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凰湖縣東五里。又縣西北五里有金華湖,東南十里有大星湖。又東湖,在縣東南七十里,其相接者曰大汾湖,又東南五里曰茶湖,皆資江支流及諸山溪水所匯也。龍回灘,在縣西南十五里,資江所經。又縣西二里有雞子洲,西五里有青龍洲,六里有白槎洲,縣東四里又有袁家洲,東八里有楊家、孟家等洲,皆近資江濱。竹頭市在縣東南。五代漢末,楚馬希萼爭潭州,馬希廣遣將張暉屯益陽,希萼遣兵攻之,暉懼,自竹頭市遁歸長沙,益陽遂沒于希萼。平津亭,在縣西北。五代周顯德中,湖南叛將張文表自衡州取潭州,將取朗陵,軍于平津,周保權將楊師破之于平津,遂執(zhí)之,是也。湘鄉(xiāng)縣府西南二百二十里。南至衡州府二百十五里,西南至寶慶府新化縣二百三十里。漢湘南、連道二縣地。哀帝封長沙王子昌為湘鄉(xiāng)侯,邑于此。后漢置湘鄉(xiāng)縣,屬零陵郡。三國吳改屬衡陽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省入衡山縣。唐初,蕭銑復置。武德四年,平銑,縣仍屬潭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七十一里。
連道城縣西百六十里。漢縣,屬長沙國。后漢屬長沙郡,或曰故城,亦謂之龍城。唐初,嘗移湘鄉(xiāng)縣治龍城,即此。尋還舊治。
韶山縣南四十里。西有三峰,其山綿亙百余里。湘潭、湘鄉(xiāng)、寧鄉(xiāng)諸山皆其麓也。《方輿記》云:縣北五十里有懸鐘石,屹峙云表,與韶山相接。其北一峰曰黃竹岐,連亙數百里,下有鯉魚峰。龍山,在縣西南百八十里,接寶慶府邵陽縣界,漣水出其下。其并峙者曰珍璉山,漣水別源出于此,山接新化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南九十里有黃巢山,相傳黃巢嘗駐兵躍馬于此。東臺山縣東十里。一名鳳凰山。南連華蓋,下瞰漣水,上有平石若臺。其相近有安撫嶺,有大坪,廣數里。又梅龍山,在縣東百里,西南有梅布水,又與縣西龍山相望,因名。有梅龍崖,水如噴雪。望岳峰,在縣東九十里,登其巔,望見南岳祝融峰。又石柱峰,在縣南十里,巨石聳峙,如擎天然。其南又有白石峰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十里有金紫峰,孤峰特出,眾山環(huán)翠,日出金紫爛然,與白石峰相對。又范鐸峰,在縣南十五里,三峰聳秀,眾山環(huán)列,相傳五代時,范鐸隱此,因名。又四角峰,在縣西百二十里,以四隅高聳而名。《志》云:縣東十五里有司徒嶺。
漣水縣東南四十里。水有二源,一出龍山,一出珍漣山,合流九十里,有側水流會焉,繞縣南三十里破石岡下,轉至縣南,匯而為潭,又東過石潭百余里,入于湘江。湄水縣西五十里。源出安化縣東境龍安山,奔流數里,有石巖當路,水入巖中,伏流六七里,分為三派流出,東入漣水。又豐溪水,在縣南二里,源出衡岳,流至縣南二十五里之芭蕉嶺,合眾小溪水,西北流入漣水。又鴨橋水,在縣南四十里,源出韶山,合沙頭水至田,與青陂水同流入漣。《志》云:青陂水,在縣東十五里,源出縣東南二十里之靈羊山,合云田水南流入漣。又堯唐水,亦出韶山東麓,眾小澗合而為溪,南流,復東折入漣。側水,在縣西南七十里,出邵陽縣界,流經縣西定勝市入漣。
武障市縣東五十七里,有巡司戍守。迪田鎮(zhèn),在縣北。五代漢乾三年,楚馬希萼侵潭州,遣群蠻攻迪田,破之,殺鎮(zhèn)將張延嗣,即此。
定勝鎮(zhèn)縣西八十里。唐末,邵州將蔣勛據州拒劉建鋒,起兵連飛山、梅山蠻寇湘潭,又遣兵屯定勝鎮(zhèn),以扼潭人。建鋒使馬殷擊破之。飛山,見靖州。
攸縣府南三百六十里。東至江西安福縣三百一十里,東南至茶陵州九十里,西北至衡州府衡山縣百五十里。漢縣,屬長沙國,以水為名。后漢屬長沙郡。晉、宋因之。蕭齊改屬湘東郡。梁仍舊。陳改為攸水縣。隋省入湘潭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攸縣,兼置南云州。貞觀元年,州廢,縣屬衡州。五代梁時,馬氏復屬潭州。漢乾初,仍屬衡州。宋還屬潭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洪武二年,復改為縣。編戶四十五里。
陰山城在縣西北六十里。漢置縣,屬桂陽郡。三國吳時,改置于此,屬湘東郡。晉宋以后因之。隋省入湘潭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陰山縣,屬南云州。貞觀初,省入攸縣。又安樂廢縣,在縣南。《新唐書》:武德四年,析攸縣置安樂及新興縣。貞觀初,俱省入攸縣。
司空山縣東四十里。南接茶陵州云陽山,連山峻拔,左右有三十六峰。舊名麒麟山,亦名溫泉山。南齊司空張棄官隱此,因名。縣東百二十里有鸞山,與司空山對峙。羅浮山,縣東百四十里,與鳳嶺連麓,下有石竇出泉。《志》曰:鳳嶺在縣東百二十里,即鸞山矣。
大川山縣北百里。山高聳。其旁川原開廣,因名。又縣北九十里曰明月山,峰巒特出,月出則此山先見也。又嚴仙山,在縣北八十里,亦高聳,下有七星巖。牛首山,在縣東二里,攸水經其下。又縣北二里為朝天峰,有聚仙臺及泉石諸勝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五十里有鴉尖嶺,接茶陵州界,亦曰丫尖峰。宋《淳志》:攸為潭之門戶,南接安仁關隘如丫尖。蓋謂此。
攸水縣東十五里。一名伯水。源出江西安福縣封侯山,西流入縣界,經鳳嶺至縣東,與洣水合流,又西至衡州府衡山縣茶陵江口,入于湘水。洣水,在縣東七里,源出衡州府酃縣之洣泉,經茶陵州西北,至縣東洣溪,與攸水合。
陽升江縣東二十里。源出縣東百里之大烏山。又銀坑水亦出焉,經縣東五十里,合于陽升江,流入攸水。又縣東九十里有灌田江,鄉(xiāng)人引流灌田,因名。又羅浮山下有羅浮江,皆流合陽升江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七十里有陰山江,源出巖石中,曰江頭沖,經廢陰山縣,散為諸陂港,下流入于攸水。明月水,在縣北九十里,出明月山。又嚴仙山,下有嚴仙水,流二十五里,合明月水。縣東南八十里又有金水。皆流入于攸水。新陂港縣西二十里。江頭沖之水南流經此。洪武初,筑陂潴水,溉田甚廣。又漁洲港,在縣西十里,流通新陂港。又龍泉港,在縣西南十里。縣南九里又有橘子綠港,導源諸山溪,龍泉水流會焉,東北接李相坑港。相傳鄉(xiāng)人李相所導,故名。又文清港,在縣南七里,下流合李相坑港,經縣南,皆有灌溉之利。
鳳嶺鎮(zhèn)縣南四十五里。有巡司戍守。又縣東二十里有芙蓉寨,又東十里為鐵釘寨,縣西六十里有香爐寨,皆居民保聚處。《志》云:縣南有大洲堡,嘉靖四十三年,縣民劉庚甫戶丁結黨為亂,僉事茍延庚撫定,為之立堡,歲僉茶陵衛(wèi)官一人,督兵民守備。安化縣府西三百六十里。西至辰州府四百二十五里,南至寶慶府二百七十里,北至常德府二百二十里。秦益陽縣地。自漢以后,皆為梅山蠻地。宋初,立五寨。熙寧六年,始置安化縣,屬潭州。元因之。今編戶十二里。
梅山在縣西南。山盤紆甚遠,蠻恃為險。今縣南八十里梅山嶺上有泉,即其地也。宋白曰:潭州西有梅山洞,為蠻寇之窟穴。唐乾寧四年,邵州故將蔣勛起兵,連梅山蠻寇湘潭。五代梁貞明四年,梅山蠻寇邵州,楚將樊須擊走之。唐天成四年,梅山蠻復寇邵州。宋太平興國元年,梅山峒蠻苞漢陽寇潭境,州守翟守素發(fā)兵擊平之。熙寧五年,章發(fā)兵開梅山道,東起寧鄉(xiāng)司徒嶺,西抵邵陽白沙寨,北界益陽四里河,南止湘鄉(xiāng)佛子嶺,皆籍戶口、土田歸朝,是也。今山連寶慶府新化縣界。詳見新化縣。大峰山縣東北七十里。有七十一峰,與仙山相接。《志》云:仙山在縣東北六十里,有兩峰對峙,名大仙、小仙。又浮泥山,在縣北七十里,崖壁峭絕,浮壤沃饒,土人攀援而上,開種谷。芙蓉山,在縣東七十里,舊名青羊山,與大溈山相接,奇峰疊聳,狀若芙蓉,中有芙蓉洞。又移風山,在縣東南七十里,梅山人于此從化,因名。
辰山縣西北百二十里。其山盤旋起伏,接辰沅界。又黃羅山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四面懸崖壁立,僅有小徑可緣而上。宋、元之季,民多避兵于此。司徒嶺,在縣東八十里,崇岡峭壁,鳥道崎嶇。宋時嘗置兵于此,以拒犭寇。又十房洞,在縣北二十里,洞門廣丈余,中若堂室,左右列十房。又有石田、石池之屬。縣南二十里,又有寒波洞,亦深邃。又燕子洞,在縣西南三十里,中多石燕。明初,賊張廣勝嘯聚于此,官兵討平之。
資江縣西五十里。由寶慶府新化縣流入縣界,又北入益陽縣境。一名邵河。溫溪,在縣東南四十里,有二溫窟出水,一清一濁,俗名為東溫、西溫,流合為一,東南入湘鄉(xiāng)縣,合于湄水。《名勝記》:溪出縣東南六十里雷鳴洞,流入資江。恐誤。
仙溪縣東北二十里。源出大仙山,縣境諸山溪之水并流匯焉。至縣東北敷溪口,入于資江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五十里浮青山,沉香溪出焉。縣南三十里豐樂崖,伊溪出焉。西南三十里橘子洞,梅子溪出焉。會流經城東南隅,入于仙溪。又善溪,在縣北百二十五里,自常德府武陵縣流入界,溪多沙石,經縣境,流稍緩,可容桴,亦流入資水。
梅子口寨縣西五里。宋太平興國中置。又七星寨,在縣東南七十里,亦宋置。熙寧六年,改為七星鎮(zhèn)。縣東北九十里為首溪寨,熙寧六年廢。元三年,置博易場。又西北百二十里為白沙渡寨,西南九十里為游浮寨。所謂五寨也。《宋志》:五代時梅山蠻獠為邊患,太宗討平之,因立五寨以為防御。龍?zhí)琳诳h西南。《志》云:宋時茶法甚嚴,縣境伊溪、資江濱皆產茶,民趨利攘竊,遂嘯聚為亂,因議于資江、龍?zhí)两ㄕ鼘⒔y兵戍守,民賴以安。
附見:
長沙衛(wèi)在府城內東北。洪武三十五年,自城北移建于此。今亦置長沙衛(wèi)。
茶陵州府南四百八十里。東至江西吉安府四百三十里,東南至衡州府桂陽州三百里,西至衡州府三百一十五里。
春秋時楚地。漢屬長沙國。后漢屬長沙郡。三國吳屬湘東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屬衡州。唐初,屬南云州。貞觀元年,還屬衡州。五代晉時,馬氏改屬潭州。宋復屬衡州。紹興七年,升為茶陵軍,后為縣。元至元十九年,升為州。明初,降為縣,改屬長沙府。成化十八年,復升為州編戶五十里。今因之。州右翼廬陵,左蔽衡岳,山川綿亙,民物阜繁,于衡、湘之間,稱為奧區(qū)。陳光大初,以華皎據湘州,遣吳明徹等帥舟師進討,分遣別將楊文通等,從安成步道出茶陵安成,見江西安福縣。既而華皎引軍越巴陵,與明徹等相持,文通等遂由嶺路襲湘州,盡獲其所留軍士家屬,皎因喪敗。蓋茶陵者,湘州之后戶也。
茶陵廢縣即今州治。漢置縣,以在茶山之陰而名。武帝封長沙定王子為侯邑。后漢仍曰茶陵縣。三國吳屬湘東郡。晉以后皆如故。隋省入湘潭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茶陵縣,屬南云州。貞觀初,廢入攸縣。圣歷元年,復析置茶陵縣,屬衡州。五代晉時,馬希范改屬潭州。宋仍屬衡州,尋升縣為軍。元又改為州,皆不置縣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宋紹定中筑,元末圮。明洪武中,因舊址增筑。正統中及萬歷初,皆嘗修治。周八里,有門五。
古茶王城《城冢記》:在州東五十里。漢元朔中,節(jié)侯所筑,蓋即茶陵節(jié)侯也。又故縣城,在今州北八里。宋祥符中,縣令鄧宜筑。紹定中,縣令劉子邁改筑今城,鑄鐵犀于江岸,殺水勢而城之,即今州城也。
云陽山州西十五里。有七十一峰,其大者,紫薇、偃霞、石柱、白蓮、隱形、正陽、石耳,凡七峰,其余巖洞泉石皆奇勝。舊《志》云:茶山高千五百丈,周回百四十里,茶水發(fā)源山北,流隴下十里,合白鹿泉水,以入于洣。《史記》:炎帝葬于茶山之野。茶山,即云陽山。以陵谷間多生茶茗,故名也。州南百里有白鹿原,相傳即炎帝葬處。又排山,在州西三十里,橫亙若排,上多白堊。又西二十里有丫尖山,亦曰鴉尖嶺,兩峰并峙,上銳下方,接攸縣界。
青臺山州南五十里。卓立于云,喬柯郁然,上有龍湫。又百丈山,在州東南五十里,山高百丈,有龍?zhí)叮畈豢蓽y。《志》云:州東六十里有太和山,高峻,頂有泉。又東二十里曰登阜山,拔出眾山,日出則先射其頂。仙女嶺,在州東南四十里,高險,有仙女泉。元末土人避兵于此。洣江在州西北。源出衡州府酃縣洣泉,合云秋、沔渡二水,北流數十里,入州境,又西入攸縣界,合于攸水。《漢志》茶陵有泥水,西入湘,行七百里,即此水也。又東江,在州西南一里,源出州東八十里皇雩諸山,會眾水流經此,下流入洣江。嘉靖間,山水決溢,大有沖嚙城垣之患。顏江出州南青臺山,北流四十里,合洣水。又洮江,出酃縣界沔渡水,北流八十里達洣。又漚江,出百丈山,西流四十里,亦達洣。又有沙江,出縣南三蛟泉,西流三十里,達洣。又脂水,出縣東南七十里之利山,西流十里,合背江。又背江,出縣東太和山,西流二十里,合腰陂水,亦達于洣江。又茶水,出州西北云陽山,下流亦達洣江。龍化湖,在州西南十里。三國吳時,有赤白龍見此,漂蕩成湖。今溢涸不時。
枧渡口鎮(zhèn)縣東八十里。有巡司戍守。《志》云:州境有花石、虎背、嚴河、古城、老虎、白石、高水、仙女、會仙、磨石等十寨,俱元末州民避兵處。
附見:
茶陵衛(wèi)在州治西。洪武初置,今亦置茶陵衛(wèi)。
◇常德府東至岳州府四百五十里,東南至長沙府四百里,西至辰州府四百六十里,北至岳州府澧州一百八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七百六十五里,至京師六千二百一十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