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長沙府東至江西袁州府四百三里,南至衡州府四百五十里,西南至寶慶府四百五十里,西至辰州府七百里,西北至常德府四百里,北至岳州府三百八十五里,東北至江西南昌府一千一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八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二十五里,至京師五千八百七十里。
《禹貢》荊州之域。春秋、戰國時屬楚。秦為長沙郡《通典》有萬里沙祠,故名。或云:軫旁有小星,名長沙,應其地而名。《史記?越世家》:復、、龐、長沙,楚之粟也。長沙其古名歟。漢為長沙國高帝初,吳芮為長沙王,都臨湘,傳五世,國除。景帝封子發為長沙王,國于此。后漢復為長沙郡。漢末屬蜀,后屬吳,仍為長沙郡。晉因之。永嘉初,置湘州于此。咸和三年罷。義熙八年,復置。十二年,又省。宋永初三年,復置湘州。元嘉八年,還屬荊州。十七年,復置。二十九年,又廢。孝建初,復置。皆治長沙國。齊改國為郡。梁、陳仍舊。隋平陳,廢郡,改州曰潭州置總管府。大業初,復改為長沙郡。唐初,為蕭銑所據。武德四年,復置潭州初置總管府,后為都督府。天寶初,亦曰長沙郡。乾元初,復故上元中,置湖南觀察使于此。中和三年,升為欽化軍節度。光啟二年,又改武安節度。五代時,馬氏有其地,稱楚唐莊宗時內附,改潭州為長沙府。周廣順初,入于南唐,既而周行逢復據其地。宋平湖南,仍曰潭州亦曰長沙郡,武安軍荊湖南路治此。元曰潭州路至元十二年,自鄂州移行省治此。十八年,還治鄂州。又自衡州遷湖南宣慰司治此。天歷二年改,為天臨路以潛邸時所幸也。明初,改潭州府龍鳳十年改,元至正二十四年也。洪武五年,又改長沙府,領州一、縣十一。今仍舊。
府南距五嶺,北界重湖,內撫蠻、犭,外控黔、粵,古三苗之境也。吳起曰:三苗之國,左洞庭,右彭蠡。春秋時,楚得其地,以為南府,故能雄長于江、漢間。楚頃襄王時,秦兵數至。二十二年時秦昭王二十八年,秦白起取巫、黔中。自是楚勢益削,而沅、湘以南皆秦境矣。漢初,封吳芮于此,以拒塞南越。南越有事,長沙其兵沖也唐蒙曰:今伐南粵,以豫章、長沙往,是也。后漢時,亦為荊州大郡。吳蜀分荊州,長沙屬吳,于是蜀之資糧,恒虞不給。晉室多事,因置湘州,以控壓南服。元帝謂譙王承曰:湘州據上流之勢時荊州治武昌,湘江自西而下,故曰上流,控三州之會三州,謂荊、交、廣。乃使承出鎮焉時王敦擁兵荊州,使承備之也。自宋以后,湘州嘗為重鎮。梁、陳之間,力爭巴、湘。巴、湘屬陳,而江南始可固。蕭銑先得長沙,遂能南盡交趾。唐師克銑,兵入長沙,交、廣諸州相率受命矣。杜佑曰:湘州之奧,人豐土辟,南通嶺嶠,唇齒荊、雍。是也。乾寧初,劉建鋒以烏合之眾,襲取潭州。馬殷繼起,遂霸有湖南,兼收嶺外。王逵、周行逢之屬,因其余緒,亦專據一隅,傳十余祀。宋平湖南,置荊湖南路于此。劉云:長沙左納夏,右抗荊門,控百粵而包九疑,形勢與荊州相頡頏,故嘗為湖南之都會。呂和叔亦云:湘中七郡宋湖南路領七郡,詳州域形勢,彈壓上游,左振蠻,右馳甌越,控交、廣之戶牖,擬吳、蜀之咽喉,翼張四隅,襟束萬里。皆實錄也宋李春言:長沙都會,控扼湖、嶺,鎮撫蠻、犭。而呂氏祉則云:守長沙不足以固江陵,守江陵則足以蔽長沙。蓋南北異勢也。寶中,蒙古突犯鄂州,其別將兀良合臺自交廣引兵北出,進破辰、沅,遂圍潭州,中外震動。德初,文天祥請建閫長沙,規復岳州,漸收湖北,不果。王應麟云:長沙,湖南襟要也。指顧伸縮,皆足有為,是故南出則連、韶之項背可拊,東顧則章、貢之肘腋可抉,西下則黔、之咽喉可塞也。爭南服者,不得長沙,無以成席卷之勢。若拮據于滇、黔、嶺嶠之間而不得長沙,雖欲執犍于中原,馬首且安托哉?
長沙縣附郭。蘇林曰:古青陽也。秦始皇一十六年,荊王獻青陽以西,是也。秦置臨湘縣,為長沙郡治。隋改今名。《城邑考》:縣治舊在城東北。明洪武十三年,徙城南湘春門內。十八年,又遷北門外。今因之。無城,編戶三十五里。
善化縣附郭。本長沙、湘潭二縣地。宋元和初,分長沙五鄉、湘潭二鄉地置今縣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九年,省入長沙。十三年,復置。《城邑考》:縣治舊在府城南,元末毀。洪武四年,徙治城內。十四年,復徙南門外。成化十六年,遷府治東。今編戶二十里。
臨湘城即今府治。《志》云:府城西為碧湘門,城東為濟川門,城南為臨湘門。又有清泰門,城西北門也;長樂門,城北門也;醴陵門,城東門也;瀏陽門,城東北門也。五代漢乾末,楚馬希萼以朗州兵襲攻長沙,馬希廣將吳宏出清泰門,楊滌出長樂門,與朗兵戰。希萼所招蠻兵,自城東縱火,潭州大將許可瓊以軍降,城遂陷。別將李彥溫自駝口還救,攻清泰門,不克。乃奔降南唐。周廣順初,南唐將邊鎬取長沙,入城,舍于瀏陽門樓。二年,王逵等自朗州引軍攻潭州,唐武安帥邊鎬棄城走,吏民俱潰,醴陵門橋折,死者萬余人。今城,蓋明初因舊址修筑,有門九:曰瀏陽,曰小吳,曰驛步,曰德潤,曰朝宗,曰通貨,曰正南,曰湘春,曰新門。城周十四里有奇。
大富山府北七里。一名羅洋山。峰巒峭拔,流水縈帶,為一郡之勝。又鵝羊山,在府北二十里,一名石寶山,又名束華山。《道書》以為七十二福地之一。又智度山,在府北五十里,山高數百丈,環二百余里,眾山羅列,其最高者曰黑石峰。《志》云:唐將軍劉度居此,因名。尖山,在府西三十里,距湘江十五里,巋然一峰,秀出天表,亦曰圭峰。又西四十里曰谷山,靈谷深邃,上有梓木洞,下有龍潭。又昭山,《元和志》云:距長沙南七十里,臨湘水,其下有潭曰昭潭。
岳麓山在善化縣西南。高聳靈秀,時有煙云旋繞,蓋衡岳之北麓也。五代漢末,楚馬希萼自朗州進攻岳州,不克,乃掠湘陰而西,至長沙,軍于湘西,步兵及蠻兵軍于岳麓。盛弘之《荊州記》:長沙西岸有麓山,蓋衡山之足,又名靈麓峰,乃岳山七十二峰之數。自湘西古渡登岸,夾徑喬松,泉澗盤繞,諸峰疊秀,下臨湘江,稱為絕勝。有岳麓書院,宋建,在山半抱黃洞南,山下有清風峽、蒼Υ洞諸勝。山之麓有道林寺。又玉屏山,在善化縣西五里,乃岳麓支山也,環峙如屏。又金盤山,在善化縣西北七十里,山高逼空,一峰突出,四圍環繞如盤。《志》云:縣南一里又有妙高峰,最高聳。又東十里為白石尖高峰,又有峨嵋嶺,在縣南十五里。
關山善化縣東四十五里。疊峰峭拔,有如城壁,中間道路,僅通一車,謂之龍回關。唐乾寧初,劉建鋒、馬殷收散卒,自洪州至醴陵。武安帥鄧處訥遣邵州指揮使蔣勛守龍回關拒之,勛遁去。建鋒等入關,襲取潭州。五代時湖南常遣軍戍此。云蓋山,在善化縣西六十里,峰巒秀麗,望之如蓋,亦名靈蓋山。又華林山,在縣南六十里,亦高秀。《志》云:縣南二十里有青旗山,高聳如旗。
湘江在府西南朝宗門外。自衡州府流入境,經湘潭縣而北,環府城而下,至湘陰縣境,又東北入于洞庭。五代漢末,楚馬希萼侵長沙,軍于湘西,馬希廣遣水軍屯城北津,屬于南津。又遣將韓禮軍于楊柳橋,以扼湘西之路。時希廣將彭師請曰:愿假步卒三千,自巴溪渡江,出岳麓之后,至水西,令城南北戰艦亦渡江,腹背合擊,破其前軍,則其大軍不敢輕進矣。希廣不從而敗。巴溪,應在府城西北,或曰即麻溪。余詳大川湘水。
瀏陽水府北五里。源出瀏陽縣之大圍山,西流至此,入于湘江。亦曰瀏江。舊有瀏口戍,在府北十里,江左所置。《水經注》:湘水過漢臨湘縣西,瀏水從縣西北流注之,有瀏口戍。是也。唐天四年,淮南將劉存等侵潭州,州將黃帥戰艦屯瀏陽口,會大雨,存等還至越堤,楚將秦彥暉追之。至瀏陽,絕江合擊,盡俘其眾。是年,馬殷與荊南帥高季興擊朗州雷彥恭,淮南將李饒救彥恭,帥步騎軍于瀏陽,為楚將許德勛所擒。胡氏曰:瀏江之口有駱駝嘴,因亦謂之駝口。馬希萼攻長沙,希廣分兵屯駝口,以扼湘陰路,是也。越堤,亦在瀏陽境內。或云在府北三里,誤。
靳江在善化縣西南二十里。自寧鄉縣流入,至此,注于湘江。《志》云:水流經楚大夫靳尚墓,因名。又溈水,在府北六十里,源出安化縣青羊山,流經大溈山,歷寧鄉縣,合新康河,復分流合于湘水。新康河,在府西五十里。自湘江分流,又西分為二河,一入寧鄉縣,一入益陽縣。又澇塘河,在府北十五里,亦湘水支流也,商舟泊焉。又喬口河,在府北七十里,自益陽縣流經喬口鎮,流達于湘江。板石湖府西三十里。又西五里有石珠湖,又五里有月池湖,府西北鵝羊山下有鵝羊湖。《志》云:府境諸湖以數十計,其下流皆通于湘江。又靖港,在府西北五十里,亦流通湘江。《志》云:李靖平蕭銑,安撫湖南時駐兵處也。
麻溪在府城北。《水經注》:麻溪水口,在臨湘縣北、瀏口戍南。梁太清末,湘東王繹世子方等自江陵引軍攻湘州刺史河東王,至麻溪敗死,即此處也。今湮。
橘洲在善化縣西四里。《水經注》:湘水過臨湘縣西,又北過南津城西,西對橘洲。晏殊《類要》:湘江中有四洲:一曰橘洲,一曰直洲,一曰誓洲,一曰白小洲。夏月水泛,惟橘洲不沒。張舜民《郴行錄》:橘洲東對潭州城。是也。舊時洲上多橘,故名。梁太清末,湘東王繹鎮江陵,遣鮑泉攻蕭于湘州,泉軍于石槨寺,逆戰而敗。既又敗于橘洲,遂退保長沙。石槨寺,即石廓口也。《水經注》:湘水又北,左得石廓口,右合麻溪水口。又仆射洲,在府西湘江中。五代漢乾元年,馬希萼自朗州攻其弟希廣于潭州,希廣遣岳州刺史王拒之,大破希萼于仆射洲。希萼遁還。銅官渚,在府北六十里,舊傳五代時楚鑄錢處。有山,亦曰銅官山。
碧湘宮舊《志》:碧湘門側有碧湘宮,五代時馬氏置。后漢初,馬希范卒,弟希廣篡位,其兄希萼自朗州奔喪,至趺石,希廣館之于碧湘宮。趺石,王氏曰:在潭州西北三十里。
北關長沙縣北十里。又縣東五里有東關,西五里有西關,又縣北鵝羊山有鵝羊寨。喬口鎮府西北九十里,當益陽喬江之口。五代周廣順二年,王逵等自朗州襲潭州,克益陽,進克喬江及湘陰,至潭州,是也。今有喬口鎮巡司。南岳市,在岳麓山南。宋開慶元年,蒙古兀良合臺圍潭州,向士壁堅守,聞其后軍且至,遣將王輔視之,遇于南岳市,大戰,蒙古兵少卻。又暮云市,在善化縣南五十里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府北六十里有彤關驛,府南五里有臨湘驛,又有榔梨稅課局,在府南二十里。
楊柳橋府城西。五代漢末,楚馬希萼攻潭州,軍湘西,希廣遣其將韓禮軍楊柳橋,以扼湘西之路,朗州將何敬真遣蠻兵逼楊柳橋,韓禮陳動,敬真因襲擊之,禮大敗還走。橋今圮。湘陰縣府東北百二十里。東北至岳州府二百七十里,東至岳州府平江縣二百里。春秋時羅國地。秦置羅縣。漢屬長沙國。劉宋為湘陰縣地。梁析置岳陽縣,屬岳陽郡。陳因之。隋平陳,廢郡,并湘陰入岳陽縣,又置玉州于此,尋改岳陽為湘陰。開皇十二年,州廢,縣屬岳州。唐因之。五代漢末,馬希萼引兵攻岳州,不克,自湘陰趣長沙,焚掠而過,即此。宋仍為湘陰縣,改屬潭州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無城,編戶四十二里。
湘陰舊縣縣西北五十里。劉宋元徽二年,割益陽、湘西、羅及巴峽流民,置湘陰縣,以在湘水南也,屬湘東郡。齊改屬長沙郡。梁置岳陽郡及羅州。陳廢州。隋平陳,并廢郡,又省縣入岳陽縣。又王山城,在縣北,梁置,屬岳陽郡。陳因之。隋省入湘陰。又赤竹城,在縣南十七里。宋紹興中嘗遷縣治于此,謂之新縣。今故址猶存。
羅縣城縣東北六十里,與岳州府平江縣接界。春秋時羅國地。秦置縣。漢、晉皆屬長沙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置羅州。陳罷為羅郡,屬南荊州,郡尋罷。隋初,屬玉州,尋屬岳州。大業中,屬巴陵郡。唐武德六年,廢入湘陰縣,亦謂之羅川。隋末,蕭銑為羅川令,郡人董景珍奉銑起兵處也。又湘濱廢縣,在縣東北,亦梁置,屬岳陽郡,陳因之。隋開皇九年,省入羅縣。
黃陵山縣北四十里。上有舜二妃墓。《括地志》謂之青草山。孔穎達以為湘山也。玉笥山,在縣北七十里,汨水西流經其下,有屈潭,亦曰羅淵。屈原放逐自投于此。隋置玉州,蓋以山名。其相連者曰汨羅山,以下臨汨羅江也。又磊石山,在縣西北百里,旁枕青草湖,北接巴陵,下臨湘江,山石嵯峨相疊,因名。舊名萬歲山,亦名五木山,以山頂尖如五木也。
女洲山縣南三十里。頂平而方,一名仰山。又青山,亦在縣南三十里,一名仙臺嶺。上有霞峰臺、胡鼻巖及龍潭諸勝。又南二十里為白霞山,上有百歲巖。又書山,在縣東南三十里,廣十余里。縣東六十里又有玉池山,峰插天表,上有浴丹池,俗名為玉池。
湘江在縣西。自府北流經縣界,又北達青草湖,謂之湘口。《志》云:縣南三十五里有哀江,亦名哀江滸。旁有大哀、小哀二洲,以舜二妃哀思于此而名也。其水自湘江分流,過敖頭,經板灘,至女洲,歷縣前會三十六灣水。又有文、武二洲,亦在縣南三十里。水中二洲,左右相對。縣南十里曰三十六灣,湘水分派,東流為三十六折也。其水皆仍合于湘江。
汨羅江縣北七十里。源出江西寧州之柏山,流經岳州府平江縣,至縣境,分為二水,一西南流,曰汨水;一西經古羅城,曰羅水,復折而北出,至屈潭復合,故曰汨羅。《史記》屈原自投汨羅以死,謂此。又西流注于湘江,謂之汨羅口。
后江縣西六十里。亦湘水支流也。上下相距六十里,其上為汶涇江口,自縣南二十里西流入此,分流下盧林潭,合湘江,注于洞庭。又魁樓江,在縣南二十里,旁有懸藤港、楊子港,三水會于城南之笙竹岐,下流入于湘江。青草湖縣北百里。北與洞庭湖相連,亦曰重湖。旁有磊石山,水落則見山腳。《水經注》:湘水自汨羅口西北徑壘石山,西北對青草湖。梁太清三年,湘州刺史蕭譽與湘東王繹等聲言援臺城,譽軍于青草湖不進,即此。又新塘湖,在縣北五十里。又有白塘湖,在縣東北百四十里。漉湖,在縣西北百二十六里,皆與青草湖相通。東湖,在縣南十里,其上流為撥水江,俗名北水江。《志》云:縣東六十余里有白鶴、玉池、密巖諸山,其水皆會流于同舍口,經縣城東南,謂之秀水。宋紹圣中,改流經城南一里,因名撥水。縈紆凡三十里,入東湖,為邑之巨浸,下流入湘江。又羹膾湖,在縣西北五十里。《志》曰:黃水出黃陵山下,西流三十五里,入湘江,即羹膾湖也。西港,在縣西三十里,流達于湘江。又縣東五十里有東港,下流通汨水。
車輪洲在縣北,湘江之要隘也。梁元帝承圣二年,陸納據湘州,詔王僧辨討之。納遣其將吳臧等下據車輪,僧辨自巴陵進軍于車輪,納夾岸為城以拒之,為僧辨所敗,退保長沙,今洲圮于水。
白沙戍縣北五十七里。齊末蕭穎胄以南康王寶融舉兵江陵,遣將楊公則向湘州。湘州行事張寶積發兵拒守,公則克巴陵,進軍白沙。寶積懼,以郡降。《括地志》:縣北有黃陵廟,舜二妃廟也。廟北即白沙戍。營田鎮縣北六十里。路出巴陵,向有巡司戍守。又營田驛,亦置于此。又北六十里即磊石驛也。錫江寨,在縣西北,湘江西岸。宋置寨于此。江畔有岐,平起如岡,洲島之民,聚而居之,以漁為業,亦曰錫浦。又笙竹岐,在縣城南,世傳舜采笙竹于此。今為笙竹驛。湘潭縣府西南百里。西南至衡州府衡山縣百五十里。漢臨湘縣地。后漢醴陵縣地。梁始置湘潭縣,以昭潭為名也。隋屬衡州。唐屬潭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城周三里,編戶二十一里。
湘潭舊城在縣南二十里。梁縣治此。劉句曰:唐天寶八載,移縣治洛口。乾寧二年,蔣興據邵州拒劉建鋒,發兵侵湘譚,即今縣也。今故城俗謂之古戍城。又建寧城,在縣北。三國分醴陵置,屬長沙郡。自晉至陳皆因之。隋省入湘潭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,屬南云州。貞觀初省。湘南城,在縣西百六十里。漢縣,屬長沙郡。吳太平二年,分長沙西部置衡陽郡治此。晉因之。宋改屬衡陽郡。蕭齊省。《漢志》:縣在衡山西北。《水經注》曰:湘江東北徑湘南縣東。吳立衡陽郡,本治湘南縣。宋時,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。是也。今俗名故城為花石城。或以此為建寧城,而以湘潭縣治為即湘潭故縣,誤。
昭山縣東北四十里。與長沙縣接界。舊《志》:昭王南征至此,不復,故名。下為昭潭,深不可測,梁取以名縣。五頂山,在縣西七十里,頂有五峰。又昌山,在縣西南百十里,左右峰巒疊起,宛如屏障,山半有燕子崖,至冬燕集其中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