鄖縣附郭。古鄖子國。漢為鄖關,屬漢中郡長利縣地。建安末,蜀先主封申耽為鄖鄉侯,即此。晉太康五年,立鄖鄉縣,屬魏興郡。宋因之。齊為齊興郡治。梁興州、西魏豐州皆治此。隋屬均州。大業初,屬淅陽郡。唐武德初,為南豐州治,尋廢州改屬均州。貞觀初,又改屬析州,尋還屬均州。宋因之。景定以后,縣僑徙不一。元至元十四年,復置鄖縣。明初,亦屬均州。成化中,始為府治。編戶四十一里。鄖城在府西南。宋末,嘗遷治于此。元徙今治。《城邑考》:郡舊無城,天順八年盜起,縣令戴琰始筑土城。成化十二年,撫臣原杰又改筑今城,周六里有奇,門四:東宣和、南迎薰,舊名谷惠、西平理、北拱辰,舊名水門。
長利城在府西北二百里。漢縣,屬漢中郡。后漢省。晉太康四年,復置。五年,省入鄖鄉。唐初,復置,屬上州。貞觀初,省入上津。今府本長利縣地。沈約、劉句皆以鄖鄉為故錫,誤。堵陽城,在府西四十里。唐初,置堵陽縣,屬南豐州。武德八年,改屬均州。貞觀初,省入鄖鄉。《水經注》:漢水自錫縣,又東徑長利,各南入谷,有長利故縣城。又東堵陽縣,又東經鄖鄉城南,即長利之鄖鄉。是也。
錫城在府西界。古麋國地。春秋時曰錫穴。文十一年,楚潘崇伐麋至于錫穴,是也。漢為錫縣,屬漢中郡。后漢因之。三國魏初,屬新城郡。太和二年,分置錫郡。景初元年,省錫郡,以縣屬魏興郡。晉、宋因之。齊屬齊興郡。西魏時廢入上津。《水經注》:漢水自旬陽,又東經錫縣北,縣有錫義山,又東經長利縣。是也。齊興城在府東。蕭齊分魏興郡東界地置齊興郡,兼置齊興縣。宋白曰:齊永平七年,置郡治鄖鄉,齊興縣屬焉。是也。隋并入武當縣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百二十里有漢王城,相傳光武嘗屯于此。
龍門山府南七十里。有二崖對峙如門,水從中出,名龍門河,東北注于漢江。天馬山,在府南二里隔江,一名天馬崖。又寶蓋山,在城西南三里,一名西山。《志》云:漢水徑寶蓋山下,西崖扼束,為控守要津。又有紅巖,在城東南四里龍滾灘側,勢高峻,色純赤,一名赤壁。又鴉鶻山,在府西北二里,高峻多鴉鶻巢,因名。
古塞山府東南八十里。《通典》曰:均州北有古塞城,戰國時楚筑以備秦,據山為城,高峻險峭,即此山也。俗訛為古寒山,一名大塞山。成化初,官軍敗賊于雁坪,追擊之于大塞山,賊退保裕兜,憑險旅拒,督臣白圭帥諸將四面合擊,遂平之。雷峰山,在府東北六十里,以險峻而名。其相接者曰風火山。又黎子山,在府北百七十里,昔人嘗置關山上,曰黎子關,今廢。
錫義山府西北百八十里。一名天心山。方圓百里,形如城,四面有門,山高觼嬈至為險僻。又三臺山,在府西北八十里,山勢三疊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百八十里有狼子山,下臨漢水。尖巖,在府南百四十里,懸崖峭削,屹立千尺。又摘星坡,在府東十五里,亦以高聳而名。
漢江在城南。自陜西白河縣流入境,至府城西,繞城南寶蓋、天馬諸山,皆錯列漢濱。《水經注》:漢水經鄖鄉縣南,謂之鄖鄉灘,又東徑琵琶谷口,梁、益二州分界于此,世謂之琵琶界。《水利考》:郡境多層山疊嶺,惟郡治孤立川原之間,正當水沖,漢江之患,獨在郡治。舊皆以城為堤,無大潰決。嘉靖四十五年,嘗決東南門外城堤崩塌,民多漂沒,尋復筑塞。今城東有堤,長三百余丈,本名捍江堤。成化十四年,御史吳道宏增筑,亦名吳公堤。
趙河府北七十里。源出府東北百四十里之馬喊泉。相傳光武屯兵于此,馬喊而地忽傳聲,掘之得泉也,引流為河,至府城東為盛水堰,溉田百畝。又將軍河,在府南百五十里,北流與紅石河合。又有神定河,在府東南二十里,自竹山縣流入界。府東五十里又有遠河,皆流入漢江。堵水,在府西三十里。《水經注》:水出建平界,徑上庸而東,又東北徑堵陽縣,南北流注漢,謂之堵口。今水道多堙,此其余流也。
武陽堰府西五十五里。有武陽洞,懸崖深邃,水出其中,堰以溉田,為利甚博。
鄖關在府西。《史記》所云南陽西通鄖關者也。《漢志》長利有鄖關。又梅子關,在府東北七十里。又府東北百二十里有峪關,府西北七十里有青桐關。又有小關,在府西北百三十里。府西南又有石門關,又西南為九室關,府西南百八十里又有月竹關。皆險阻處也。雷峰埡關,在府東北六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又硤石坪,在府境,明末官軍敗賊處。
馬山口堡府西五十里。其相近者曰安陽口店。又府西四十里有小嶺鎮,府西北三十里有馬昌關鎮,府南七十里有白桑關鎮,皆戍守處也。又有白家營,在府東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東四十里又有云洲渡,路出均、襄。又有時家灣渡,在府東北百二十里,為陸走唐、鄧之道。又鄖陽水驛,在府東一里。房縣府西南二百十里。東南至荊州府夷陵州三百七十里,東北至襄陽府均州二百二十里,東至城縣二百七十里。秦為房陵縣。漢因之,屬漢中郡。后漢亦為房陵縣。先主置房陵郡于此。曹丕改置新城郡。晉、宋因之。齊為南新城郡治。梁仍曰新城郡,兼置岐州。西魏改郡為光遷國,縣亦曰光遷縣。后周國廢,改州曰遷州。隋因之。大業初,改州曰房州,尋曰房陵郡,而光遷縣不改。唐武德初,仍曰遷州。貞觀十年改置房州,又改縣為房陵縣。天寶初,亦曰房陵郡。乾元初,復曰房州。五代因之。宋仍為房州,亦曰房陵郡。雍熙三年,升為保康軍。元軍廢,仍曰房州,屬襄陽路。至正二年,省房陵縣入州。明洪武八年,改州為縣,屬襄陽府。成化十二年,改今屬。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五里。
房陵城今縣治。春秋時屬麋國地也。或以為即房子國。誤。《左傳》文十一年,楚子代麋,成大心敗麋師于防渚。闞曰:防,即房陵也。《秦紀》:始皇使王翦滅趙,徙趙王遷于房陵,后呂不韋之家亦徙焉,蓋秦名房陵也。漢時,宗室大臣有罪者,多徙房陵。建安二十四年,先主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,殺房陵太守蒯祺。郡蓋劉表所置也。明年,孟達降魏,魏改曰新城郡,以達為新城太守。蜀漢建興五年,孟達復來降,遺諸葛武侯書曰:宛去洛八百里,去我千二百里,吾所在深險,司馬公必不來,吾無患矣。司馬懿急攻下之。唐武后遷中宗于此。今城僅周四里,而濠塹嚴固,如邊方然。蓋自古為儆備之地也。永清城在縣東一百十里。后魏分房陵置大洪縣。后周改曰永清。隋屬遷州。大業中,屬房陵郡。唐初亦屬遷州,尋屬房州。宋開寶中廢。又沶鄉城,在縣南。晉太康中,分房陵立沶鄉縣,屬新城郡。沶,音祁。宋亦曰祁鄉縣。齊、梁因之。后周廢。綏陽城,在縣西南百七十里。沈約曰:魏置綏陽縣,尋改曰秭歸。晉太康二年,復故,屬新城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置綏州。隋初,與縣俱廢。又昌魏城,在縣西南,三國魏置,屬新城郡。晉因之。宋、齊仍屬新城郡,后周廢。《志》云:且南城外有廬陵王城,唐中宗廢,為廬陵王遷房州時居此,因名。
房山縣西南三十里。四面有石室如房,縣以此名。又南山,在縣南三里,山高秀。又南四里為石門山,其相接者曰定山。阜山,在縣南百五十里。《左傳》文十六年,楚大饑,戎伐其西南,至于阜山。《志》以為即此山也。
景山在縣西南二百里。酈道元以為即《禹貢》荊山之首。一名雁山,又名雁塞山。《山海經》:荊山之首曰景山。《寰宇記》:房陵有三十五溪,三十四山,景山其發源處也。又建鼓山,在縣東南二百里。袁山松《記》:登勾將山,見馬鬣建鼓,嶷然天半。《元和志》:建鼓與馬げ山相接,冬夏積雪不消。
白山在縣西北。宋建炎中,王彥敗賊桑仲于白山,即此。《志》云:縣北百二十里有馬嘶山,最高險,馬陟其巔則悲嘶。又有楊子山,在縣北百里,亦峻險。其相接者曰黃竹山,山多竹,色皆黃。石盤山,在縣東百四十五里,以山徑盤繞而名。又有倒驢山,在縣東二百九十里,山高險難陟,故名。
沮水縣南五里。源出景山,東流入襄陽府南漳縣界。詳大川沮水。粉水,在縣東北五十里,源出房山,東流入城縣境。又北河,在縣北一里,流合粉水。
筑水縣西一里。一名南枧河。源出竹山,流入界,經廢昌魏縣北,又東流過縣北,又東入城縣境。亦謂之彭水。《左傳》桓十二年,楚屈瑕伐絞,楚師分涉于彭。杜預以為昌魏縣之彭水也。又有馬欄河在縣東五十里,縣東二百里又有八渡河,皆附筑水以達于漢江。
湯池關縣東十里。相近有大小湯池,故名。又有馬欄關,在縣東三十五里。縣東二百里又有牛心關,以在牛心山下也。又東五十里曰瑤峰關,其地有瑤峰嶺。房山關,在縣西三十五里房山下。又有高枧關,在縣北十五里。又縣南六十里有云峰關。《志》云:縣西境有平安關,宋咸平五年置。
馬口良堡縣東南二百里。成化中建。又東南百里有望夫山堡,以山為名。又樹團坪,在縣北百里。又縣西北百八十里有窯坪市。又有壽陽坪,在縣西南百八十里。板橋山鎮,在縣西北百五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又縣北有洞庭廟,成化初,官軍討房山賊,自城進兵洞庭廟。又縣境有大石廠、海溪寺諸處,皆劉千斤等賊倡亂處也。
竹山縣府西南三百八十里,東北至房縣百七十里。本周之庸國。秦為上庸縣地。漢因之,屬漢中郡。后漢亦為上庸縣。建安末,置上庸郡。魏、晉因之。宋、齊亦曰上庸郡,皆治上庸縣。梁析置安城縣。西魏改曰竹山,又置羅州于此。隋開皇十八年,改曰房州。大業初,州廢,縣屬房陵郡。唐武德初,復置房州治此。貞觀十年,州移治房陵,以竹山縣屬焉。宋、元因之。明洪武初省。十三年,復置竹山縣,屬襄陽府。成化十二年改,今屬,城周五里,編戶四十九里。上庸城縣東四十里,本庸國。《書》所稱庸、蜀、羌、髳,是也。《左傳》文十六年,庸率群蠻叛楚,楚滅之。秦置上庸縣,楚靳尚謂秦將以上庸六縣易張儀。《史記》:秦昭襄王二年,與楚上庸。又三十四年,秦與韓魏上庸地,即此。秦及兩漢皆為上庸縣。建安中,曹操以申耽領上庸都尉。二十四年,先主遣孟達攻下房陵,又遣劉封自漢中乘沔水與達會攻上庸。上庸太守申耽降。蓋是時已分漢水置上庸郡也。魏晉以后,皆為上庸郡治。梁改縣曰新豐。西魏仍曰上庸,屬羅州。后周改縣曰孔陽。隋開皇十八年,復曰上庸縣,屬房州。唐因之。宋開寶中,廢入竹山縣。
武陵城縣西五十里。漢縣,屬漢中郡。后漢廢。三國魏時復置武陵縣,屬上庸郡。晉、宋、齊、梁因之。后周廢。唐初復置,屬房州。貞觀十年,廢入竹山縣。又微陽城,在縣西北七十里。三國魏置建始縣,屬上庸郡。晉武帝改曰微陽。義熙六年,微陽令王天恩與桓石綏作亂,自稱梁州刺史,襲據西城郡。宋仍曰微陽縣,亦屬上庸郡。齊、梁因之。后周廢。唐初改置受陽縣,屬遷州。武德七年,廢入光遷縣。《續通考》:宋復置受陽縣。建炎初,以胡騎蹂躪,移治竹山。紹興中,又移治房陵之張羅平,后又移治竹山南境。元廢入竹山縣。今正史不載。《紀勝》:竹山南有受陽水,以受陽縣名。明成化中,官軍討鄖陽賊,迫房縣西山,賊懼,欲走受陽出,陜西督臣白圭檄別將往受陽截其奔軼,即故受陽城矣。秦城,《志》云在縣南三十里,昔人筑塘掘地得石云。秦白起伐楚屯于此,或謂之秦王城。
庸城山縣西五里。庸人昔居此,于山上置鼓,又名懸鼓山。其相連者曰橫鞍山。又竹山,亦在縣西五里,筑水所出,縣因以名。龍祗山,在縣南二里。又南里許曰雞公山,前仰后俯,形如雞公。又縣東三里曰霍山,有蓮花池在山上。
方城山縣東四十五里。上平坦,四面險固。山南有城,周十余里。春秋庸地,有四方城,此其一也。文十六年:楚使廬戢梨侵庸,及庸方城,即此。白馬山,在縣西南三十里,舊傳即新城山。《荊州記》:孟達為新城守,登白馬山,嘆曰:劉封、申耽,據金城千里而不能守,豈丈夫哉?今其山重巖疊嶂,稱為勝觀,亦名白馬塞。《志》云:山在縣西百里。又縣西五里有馬鞍山,亦甚高峻。
黃茅關山縣西十五里。山險峻。昔置關于此,并置巡司,今皆廢。又縣西二十五里有十轉山,以山徑盤曲也。又西五里曰觀山,崔巍廣遠,泉出不窮。《志》云:縣西三十里有燕子山,兩山相連,勢若雙燕。又縣西九十里有女媧山。上庸山,在縣西南四十里,上庸水出于此。又縣西北百五十里有中山,山有三峰,中峰最高,一名七寶山。又倉樂山,在縣東北百五十里,昔邑人徐元周積粟于此,救饑貧者,鄉人德之,故名。《元和志》:縣北四十里有長蘿山,以山勢延蔓,如垂蘿然也。其在縣北十里者曰礬石山,舊產礬,色白如雪。縣北七里又有九里岡,蜿蜒起伏,南拱縣治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