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江縣東南十里。自邵陽縣流入境,又北入長沙府安化縣界,經萬山中,其間群溪環合,灘險鱗錯,昔人所云三百里灘,縣其中道也。今境內黃家諸灘以數十計,皆險急為患。
黃連溪縣北二十里。縣北六十里曰游溪,七十里曰白溪,八十里有株林、鄧家等溪,百里有李溪;縣南三十里有珂溪,九十五里有龍溪;縣東二里有鯉魚溪,十里有青峰溪;縣西十五里有鼎溪,三十里有楊溪、輦溪,六十里有驀溪,八十里有白水溪,皆有灌溉之利。下流悉入于資水。
蘇溪鎮縣北百里。向設巡司,并置公館于此,北達安化縣。《志》云:縣境有隘五:曰黃柔、樟木、石門、鑿鼻、道田;有堡三:曰黎平、花橋、紙錢,皆有官兵戍守。又龍溪鎮,在縣南九十里,當往來孔道,亦置公館于此。五寨,在縣境。《宋志》:新化有惜溪、柘溪、滕溪、深溪、云溪五寨,皆太平興國中所置也。
城步縣府西北百四十里。西至靖州綏寧縣百三十里,北至辰州府溆浦縣二百七十五里,南至廣西全州二百六十里。宋武岡軍及綏寧縣地。熙寧六年,置城步寨于此。明初,為城步巡司。弘治十七年,始析置縣,即故城步巡司為縣治,屬寶慶府。土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十三里有奇。南城《志》云:在縣治南。相傳諸葛武侯曾駐此,亦名諸葛城。一云城在縣南二十里,誤。羅溪山縣東十三里。有十八山相連。又縣東二十里有楠木山,多楠木。縣東三十五里又有巫山,以巫水所出也。又青角山,在縣東百里,峰巒聳秀。生風洞,在縣北四十里,石路九曲,而進中寬平,容數百人。《志》云:縣北有三十六峰,洞壑皆相通。
巫水在縣東。源出巫山,分為三派,東經縣東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資江,西經城南之南江,又西經城西三十里之烏龍江,入靖州會同縣之洪江。真良水,在縣東三十五里,經縣城南與巫水合。《志》云:城南門外有蔣家渡,即巫水南江合流處。又石井水,在縣東五十里石嶺中,引流溉田,下流合于巫水。
連荷山隘在縣境。《志》云:縣當蠻洞隘口,有苗路四:曰風界,曰塔溪沖口,曰大右山,曰連荷山。又有大水洞苗路三:曰舊宅界溪山,曰斜頭山,曰洞頭山。俱有兵民戍守。
附見:
寶慶衛府治西。明初,置衛于長沙府益陽縣。洪武六年,徙于此。城步守御千戶所,在縣治東,明初置。武岡州府西南二百八十里。東南至永州府二百里,南至廣西桂林府四百里,西至靖州三百十里。
春秋時楚黔中地。秦屬長沙郡。漢屬零陵郡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屬邵陵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屬潭州。唐屬邵州。宋初因之。熙寧五年,始升為武岡軍。元曰武岡路。明初升為武岡府,洪武九年降為州,以州治武岡縣省入編戶四十里,領縣一。今仍為武岡州。
州接畛粵嶠,連壤蠻獠;溪山環衛,有括囊之固;形勝雄遠,得控馭之權,亦西南要地矣。
武岡廢縣今州治。漢都梁縣地。晉太康初,祈置武岡縣,屬邵陵郡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省入邵陽縣。唐初,置武攸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曰武岡,屬南梁州,尋屬邵州。宋為武岡軍治。元因之。明初,省。《城邑考》:州有舊壘,明初增筑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門四。都梁城州東五里。漢縣治此。武帝封長沙定王子遂為侯邑。后漢仍屬零陵郡。三國吳屬邵陵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廢入邵陽縣。夫夷城,在州東北百四十里。漢縣,屬零陵郡。武帝封長沙定王子義為侯邑。后漢仍屬零陵郡。三國吳屬邵陵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廢入邵陽縣。武岡山州北五里。《郡國志》:岡接武陵郡界,因名。酈道元曰:武岡縣有左右二岡對峙,間可二里。后漢武陵蠻為漢所伐,來保此岡,因名武岡。一云東漢伐五溪蠻時,與民同保此山,故亦名同保山。唐元和中,黔巫蠻獠寇亂武岡,潭帥柳公綽招降之,勒銘于岡上。《志》云:山有同保巖,容數千人,昔時避兵處。
云山州南三十五里。山有七十一峰,《道書》以為第六十九福地。峰巒巖洞,奇勝不一,自麓至巔,盤回石磴幾二十里。又金城山,在州東南五十里,《道書》以為第六十八福地。寶方山,在州南五里,舊名資勝山,巖洞泉石,皆極勝。又州東南十五里有南山,山半有泉,溉田千頃。又連山,在州南十二里,峰巒連接,其上高平,昔人避兵處。
風門山州西四十里。極高峻,或以為即風陽山也。五代漢乾二年,楚將徐進敗蠻于風陽山,斬首五千級,即此。其相近者曰太源山,岡原平衍,泉流深闊,溉田甚廣。廣福山,在州北三十里,山峰峻拔,石洞深邃。又望鄉山,在州北百四十里,巖高峻,界于辰沅。《志》云:州北百八十里有角尖山,山有二:曰大角尖、小角尖,其狀如角,周圍森聳,路通沅江。
都梁山州西百里。山高聳,泉流環繞,漢以此山名縣。《名勝志》云:山在州東百三十里,似誤。又竹坪,在州西南百八十里,高峻環繞,為州之勝。唐糾山,在州西南百里。《漢志》注:都梁縣有路山,資水所出。《水經注》云:即唐糾山也。今山接綏寧縣界。
資水在州北。自靖州綏寧縣流入界,又東北入邵陽縣界。都梁水,在州西南,源出都梁山,東北流,有夫夷水流合焉,經州北入邵陽縣界,合于資水。《志》云:州城西有黃塘坡,即都梁水所匯也。引流溉田,凡四千余頃。
石羊關州東二十里。又州東百五十里有紫關,在紫陽山上,亦曰紫陽鎮,有巡司戍守。石門鎮,在州南六十里。又州西北有蓼溪鎮,俱有巡司。
硤口鎮州北百四十里,亦曰四硤口,昔時戍守處也。《宋志》:武岡縣有山塘等寨。熙寧六年廢。元四年,置赤水寨。紹興元年,置神仙寨。崇寧二年,置通硤寨。大觀元年,置硤口寨。元以后漸廢。明初,置四硤口巡司于此。《志》云:州境有堡六:曰桐木,曰九溪,曰白倉,曰歇嶺,曰太平,曰安樂,皆有官軍戍守。新寧縣州南九十里。東南至永州府東安縣百六十里,南至廣西全州百五十里。漢都梁縣地。唐邵陽縣地。宋紹興二十五年,析置新寧縣,屬武岡軍。今土城周二里余,編戶六里有奇。新寧舊城在縣東四里金城村。宋紹興中,于水頭江北置新寧縣,即此。明景泰初,遷縣于今治。樟木山縣西南四十里,綿亙八十余里。下多犭民,皆鳥語夷服,風化不通。或作ㄅ木山,誤。又八十里山,在縣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南北延袤幾八十里,山麓南抵全州四十里,北抵縣治亦四十里。石磴峻峭,儼若蜀道。宋隆興十年,全州言,州密邇犭峒,徑途非一,如永州之東安,武岡軍之新寧盆溪及八十里山,皆可徑達,是也。盆溪,或以為即花溪山。金峰山縣東五里。上有大小芙蓉嶺,亦名大小金峰山。嶺側有飛瀑泉,四旁斗,絕頂正平,可容數百人;有石屋戶牖,皆天成。又花溪山,在縣東南七十里,犭獠環居其下,新寨水出焉。九子嶺,在縣東七十里,上有九峰。又有嘯巖,在縣東百四十里,內寬廣。寇亂時,居民避此,險不可攻,寇至望嘯而去,因名。
夫夷水縣南里許。源出廣西全州界,流入境,下流會于都梁水。又新寨水,在縣東南,出花溪山,流經縣南石門洞,合于夫夷水。《志》云:縣西十里有長湖,自都梁山發源匯流于此,東入夫夷水。
楓木嶺關縣東百二十里。舊為戍守處。又靖位鎮,在縣東北九十里,舊屬武岡州,有巡司戍守。《志》云:縣境鄰接蠻犭,時被劫掠。正德六年,調長沙、衡州二千戶所于縣城內,為哨守之備,后皆因之。陽洞寨,在縣西。《志》云武岡有陽洞蠻,與廣西全州延洞蠻接,即其地也。
附見:
守御武岡千戶所在武岡州治東北,隸靖州衛。
◇辰州府東至常德府四百六十里,東南至寶慶府六百里,西至貴州鎮遠府六百六十里,北至永順宣慰司三百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五百里,至京師七千一十里。
《禹貢》荊州之域。本南蠻地,春秋時屬楚。秦屬黔中郡。漢為武陵郡地。后漢因之。三國時,為吳、蜀之郊。晉以后,并屬武陵郡。陳分置沅陵郡治沅陵縣。《陳本紀》:天嘉元年,以武陵都尉所部六縣為沅州,別置通寧郡,以刺史領太守,治都尉城。大建七年,改武州為沅州。按《水經注》:沅水自辰陽又東經沅陵縣北,又東經沅陵縣故治北都尉。府蓋即舊治置。陳初,沅州、通寧郡皆治此。大建中,以武陵為沅州,以沅陵為沅陵郡也。隋廢郡,置辰州。煬帝復為沅陵郡。唐又為辰州景云二年置都督府,開元二十七年罷。天寶初,曰盧溪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宋仍曰辰州亦曰盧溪郡。元為辰州路。明初,改曰辰州府,領州一,縣六。今仍舊。
府控壓群蠻,障蔽潭、朗,重岡復嶺,帶水縈紆,險要固塞之地也。《史記》:秦昭襄二十七年,使司馬錯、張若發隴西兵,因蜀攻楚黔中,拔之。三十年,蜀守若取江南為黔中郡,于是筑城置戍,控扼五溪。后漢初,五溪蠻為亂,劉尚討之,不克。馬援至臨沅擊破諸蠻。建武二十五年,宋均受群蠻降,而后武陵無事。唐景云中,增置都督府于辰州,豈非以咽喉溪洞故耶?宋熙寧中,章經制荊湖,盡拓取群蠻地,而朗、澧之寇患息焉。明初,辰州境內群蠻及川、貴諸蠻相結煽亂,命胡海討平之。數百年來,即有竊發者,亦疥癬矣。夫辰、沅之于荊、湖、川、貴,若犬牙然,綢繆未雨,固其所也。沅陵縣附郭。漢縣,屬武陵郡。高后封長沙王芮子陽為侯邑。后漢仍為沅陵縣。晉以后因之。陳為沅陵郡治。隋為辰州治。唐、宋因之。今編戶五十八里。黔中城府西二十二里。《括地志》:秦黔中郡治此。漢改黔中為武陵郡,移理義陵,今辰州溆浦縣也。后漢移理臨沅,今朗州治也。自隋以涪陵蠻地為黔州,而黔中之名始亂。秦漢之黔中,實在郡境。《城邑考》:辰州故城,宋隆興中水漲城圮。明初因舊址改筑。成化七年,霖雨水浸,城復潰,因復增筑之。弘治以后,相繼修葺。為門六,城周八里有奇。
酉陽城府西北百二十里。漢置酉陽縣,屬武陵郡,以在酉水之陽,因名。后漢因之。晉、宋以后,仍屬武陵郡。隋廢。又黔陽城,在府西北。孫吳置黔陽縣,屬武陵郡。晉、宋因之。蕭梁時廢。《水經注》:酉水北岸有黔陽縣。劉尚城,在府西南百三十五里。相傳后漢建武中,尚征武陵蠻時所筑。今城雖廢,猶足以控扼諸蠻。《郡志》云今辰溪縣東南五里有劉尚城,即此城也。
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。《道書》第二十六洞天也。上有龍湫。又小酉山,在府西北五十里,山下有石穴,相傳中有書千卷,昔人避秦,隱學于此。梁湘東王繹賦云:訪酉陽之逸典。謂此也。一名烏山。茗山,在府北三百三十里,深險阻絕。其南為運茗山,奇峭高峻,山多松柏。
壺頭山府東百三十里。山連武陵、桃源界,沅水經其下。《志》云:以山頭與東海方壺相似,故名。《水經注》:山高百里,廣圓三百里,山下水際紆折千灘,馬援征武陵蠻停軍處也。今詳見前桃源縣。又潄流山,在府東百四十里,以溪流湍激而名。又有明月山,在府東百五十里,下有明月池,兩岸素崖峭立,如披霜雪,松篁池澗,種種幽勝,二山即壺頭之支阜也。三吾山,在府東二里。一名懷德山,三峰鼎峙,萬木陰森,辰水出焉。《一統志》:山在縣東二百四十里。似誤。
南山府南三里隔江。一名客山。周十余里,西枕鴉溪,北瞰大江,縈紆峭拔,拱揖郡治。下有石磯,亦名南巖。巖前有箭潭,深不可測,相傳馬援投矢其中。又怡容山,在府東南一里,峰巒奇秀。縣西南七里又有龍騰山,高聳突出。《志》云:縣西十里有白田頭山,亂峰嵯峨,每雪霽后,山頭積素,望若圖畫。又有洪山,在縣西南三十里,有層巒疊嶂之勝。
七盤嶺府東南四十里。律當道,行者仄足。又白霧洞,在縣東南五十里,崖壁峻險,洞深五里。又府東南九十里有柘溪洞,山勢連空,懸崖壁立,石穴深邃,池水澄瀅。又楠木洞,在府西北二百里,元時叛蠻嘗據此寇掠府境。燕子崖,在府西三里,有石穴如屋,土人貿易于此,下為虎溪。又西二里曰龍爪崖。《志》云:縣西五里有光明山,一名龍門,有丹砂井,夜半光明燭天,山下即龍爪崖也。
沅江府西南三里。自沅州東北流入境,經城下,大小群川皆流匯焉。又東北入常德府桃源縣境。《志》云:沅江經府西百四十里,有雷洄灘,以江流觸石,其聲如雷也。又東流二十里曰清浪灘,灘口又有三門灘、閃電洲。又流經縣東十里曰百曳灘,相傳后漢劉尚征蠻至此,江流峻急,以百夫曳之,不能進。又東十里為高涌灘,又十里為九磯灘,磯凡有九,環峙中流,長可二里。又經府東南四十里曰橫石灘,水底有石梁橫亙,亦名橫石洞。至府東八十里曰北斗灘,怪石凡七,隱立若斗杓也。江濱灘險鱗比,數灘其最著者。余詳見大川沅水。
辰水府城東一里。源出三吾山,西南流至辰溪縣界,入沅江。一名辰溪,即《禹貢》九江之一也。按:《漢志》:辰水出辰陽縣三山谷,南入沅,行七百五十里。又《水經注》:辰水出三山谷,東南流,經辰陽縣北,縣舊治在水之陽,故名。右合沅水。俱與今水不合,蓋傳訛久矣。朗水,在府東南,源出溆浦縣界,合諸山溪之水,流入境,又東北入常德府界。
酉水府西北十里。源出四川酉陽宣撫司界,東流入境,經府西三里入沅水。一名酉溪,亦《禹貢》九江之一也。《志》亦謂之北江。《漢志》注:酉水出充縣酉原山。蓋酉水別流,非即此水也。應劭曰:沅水出酉陽東入湘。《水經》:酉水導源巴郡臨江縣,東經遷陵縣故城北,又東經酉陽故縣南,又東經沅陵縣北,南注沅水。宋泰豫初,酉溪蠻王田都等怨畔,武陵內史蕭嶷遣將破平之,是也。充縣,見前澧州慈利縣。臨江,今四川忠州也。遷陵,亦見四川酉陽宣撫司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