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廬城縣東北五十里。春秋時盧戎國,又楚之廬邑也。《左傳》文十八年,楚代庸,自廬以往,即此。漢置中廬縣,屬南郡。后漢因之,亦曰中盧。晉仍曰中廬,縣屬襄陽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改置穰縣。西魏曰義清縣,又置歸義郡。后周廢郡,又省左安、開南、歸仁三縣入焉。隋仍曰義清縣,屬襄州。唐因之。劉句曰:縣舊治柘林。永徽初,移治清良。是也。宋初仍舊。太平興國元年,復曰中廬縣。紹興五年,省入南漳。顏師古曰:故中廬縣,隋諱中改曰次廬村,蓋時以中廬并入義清也。今為中廬鎮。
臨沮城縣西南六十里。漢縣,屬南郡。后漢因之。晉屬襄陽郡。劉宋仍屬南郡。齊因之。后省。章懷太子賢曰:臨沮故城在當陽縣西北。蓋境相近也。上黃城,在縣東南五十里。酈道元云:晉平吳,割中廬之南鄉、臨沮之北鄉,置上黃縣,治令鄉,屬襄陽郡。宋屬長寧郡。孝建中,又以綏寧縣并入。齊仍舊,后周廢。宋白曰:上黃,在宜城縣西。又羅國城,《寰宇記》云:在縣東南八十里。楚使莫敖伐羅,謂此。其后遷于枝江。新安城在縣西北。齊梁時僑置。《南齊志》寧蠻府有安定郡,領新安等縣。蓋齊置安定郡,治新安縣。梁中大通五年,魏荊州刺史賀拔勝寇雍州,分軍拔安定,即此。又安武城,亦在縣西。梁置,屬襄陽郡。《隋志》:西魏并新安、武昌、平武、安武等縣,改置重陽縣。后周主邕封李穆為安武公,即此城也。荊山城,在縣西。《舊唐書》:武德二年,分南漳縣置荊山縣,在縣西一百五里。又置重州,領荊山、重陽、平陽、渠陽、土門、歸義六縣。七年,省渠陽入荊山,省平陽入重陽,又省土門、歸義二縣入房州之永清縣。貞觀元年,廢重州,以荊山縣屬襄州,復移重陽縣于重州故城內,屬遷州。八年,省重陽入荊山。開元十八年,徙治于南漳故城,是也。
荊山縣西北八十里。《禹貢》:荊、河惟豫州;荊及衡陽惟荊州。蓋荊、豫二州之界,所謂南條荊山也。又《左傳》昭四年,晉司馬侯曰:荊山,九州之險也。《漢志》以為漳水所出。《唐六典》:山南道名山曰荊山。其山三面險絕,惟西南一隅通人徑。頂有池,旁有石室,相傳卞和宅,上有抱玉巖。《水經注》:荊山相鄰有康狼山,夷水所出。又荊山以西,岡嶺相接,皆謂之西山。梁太清三年,張纘鎮雍州,岳陽王不受,代命助防杜岸紿纘往西山避禍,因追擒之。胡氏曰:萬山以西中廬諸山皆西山也。
老雅山縣南五十里,上接文陽洞,下接三泉山,周回四十余里,險峻幽深,人不可近,俗名老鴉山。《志》云:文陽洞,在縣西百里。又四望山,在縣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以東望襄陽,西望房陵,南望荊州,北望城而名。一名大府山。八疊山,在縣東南六十里,司馬懿鑿山開道,屈曲八疊,因名。一名且山。《郡縣志》:南漳東北百八里有且山。似誤。自八疊而西北,山溪阻險,古所謂且中也。《隋志》:義清縣有且山。
司空山縣西北一百三十里,山高峻,西山要口也。宋咸淳十年,蒙古伯顏南寇,由襄陽入漢,濟江,分三道,一由棗陽哨司空山,一由老雅山徇荊南,自與阿術等水陸趨郢州,是也。又景炎二年,司空山寨民傅高舉兵興復,為蒙古將昂吉兒所襲破。明成化初,賊首劉千斤寇房縣,督臣白圭由司空山進討,平之。又雞頭山,在縣西百八十里,北臨漳水,一名臨漳山。又清溪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,山高峻,東有泉下流,入于沮水。又縣西五十里為五盤山。
沮水縣西南百五十里。自鄖陽府房縣流入界,東南流入當陽縣界,會于漳水。漳水,在縣南百三十里,源出荊山,繞流至雞頭山下,又東南流入當陽縣界,會于沮水。詳見大川沮水。
蠻水縣西南一里。自房縣境流入,東徑宜城縣界。又清涼河,在縣東十二里,源出縣南百四十里之西溪洞,北流合于蠻河。又潮水,在縣西百里,自保康縣西南流入界,經縣南,亦會于蠻河。
貓兒關縣西四十里。又雞頭關,在縣西雞頭山下。又瑪瑙關,在縣西三十里。又西五十里為隘門關,皆山溪險僻處也。《志》云:縣北四十里有百門堡。七里灘鎮,在縣西七里,舊為盜賊出沒之所,向有巡司。嘉靖中,移置于保康縣之常平堡。又縣西南百五十里有金廂坪巡司,縣東五十里又有方家堰巡司。
棗陽縣府東北百三十五里。東南至德安府隨州百六十里。漢南陽郡蔡陽縣地。后漢析置襄鄉縣,后廢。晉亦為蔡陽縣地。西魏置廣昌縣及廣昌郡,并徙昌州治焉。隋初,廢郡,而州如故。仁壽初,改縣曰棗陽,以棗陽村為名。大業初,改州為舂陵郡。唐武德三年,復置昌州。五年,州廢,以縣屬顯州。貞觀九年,顯州廢,改屬唐州。明年,改屬隨州。宋仍為棗陽縣。紹興中,升為棗陽軍。元復為棗陽縣,屬南陽府。至元十九年,改屬襄陽路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四十五里。
舂陵城在縣南三十里。漢縣,屬南陽郡。《漢記》:元朔五年,以零陵泠道舂陵鄉封長沙王子買為舂陵侯。至戴侯仁請內徙。初元四年,徙蔡陽縣之白水鄉,仍以舂陵為國名。望氣者蘇伯阿見舂陵城,嘆曰:氣佳哉!郁郁蔥蔥。及光武即位,建武六年,改曰章陵。《古今注》:建武十八年,使中郎將耿遵筑章陵城,后嘗為章陵郡。章帝元和初,幸章陵。和帝永和十五年,亦幸焉。桓帝延熹七年,南巡亦幸章陵。魏黃初二年,更章陵為安昌縣。晉仍曰安昌縣,屬義陽郡。宋、齊因之。北魏延昌初,以蠻戶桓叔興為南荊州刺史,治安昌城。梁普通三年,叔興以州來降,尋復入魏。大通二年,南荊州刺史李志舉州來降,即此。魏嘗置豐良縣。西魏改置昌州,以安昌置安昌郡,并置舂陵縣,為郡治。隋開皇初,郡廢,縣屬昌州。大業初,以豐良縣并入。唐初仍曰舂陵縣,亦屬昌州。貞觀初,省入棗陽縣。
蔡陽城縣西六十里。漢縣,屬南陽郡。王莽母功顯君食邑于此。后漢仍曰蔡陽縣。光武封劉本為侯邑。晉屬義陽郡。宋初屬新野郡。大明元年省。齊復置蔡陽郡,屬寧蠻府。梁因之。后魏并置南雍州治焉。西魏改曰蔡州。隋郡廢。大業初,州廢,縣屬舂陵郡。唐初省。今有蔡陽店。南陽城,在縣東南三十二里。《隋志》:西魏析蔡陽置南陽縣,后改曰雙泉;又置千金郡,治黬源縣。隋初郡廢,與南陽縣俱屬蔡州。大業初,皆并入蔡陽縣。清潭城縣南六十里。西魏置。隋因之,屬昌州。唐初,亦為清潭縣。武德五年,廢入棗陽縣。《隋志》云:縣有大洪山,蓋與隨州接界。岑彭城,在縣北三十里。相傳彭征秦豐時筑城牧馬于此。
資山縣東南六十里。其上深邃闊遠,可以耕種,修篁大木,環山之民皆資焉。今為市集。又瀴源山,在縣南七十里,瀴水出焉,西流入漢江。西魏置黬源縣,蓋以此山名。甘泉山,在縣東北四十里。地肥而水甘,故名。杜佑曰:縣東北界有黃山,溠水所出也。
武王山在縣東五十里。世傳楚武王嘗獵此,一名霸山。又赤眉山,在縣東北八十里,相傳赤眉嘗軍此山下,地名北寨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六十里有青山,有礦產銀。其相近者為平頂山、黃土堰,亦產銀。九十九岡,在縣東北二十五里,路出隨州。宋邢居實詩:岐路劇羊腸,重岡九十九。是也。又十五里岡,在縣西北,金人圍棗陽,孟宗政等敗之,追至十五里岡。白水縣東南二里。源出縣東北五十里之大阜山,西南流,經縣南四十里,與滾河合流,西注漢江。舊《志》:縣有光武舊宅,宅枕白水,張衡所謂龍飛白水也。宋嘉定十一年,孟宗政守棗陽,金完顏賽不等攻圍之,許國自隨州赴援,至白水,鼓聲相聞,宗政帥兵出戰,金人奔潰。《水經注》亦謂之洞水。大阜山,亦曰大父山。莏水,在縣南三十里。《襄沔記》:源出隨州之莏山。《水經注》:出縣東北之陽中山,西南流,合于白水。滾河縣西南四十里。合白河入漢江。宋嘉定十二年,金人圍孟宗政于棗陽,扈再興自唐鄧還兵馳救,敗金人于滾河,又敗之于城南。宗政亦自城中出擊,金人大敗。又縣西南一里有沙河,又有中河源,出縣南三十里之無量山,皆流入滾河。華陽河,在縣南四十里,源出武王山,西流入白河。又鎮北河,在縣北十八里,西流入襄陽縣之唐河。
平堰在縣西。宋紹定五年,孟宗政守棗陽,創平堰,自城至軍西十八里,由八疊河經漸水側,水跨九阜,建通天槽八十有三丈,溉田萬頃。立十莊三轄,使軍民分屯,邊儲豐刃。
馬磴寨在縣西北百余里。宋嘉定十二年,孟宗政敗金人于棗陽,追至馬磴寨,焚其城,入鄧州而還。《志》云:縣有鹿頭店巡司,隆慶四年設。
城縣府西百八十里。西北至均州二百五十里,北至光化縣三十里。春秋時國地。漢為筑陽縣地,屬南陽郡。晉屬順陽郡。寧康中,置義成縣,并置義成郡。齊、梁因之。后周廢郡。隋開皇十八年,改縣曰城,屬襄州。唐武德四年,屬州。明年,州廢,仍屬襄州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四十八里。
筑陽城縣東四里。漢縣治此。蕭何少子延封筑陽侯。后漢初,世祖封吳財為侯邑。晉屬順陽郡。劉宋大明中,改屬扶風僑郡。齊因之。梁仍曰筑陽縣。隋開皇初,廢入城縣。《通典》:筑陽距城三十余里。其東有萬年城,東晉僑立萬年縣于此,屬義成郡。太元六年,桓沖伐秦,攻襄陽,別將拔萬歲、筑陽。萬歲,即萬年之訛也。齊、梁仍屬義成郡,后周廢。扶風城,在縣東北二十里,其地本名筑口。漢昭列嘗屯兵于此。沈約《志》:扶風郡,晉太元中僑治襄陽,后治筑口,領筑陽、、陽三縣是也。齊因之。西魏廢。又涉都城,在縣東北。《后漢志》筑陽有涉鄉。漢武帝平南越,封南海守之子喜為侯邑。《水經注》均水自此入沔,謂之均口云。
城縣西北七里,即古國。晉置義成縣于此。《晉書》:咸和中,陶侃使桓宣鎮襄陽,以宣淮南部曲置義成郡,又僑置淮南之平阿、下蔡縣屬焉。是時皆寄治襄陽城內。沈約《志》:義成初治襄陽,后治均口。是也。宋省平阿、下蔡二縣入義成縣。梁時亦謂義成曰城。中大通五年,魏荊州刺史賀拔勝寇雍州,分軍拔馮翊、安定、沔陽、城諸城,雍州刺史廬陵王續遣柳仲禮屯城,拒卻之,即此。又洛陽城,《志》云:在縣東十二里,蓋南北朝時所僑置。《水經注》:洛陽城北抗洛溪,溪水東南注沔水,謂之洛溪口也。延岑城,在縣西北八里。東漢初,南陽人延岑起兵武當,筑城于此。又有張飛城,在縣西南五里,有故城址,相傳飛所筑。山縣西北十里,上有古城。《志》以為即春秋時伯綏國都也。又有城山,在縣西十里,上有石城。《水經注》云:古國城在城山上。又開林山,在縣西北四里,《水經注》謂之闕林山。《志》云:漢蕭何子延國于其下。赤山,在縣東南八十里,丹崖峭壁,臨漢江上。又五垛山,在縣東南九十里,天順初,改名永安山。
界山縣西北百二十里。或以為即分磧山也。齊東昏侯初,陳顯達北伐,魏拔馬圈城,魏人斷均口,邀其歸路,顯達戰敗,間道自分磧山出均口南還,即此。又倒驢山,在縣西八十里,以高峻難登而名。
漢江縣東北二十五里。自光化縣流入界,又東南入襄陽縣界。《水經注》:沔水經涉都城東北,均水入焉。是也。唐寶應初,襄鄧防御使裴茂屯城,襲山南東道節度來,沿漢趣襄陽,陳于水北,為所敗。或曰:漢水在縣境內,亦曰水。筑水,在縣南百步,源出鄖陽府竹山縣,歷房縣南,而東入縣境,又東匯于沔水,謂之筑口,即今古洋河也。《志》云:河在縣西南一里,縣西又有粉水流合焉。水亦出房縣境,東流入縣界,俗亦謂之粉漬水,蓋水流常濁矣。至兩河口,與古洋河合,下流入漢。
均水在縣東北。自河南淅川縣流入府境,經均州界,東南流,歷光化縣界,至故涉都城東北而注于沔水,謂之均口,亦曰均口。晉永和十年,桓溫代秦,水軍自襄陽入均口。齊東昏侯初,陳顯達攻魏,軍入均口。馮道根曰:均水迅急,易進難退,魏若守隘,則首尾俱急,不如悉棄船艦于城,陸道并進,列營相次,鼓行而前,破之必矣。顯達不從,進圍馬圈,魏人果斷均口,邀齊兵歸路,敗還。事聞,詔以道根為均口戍副,即此處也。馬圈,見河南鄧州。
乾汊河縣西南三里。或以為即水也。《水經注》:水歷新城上庸,又東徑陽故城南,晉分筑陽所置縣也。其水又東流注沔水。今故流漸堙,漢江水漲則乾汊河與古洋河相通,水落則干,因名。又黑水河在縣東南六十里,白石河在縣西南三十里,又西南五里曰黃土河俱注于漢江。袁曹洲,在縣東五里。相傳曹操、袁術嘗爭渡于此,故名。今亦謂之袁曹渡。
格壘縣南十二里岡上。舊《志》:岡東臨漢水。漢末,劉表將李氏甚富有,奴仆數百,立壘保此。石花街鎮,在縣西五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又縣東南三十里有柴店鎮,下有柴店渡,臨漢江。又縣東南七十里有磚橋鎮。又高山堡,在縣南六十五里,接南漳縣界,與石花街皆為盜賊出沒處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