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林口縣西南三十里,多楊。縣西十五里又有小岳套口。皆在江北岸,江水旁泄入潛、沔處也。元大德中,縣境堤岸屢決,開楊林、宋穴、調弦、小岳四穴,以殺水勢。今縣西六十里,有柳子口,舊與楊林、小岳相灌注。其調弦口則在縣東六十里,宋家穴則在縣西南三十五里,皆通塞不時。明隆慶中,議復諸穴,惟浚調弦一口,其余仍舊閉塞。斷岡口,在縣東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宋楊么作亂,鑿斷山岡以通舟楫。又有西湖口,在縣西六十里,抵安鄉縣界,西通洞庭湖。又有藕池,在縣西五里,濱大江。嘉靖四十五年,江水決入,氵溺最甚,堤防切焉。
萬石堤縣西五里。宋縣令謝麟筑,用米萬石,故名。又有新興堤,在縣西南七十里。元大德中,筑以防竹林港水患。縣南五里又有黃金堤,亦元大德中筑。又有楊林堤,在楊林口,明正德中筑。其在縣南四十里者有風火堤,在縣北四十里者有百家堤,亦皆正德中所筑。
調弦口鎮縣東六十里,江北岸。江水溢則由此泄入監利縣境,匯于潛、沔。隆慶中,復開浚深廣,以防水害。有調弦驛,并置巡司于此。又柳子驛,在縣西北六十里之柳子口。通化驛則在縣南二十里,道出華容。縣城南又有石首驛。系馬臺,在縣南八十里,相傳岳武穆征楊么時系馬于此。監利縣府東三百十里。東北至安陸府沔陽州百五十里,東南至岳州府九十里。漢南郡華容縣地。三國吳置監利縣,尋省。晉太康四年,復置,屬南郡。劉宋孝建初,改屬巴陵郡。齊因之。梁置監利郡。后周郡廢,縣屬復州。隋因之。唐仍屬復州。五代梁改屬江陵府。宋因之。咸淳中廢。元復置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三十二里。
監利舊城縣東六十里。土卑沃,廣陂澤,縣初置于此,因有監利之名。今縣蓋五代梁所徙。《志》云:宋端平初,孟珙帥荊湖,嘗移縣治于今縣東南三十里之魯γ江口。元還今治。華容城縣東五里。應劭以為春秋時之容城,即楚遷許處,誤也。漢置華容縣,屬南郡。后漢因之。曹操敗于赤壁,引軍從華容道步走。晉太康初,縣省,尋復置,仍屬南郡。永嘉初,蜀亂,割南郡之華容、州陵、監利、豐都四縣,置成都王穎國,理華容,國尋廢。宋齊仍屬南郡。后周廢。又豐都城,在縣西南。晉永嘉初,割華容、州陵、監利三縣地置,屬成都國,尋廢。
州陵城縣東三十里。杜預曰:華容縣東南有州國,桓十一年,與鄖、隨、絞、蓼伐楚,后為楚所滅。《戰國策》:楚莊辛謂頃襄王,左州侯,蓋楚嬖人邑也。《史記》:楚考烈王元年,納州于秦以平。漢為州陵縣,屬南郡。后漢因之。吳廢。晉太康初,復置州陵縣,仍屬南郡。宋改屬巴陵郡。齊因之。梁置州城郡。西魏廢縣。后周廢郡。
白螺山縣東南百四十五里。山皆白土,其形似螺,下有磯,其旁有洲,皆以白螺名。《水經注》:江水東過彭城口,又東過如山北,又東過白螺山南,山下為白螺洲。劉宋末,沈攸之舉兵江陵,趣夏口,至白螺洲,自以兵強,有驕色。又陳光大初,華皎以湘州叛降周,軍于白螺,與陳將吳明徹相持,是也。《輿程記》:江行自岳州臨湘縣而東北,有白螺山,即此。又楊林山,在縣東百三十里,地多楊,望之如云。
大江縣西四十里。自石首縣流入境,南岸與華容、巴陵分界,又東南流,出白螺山下,入沔陽州境,其南岸即臨湘縣界也。《水利考》:縣當江湖匯注之區,甚污下,鄉民各筑垸御水,而縣治臨江,嘗多水患。元大德中,議開尺八穴,以殺江流。至明時,穴已湮廢,因修筑堤岸以御漲溢。嘉靖四十四年,縣西四十里之黃師堤,縣東三十里之朱家埠堤一帶,大抵湮決,尋議修筑,西自江陵縣界之龍窠嶺,東至白螺磯,凡二百六十余里。隆、萬以后,江水南嚙,水患始少。
魯γ江縣東南三十里。上流曰大馬長川,自大江分流,經縣南十里,東流為魯γ江,相傳以魯肅嘗屯兵于此而名。又東北入沔陽州境,謂之長夏河。《漢志》華容有夏水,首出受江,東入于沔,即此水也。《志》云:大馬長川周環縣境,凡二百余里,有河泊所。
涌水在縣東南,夏水支流也。《水經注》:涌水自夏水南通于江,謂之涌口。《左傳》莊十八年,閻敖游涌而逸,楚子殺之。晉元興三年,桓玄敗,其黨桓振匿于華容之涌中。又義熙六年,劉道規鎮荊州,討盧循將茍林于涌口,林走,追斬之于巴陵,是也。《志》云:涌水從乾溪中涌出,俗名乾港湖,在縣西北四十里。似誤。揚水,在縣東北,自江陵縣流入境,又北入沔陽州景陵縣界。
林長河縣東北三十里。周回縣治,三百余里,大江支流也。又有分鹽河在縣北七十里,又北十里曰盛洪堰河,又十里曰龍潭河,皆自荊江分流,互相灌注入沔陽州界。三汊河,在縣東六十里,亦流入沔陽州。又新沖河,在縣西四十里,通江陵漕河,民居輻輳,賴以溉田。隆慶初,議者以新沖口南接大江口,內多重湖,直達漢陽之沌口,勿復筑塞,以為分泄之利。今有新沖堤濱江,極為要害。《邑志》:堤在縣西南五十里。南江湖縣西十里。又有東江湖,在縣東南八十里,皆近大江,因名。又縣西北六十里,有家錦湖。錦,一作綠。有河泊所。縣北三十里,有小沙湖,皆有溉田之利。又爛泥湖,在縣北百二十里,接潛江縣界,為荊襄眾水之匯。又白滟湖,在縣東六十里,波流浩衍,群川所鐘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湖凡數十處,大抵沱潛之溢流也。云夢澤,《班志》華容縣南有云夢澤,或曰當在今石首、華容二縣境。《左傳》定四年,吳入郢,楚子涉睢濟江,入于云中。杜預曰:此所謂江南之夢也。今湮。詳見安陸縣。
柳港口縣東三十五里。其相近者曰上洪口。又有蓼湖口,在縣東八十里,皆濱荊江,與柳家港相通。又尺八流水口,在縣東南九十里,俗名赤剝口。元大德中,議開此以旁泄江流。明初塞。隆慶中,復議開浚,言者以為非便而止。又黃穴口,在縣西北五十五里,其相接者曰白羊腦河,達于潛江。車木灣,在縣東三十里,宋時江水嘗漲決于此。明正德初,亦嘗沖決,為堤防要害。又瓦子灣,在縣東八十里,亦大江沖嚙處也。又有龍淵,在縣東三里,逼近江堤。又縣東南八十里,有許家池,池廣如湖,民漁其中。《志》云:縣北有龍潭堤,與縣西之黃師堤,皆正德中修筑。
窯圻鎮縣西三十里,有巡司。又縣東白螺山下有白螺磯巡司,瓦子灣口有瓦子灣巡司。又毛家口鎮,在縣北三十五里,亦有巡司戍守。《輿程記》:縣西六十里有塔市水驛,江行者必經之處。又西六十里,至石首縣之調弦驛。龐公渡,在縣西北二里,以后漢末龐德公名,為一縣往來之津要。
荊臺在縣西三十里,土洲之南。《家語》楚王游荊臺,是也。又縣東北三十里,有章華臺,一名三休臺。賈子、翟王使使之楚,楚王夸之章華之臺,三休乃至,因名。《史記》:楚靈王七年,就章華臺。杜預曰:臺在華容城中。今亦見江陵縣。倉庫院,在縣北八十里,相傳曹植曾建城邑,立倉庫于此。
松滋縣府西南百二十里。南至岳州府澧州一百七十七里。漢南郡之高成縣地。東晉咸康中,以廬江郡松滋縣流民避兵至此,乃僑置松滋縣,屬南河東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、陳時,為河東郡治。隋平陳,郡廢,改屬荊州。唐、宋因之。今編戶二十一里。上明城縣西一里。亦曰桓城,以居上明地而桓沖所筑也。杜佑曰:上明即松滋西之廢大明城。晉太元二年,沖為荊州刺史,以苻堅強盛,欲移阻江南,上疏曰:自中興以來,荊州所鎮,隨宜回轉,臣兄溫經略中原,因江陵路便,即而鎮之。今宜全重江南,輕戍江北,南平孱陵縣界,地名上明,田土膏良,可以資業軍人,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余里,北枕大江,西接三峽,請自江陵移鎮上明。從之。遂為重鎮。齊永元二年,蕭穎胄奉南康王寶融稱帝于江陵。巴西太守魯休烈等不奉命,敗荊州兵于峽口,進至上明。江陵大震,穎胄遣蔡道恭屯上明以拒之。《元和志》:明猶渠也。城在渠首,故曰上明。上明在城東三十步。晉末,朱齡石開三明,引江水以浸稻田,后堤壞遂廢。樂鄉城縣東七十里。三國吳所筑。朱然嘗鎮此,其后陸抗又改筑焉,屯兵于此,與晉羊祜相拒。《水經注》:江水經上明城北,又東經樂鄉城北,又東徑公安縣北。胡三省曰:樂鄉城北江中有沙磧,對岸踏淺可渡,江津要害之地也。晉太康元年,杜預遣奇兵八百夜渡江,襲樂鄉,多張旗幟,起火巴山,吳樂鄉督孫歆與江陵督伍延書曰:北來諸軍,乃飛渡江也。咸康八年,庾翼欲自武昌移治樂鄉,廣農蓄谷,以伺二寇之釁。王述曰:樂鄉去武昌千有余里,江渚有虞,不相接救。遂不果移鎮。又樂鄉城西二十里有諸葛城,相傳武侯所筑。《志》云:諸葛城在縣西五十里高山上。
河東城在縣東五十里。《晉志》:渡江后,河東人南寓者,于漢武陵郡孱陵縣界上明地僑立河東郡,統安邑等縣。沈約曰:晉咸康三年,以司州僑戶立南河東郡,隸荊州。初領八縣。宋孝建二年,以安邑并入永安,弘農、臨汾并入松滋,廣戚并入聞喜,領聞喜、永安、松滋、譙四縣。齊、梁仍曰河東郡。陳光大初,湘州刺史華皎以梁兵、周兵侵郢州。吳明徹敗之于沌口,乘勝攻梁河東,拔之,遂進攻江陵,是也。隋廢河東郡,又以三縣并入松滋。高成故城,在縣東,漢所置縣也。后漢廢入孱陵縣。《志》云:縣東三十里有松滋故城,后移今治。又宋紹興初,嘗遷縣于今縣東南二里之口,尋復故。又鄖城,在縣東南五十里。舊《志》云:楚昭王使鄖公所筑,北去江陵二百里,亦謂之楚城,今為古墻鋪。巴山縣西南十五里,下有巴復村。《荊南志》:春秋之世,巴人伐楚,楚人拒之,巴人復遁而歸,因以名村。山上有馬鬃嶺及射垛崖,相傳漢昭烈入蜀時,走馬射的于此。晉咸寧末,杜預遣奇兵襲樂鄉,多張旗幟,起火巴山,是也。一名麻山。高峰山,在縣南百里,高聳出群山之上,頂有二池。其相接者為云臺山,秀拔嘗興云霧。
竺園山在縣東四十里。下有鹿頭陂,兩崖陡削,傍有微徑,僅通人行。《寰宇記》:縣西六十里有石瓦山,山形麟次如瓦,因名。又十里為明月山,以山嶺環抱如月也。又有九岡山,在縣西九十五里,高峻為一邑之勝。梅平峒,在縣西八十里,石壁高聳,中可容數百人。又有仙女洞,在縣南九十里,洞門七重,其西一竅,懸崖峭石,中甚深遠。又新勝洞,在縣南四十里,洞門屹立,泉色澄瑩。
大江縣北一里,亦曰川江。岷江至此分為三派,下流三十里,復合為一,達于江陵。《水利考》:縣地平衍,三峽之水并流入境,奔逸震蕩,最難防御,且當公安、石首諸縣之上流,尤為要害。縣東五里有古堤,自堤首橋抵江陵接境之古墻鋪,長亙八十余里,舊有采穴一口,藉以分泄江流。元季湮廢。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后,潰決不時。至嘉靖中,尤甚。隆慶初,議者謂縣東五十里采穴口當諸穴之首,在江南岸原有故道,自堤口起,六十里至沙河,下洞庭,必當開浚,以寬下流之決潰。至魚家潭之七里廟,何家洲之朝英口,古墻之曹珊口,皆堤防要害。其五通廟、胡思堰、清水坑、馬黃岡等堤,凡十有九處浸塌,亦當預防者也。
丘家湖在縣東三十里。中有羅公洲。宋臨川王義慶嘗立觀于洲上,曰一柱觀。又有張白湖,在縣南七十里。清幽溪,在縣東南四十里。自澧州慈利縣之添坪、麻寮二所,流經此分為二支,一至公安縣西六十里之孫黃渡入江,一至江陵縣之虎渡口入江。又有潘家溪,在縣西五里濱江,潘家水驛置于此。又縣西南十里有洪溪。余家潭縣東二十里,堤防要口也。又上菜洲,在縣北三里,川江中兩洲相夾,水分為三。又裹河洲,在縣東南九十里,四圍皆河流環繞,因名。
紅崖寨縣南百里。有巡司。又有西坪寨,在縣南九十里,昔人屯兵處。舊有巡司戍守。枝江縣府西一百八十里。西北至宜都縣六十里,北至荊門州當陽縣百八十里。漢置縣,屬南郡,以蜀江至此分枝為諸洲而名。后漢因之。晉仍屬南郡。義熙六年,譙縱以桓謙為荊州刺史,自蜀東下,屯于枝江,荊江刺史劉道規擊破之。宋、齊俱屬南郡。隋屬荊州。唐因之。上元二年,省入長寧縣。大歷六年,復置。宋屬江陵府。熙寧六年,省入松滋。元初,復故。建炎四年,江陵府寄治于此。紹興六年,還舊治。嘉熙初,縣徙治澌洋洲。咸淳六年,又徙白水鎮下沱市。元還舊治。明洪武三年,以容美等洞蠻出沒,置枝江千戶所于縣城內,以縣并入松滋,尋復置。今編戶八里。
丹陽城在縣西,亦曰丹陽聚。楚自秭歸之丹陽遷此,仍曰丹陽是也。旌陽廢縣,在縣南。三國吳置縣,晉屬南郡,宋初因之。元嘉十八年,省入枝江。
著紫山在縣南五里。下有飲馬池。先主初入蜀,于此息馬更衣,愛其林木秀麗,建景帝祠于山上。《志》云:山下有縣治故址,宋遷縣于下沱市,即其地也。
大江在縣北。《水經注》:枝江地平敞,北據大江,江汜枝分,東入大江,縣治洲上,故名。《志》云:江水于縣西別出為沱,而東復合于江,謂之枝江。今沱江在縣南四里,有推烏灘,水漲湍急如雷。舟行艱險。《水利考》:縣依高阜,向無堤防,惟洲渚環錯,夾生大江之間,北自百里洲、楊林洲、賽磚灘、蔣斗灣、窯子口至流店驛,復轉北。自董灘口、土臺、古城腦而下,至罐觜灘、流店湖,又自罐觜灘而南轉,至澌洋洲、觀音寺,直抵松滋朱家埠,對岸皆有堤。其最要害者,莫過于古城腦、蔣斗灣二處,此諸洲之上流也。
沮水在縣東北。自當陽縣南流入縣界。又南入于江,謂之沮口。詳見大川沮水。洋溪,在縣城南,商賈聚集于此。又縣南三里為三郎溪,西南十里為花溪,東十五里為滄茫溪,又東十五里為渃溪,深闊平洼,可以避風,皆流通大江。
老雅湖縣西一里,今涸為田。又縣東七十里有孫家湖,縣北六十里有滄灘湖,皆江流所匯也。《元和志》:縣治東南有獲湖。劉宋末,沈攸之為荊州刺史,堰湖開瀆,今湮。罐觜灘,在縣東五十里,沱江所經。《志》云:秋冬水涸,有傾罐聲,因名。又縣北百余里有滄浪灘。
百里洲在縣東北六十里。《荊州記》:縣左右有數十洲盤布江中,百里洲為最大。江至百里洲而分流,洲北為北江,洲南為南江,至江陵之江津而復合。梁末,陸法和有異術,隱于江陵百里洲。唐初,李孝恭討蕭銑,破銑軍于清江,追奔至百里洲,又敗之。進入北江,至江陵,李靖謂宜泊南岸,即江津南岸也。清江,見夷陵州長陽縣。余詳江陵百里洲。
岑頭洲在縣東,百里洲之首也。后漢岑彭討公孫述時憩此,因名。今縣依其上。又有迤洲,長十余里,晉義熙初,桓謙敗死于此。《荊州記》:迤洲在枝江東北十余里,亦曰延洲。《水經注》:江水徑荊門虎牙之間,荊門之下為延洲是也。又縣東南二十里有富城洲。蘆洲,在縣東南七十里。其相接者為澕洲,又南為澌洲,澌洲之下為洋洲,皆廣五十里。又浰洲,在縣東二十里江中,其下為漷洲,皆廣十余里,民耕其上。漷洲之下曰關洲,約廣三十里,利種植,多民居。又縣東六十里有灞洲、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