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庸水縣西四十里。源出上庸山,東南流入孔陽水,一名上元水?!吨尽吩疲嚎钻査?,在縣西九十里,源出西南百里之檀溪嶺,東北流合上庸水,又東北達于漢江?!吨尽吩疲嚎h北三里有北星河,出陜西白河縣,合水坪、蚃峪、觀音溝諸水,南流合庸水,東注于漢。又有武陵水,源出縣西武陵山,亦曰鳳溪;又微江水,亦在縣西,俱流合于上庸水。筑水縣西五里。源出竹山,東入房縣界,亦謂之筑江。又堵水,在縣南五十里,源出陜西平利縣界,入縣境,經城南一里,亦謂之霍河。流合筑水,復東北出入鄖縣界,注于漢江。又鰲水,在縣西十里鰲山下,一名龜水,流合堵水。兩河口,在縣西南四十里,官渡、柿河二水合流于此,亦注于上庸水,即竹溪縣諸水之下流也。
吉陽關縣西北二百里,有巡司戍守。又洪坪堡,在縣南二百里,路通陜西、四川諸境,有官兵巡戍。又縣南百二十里有官渡堡,縣南三百里為鄧家壩堡,西百五十里有四莊坪堡,西北三百十里為三界堡,俱成化已后增置,為控馭之所。圣母寨,在縣西百三十里圣母山下,一名取毒寨。俗傳有圣母取惡蛇棄之,因名。又中寨,在縣西北中山下。又縣南五十里有峪口市,下有峪口渡。
竹溪縣府西三百六十里。西至陜西平利縣二百五十里。成化十二年,分竹山縣之尹店社置。土城周不及二里,編戶七里。
吉陽城縣西五十里。東晉初,以益州流民置吉陽縣,又置晉昌郡治焉。宋初因之。元嘉十年,仇池氐王楊難當襲梁州,破白馬,獲晉昌太守張范。時范蓋以晉昌守戍白馬城也。宋末,改郡曰新興,仍治吉陽縣。齊、梁因之。后周廢。陸澄曰:桓溫平蜀,集巴漢流民,立晉昌郡于上庸之西云。白馬,見陜西寧羌州。《志》云:今縣西五十里有上土城,即吉陽故址矣。東關城,在縣北五里,亦東晉初置,屬晉昌郡。宋屬新興郡。齊、梁因之。西魏廢。今有城址,土人謂之下土城。
五峰山縣東十五里。五峰并聳。山之東有白云巖,又縣西五里有畫屏山,絕崖峻嶺,其狀如畫,一名畫屏峰。又五星峰,在縣治前,五峰相連,巒嶂層疊,縣之主山也。峒崎山縣東北六十里。上有寨,為設險處。又連錢山,在縣西北六十里,回環相連,形若布錢。鼓圓山,在縣南六十里。兩山對峙,南為南鼓山,北為北鼓山,山形甚圓,下各有洞。竹溪河縣西五里。源發縣西北三十里之雞峰山,流合縣治河?!吨尽吩疲嚎h治河出縣西白土山,流四十里,至縣西十里,合廖家河。又東會竹溪河,經縣西,又東會縣東北五里之凈峪河,至縣東三十里為水坪河。又二十里為龍堰河,與安燕河合。又十里合南陽河,又五里與樊定河合,入竹山縣界,為竹山江,入上庸水。南江河,在縣南七十里,源出陜西平利縣,亦名南陽河。至縣南三十里水坪河口,合于柿河?!吨尽吩疲菏梁?,在縣東南百二十里,流入竹山縣界。又縣東六十里有縣河,流合柿河,當即縣治河矣。又樊定河,在縣東百四十里。亦曰樊亭河。住峪河,在縣東南六十里。又有浪河,在縣南五十里。小葛河,在縣南百七十里。又南三十里有順河及蠶河,其下流皆匯為竹山江。
長望川縣西三里。川深土美,一溪中出,即竹溪河也。又兩河口,在縣東南七十里,縣河與龍堰河合流處也。一名潭口。白土關縣西六十里。又縣西五十里有五陵關,西南五十五里有峒峪關,東四十里有磁瓦關,皆戍守處。尹店寨,在縣東九十里,有巡司。又縣南五十里有得勝寨,六十里有楊樓寨,縣南百里有將軍寨,百二十里有紅心寨,皆成化已后增設。又縣東北六十里有中山鎮,東七十里有城關鎮?!吨尽吩疲嚎h西境有小關子,陜西平利縣、四川大寧縣,接界處也。上津縣府西北四百八十里。南至陜西白河縣百四十里,西至陜西陽縣二百十里,北至陜西山陽縣百五十里。漢商、錫二縣地。置北上洛郡。齊因之。梁始置上津縣,尋改置南洛州,兼置上津郡。西魏大統末,宇文泰遣將王雄分道出子午谷,拔上津,因改曰上州。隋初,州郡俱廢,縣屬商州。義寧二年,復置上津郡。唐武德初,改為上州。貞觀十年,州廢,以縣屬商州。宋因之。宋末,廢入均州。洪武八年,復置上津縣。十年,省入鄖縣。三十年,仍置上津縣,屬襄陽府。成化十二年,改今屬。土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八里??h今省。
開化廢縣在縣西南。西魏置,兼置漫川縣,并屬上津郡。后周并入上津縣。
十八盤山縣西北百五十里。山高峻盤折,十有八曲,方至其巔。又五峪山,在縣北五里,有五峰攢聚。嵩山,在縣南五十里。山高聳,與陽縣諸山相接。又礦山,在縣南百里,產鐵?!吨尽吩疲嚎h北二十里有順嶺,與陜西山陽縣接界。漢水在縣南。自漢中府陽縣東入縣境,又東入鄖西縣境。
吉水在縣西五里鐵鶻嶺下。《志》云:源出秦嶺,兩山相接,水經其中,俗謂之夾河。經豐陽關入縣界,繞縣西南順流一百三十里,入于漢水。蓋即山陽縣之甲河也。豐陽關,即豐陽巡司,亦在山陽縣界。八里川,在縣西南三十里,亦曰八里河,流入吉水。又愚峪河,在縣西北五里,一名五峪河,南流入吉水。又縣東南二十里有箭河,又東南六十里有泠水河。下流俱入于漢江。
鶻嶺關在縣西北。又有草馱坪,宋南渡后與金人分界處也。今見陜西陽縣。《志》云:今縣南五十里有楊六郎關,又有絞上關,在縣東北七十里,俗名絞腸關。又江口鎮,在縣南百二十里,漢江津渡口也。向設巡司于此。廟川堡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路達商洛,山深徑僻,盜賊出沒處也。嘉靖八年,置有官兵戍守。又北山寨在縣西北百五十里,姨娘子寨在縣西南五十里,又八里門店在縣西四十里,縣南四十里又有軍營店,皆成化以后控扼處。
鄖西縣府西北二百九十里。西至上津縣百八十里,西北至陜西山陽縣二百四十里。成化十二年,析鄖縣之武陽里、上津之津陽里置。土城周不及二里,編戶八里。
黃土城在縣東。后周嘗改置黃土縣,即今陜西洵陽縣之淯陽城?;蛞源藶辄S土縣,誤也。《志》云:設縣時掘地得斷碑,曰登云縣。亦未知所據。
黃山在縣治北。《史記》:秦昭襄二年,與楚會黃棘,與楚上庸?;蛟患创说匾???终`。又北十里有槎牙山,以巖石參差而名。又牛頭山,在縣北七十里,接陜西山陽縣界。石門山,在縣東南十五里,又東南十五里有火車山,山高險,一名火車嶺,下有火車鋪。
光照山縣西北六十里,接山陽縣界??h西七十里又有馬鞍山,山險峻。又縣西北八十里有娘娘山,山多巖穴,出泉九處,緣山田疇,資其灌溉。
漢水縣南五十里。自上津縣流入界,又東入鄖縣境。又天河在縣西南一里,出縣西北界虎鳴峪,駕山而下,經縣南達漢水,如自天來,故名。又麥峪河在縣西北三十里??h西北七十里又有黃沙河,出上津縣東五十里之黃龍山,流入境,會麥峪河而達于天河。又有水東河,在縣西北八十里,亦流匯于麥峪河。
八道河縣東北八十里。南流合縣東五里之五里河,至縣前與天河合。又五里坪河在縣東北十里,又激浪河在縣東二里,又有南門河在縣南五里南門山下,俱流合于天河。又七里溝河在縣南三十五里,縣東南五十里又有歸仙河,縣南五十里有箭流河,與火梅溝河俱流入于漢江。
雞嶺關縣西五十里。又馬鞍關,在縣西七十里,皆因山以名。又李四關,在縣東南,與鄖縣之青桐關相近,皆戍守處也。金花寨,在縣東南四十里。又東南十里為廖家寨。又南關堡,在縣城西隅。《志》云:縣南五里又有馬鞍山口堡。又有黃連埡,在縣南四十里,舟行自此入漢之埠口也。又廢朱家寨,在縣西南五里,高山絕頂,路徑僅通,上設城墉,基址猶存。
??悼h府東南二百里。西南至歸州興山縣二百五十里,東至襄陽府城縣百里。本房縣地。弘治十一年,析縣之宜陽等鄉置。今縣治潭頭坪,以宋嘗升房州為??弟?,因以名縣。土城周三里,編戶十里。九斤城縣北五十里。相傳昔人秤土筑城,以水土輕浮,將成復棄。今荒城猶存。
萬連山縣北三里,高聳盤互,如萬岑之連結。又它峪山,在縣南一里,一名萬朝山。天馬山,在縣南十里,又南五十里曰馬鞍山,皆高峻。又司空山,在縣南八十里,與襄陽府南漳縣接界。五臺山縣西北五十里。高聳層峙。又西北四十里為三尖山?!吨尽吩疲嚎h西九十里有紅巖山,峭壁千仞,其色多紅。又有梭寨山,在縣西百八十里。又有九龍鞍山,在縣西南九十里,險可避兵。三十六岡山,在縣東南三十里,旁多岡阜,因名。又縣東南九十里有懸壺嶺,又八疊陂在縣北四十里。
粉水縣北三十五里。自房縣流入境,又東入城縣界?!吨尽纷鞣矍搴?,蓋粉漬之訛也。湯峽河,在縣西三十里,水溫可療疾。一名湯洋河。又豆沙河,在縣西北五十里,流合湯峽河。又有清溪河,在縣東北十五里。掌口河,在縣北四十五里,亦曰蔣口河。俱流合粉河,入城縣界。《明史》:成化初,劉千斤等據豆沙河、浪口河諸處,分為七屯。官軍討之,自房縣進屯浪口河?;蛟焕丝诤?,即掌口之訛也。又桑坪河在縣西百里,大市河在縣西百二十里,下流俱入于湯峽河。板倉河縣南五十里。又南五十里有魚河、歇馬河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百里有深溪河,又東南五十里有雞冠河,皆入南漳縣界,合于沮水。
馬良坪堡縣南百里。舊為盜賊出沒之所。成化初,官軍討房陵西山賊,別將林貴從安遠進兵馬良坪,是也。又縣西南有大市坪。成化初,賊黨苗龍走大市,欲出遠安,其魁劉千斤走與龍合共保大市,即此。望夫山堡,在縣西一百二十里,以在望夫山上而名。嘉靖中,撫臣葉照議置堡于此。疏略云:望夫山,林木綢密,人煙稀少,東抵馬良坪,通遠安界;西抵柏木壽陽,通房縣界;南抵興安,通四川地方;北抵武當,通城諸處。四通八達,截山小路,盜賊易于出沒,請立堡分戍。從之。
常平堡縣東南九十里。東南去南漳縣亦九十里?!稌洹纷鏖L坪店,為控扼要地。成化中,撥荊州右衛官兵戍守。嘉靖十九年,移七里頭巡司置于此。九龍寨,在縣西南九十里,因高設險,可以避兵。又館溝驛,在縣東南二十里。其地兩崖高峻,中有小溪,路出常平堡,舊嘗置驛于此。
附見:
湖廣行都司成化十二年置,治鄖陽府城內。
鄖陽衛府治東一里,亦成化十二年建。又房縣守御千戶所,在房縣東,洪武初置。又竹山守御千戶所,在竹山縣東,成化八年置。俱屬鄖陽衛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