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永州府東至衡州府桂陽州四百里,南至廣西平樂府六百三十里,西南至廣西全州二百五十里,西北至寶慶府三百里,東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,至京師六千八百八十里。《禹貢》荊州之域。春秋及戰國時為楚南境。秦屬長沙郡。漢武帝元鼎六年,析置零陵郡治零陵。后漢因之始治泉陵。晉仍曰零陵郡。劉宋為零陵國。齊復舊。梁、陳因之。隋改置永州初置總管府,尋廢。大業初,復曰零陵郡。唐復置永州貞觀十七年,并入道州。上元二年,復析置。天寶初,亦曰零陵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宋因之亦曰零陵郡。元曰永州路。明初,改為府,領州一、縣六。今仍曰永州府。府列嶂擁其后,重江繞其前,聯粵西之形勝,壯荊土之屏藩,亦形要處也。黃巢亂嶺南,高駢謂宜守永州之險。潘美之平南漢也,由道州進克富州富州,今廣西富川縣。明初,楊克永州,乃南攻靜江今廣西桂林府。魏氏曰:零陵雄郡,為粵西門戶。允矣。
零陵縣附郭。漢置泉陵縣,屬零陵郡。武帝元朔四年,封長沙定王子賢為侯邑。元始五年,泉陵侯劉慶上書,請安漢公行天子事,即賢后也。后漢為零陵郡治。晉以后因之。隋改縣曰零陵,為永州治。唐、宋因之。今編戶二十八里。
泉陵城府北二里。漢縣治此。隋改曰零陵縣,移今治。《城邑考》:郡城,宋咸淳中創筑。明洪武六年,因舊城更拓之,東依列嶂,西臨瀟水,為門七,周九里有奇。應陽城府西北百里。晉惠帝分祁陽縣地置應陽縣。宋以后因之。隋省入零陵縣。王隱曰:應陽本泉陵之北部,東五里有鼻墟,即舜封象處矣。《水經注》:應陽縣即應水為名。應水東南經有鼻墟南,又東南注湘水。呂蒙城,在府北三里。后漢末,呂蒙收瀟湘,零陵太守郝普為蜀城守,不下,蒙筑城攻之,即此。
福田山府東北五十里。崖壁峭絕,中有孤峰聳峙。宋置福田寨于此。熙寧六年廢。又石角山,在府東北五里,亦奇峭。《志》云:郡治西有高山,山特峻聳。又城西二里瀟江滸有西山,其東北隅曰石城山。崳山,在府南二十里。以高秀逾眾山而名。又陰和山,在府東南八十里,接道州界。又府東百里有杉木嶺,亦接道州界,上多杉樹,隱蔽天日,因名。馬鞍嶺府東三十里。嶺路險峻,通寧遠縣界,犭洞聯絡,盜賊出沒之所也。又石門嶺,在府東八十里,上有雙石門,崛起如城壁,復有石如樓閣,羚羊往來其間。或曰即白芒嶺也。又鴉髻嶺,在府東南五十里,雙頂聳峙如鴉髻然,下臨深谷,路通道州。又黃蘗嶺,在府東南百二十里,連亙道州,有蘗洞。鳴水嶺,在府南百十里,瀑布飛泉,聲聞數里,接全、道二州界。《志》云:府西二百里有分水嶺,即湘、漓二水分流處。
澹山巖府南二十五里。巖有二門,壁立萬仞,東南角有石竅,仰望洞然。相去三里曰暗巖,秉炬而入,中廣袤,可容萬人。龍洞,在府西北六十里,唐末,里人唐世居此,團聚鄉兵,保固里閭處也。又西北百里有承平洞,林嶺深邃,相傳中有野人。湘江府西南十里。自廣西興安縣流入府界,東北流至湘口,瀟水會焉。內有古墻、巴州、冷水、七里等灘,亦謂之西江。明初,楊圍永州,造浮橋于西江,是也。瀟水在府西。源出寧遠縣九疑山,流至道州東北三江口,與江華縣之沱水、寧遠縣之舜源水合,又西北流至府城外,又北流至湘口,會于湘江。永水,在府南九十里,源出府西南百里之永山,東北流入湘江,州以此名。又賢水,在府南二十里,源出澹山巖,亦流入于湘水。
愚溪府西一里。源出府南百五里之鴉山,北流經此,東入瀟水。本名冉溪,唐柳宗元改今名。今有愚溪河泊所。又府東七十里有黃溪,府北九十里有高溪,柳宗元所謂永之勝也。
石馬潭府北十五里湘水中。又鈷潭,在西山西麓,冉溪所匯也。潭之西為小丘,小丘之西為小石潭,皆以宗元得名。袁家渴,在瀟江滸朝陽巖東南。宗元云:楚越之間,方言謂水之反流者為渴。渴之西南為石渠,渠之西北曰石澗云。垂幔灘在府西南。綿亙百里,枕湘江之岸,峭壁倚空,遙望如帷幔之狀。又石牌灘,在府北四十里,石皆片斷,連綴如牌筏然。又煙塘,在府東北百余里,皆湘江所經也。《志》云:府東十里有蒲州,枕瀟水旁。
湘口關府北十里,瀟、湘二水合流處也。今為湘口驛。《會典》有湘口水驛。又大橋關,在府北六十里。府西北又有黑石關,俱永州衛官兵戍守。東鄉壘,在府西南。明初,楊圍永州,元廣西兵來援,駐東鄉,倚湘水列營,擊敗之,即此。
雷石鎮府南六十里,當道州之瀧水口。唐置鎮于此。或曰今府南有龍虎關,為戍守要地,即雷石鎮矣。又順化鎮,在府東六十里,五代時置鎮,宋改為順化驛,今廢。又杉木鎮置于杉木嶺,鳴水鎮置于鳴水嶺,皆五代時置。高溪市,在府北七十里,向有巡司戍守。隆慶四年,改黃陽堡巡司。其相近者曰方瀲驛。皆濱湘江。
馳道府東八十里。闊五丈余,類今之河道。《史記》秦始皇命天下修馳道,以備游幸。此其舊跡也。又府東八十里有朱砂坑,為歷代采砂之處,今絕。祁陽縣府北百里。東至衡州府常寧縣百二十里。漢泉陵縣地。三國吳置祁陽縣,屬零陵郡。晉因之。宋泰始初,改屬湘東郡,五年復舊。齊、梁因之。隋并入零陵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。貞觀初省。四年,仍置祁陽縣,屬永州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十三里。
祁陽舊城縣東北九十里。劉句曰:吳初置縣于此。隋廢。唐移于八臺。又永昌廢縣,在縣西八十里,三國吳析泉陵縣置,屬零陵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省入零陵縣。祁山縣北十五里。山高峻,遠望如城壁,縣因以名。其北五里為金華山,高數千仞,為祁山華蓋。又北有東江石山,層巖疊嶂,稱為奇勝。烏符山,在縣北六十里,縣之望山也。元成宗時,湖南盜詹一仔作亂,左丞劉國杰討破之,降其余眾,相要地為三屯,衡曰清化,永曰烏符,武岡曰白蒼,選眾耕屯,使賊不得為巢穴,境內寧息,即此烏符山也。
四望山縣西南百二十里,高可望衡、邵、永、道四郡。元成宗時,盜詹一仔嘯聚四望山,久不能平,尋為劉國杰所破,即此。排城山,在縣西北七里,巖壁如城。又半天羅山,在縣西北二十里,下有羅口,路甚險要。縣西北九十里有石燕山,劉句云:石燕岡出石燕充貢,在祁陽縣西北百二十里。即此山也。
白鶴山縣東北三十里。一名白鶴嶺。舊《經》云:山南接九疑,北連衡岳,數峰卓峙,巖壑幽深,郡境名山也。又萬羅山,在縣東七里,以萬山羅列而名。又長流山,在縣南十里。其相接者為花山、白竹、雙童諸山,皆高聳環峙。縣東南三十里又有三臺山,三山連屬。
熊羆嶺縣北三十里。巖壑深邃,相傳熊羆所居,一名黃羆嶺。又云頭嶺,在縣東五十里,以上凌云漢而名。棲真巖,在縣北三十里,上容千人,內一竅通明出泉,可灌田。又翠巖,在縣東二里,宋岳武穆嘗提兵經此。縣西十五里又有鐵板巖,前有鐵門,深二三里,后有洞水,常不竭。
湘水縣東二十里。自零陵北流入界,經縣南洛溪,合眾流注之。又東北入衡州府常寧縣境,江濱多灘磧,其最著者為縣東二十二里之三門灘。祁水,在縣治北。源出寶慶府邵陽縣界,地名余溪。東北流九十里經此,又東入湘水,一名小東江。又白水,在縣東六十里,出縣東南二百里白水山下,流入湘水。
浯溪縣南五里。山溪諸水匯流于此,稱為奇勝,流入湘江。唐元結自道州歸,愛其山川,遂家于此。今浯溪摩崖碑,結所撰《中興頌》也。又三江,在縣東七十里,西入湘水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有白河江,又有清江,流合白河江,同注湘水。
白水市縣東六十里。又東四十里為歸陽市,下臨歸陽渡,歸陽驛亦置于此。又江湘市,在縣北六十里。又北四十里為永隆太平市。已上俱有巡司戍守。三吾驛,在縣東十五里。縣東百里為歸陽驛。《會典》:縣有排山驛,嘉靖十七年,以道州之瀟南驛移改于此。又大營廢驛,在縣北五十里,岳武穆嘗駐兵于此。今為大營鋪。《志》云:縣北二十里有樂山鎮,宋置寨于此。熙寧六年,廢為鎮。又雷壇,在縣西七里,其地山巖高數十丈,可容百余人。洞南有石門,又南數十步,石巖通竅,泉涌其下,昔嘗建道觀于此,因名。
東安縣府西九十里。西南至廣西全州百三十里,西北至寶慶府新寧縣百六十里。本零陵縣之東安驛。五代時,馬氏置東安場。宋雍熙初,升為縣,屬永州。今城周不及二里,編戶八里。高山縣西一里。上有幽巖深邃。又西四里為赤石山。八十四度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。山勢重復,流水縈紆,經此山者,凡八十四渡。
諸葛嶺縣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先主牧荊州,遣武侯督長沙、桂陽、零陵三郡賦,曾屯駐于此,因名。又石坑嶺,在縣東北八十里,驛路所經,坑坎崎嶇。又獅子嶺,在縣東五十里,亦驛路所經也。豹虎巖,在縣北四十里,深險可避兵。又九龍巖,在縣北百里,山形陡起,奇石錯立。又縣西十里有赤壁巖。
湘江縣東南五十里。自廣西全州流入界,中多灘險,又東北入零陵縣境。盧洪江,在縣東北一里。源出九龍巖西,東南流,出江口入湘。清溪在縣南。源出縣西二十里之舜嶺,經縣西北,又繞流至縣南,東流四十里入湘水,即永湘口也。又縣東北有水,亦流入清溪,俗謂之清溪江。《志》云:縣北七十里有南江,百七十里有龍合江,東北八十里有西江,俱注盧洪江,入湘水。又縣東二十里有白牙江,又東二十里有石期江,西北又有夏豐江,下流俱入湘水。定田泉,在縣西二十五里,源有五竅,溉田甚眾,因名。
盧洪市縣東南百里。有巡司及結陂市巡司,今俱革。又有石期驛,在縣東南四十里。
附見:
永州衛在府治西。洪武初建,領千戶等所。又守鎮東安百戶所,在東安縣治西,洪武二十九年建,隸永州衛。今亦置永州衛。
道州府南一百五十里。東南至廣東連州五百五十五里,西南至廣西平樂府三百五十里,南至廣西賀縣二百五十里。
唐虞時有庳國地舜封象于此。春秋屬楚。秦屬長沙郡。漢初屬長沙國,后屬零陵郡。后漢因之。晉末,分零陵置營陽郡《晉志》曰:吳置營陽郡,后省,穆帝時又置。宋、齊因之。梁曰永陽郡,兼置營州。隋廢郡,并營州入永州。唐武德四年,仍置營州。五年,改為南營州。貞觀八年,又改曰道州。天寶初,亦曰江華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宋仍曰道州亦曰江華郡。元曰道州路。明初曰道州府。洪武九年,改為州,屬永州府,以州治營道縣省入編戶三十五里,領縣三。今仍舊。州接五嶺之雄,挹九疑之秀,南控百越,北湊三湘,從道州而風馳于富川、臨賀之郊,則兩粵之藩籬盡決矣。營浦廢縣今州治。漢置營浦縣,屬零陵郡。晉末,為營陽郡治。宋、齊因之。梁改置永陽郡。隋廢郡,并縣入永陽,因移永陽縣來治。唐初,復置營州,改縣為營道。天寶初,又改為弘道縣。宋復為營道縣。明初廢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宋淳熙中筑,元廢,明初改筑于瀟江北,弘治五年增修。周五里有奇,門五。
營道山州西北五十里。本名營陽山。唐初曰洪道,又改曰弘道。宋改為營道山。俗名龍山,以形若盤龍也。又營山,在州西四十五里,營水出焉。宜山,在州北五十里,高峻盤紆。又北三十里曰上γ山,接永州界,山下水流洄γ,因名。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瀟山,俯臨大道,山下出泉,引流溉田。又壘山,在州西北五十里,亦接永州界,舊名永山。唐天寶初,改今名。州西北六十里又有白雞山,山險阻,不可登。
蔣居山州南四十里,地名四眼橋。山勢險阻,一名大尖嶺,聯絡九疑、蒼梧,至為深僻,苗蠻據為險阻,居民歲被其害。正德中,設滴水、靖邊、周堂、中營四營于山上,以守要害。《志》曰:州東北里許有斌山,石峰聳秀,崖奇特,為州之勝。華巖,在州西十里有兩巖對峙,一明一晦。又州西四十里,有穿巖,形如圓廩,中可容數萬斛,東西兩門通道,儼若城門。又有進賢巖,在州北三十里,石洞幽邃,泉自中出,沿磴而上,如樓閣然。
盤容洞在州南。五代周廣順三年,湖南道州盤容洞蠻酋盤崇聚眾,自稱盤容州都統,屢寇郴、道州。或曰洞即蔣居山深阻處。營水在城西。源出營山,繞流六十里,與江華縣之沱水合,經州城東北與寧遠縣之舜源水及瀟水會,所謂三江口也。至零陵入湘水。瀟水,舊在州城北,自寧遠縣北流至此,與沱水會。又有泡水,在縣西南八十里,東北流五十里與沱水合。《志》云:州西北七十里有下γ水,出上γ山,西流十里合上γ水,下流亦入于沱水。
濂溪在州西五十里營樂鄉。有山曰安定,溪出山西石竇中。周茂叔先生所居也。溪水東流亦合沱水,至州東北宜陽鄉,宜水出焉。上源諸水并會于此,謂之瀧灘。水流石中,湍急曰瀧也。自瀧灘至庳亭,謂之入瀧。至零陵界之瀧白灘,謂之出瀧。雷石鎮當其口,瀧名凡二十余。昔時春夏水氵,漕運者多病之。宋嘉定中,太守林致祥命工沿瀧鑿山開道,澗水所限處,則為橋以濟,自庳亭達永之雷石,遂為水陸通途云。又龍遙水,在州西北四十里,亦南流合于宜水。左溪,在城東下津門外。又右溪,在城西營川門外。俱入于營水。二溪皆以元結名。
鼻亭州北七十里。舊有象祠。唐元和中,刺史薛伯高毀之。宋《類苑》云:道州、永州之間,有地名鼻亭,窮崖絕徼,非人跡可歷,去兩川各二百余里,舜封象于有庳。蓋此地云。
鎮南營在州南蔣居山下。嘉靖初建。又州西北有白雞營,在白雞山下。州西又有營樂營,在營樂鄉,俱有官軍戍守。濟川橋,在州南門外,南北跨絕,凡千五百余尺。宋嘉定中,為方舟三十有四,櫛比連鎖,橫渡江面。后廢。明初,復造浮梁,以濟往來,亦謂之大浮橋。又州北六十里有麻灘驛。寧遠縣州東七十里。東至桂陽州藍山縣百十里。漢營道縣地,屬零陵郡。晉末屬營陽郡。自宋以后皆因之。長壽二年,改曰武盛縣。神龍初,復曰唐興。天寶初,改曰延唐。五代梁初,馬氏改為延昌縣。唐同光初,復曰延唐。晉天福七年,改曰延喜縣。宋仍屬道州。乾德三年,改為寧遠縣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六十二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