琵琶峰縣南百里,與南岳祝融峰相望,七十二峰之一也。其相近者曰芙蓉峰。又南三十里曰玉幾峰。《志》云:縣北三十里有黃龍峰,峰巒層疊。又有石龍峰,在縣西南十里。又有高奇、峽峙兩峰,皆在縣界,即衡岳諸峰也。湘江在縣西。自衡山縣北流入境,又北入長沙縣界。涓水,在縣西南十里,一名易俗水。源自南岳山,北合數溪,流入縣界,經龍口東流入湘江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七里有錦灣,大石屹立,色赤如錦,當上流之沖,即湘水所經矣。又兩頭沱,在縣西南四十里,湘水分流所匯也。其水深廣,溉田二千余畝。云湖縣西六十里。有九十汊,四十八泉,惟烏石泉居中。湖多云氣,蔭田二千余畝。其相近者為石潭湖。《志》云:縣西十五里有湘鄉河,發源寶慶府邵陽縣龍山下,流經湘鄉縣,入縣境合石潭、云湖二水,東入湘江。松湖,在縣東二十里,環繞數里。湖旁蒼松郁然,西流合于湘水。
空靈灘縣西南百二十里,亦作空靈峽。梁承圣初,陸納據湘州,營州刺史李洪雅等請討之,為納所敗,退保空靈灘,尋降于納。《通鑒》作空靈城,似誤。《水經注》:長沙建寧縣故城南有空靈峽,湘水所經,驚浪奔雷,迅同三峽。張舜民曰:自醴陵江口南行十余里,到空靈岸。謬矣。《郡志》云:縣西百六十里有空靈岸。營州,今永州府道州。梁置營州于此。三門灘,在縣南百八十里。石峻水險,僅有洪路三處,可通舟楫,經者股栗,比于底柱三門之險,因名。
下灄鎮縣南二十里,下臨湘江。江中有巨石,形如鐵牛,名鐵牛埠。今置下灄鎮巡司于此。又湘潭驛,在縣城南。縣南百里又有都石驛。又南二十五里即衡山縣之黃花驛矣。《志》云:縣東一里有中渡,西通寶慶,南出衡州,北接長沙,此為三郡之津要。
瀏陽縣府東北百五十里。東至江西袁州府二百五十里,北至岳州府平江縣百六十里。漢臨湘縣地。三國吳析置瀏陽縣,屬長沙郡,以瀏陽水為名。晉以后因之。隋省入長沙縣。唐景龍二年,復置屬潭州。五代梁開平初,湖南、荊南共攻澧朗帥雷彥恭,淮南遣將救之,泠業以水軍屯平江,李饒以步騎屯瀏陽,為湖南將許德勛所敗,破瀏陽寨擒饒。貞明五年,楚攻荊南,吳將劉信帥洪、吉等州兵自瀏陽趣潭州,以救荊南,楚人引還。宋仍屬潭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洪武十年,復為縣。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七十一里。
道吾山縣北十五里。山列七十一峰,東連寶蓋,西接洞陽,狀若蓮花,亦名蓮花峰。崖高百余丈,徑路二十四曲,內有龍湫。寶蓋山,在縣東北七十里。群山壁立,狀若張蓋。又縣西北六十里有洞陽山,有石崖石洞諸勝,《道書》以為第二十四洞天也。又太湖山,在縣西三里,三峰鼎峙,中有巨湖,其深莫測。大圍山縣東北百五十里。舊名首禪山。山頂有白沙湖,廣袤五十余里,流分四派,一入江西寧州,一入袁之萬載,一入岳之平江,其一即瀏水也。岡巒圍繞,盤踞四縣,因名大圍。又大光山,在縣東北九十里,北抵豫章,西接巴陵,峰巒疊翠,最為奇觀。縣東百七十里又有七寶山,其山產鉛、鐵礦、硼砂、青、膽二礬、土黃、吸針石,故名。霜華山,在縣西南八十里,一名石霜山,南接醴陵,北抵洞陽。山峻水急,觸石噴霜,因名。
古風巖縣東五十里,巖深數十里,溪水內出,灌田百余畝。其相連者又有毛公、白石等巖。九溪洞,在縣北七十里,上合下開,路通往來,有九水繞流其前。
瀏水在縣南。源出大圍山,曰大溪,曰小溪,合流而西南,過縣西曰渭水,至縣南曰瀏水。又南經縣南三十五里,曰清風浦。折而西入長沙縣界,曰瀏陽水,入于湘江。龍津水,在縣西三里,源出道吾山,經縣西門外,入瀏水。又金牌水,在縣東五里,出道吾山東麓,流經此折而西,經縣南一里,入于瀏水。又有清渭水,在縣西五十里,流入長沙縣,從浦子口入湘江。其水澄徹,因名。
翟家寨縣東百五十里,與江西宜春縣分界。有巡司戍守。《宋志》:縣境有永興及舊溪銀場,今廢。醴陵縣府東百八十里。東至江西萍鄉縣百二十里,西南至湘潭縣百七十里。漢臨湘縣地,高后封功臣越為侯邑。后漢析置醴陵縣,屬長沙郡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隋省入長沙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縣,屬潭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土城周三里,編戶二十八里。
醴陵城即今縣治。舊無城,正德五年創建。范成大《行程記》:自袁州萍鄉縣至醴陵,兩日程耳。此為宜春之噤喉,湖南之腰膂。陳光大元年,華皎據湘州,遣吳明徹等討之,分遣巴山太守黃法慧,從宜陽出醴陵襲皎。唐乾寧初,劉建鋒自洪州至醴陵襲武安。五代周廣順元年,唐將邊鎬自袁州引兵入醴陵,楚王希崇迎降。蓋自江右趣湖南,醴陵為必爭之道也。由醴陵而西則為長沙,西南則衡州矣。醴陵不守,湖南豈能一日安哉?巴山,見江西崇仁縣。宜陽,即宜春。
小溈山縣東二十里。眾山環繞,湍流中出,曰小溈泉。《道書》第十三洞天也。又章仙山,在縣東北七十里,一名彰龍山,《道書》七十二福地之一。西山,在縣西五里。相傳李靖駐兵于此,石壁遺像猶存。其相近者有鳳凰、梧桐、丁仙諸山,稍南有石燕、水簾等洞。又縣東一里有東山,上有鳳凰臺。
白云山縣東六十里。山勢屹立,云氣嘗覆其巔。又五鳳山,在縣南六十里,高聳羅列,形類五鳳,上有天花臺。建安山,在縣北二十里,山高三百余丈,周十里。元末土人嘗置寨于此以避兵,曰建安寨。《志》云:縣東五里有佛子巖,上有石洞,泉流不竭,可以溉田。
淥江在縣城西南。本名漉水。出縣東之漉山,西流經縣南,又屈經縣西,西北流,而注于湘水,曰淥口。梁元帝初,陸納據湘州,襲擊衡州刺史丁道貴于淥口,破之。《唐志》潭州有淥口戍,是也。《輿程考》:醴陵西南至淥口九十里,長沙、衡州、袁州三郡往來之要路。又縣西百里有昭陵灘,怪石屹立,水勢洶涌,舟行每憚其險,即淥水合湘江處也。
鐵江縣南二十五里。源出攸縣境,西北流入淥江,水濱石黑如鐵,因名。又縣東二十里有莊步江、雙江,流合淥江。醴泉,在縣北五里,味甘美,可以愈疾,溉田千頃。又大官塘,在縣西北五里,歲嘗修治,以備旱潦。
石門關縣北十五里,五代時湖南戍守處也。又淥口鎮,在縣西九十五里,有淥口巡司,亦設驛于此。又縣南九十里有泗洲驛。《輿程記》:驛北去淥口六十里,又西南七十五里至湘潭縣之都石驛。
寧鄉縣府西百二十六里。西至安化縣一百九十里。漢長沙郡益陽縣地。三國吳析置新陽縣。晉太康初,改曰新康,屬衡陽郡。宋、齊以后因之。隋省入益陽縣。唐初,蕭銑復置新康縣。武德七年省。宋太平興國二年,改置寧鄉縣,屬潭州。今城址周二里有奇,編戶二十一里。
新康城縣西二十里。吳置新陽縣治此。晉為新康縣治。唐初亦因之。今縣治本長沙縣之玉潭鎮也。五代漢乾三年,馬希萼侵潭州。希廣遣其將崔洪連屯玉潭,為希萼所敗。宋初,改為縣治。萬歷三年,始城之。
大溈山縣西百四十里。高六十里,周圍百四十里,草木深茂,四面水流深闊,故曰大溈。有香泉及大小青龍諸泉,皆奇勝。嘉靖間,土賊屯據于此,撫臣翟瓚討平之。是后嘗為嘯聚之所。又八面山,在縣西百五十里,高聳秀拔,八面如一,下有龍潭、龍洞、龍田,號三龍池。其相接者曰云蓋山,亦高秀。
大霧山縣南五十里。峻巖深谷,云霧縈回。宋建炎間,金兵至境,劉廷佐駐兵大霧山,即此。其相近者曰石鼓山,上有巨石如鼓,北有石巖瀑布,秀峰峭壁,為邑南巨鎮。又有天馬山,山勢高聳,以形似名。嵇山,在縣東南二十里,一名嵇茄山,上有田數畝,有仰天湖,雖旱不涸。又東南十里,有靈峰山,峻聳數百仞,林谷清幽,江流環繞,絕頂望見湘江。
山縣西南九十里。石徑十里,不通車馬,人緣石扳樹而行。成化間,始鑿石成路。獅顧山,在縣東二里,蹲踞江濱,玉潭水繞其下。又有玉幾山,在縣治后,環抱如幾。又樓臺山,在縣西北五里,秀麗層聳如樓臺,俗訛為窯頭山。
七星嶺縣西南六十里。有七峰插天。又羅仙峰,在縣南七十里,高峻險峭,雄踞寧、湘二縣間。又縣西七十里曰九龍峰,有九峰相拱如龍。又有十泉峰,十峰并峙,峰頂皆有清泉。其西十里為蓮花峰,亦以叢秀高聳而名。又西四十里曰罘ぜ峰,頂有屹石如屏,望見湘水。又西三十里曰青云峰,以聳秀入云也。《志》云:縣西四十里有響泉巖,地名泉溪,昔人嘗避兵于此。資江縣東北百里。自安化縣東北流經益陽縣,又東南流入縣界,復東北入常德府沅江縣,注于洞庭湖。詳見大川資水。
玉潭江在縣城西南。有三源:一出大溈山,一出縣西百五十里之芙蓉山,一出湘鄉縣北境之豐山,三水合流,繞縣治東至新康口,注于湘江。《志》云:縣南十里有烏江,即玉潭江南源經此,臨江有石如烏,故名。又縣西四十里有玉堂江,亦即玉潭上流也。又紫溪,出縣南之方山,北流至城南,為獅子灣,逶迤橫繞,會入玉潭溪,旁岸土多紫,因名。干江,在縣西北八十里,資水枝流也。江有三峰秀聳,山下二江,一流入縣界,一流入湘鄉縣界。春秋水皆歸寧而江溢,冬夏則水歸湘而江干,故名。
化龍溪在縣治東飛鳳山之陽。源出益陽縣四方山,流至縣東,縈回環抱,宛如束帶,合于玉潭江。又鳳凰溪,在縣南四十里,南境諸山溪之水匯流于此。縣東三十里又有云溪,皆流合玉潭江。《志》云:縣城南江滸有玉潭,即江水所匯也。縣東四十里又有黃土潭,亦名雙江,或以為干江,水溢與玉潭江合流處。洋泉,在縣西三里,有三派分流,溉田三百余畝。又縣南六十里有灰湯泉,分三坎:其一沸可雞鴨,一熱可濯衣,一溫可濯足。又有三泉在縣西三十里,上中下三派相連,亦灌田三百余畝。《志》云:縣東八十里有三停泉,泉中瀑流經八十里入湘。唐市鎮縣西百二十里。元置巡司于此,今廢。天王寺,在縣西南。崇禎十一年,土賊劉高峰等屯聚于此,突犯安化縣,官軍擊破之,又破其余黨于大溈山,是也。
益陽縣府西北二百里。東至湘陰縣百二十里,北至常德府龍陽縣百里。秦縣。漢屬長沙國。應劭曰:縣在益水之陽也。后漢屬長沙郡。三國吳屬衡陽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屬潭州。唐仍舊。宋初,屬鼎州,尋還屬潭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二十二里。
益陽故城劉句曰:在今縣東八十里。后漢永壽三年,長沙蠻反,寇益陽。延熹三年,長沙蠻復反,屯益陽。建安二十年,孫權爭荊州,遣魯肅將兵屯益陽以拒關羽,肅因筑此城。晉、宋以后,皆治此。唐移縣于今治。五代漢乾三年,馬希萼誘蠻兵攻益陽,敗潭州兵。周廣順元年,湖南亂,朗州帥劉言遣兵趨潭州,軍于益陽之西。二年,南唐取湖南,遣將李建期屯益陽以圖朗州,既而言亦遣王逵等分道趣潭州。唐武安帥邊鎬復遣將郭載誠屯益陽,逵等克沅江,直趨益陽,拔其城,即今縣也。
五溪山縣西北五十八里。一名軍山。吳潘討五溪蠻,嘗營于此。又浮丘山,在縣西百里,峰巒倚伏,亞于南岳。又西百里為九岡山,九峰如簡,立武潭津上。龜臺山,在縣東南二里,相傳魯肅曾駐兵于此。又縣治西南二里有白鹿山,下有龍湫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六十里有四方山,周圍平正,水流入寧鄉縣界,即化龍溪也。
資江縣西南五里。自寶慶府入安化縣境,又曲折五百余里,而至縣南,又東歷寧鄉縣界,至沅江,入洞庭。一名益水,縣以此名。《志》云:資水經縣南六十里,謂之桃花江,以夾岸多桃也。至縣東二里,謂之土陵江。其在縣西南五里者又有關羽瀨、青泥灣,三國時羽鎮荊州,吳使呂蒙取桂陽、零陵、長沙三郡,羽爭之,軍于此。水南又有甘寧故壘云。喬江縣東八十里。自資江分流經長沙縣喬口鎮,而入于湘江。白水溪出縣西北百三十里七尖山,二峰環合,一溪中出,峽口宛如匹練,下流為占溪,經縣東北三十里,合于資江。五代漢乾三年,馬希萼誘蠻兵攻益陽,楚王希廣遣指揮使陳拒之,戰于淹溪,敗死,即占溪矣。又泥溪,在縣南,自安化縣北流入界,至溪口,亦入資江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九十里有梓梁崖,石壁如削,上有龍湫,流為桃花水,合桃花江,亦曰桃花港。又西溪,出縣西南百三十里之子良巖,流合桃花水,入于資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