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華城在縣東南?!锻ǖ洹罚嚎h有重華城,亦謂之虞舜古城。梁因置重華縣,屬藥山郡。隋廢。劉公城,《志》云:在縣西三里。漢昭烈嘗徇武陵、長沙、零陵、桂陽四郡,立城于此。元置齊湖巡司。明初廢。又縣東南六十里有故關州,俗傳關羽屯兵處。赤山縣東北五十里洞庭湖邊。唐天寶中,改名曰蠡山,以下有范蠡湖。亦曰赤山嶺。沅江縣西南里許?!吨尽吩疲恒渌峙桑嫘袛凳铮睍λ?,入洞庭湖。鼎水,即澧江也,西北自澧州安鄉縣流入界。又南為資水,自長沙府益陽縣東北流入界。俱注于洞庭湖。又有赤江,在縣東一里,即沅江諸水下流也。兩旁岸赤,因名?!吨尽吩疲嚎h城東有沅江湖河泊所。
洞庭湖在縣東北?!吨尽吩疲嚎h南一里有石溪湖,縣西三十里有龍池湖,西北四十里有天心湖,縣東二十里又有鶴湖,皆流匯于洞庭。龍硤港,在縣南三十里,與益陽縣接界,亦流通洞庭湖。
白沙渡縣北三十里,道出華容縣。又有明山、沅江二哨,在縣境內??h濱湖設此,以防盜賊之侵軼,與龍陽縣之洪沾口稱為三哨云。橫龍橋縣西十八里。或以為橫橋也。隋開皇九年平陳,故湘州刺史岳陽王叔慎復據州舉兵,武州刺史鄔居業將兵助之。隋將薛胄平叔慎,行軍總管劉仁恩擊居業于橫橋,擒之。即此處。
附見:
常德衛府治西北。洪武初建,轄左、右、中千戶所。今亦置常德衛。
◇衡州府東至江西吉安府八百七十里,東北至江西袁州府七百五十里,南至廣東連州六百五十里,西南至永州府三百五十里,西至寶慶府二百五十里,北至長沙府四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三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二百十五里,至京師六千六百六十里。
《禹貢》荊州之域。春秋以來屬楚。秦屬長沙郡。漢初屬長沙國,又分屬桂陽郡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太平二年,分長沙為衡陽、湘東二郡。晉因之。劉宋為衡陽國及湘東郡。齊仍改衡陽為郡。晉衡陽郡治湘南,湘東郡治酃。宋衡陽郡治湘西,湘東郡治陽。齊因之?!端涀ⅰ吩唬簠窍鏂|郡本治湘水之東,后乃徙治酃也。梁、陳因之。隋平陳,改置衡州。《隋志》:梁置衡州于含荶,又置東衡州于始興。隋平陳,始以衡陽置衡州,而改含荶為荶州,始興為廣州。蓋梁時東西衡州皆不在今郡境也。大業初,復改州為衡山郡。唐仍曰衡州。天寶初,亦曰衡山郡。乾元初,復故后嘗置湖南觀察使于此。五代時,屬楚,后屬湖南。宋仍曰衡州亦曰衡陽郡。元為衡州路,置湖南宣慰司,尋罷。明洪武二年,改為衡州府,領州一、縣八。今仍舊。
府襟帶荊、湖,控引交、廣,衡山蟠其后,瀟湘繞其前,湖右奧區也。且自嶺而北,取道湖南者,必以衡州為沖要。由宜春而取道粵西,衡州又其要膂也。南服有事,綢繆可不蚤歟?
衡陽縣附郭。漢承陽、酃二縣地,屬長沙國。三國吳析二縣地,置臨縣,屬衡陽郡。晉屬湘東郡。宋、齊因之,為湘東郡治。隋廢郡,改縣曰衡陽,為衡州治。唐初,復曰臨縣。開元二十年,又改為衡陽縣。今編戶五十一里。
酃縣城府東十二里。漢酃縣故城也。三國吳太平二年,分長沙東部都尉置湘東郡,治酃縣。晉初因之。太元二十年,省入臨?!冻且乜肌罚嚎づf無城,五代周顯德中,嘗編竹為柵。宋咸平紹興間,版筑未就,毀于兵燹。元景定中,又嘗營筑。明初,因舊址增修,三面以江為塹,西北一帶則鑿濠為固。宣德、正德以后,屢經修筑。為門七,周七里有奇。承陽城府西百七十里。漢縣。后漢曰陽,屬零陵郡。三國吳改屬衡陽郡。晉因之。太元中省,其故城亦曰城。梁末,王琳自廣州援江陵,由小桂至城,是也。小桂,見廣東連州。鐘武城,在府西八十里。漢置縣,屬零陵郡。后漢永建三年,改為重安縣。初平中,賊區星嘗據此,孫堅為長沙太守,討平之。三國吳屬衡陽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省入衡陽縣。唐初,蕭銑復置重安縣。武德四年,縣屬衡州。七年省。又新城廢縣,在府東百二十里,陳析臨縣置。隋省入衡陽縣。唐初復置新城縣,屬衡州。武德七年廢。《志》云:府西百四十里有黃楊廢縣?;蛞詾槭捔簳r所置,未詳。
清泉山府東四十里。山有清泉,灌田數千頃。又界浦山,在府東二百里,以在耒陽縣界,上接浦口,故名。大云山,在府西八十里,跨衡陽、祁陽二縣界,云霧嘗蒙其上。又雨母山,在縣西二十里,一名云阜山,鼓江水出焉,流會水。又石鼓山,在府東北三里,據湘之會,巖洞甚勝。舊《經》云:石鼓鳴則有兵革。
岣嶁峰府北五十二里。衡山主峰也。故衡山亦兼岣嶁之名?!断嫠洝罚汉馍侥嫌嗅笉夥?,東西七十里,南北三十里,高千五百丈,相傳禹得金簡玉書于此。《道書》所謂岣嶁洞天也。其北麓去衡山縣亦五十里。回雁峰,在府城南。相傳雁至衡陽不過,遇春而回?;蛟环鍎萑缪阒匾病D显乐T峰,回雁為首。傍有華靈峰,俗傳華陀嘗隱此?!吨尽吩疲浩呤逶诤怅柧硟日叻财撸会笉?、回雁、碧云、華靈、白石、仙上、九嶺。是也。
分水岡府北百十三里。與長沙府湘鄉縣分水處。又府東有黃巢嶺。崇禎十一年,臨武藍山群賊攻衡陽,自焦源河聯舟蔽江,踞黃巢嶺,官軍擊破之,又追敗之于白臘橋。焦源,見常寧縣。白臘橋,在府南三里。
湘水在城東。自永州府祁陽縣流入府境,經常寧縣西北,又東流至府城南,折而東北,會于水,又北流經衡山縣界,達于長沙府湘潭縣境。詳見大川湘水。水在城北。源出寶慶府東界耶姜山,東北流入境,會清揚水,又東流經府城北,會于湘水?!逗庵葜尽罚簠橇⑴R縣,以俯臨水,其氣如而名。水東注于湘,謂之口。,亦作承,《志》云:府西南七十里有白塘河水,西北百十里有演陂橋水,俱流會水。又有柿江水、清揚水及潭邪水,俱出雨母山,東流入。又有梁江水,出寶慶府邵陽縣界,北流三百里,會水。
耒水在府城東北。源出郴州桂陽縣之耒山,西北流經耒陽縣流入界,注于湘水,謂之耒口。《志》云:縣西三十里有梅浦水,南流會耒水入湘水。又上潢水,在府北,源出岣嶁峰,屈曲流六十里。又有下潢水,在府北。俱流入水。又有斜陂水,源出府東三十里石窟山,北流百二十里,會湘水。
酃湖城東二十里。湖水周三里,深八尺,湛然綠色,取水釀酒,極甘美。晉武帝平吳,薦酃酒于太廟。《吳都賦》:飛輕觴而酌酃酒。是也。又宋文帝以酃酒餉魏太武于瓜步,蓋皆此水所釀云。又東湖,在府西六十五里,亦東通水??图奶?,在府西百里。《湘中記》:塘周三十里,亦謂之略塘,水流合焉。
松柏市府南百二十里,有巡司。又江東鎮,在府南湘江東岸,亦設巡司戍守。臨驛,在府城北。又府北六十里有七里驛,府東南六十里有新塘驛。
衡山縣府東北百五十里。東北至長沙府湘潭縣百五十里,東南至長沙府攸縣百五十里。漢湘南縣地,屬長沙國。三國吳析置衡陽縣,屬衡陽郡。晉惠帝改曰衡山,仍屬衡陽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為衡陽郡治。陳為衡陽國治。隋改屬潭州。唐初因之。神龍中,改屬衡州。五代晉天福五年,復屬潭州,尋還屬衡州。宋淳化四年,又改隸潭州。元仍屬衡州路。今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二十一里。
衡山舊城在縣西?!吨尽吩疲核宕髽I六年,徙縣治白馬峰下。唐神龍中,還舊治。后又以水患徙治白茅鎮。五代周廣順初,湖南亂,馬希崇篡立,為武安留后,幽其兄希萼于衡山。既而衡山指揮使廖偃等共立希萼為衡山王,以縣為行府,斷湘江為柵,尋入于南唐,即今縣也。湘西城,在縣北。三國吳置縣,屬衡陽郡。晉因之。宋為衡陽郡治。齊以后因之。隋省入衡山縣。衡山縣西北三十里。山周八百里,有七十二峰,其祝融、芙蓉、紫蓋、石、天柱等峰為最著,皆在縣境,其余參差羅列,得名者以數十計。蓋縣去衡山最近也。詳見名山衡岳。
楊山縣東南四十里。自衡岳分脈,臨茶陵江,前有潭,極深,水上嘗有云氣。又靈山,在縣南七十里,山多楠木,有茶溪、安仁二河,環繞其前。開云嶺,在縣城西北。道經衡岳者,路必出此。又弛馬嶺,在縣西北十里,道出湘鄉。山多苦竹,林深泥濘,馬力多弛,故名。又朱陵洞,在縣北四十余里,《道書》以為第三洞天也。有泉懸流,一名水簾洞。
湘江縣東三里。自衡陽縣北流經此而入湘潭縣界。又龍隱江,在縣西二十五里,會衡山諸溪澗水,流合湘江。
茶陵江縣東四十五里,即洣水也。自酃縣流入長沙府茶陵州界,又西北經攸縣界而入攸水,又西至縣境,流入湘江,謂之茶陵江口?!吨尽吩疲翰枇杲瓥|有赤石、楓樹、楊林、獅子、橫道等灘,凡數十處。又江口有支港,曰苦竹港。陰山港,在縣東百里,與攸縣接界。其下流入于攸水。舊《志》云:縣東南有義塘江,亦西流注于湘江。又西溪,在縣西二里,東入湘水,或謂之鯫溪。唐中和初,鯫溪人周岳聚眾據衡州,即此。
岳津鎮在縣城南。臨湘江,有巡司戍守?!吨尽吩疲嚎h境有雷家埠、草市諸處,皆險要,舊俱設巡司。黃華驛,在縣東五十五里。又縣西南四十五里有霞流驛。《湘州記》:縣西北百二十里有銅柱,相傳吳蜀于此分界。又縣西有黃銀場,宋置,元廢。
耒陽縣府東南百三十五里。東南至郴州永興縣九十里。秦置耒陽縣,屬長沙郡。漢屬桂陽郡,以縣在耒水之陽也。后漢因之。先主以龐統守耒陽令,即此。晉仍屬桂陽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改屬湘東郡。隋屬衡州,改縣曰陰。唐復曰耒陽縣,仍屬衡州。宋因之。元至元十九年,升為耒陽州,屬桂陽路。明洪武二年,復為耒陽縣,改今屬。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三十八里。
耒陽廢城縣東四十五里?!吨尽吩疲宏愐瓶h治山口,隋因之,改曰陰。唐武德中,復還舊治。又縣東有桂陽城,相傳后漢建武中,曾移郡治此。一云城在今縣治西。又縣北八十里有金州城,南北朝時僑置城也。
馬阜山縣北二里。高大盤踞,亙二十余里。又縣東四十里有虎踞山,岡巒秀麗,如屏障然?!吨尽吩疲嚎h東北四十里有相公山,相傳諸葛武侯曾駐兵于此,因名。侯計山縣東七十五里。相傳諸葛武侯憩此計兵,一名侯憩山,盤亙深遠,有七十二峰。又山,在縣東南四十三里,山形獨秀,不與眾山相接。俗傳昔有白翔此,因名。陳移縣治于其下。又侯曇山,在府東南八十里。一名侯堂山,跨安仁縣界。城岡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,岡巒秀拔,上有二峰相峙,又有清溪水環其北麓。
耒水在縣東十里。自郴州府境流入,經縣北,又西北入衡陽縣界。又有肥水,出侯計山,亦名溪水,下流合于耒水?!吨尽吩疲嚎h東四十里有潯江水,自安仁縣界流入,亦流合于耒水。
羅渡鎮縣西南五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又縣境有朱紫堡,《會典》:舊有耒江驛,今革。
常寧縣府西南百二十里。西至永州府祁陽縣百二十里,南至桂陽州百五十里。漢耒陽縣地。三國吳析置新寧縣,屬湘東郡。晉及宋、齊皆因之。梁改曰常寧。陳復舊。隋屬衡州。唐初因之。天寶初,改曰常寧縣,仍屬衡州。宋仍舊。元至元十九年,升為州,屬桂陽路。明初,復降為縣,改今屬。城周不及四里,編戶七里。
常寧舊城縣西北三里。劉句曰:唐初縣治三洞。神龍二年,移治麻洲。開元九年,又移治宜江,疑即此城也。元末又移今治。新平城,在縣南。三國吳析耒陽縣置新平縣,屬湘東郡。晉因之。劉宋省入新寧縣。英頭山縣南十里。山峰尖銳,因名。又四州山,在縣南六十里,疊嶠連云,望見四州,因名。又塔山,在縣東南,山腰有白石七級,高七十余丈,宜水出焉。插花峰,在縣東三十五里,有八峰列戟,如簪花之狀。又古城峰,在縣南八里,上有古寨。湘水在縣西北。自祁陽縣流入境,東北流入衡陽縣界,縣境諸水皆流會焉。舂陵水,在縣東,源出道州之舂陵山,東流經藍山縣界,又東北流經桂陽州北,又北至縣界,流注于湘水。焦源江縣東北六十里。源出藍山縣,北流入境,又東北會于湘水。又清溪江,在縣東五十里,流合焦源江入湘。宜水,在縣東,源出塔山,亦曰宜溪,經縣東三十里,亦曰宜江。又東有樟水流合焉,俱北注湘水。又有吳水,在縣南,自永州府流入縣境。又潭水,在縣東,自桂陽州流入縣界。俱會宜水入湘?!吨尽吩疲嚎h北有玄石水,亦流會宜水。東江在縣城東。源出縣南六十里天窗巖,北流入湘。《志》云:縣南六十里有白水江,五十五里有竹頭江,三十里有大勝江、沙江,二十里有泉江。又縣東十里有浯江,二十里有青藍江,三十里有鎖石江及土陂江。又東南有黃沙江。下流俱合湘水。湄水湖,在縣南五十里。又縣東三十里有小湖、筵湖,四十里有琉璃、石頭等湖,六十里有上蓬湖,俱引流入湘。柏坊驛縣北三十里。下有柏坊渡。又河洲驛,在縣西三十里。又《志》云:縣境有黃茅、杉樹二堡。
安仁縣府東二百里。東至長沙府茶陵州七十里,南至郴州永興縣百八十里。唐衡山縣之安仁鎮,屬潭州。五代唐清泰二年,馬氏升為安仁場,屬衡州。宋乾德二年,升為縣。咸平五年,析衡陽、衡山二縣地益之,移治永安鎮,仍屬衡州。今城周三里,編戶二十八里。
熊耳山縣東南七十里。山高峻,狀如熊耳。有遠天湖,可容萬家。稍西有李朝洞,延袤數十里。又有大湖山,亦在縣南七十里。楊梅峰,在縣西北十里。壁立數仞,絕頂有井。五代時,馬殷將歐陽于此立寨屯兵,以備南漢。宋沈通父子亦保鄣于此。元末,鄉人壘石為門,中為屋室,相率保此避寇。正德十二年,苗賊犯境,鄉民亦多奔避于此得免。小江水在縣南。源出郴州北境,流經縣界,又北至衡山縣,合洣水入湘江。又永樂水,亦自郴州流入境,經縣城南,北流入衡山縣界,合義塘江,亦合洣水入湘。又浦陽江,在縣東南七十里,源出郴州興寧縣,北流至黃沙田,合永樂江。又排山江,在縣南五里,源出茶陵州,西流合永樂江。又油陂江,在縣西南三十里,其相近者又有宜陽江,俱流合于永樂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