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化縣府西北百八十里。西至均州百八十里,東北至河南鄧州百六十里。春秋國地。秦漢為陰、二縣。西魏置陰城縣,并置城郡。后周郡廢。隋屬襄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州。五年,州廢,縣仍屬襄州。貞觀八年,省入城縣,為陰城鎮。宋乾德二年,置乾德縣,又置光化軍治焉。熙寧五年,軍廢,改縣為光化縣。元初,復故。元廢軍,復改縣曰光化,初屬南陽府。至元十九年,改屬襄陽路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三十七里。
陰城在縣西。今漢水北岸,古縣城是也。春秋時曰下陰。《左傳》昭十九年,楚令尹赤遷陰于下陰,蓋遷陰地之戎于此。漢置陰縣,屬南陽郡。后漢因之。建武三年,延岑將鄧仲況擁兵據陰縣,降于漢。晉屬順陽郡。劉宋屬廣平郡。齊、梁因之。西魏改曰陰城縣,后又遷縣于今治。陰地之戎,即所謂陸渾之戎也。見河南嵩縣。
城縣東北四十里。秦置縣。漢因之,屬南陽郡。高祖封蕭何于此。后漢亦曰縣。光武初,嘗封鄧禹為侯,蓋以比于蕭何也。晉武帝改南鄉為順陽郡,治。《水經注》:城南臨沔水,謂之頭。晉元帝初,雍州刺史嘗寄治城,尋罷。隆安三年,桓玄襲殷仲堪于江陵,仲堪出奔城。宋亦曰縣,屬廣平郡。齊因之。梁置城郡治焉。中大通五年,魏荊州刺史賀拔勝寇雍州,分軍攻拔城,即此。后周廢郡,并廢縣入陰城。廣平,見河南新野縣。《志》云:縣北十二里有空城,亦南北朝時戍守處。
馬窟山縣東五里。中有石室。相傳漢時有馬數百匹從窟中出,形小如巴滇馬。吳陸遜攻襄陽,亦于此獲馬數十匹云。又固封山,在縣西北十里,山之東舊有晉順陽城,俗訛為順陽王城。山本名崇山,唐改今名。又三尖山,在縣西北六十里,盤折幽邃,接河南淅川縣界。縣北七十里又有杏兒山,接河南鄧州界。
漢江在縣城西北。自均州流入界,東南流入城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濱漢為城。正德中,修石堤以障水,城不浸者四十年。嘉靖三十年,漢水泛溢,城壞,修完未幾,四十四年復圮。萬歷初,于舊治東改營新城,去漢江里許。近《志》云:隆慶初,移縣治陰城鎮,在漢水北。白河,在縣東北七十里,自河南新野縣流入,又東南入襄陽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有泌水,亦自南陽府境流入,下流注于白河,入漢江。又均水,在縣東,自均州流入界。《志》云:今縣南有上涓口,縣東南十二里有下涓口,蓋即均水之故道也。
陡溝河縣南三十里,流入漢水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三十里有百頃河,東南三十五里有蒿堰河,四十里有黑水河。又縣東五十五里有大梁河,六十里有非子河。又縣南二十五里有楊林汊。其下流皆入漢水。溫水河,在縣南五里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諸水皆會于溫水河,流入漢。又有泥河,在縣北三里,以多泥濘而名。西北諸水皆匯泥河,入于漢江。
茨湖在縣東南。宋紹興三十一年,逆亮入寇,別將劉萼引兵入光化,荊南都統李道拒之于茨湖,萼毀光化屋,作船筏以渡江,道激厲將士鏖擊,盡奪船筏,寇遁,遂復光化,是也。今湮廢。左旗營堡縣西北二十五里。有巡司。萬歷中,遷入縣內。《志》云:縣有陽驛。今革。又縣城西北有臨江渡,北出商、鄧,南達均、房,此為津要。又西北二十里曰杜家河渡。黨子口,在縣西北八十里。《輿程記》:由縣西北水行五十里,至均州小江口易小舟,又三十里至黨子口,又三十里至陳中見埠口,又八十里至河南淅川縣。舊《志》:自縣陸行至淅川百二十里,蓋水路迂回也。
附見:
襄陽衛在府治西南。正統初建。又襄陽護衛,在府城內。天順初,為襄府置。今亦設置襄陽衛。
均州府西北三百九十里。東北至河南南陽府三百六十里,西北至鄖陽府一百二十里,西至陜西興安州七百里,北至河南淅川縣百六十里。
《禹貢》荊、豫州境。春秋時麋國地。戰國屬楚。秦、漢皆屬南陽郡。三國魏屬南鄉郡。晉屬順陽郡,渡江后僑置始平郡《隋志》:初置武當郡,尋改始平郡,治武當縣。宋為始平郡治。齊、梁因之。后周改置豐州。《隋志》:武當縣嘗改置齊興郡,梁置興州,周改豐州。按蕭《齊志》:齊興郡本治鄖鄉。宋白曰:周武成元年,始自鄖鄉移州治延岑城,即今治也。隋初,二郡俱廢,改州為均州。大業初,州廢,改屬淅陽郡治南鄉縣,今見河南南陽縣。義寧二年,置武當郡。唐武德初,復為均州。貞觀初,州廢,屬淅州。八年,復置均州。天寶初,亦曰武當郡。乾元初,復故天二年,置戎昭軍于此。三年廢。五代因之。宋仍為均州亦曰武當郡。宣和初,賜軍額曰武當軍節度。元屬襄陽路。明初,仍曰均州,以州治武當縣省入編戶二十九里,屬襄陽府。今因之。州東連漢、沔,西徹梁、洋,肘腋宛、穰,顧盼荊楚。蘇代曰:殘均陵,塞黽隘《通釋》:均陵,均州也。蓋道出襄、隨,則塞黽隘之險;北首宛、洛,則入方城之郊。南北多事時,州實為轂綰之地,未可忽矣。
武當城今州治。漢縣,屬南陽郡。后漢建武初,封鄧晨子堂為侯邑。晉仍為武當縣,屬順陽郡。建興末,荊州賊杜曾為周訪所敗,走保武當,訪擊斬之。太元四年,苻堅寇襄陽,遣將茍池等分道出武當。七年,桓沖攻襄陽,遣將郭銓等敗秦將張崇于武當。宋齊為始平郡治。齊永元二年,蕭衍起兵發襄陽,留其弟偉等居守。時魏興太守裴師仁、齊興太守顏僧都,并不受衍命,乘虛來襲,偉等遣兵邀擊之于始平,大破之,雍州乃安。梁為興州治。后周為豐州治。自隋以后皆為均州治。明初省。杜佑曰:武當郡城,東漢初延岑所筑,世亦謂之延岑城。劉句曰:舊治延岑城,顯慶四年,移今治,北去舊城三里。明初因舊城修筑。永樂中,以磚石。今城周六里有奇。
安福城州西七十里。梁析武當置廣福縣,又置廣福郡。西魏因之。隋初,郡廢,縣屬均州。仁壽初,改為安福縣。大業初,改屬析陽郡。唐武德初,縣屬南豐州。八年,改屬均州。貞觀初,廢入武當縣。又均陽城,在州西北,梁置均陽縣,屬始平郡。隋屬均州。唐初,屬析州。武德八年,省入武當縣。又平陵廢縣,在州東北。隋義寧二年,析武當縣置,屬武當郡。唐武德初,屬均州。七年,廢。
武當山州南一百二十里。山周八百余里,有天柱等峰七十二,玉虛等巖三十六,又有澗二十四,臺五,井五,泉三,潭三,奇勝疊出,不可勝紀。本名仙室山,一名太岳山,一名太和山,又名譧上山,亦名謝羅山。《水經注》:歷陽謝允舍、羅邑宰遁是山,因名。群峰最高者,天柱為之冠;巖最大者,紫霄為首。永樂中,賜名太岳太和山。建太和南巖、紫霄、五龍、玉虛等宮觀。又于天柱峰頂建真武神殿,備極弘麗。嘉靖中,又賜名玄岳。山之旁有小山,環列數十,其得名者,為石階、女思等山。又有鶴鳴山,在山之西。外朝山,在山后,以峰巒外向也。
牛頭山州北六十里。山勢高險,昔人置關于上。旁有大石,形如瓶,俗名油瓶關。又方山,在州北十五里,形勢方正,因名。長山,在州西南。《唐書》:中和四年,均州西有長山,為襄鄧入蜀之道,群盜據之,抄掠貢賦。刺史馮行襲討平之,蜀道以通。或曰:長山,即武當山矣。又州西南百里有白浪山,亦高大。
漢江州北四十里,自鄖陽府流入,又東南入光化縣界。《志》云:漢水在州境亦名滄浪水。《禹貢》:又東為滄浪之水。正謂此矣。水中有滄浪洲,或訛為千齡洲。州東十五里有漁梁灘,東南十五里有亂石灘,又東南五里為石門灘,又東南十五里為大浪灘,又州境有門河口等灘,蓋皆漢水所經矣。
均水在州東。自河南析川縣流入境,至城縣入于漢江。今故道已湮。曾河,在州南六里,源出太和山,東北流經城南,下流入漢,謂之曾口。又有浪河,在州東南七十里,亦出太和山,東流入漢江。《志》云:州北十里又有響河,源出方山,亦流合于漢。
白龍潭在太和山北。五龍峰之頂,有水曰靈池,流為黑虎澗,匯為白龍潭,注于磨針澗。明末鄖陽賊據險處也。又州西南百里有鹽池,以水氣襲草如鹽也。嘉靖二年,亂賊徐學保聚于此,官軍討平之。
小江口關州東南八十里,接光化縣界,路出河南。又州北五里有槐樹渡關,州東五十里有石鼓關。其在州西八十里者,曰黑虎廟,險僻多盜,有巡司戍守。均陽水驛,在州城南。又有界山驛,在州南百二十里,路出鄖陽。
附見:均州守御千戶所在州治東南。洪武初置,原隸襄陽衛。弘治十四年,始改隸鄖陽行都司。
◇鄖陽府東至襄陽府四百十里,南至荊州府歸州五百里,西南至四川夔州府六百里,西至陜西興安州五百二十里,東北至河南鄧州三百里。自府治至市政司一千二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一百九十里,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里。《禹貢》梁、荊二州之界。春秋時,為麋、庸二國地,后屬于楚。戰國時,為秦、楚二國之境。秦為漢中郡地。漢因之。后漢仍屬漢中郡。建安末,置房陵郡。三國魏改置新城郡建安二十四年,先主析漢中郡置房陵、上庸、西城三郡。《魏氏春秋》:建安二十五年,合房陵、上庸、西城三郡置新城郡。房陵,即今房縣。晉為魏興、上庸、新城三郡地今郡治即古錫縣,晉屬魏興。宋因之。齊置齊興郡治鄖鄉,即今郡治。梁置興州。西魏改豐州。周廢州。隋廢郡,屬均州。唐武德初,置南豐州。七年省,改屬均州。貞觀初,屬淅州治今河南之內鄉縣。八年,還屬均州。宋、元因之。明初,仍屬均州。成化十二年,置鄖陽府,領縣七。今因之。
府西達梁、洋,東走襄、鄧,北連宛、鄧之郊,南有巴、峽之蔽。春秋時,楚人滅庸。識者謂楚滅庸而秦從師,自楚莊時始。異時秦拔武關,取上庸,即今日之故道也。頃襄王十九年,割上庸、漢北地與秦。割上庸之明年,秦拔西陵。又十一年,滅郢矣《楚世家》:懷王二十五年,與秦盟黃棘,秦復與楚上庸。《括地志》:上庸,即今房州、金州地。黃棘,見河南新野縣棘陽城。又秦并六國,滅趙,徙趙王遷于房陵,以其地四塞險固,飛越為難也。曹魏置新城郡于房陵。孟達據郡歸蜀,諸葛武侯方發兵應援,而司馬懿亟攻之,新城復入魏。夫得新城則可以震動宛、洛,通達漢、沔,故漢、魏以為必爭之地。而上津者,密邇武關,蔽翼漢中,亦東西之喉嗌也。唐天寶之亂,江淮貢獻,悉取上津,以達扶風扶風,今陜西鳳翔府。德宗時,李希烈叛,遣將據鄧州,南路貢獻遂絕,詔陜虢觀察使姚明治上津山路,置館驛以通南方貢獻《唐史》:建中四年,李希烈將封有麟據鄧州,南路絕貢獻,商旅不通,于是詔治上津山路,置郵驛。蓋南北多故,從江漢而達梁、洋,必取道上津也。明初,廢房州入襄陽,既而以封疆曠邈,山川阻深,流逋四集,每恃為淵藪。且密邇荊、梁,上通雍、豫,一旦竊發,則禍流遠近,因增置府縣,設重臣以鎮撫之,惕前車杜后患也成化初,劉千斤倡亂,荊襄將王信以房陵險要,先據之,賊不能下。既而大軍分道進討,一從南漳,一從遠安,一從房縣,一從城。又斷其入川入陜之路,乃克之。《郡志》:元末,均、房間流逋發難,殺襄州總管,時不能禁。洪武初,鄧愈統兵掃其穴而空之,禁流民不得復入,既而嘯聚如故。成化初,劉千斤作亂,命大臣白圭等討平之。未幾,李胡子等作亂,項忠討平之。不數年,流民復煽結,都御史原杰請增設府、縣、司、衛以便控馭,從之。尋復命大臣督兵撫治,兼督荊、襄、汝、鄧、商、洛、漢中諸境,防維漸密。弘治十三年,竹山賊野王綱復倡亂;十三年,群盜何淮等作亂;正德八年,廖時貴等復寇叛,皆遣兵剿滅。嘉靖二年,徐學等嘯聚于均州境內,既而趙政等相繼寇叛。八年,楊時政等復作亂,寇掠上津、商南、南鄭諸境。十八年,平、利、竹、房群盜復起,雖以次撲平,而蠢動之勢至今未已。乃制防日壞,守衛空施。邇者賊入鄖陽,恃為巢穴,且由鄖陽分道俱出,一自均州窺南陽,一自淅川擾鄧州,一趨商洛犯盧氏,而燎原之勢,且岌岌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