溪縣府西六十里。西南至麻陽縣百五十里。漢沅陵縣地。《志》云:梁天監中置盧州。今正史不載。唐武德四年,析沅陵置盧溪縣,屬辰州。今無城,編戶十二里。盧溪廢縣在今縣西。宋紹興七年,前知辰州章才邵言:靖康中,盧溪諸蠻多故,因移縣治于沅陵縣之江口,故地遂為蠻所竊據。是也。又招諭廢縣,在縣西南百二十里,本沅陵縣地。唐垂拱三年,析麻陽縣地置招諭縣,屬錦州,后沒于蠻。宋太平興國七年,復置招諭縣,屬辰州。熙寧七年,改屬沅州。八年,縣廢,尋置招諭寨。元因之。今仍為戍守處。《志》云:招諭廢縣去麻陽縣九十里。
連竭提山縣南四十里。峰巒秀拔,連接群山。又古城山,在縣西五十里。又西三十里曰居住山,有石室,苗獠所居。縣西百二十里又有頭悌山,巖聳秀,施溪水經其下。其相近者曰無時山,山多茶樹,鄉俗當吉慶時聚會歌舞于此。
思門山縣西百五十里。二峰對峙,峭壁如門,最為險峻。又縣西百八十里有武山,俗傳瓠所居,武溪水出焉。辛女巖,在縣西三十里,大江之左,奇峰絕壁,高峻插天,有石屹立如人,俗傳高辛氏女化石于此。沅水在縣南。自辰溪縣流經縣界,東入沅陵縣境,灘險錯列,至為峻急。
武溪縣西百三十里。亦曰盧江,縣以此名。太子賢曰:武溪,五溪之一也。自武山發源,東流經此,下流入于沅水。后漢建武中,武陵蠻反,遣劉尚討之,溯沅水入武溪,一軍皆沒。馬援征蠻亦至此,有歌云:滔滔武溪一何深。謂此也。亦曰潕溪。熊氏以為即《漢志》無陽縣之無水,誤。土橋溪,在縣南六十里。其相近者又有浦溪。又熊溪,在縣西六十里。《志》亦以為雄溪也。《唐志》:永貞元年,熊、武五溪溢。又有潭溪、古迪溪,俱在縣西五十里。縣東三十里又有仲溪。《志》云:縣境大小諸溪以數十計,俱參差流會于沅水。河溪寨縣西九十里。有巡司戍守。又院場坪巡司,在縣西南三十里。溪洞堡巡司,在縣南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北三里有虎頭寨,元末筑此,以保障民居。又縣西二十里有犭獠寨,西北百五十里有騾子寨,皆宋所置故址也,苗蠻恒出沒于此。明仍置兵守御。
蠻溪堡縣南三十里。又南十里為新池堡。又浦口鎮堡,在縣南六十里。宋隆興中,章才邵言:沅陵之浦口,地平衍膏腴,多水田,又當沅、靖二州水陸之沖,一有蠻隙,為害不細。是也。浦口亦曰浦市,巨鎮也。今旁接溪洞堡巡司。《志》云:縣境寨堡皆辰溪衛官兵防戍。武溪驛,在縣城東。又船溪驛,在縣西三十里。
辰溪縣府西南百二十里。西至麻陽縣八十里,南至黔陽縣二百十里。漢武陵郡辰陽縣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改曰辰溪縣,屬辰州。今城周五里,編戶八里。
辰陽城在縣西北。漢縣治此。梁陳間,移今治。隋改曰辰溪。五代時,馬氏嘗析辰溪置辰陽縣,蓋因漢舊名,尋復廢。宋白曰:后漢建武二十五年,置辰陽縣,本漢之辰陵。考《漢志》,無辰陵,有辰陽,白誤也。又云:縣北有靈州城。未知所據。
建昌廢縣在縣西北。《隋志》:梁置建昌縣南陽郡治焉。陳因之。隋廢郡,改置壽州。開皇十八年,又改充州。大業初,州廢,并縣入辰溪。又蕭梁時,于辰陽縣境置夜郎郡及縣。隋廢郡,改置靜人縣,尋并縣入辰溪。五城山縣北四十里。相傳楚威王使莊喬定黔中,因山筑城,故名。又縣東三里有時住山,相傳諸葛武侯曾駐此。又房連山,在縣東四十五里,連峰接岫,廉隅峭厲,如房室然。
龜山在縣西隔江。山盤礴高聳,下有鐘鼓洞,深里許。又五峴山,在縣西南四十里,有五峰相峙。縣南百二十里有仙靈山,崖峭壁,仙靈所居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三十里有九峰嶺,以九峰層疊也。
沅江在縣西一里。自沅州流入境,又東北流入盧溪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十里有辰溪,蓋自沅陵西南流入沅江也。縣因以名。桑溪,在縣東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自辰溪分流合于沅江。又劭溪在縣東五十里,嵩溪在縣南六十里,洞水溪在縣西南十五里,俱流合于沅江。
龍門寨縣西三十里。宋初置寨于此。熙寧七年廢,尋復置。元廢。《志》云:寨旁有龍門澗,接麻陽縣界,巖石峭峻,澗水深阻,寨因以名。《聞見錄》云:縣南二十里有天保寨,山勢危峻,昔居民避兵處。又普求鎮,在天保寨南十里,諸貨聚集,向設巡司。渡口鎮,在縣東南一里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一里有辰陽驛,東南三十里有山塘馬驛。
溆浦縣府南二百七十里。東北至寶慶府新化縣二百里,南至寶慶府城步縣二百七十五里。漢武陵郡義陵縣地。隋為辰溪縣地。唐武德五年,析置溆浦縣,仍屬辰州。城周九里有奇,今圮。編戶三十四里。義陵廢縣在縣北。漢置縣,屬武陵郡。高帝封長沙柱國吳郢為侯邑。后漢廢。常林《義陵記》:項羽殺義帝,武陵人縞素哭于招屈亭。高祖聞而義之,故亦曰義陵。今郡東南亭舍是也。《晉書》潘京曰:武陵郡,本名義陵,在辰陽縣界,光武時始移東出。《括地志》:漢武陵郡初治義陵,后漢始移臨沅。是也。《輿地紀勝》云:縣南一里有車靈故城。靈,吳叛臣也,入溆溪以自保,吳將鐘離牧討殺之。城址尚存。《志》云今縣東二里有廢盧城,未詳。
盧峰山縣西二十里。峭峰巋然,為眾山表。有鎖子、對馬諸洞。又西二里有大豐山,峰巒秀異,林木鱗次,縈繞磅礴,如屏障然。又大溆山,在縣西三十里,洞穴深阻。其西二十里又有敘溪山。又嵯峨山,在縣西北十里,盤旋聳秀,一名磨槎山。《元和志》以為巍峨山也。桃花山,在縣城北,山高險,可以守望。其北有桃谷,岡巒秀麗,溪流繞其下。
梁山在縣東。《漢志》義陵縣有梁山,序水所出,西入沅,即此山也。又金井山,在縣東南十二里,舊有淘金坑,今廢。又頓家山,在縣東五十里,接寶慶府界,貨茶者多佃于此,故茶以溆浦名。波滿山,在縣南四十里,巖巒層疊,勢如波浪。又穿云峰,在縣北六十里,有巨石穴,狀若城門,通往來。又崖門,在縣東二十里,兩崖夾峙,商旅經其中。
紅旗洞縣東南二十里。五代馬希范遣兵收武陵諸蠻至此,見洞中紅旗隱見,遂屯兵于上。其山高聳而脊平,可屯數萬人。墨巖洞,在縣北十里,中深黑,有水下流,溉田甚廣。又北十里有楠木洞,洞深五里,石壁峭立,梯竹以登,行未半,有漲水,謂之龍池,有楠木羅洞門,故名。下瞰流水,名無盡溪。
溆水縣西三十里。《漢志》作序水。一名溆溪,又名溆川。《楚辭》所謂溆浦也。源出梁山,西北流入沅。《志》云:今縣南有雙龍江,其水一自縣南百二十里之龍潭發源,一自縣東二十里龍灣發源,流經縣南二里之龍堆,合流而西入于沅水。今縣西二十里有大沉漉灘,又西有小沉漉、莎衣、油眉、半倉等灘,蓋即溆水所經矣。
桃溪縣西南八里。源出盧峰山,流繞縣治,入雙龍江,灌溉民田凡千余畝。又黃沙溪,在縣南百五十里。鄭家溪,在縣東二十五里。來溪,在縣東三十里,俱流合于雙龍江。青江潭,在縣西五十里。相近又有盧深潭,溉田甚博。龍潭堡縣南百二十里龍潭上。其水自黔陽縣界東流至此,匯而為潭,深不可測。宋元豐二年,置堡于此。元因之。今為龍潭堡巡司。又鎮寧堡,在縣東六十里,或曰即宋元豐初所置懸鼓寨也。元改為鎮寧堡,今亦置巡司于此。據老寨,在縣南四十里。又南十里有桶溪隘,又十里為順溪隘,皆設險處。《志》云:縣北二十里為長坡隘,又北六十里為白霧隘,亦曰白霧團。宋天禧初,辰州都巡檢使李守元攻破蠻兵于白霧團,是也。亦嘗置驛于此,后廢。縣東六十里為思溪隘,又東二十里為油良隘,又二十里為苦練、黃梅等隘,縣東北六十里為口隘,皆有官兵戍守。
附見:
辰州衛在府治東南。明初龍鳳十三年建,領千戶等所。
鎮溪軍民千戶所在盧溪縣西二百三十里。本宋鎮溪寨地。明初,置巡司于此。洪武二十八年復置所,以鎮崇山、沿場、高巖等處,分轄蠻長石、答沖等百四十二寨,隸辰州衛。所無城,編戶三里有奇。崇山所西六十里。蜿蜒高峻,山頂瀑布,聲聞若雷。《志》以為即舜放兜處。元置崇山衛于山下。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戶所,尋廢。《通志》山在盧羅溪縣東南十里,誤。又竹寨山,亦在所西,山高多竹,蠻獠嘗結二寨于山上。張家山,在所東南三十里。鬼陀山,在所東五十里。山皆高峻,有蠻寨。
鎮溪山所東南二十五里。巍然為群山表,鎮溪水出焉。《名勝志》:所東北有浮舟山,山形橫亙如舟,下有巖洞,水流成溪。思麻山,在所南六十里,兩山夾立相向,水流為思麻溪。又巖碌山,在所南二百里,產石碌。又盧峰山,在所東二百三十里。三峰屹立,林壑掩映。又東二十里曰青竹山,茂林修竹,望之郁然。又委伏山,在所東三百二十里,盤亙綿遠,偃伏藏奇。所北二百里曰楠木山,山多楠木。《志》云:所境群山環繞,皆蠻獠據險立寨處也。
鴉溪所西北十五里。又鎮溪,在所東南三十里。思麻溪,在所東南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所西之水自崇山發源,流為鴉溪下流,與群山溪之水合于武溪,流注沅江。
陰隆江堡所西南七里。又四十里為爆竹堡。《志》云:所西四十里為寨陽堡,西南五十里為洞口堡,六十里為都溶堡,七十里為牛隘堡,七十五里為南陽堡,八十五里為大凹堡,皆隸辰溪衛,有官兵戍守。
董朵寨在所西北。《志》云:鎮溪叛苗有董朵、董其、亞糯、敢冷、敢勒、亞酋、十八箭、紅、小梢、小米、沙流、板凳、茅岡、下水、彪山、小鉛場、盤朵、龍亭、悶洞、束那等,凡二十寨。
沅州府西南二百七十里。東南至靖州三百里,西至貴州思州府一百九十里,北至保靖衛三百里。春秋、戰國時楚地。秦屬黔中郡。兩漢以后,屬武陵郡。。陳為沅陵郡地。隋屬辰州。唐初因之。貞觀八年,析置巫州治龍標。天授三年,改曰沅州。開元十二年,復為巫州。天寶初,曰潭陽郡。乾元初,復曰巫州。大歷初,又改為溆州。宋初,沒于蠻,蠻號懿州即溆州之訛也。熙寧七年收復,仍置沅州亦曰潭陽郡,治盧陽。元初,曰沅州,尋為沅州路。明初,曰沅州府。洪武八年,降為州,以州治盧陽縣省入編戶二十七里,領縣二。今仍曰沅州。
州連接溪峒,扼塞群蠻,西南一隅,仰此氣息,誠藩籬之要害,而黔、楚之巨防也。盧陽廢縣今州治。舊縣在州城東北。漢無陽縣地。唐為潭陽縣地。宋初,田氏據此,謂之懿州。熙寧中,章慎破平之,置盧陽縣,為沅州治。元因之。明省。《宋史》云:北江蠻彭氏有州二十,南江蠻舒氏有州四,田氏有州五,向氏有州五,自太祖以來受朝命,隸辰州入貢。熙寧五年,章經制荊湖,蠻皆納地,惟田氏有拒命者,進兵破懿州,南江州洞悉平,遂置沅州,以懿州新城為治所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明初創筑。弘治正德中,相繼修葺。周六里有奇,門四。
潭陽廢縣州西七十里。唐先天二年,分龍標縣置潭陽縣,屬沅州。宋初沒于蠻,縣遂廢。熙寧中改置盧陽縣。龍標城,在州西南五十里,漢無陽縣地。梁置龍標縣,屬南陽郡。隋初屬辰州。唐初廢。武德七年復置,仍屬辰州。貞觀八年置巫州于此,后州郡皆治焉。五代時為蠻所廢。
峨山廢縣州西百里。唐貞觀五年,分龍標縣地置夜郎縣,屬巫州。長安四年,置舞州治焉。開元十三年,改為鶴州。二十年,改為業州,又改夜郎為峨山縣。天寶初,曰夜郎郡。乾元初,復為業州。大歷五年,改為獎州,皆治此。五代以后,沒于蠻,為獎州寨。宋熙寧中,亦曰獎州鋪,屬盧陽郡。渭溪廢縣,在州西南百八十里。唐天授二年,分夜郎置渭溪縣,屬沅州。長安四年,改屬業州,后屬獎州。五代以后,為蠻所廢。《志》云:州西二百五十里有廢峨溪城,宋初諸蠻所置也。
舞陽城在州北。漢置無陽縣,屬武陵郡。縣在無水之陽,因名。后漢省。三國吳復置,仍屬武陵郡。晉曰舞陽縣。劉、宋因之。蕭齊曰舞陽,仍屬武陵郡。隋廢。《通典》:巫州,在巫水之陽而名,治龍標。漢無陽縣,蓋以巫為無也。
明山州北二十里。周回二百里,岡巒層疊,環繞州城。又高明山,在州東百三十里,磅礴高峻,為諸山之冠。又保牢山,在州東百里,蠻獠據此,資其牢險。雙髻山,在州西南五十里,二峰并聳,狀如雙髻。其南有板門山,山巖對峙如門也。宋時為向蠻據守處。又疊石山,在州東南二里,山下有灘,名疊石灘。
沅江州西南五里。自貴州番界流入州境,又東經黔陽縣及靖州之會同縣界而入辰溪縣境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