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林山州東南七十里。茂林遠望,蔚然而青,亦名青山。元末,徐壽輝倡亂于蘄水,隨州人明玉珍集鄉兵屯于青山,結柵自固,既而降于壽輝。今山北有古寨。隨城山,在州南七里。山勢橫亙,如城郭然。州因以名。山南有三阜,形如爪,一名三爪山。州西南又有獨宗山,山高峻,為川眾山之宗。又大猿山,在州西南四十里,亦名大狐山。《志》以為即張衡《南都賦》所云天封大狐者。又十九里山,在州南百二十里,山有寨,本名石臼山,以長亙十九里而名。
三鐘山州東北五十里。山有三堆,狀若覆鐘,俗名團山。王莽地皇三年,嚴尤、陳茂破下江兵,王常等收散卒入蔞溪,略鐘、龍間,眾復振,破莽荊州兵于上唐。鐘,即三鐘山;龍,石龍山也。盛弘之曰:永陽北有石龍山,今在應山縣蔞溪。或曰亦在州北,今湮。栲栳山,在州西北二百里。《水經注》謂之黃山,州境之大山也。跨河南唐縣界,其相接者曰廣山,一名晃山。又蓬甑山,亦在州北。正德中,官軍敗賊趙風子于此。或曰山在州東。
水在州西。《水經注》:水出大洪山,東北流,折而東南,經隨縣西,又經隨縣南而東南注,下流入安陸縣界。是也。又有均水,在州西四十里,出大洪山至州東南四十里,入水,后周有均州,蓋以水名。
溠水在州西三十里。《周禮?職方?豫州》:其浸波溠。《左傳》莊四年,楚人除道梁溠,營軍臨隨。《水經注》:溠水出隨縣西北黃山,南經西縣西,又東南水入焉。水出桐柏山之陽,東南經西縣,又東南流,入于溠。溠水又東南入于水。李吉甫曰:溠水,在隨城西四十里。今溠水出栲栳山,東南流,至州北百十里,有魯城河流合焉。南流至唐城鎮,又東南流至安貴鎮,入。水,《志》云:出太平山,南流至唐城鎮東,故西縣因以名。流經州西,名扶恭河,一名浮纓河。又東南至州西北三里,為兩河口,入。浪水州南四十里。出大猿山,東流至廢光化縣,入水。又石魚河,在州城南五十里,亦出大洪山。圣水河,在州西八十三里。武水,在州西南六十里。皆環繞州境,合于河。
五水關州東北百八十三里。在五水山下,亦作仵水關。出山店,在州西北百八十里。又州西北九十里有梅丘鎮,又西北有合河店,與唐縣鎮俱有巡司戍守。《志》云:州北二百余里有李家壩,接壤河南,每為寇盜出沒之所。隆慶中增設官兵于此,與出山店等處相為應援。萬歷初,議者以出山、小林、界牌三處俱離州二百余里,當河南、桐柏、信陽等州縣連界之沖,為流寇必由之地,先年議委官兵戍守,而權輕力弱,請添設州佐于界牌鎮,庶幾可專事防捍。因移李家壩戍守于界牌鎮。其地南去州二百二十里。
鐵嶺寨州西八十里。又州西北二十里有青林寨,北八十里有天王險寨。正德中,劉丙擒賊于此。麻張新寨,在州東北。明初,鄧愈克隨州,討平麻張新寨及信陽珍瓏寨、光州石腦山寨。蓋其地皆相接也。
沔陰戍在州西南百里。晉時置戍于此。咸康五年,庾亮議遣諸軍羅布江沔,以為伐趙之規。既而石虎將夔安等南寇,敗晉軍于沔陰,陷沔南。蓋其地皆近沔水,因名也。胡氏曰:沔陰在沔水南。或曰:非也,在沔水東耳。汪家店,在州西北栲栳山下,其相近者又有道人林諸處,皆有徑道,可達河南唐縣,為寇賊突犯之所。
應山縣州東百三十里。南至府城百八十里,北至河南信陽州二百有五里。漢為隨縣地。梁置永陽縣及應州。隋大業初,廢州改為應山縣,屬安陸郡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應州。七年,州廢,縣屬安州。宋初因之。嘉定中,改屬隨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九年,省入隨縣。十三年,復置,屬隨州。今編戶十里。
吉陽城縣東南九十里。蕭、梁置平陽縣,僑置汝南郡治焉。西魏改郡為董城,改縣曰京池。后周武成初,置氵州治此。尋州郡俱廢,縣屬鄖州。隋大業初,改縣曰吉陽,屬安陸郡。唐仍屬安州。宋開寶中,省入應山縣。平靖城,在縣北五十里,西魏置平靖縣,又置平靖郡。隋開皇初,郡廢,縣屬應州。大業初,廢入應山縣。《志》云:縣東七里有云公城,又縣東百里大城山下有古城,亦曰大城。建置未詳。宋安城在縣東北。劉宋分義陽郡立東隨左郡。大明八年,省為宋安縣。齊亦置宋安左郡,屬司州。后魏南司州有宋安郡,治樂寧縣。武陽關在其境,兼領東隨縣。隋開皇九年,改東隨曰禮山,尋以樂寧縣省入,仍屬義陽郡。唐武德四年,析應山縣置禮山縣,屬應州。八年,廢州,以禮山縣仍并入應山。
應臺山在縣治東南。亦曰應山縣,因以名。其形方平,一名印臺。又石龍山,在縣北三十里,蜿蜒如龍。又北十里曰興安山,有古寨,一名兜鍪山,旁接百雁山。又高貴山,在縣北六十里,一名大龜山,西接平靖關。《志》云:山與隨州之栲栳山、孝感之黃茅嶺,險峻相埒,為郡境之要害。
吉山縣東南五十里。有南吉、北吉二山,亦名吉陽山,故吉陽縣蓋在其南。又孔山,在縣東三十里,上有風洞,一名洞山,下有孔山坡。正德中,賊趙燧走死于此。又東三十里曰覆手山,一峰五澗,狀如覆手。禮山,在縣東八十里。梁禮山縣蓋置于山下。又東二十里為大城山。
四望山縣西北百里。山高聳,登望則四遠皆見,因名。唐建中二年,山南東道梁崇義拒命,發兵攻江陵,至四望山,大敗而還,即此。又縣西北四十里有鐵城山,四望如鐵,山北有寨。花山,在縣北百里,與信陽州接界。其北二十里曰仰天洼,四高中坦,中有平田二百畝。又縣東北七十五里有龍爬山,其相接者為牛心山,上皆有寨。又縣東北八十里有松子山,地名新店,與孝感縣接界,亦戍守處也。
壽山縣西南五十里。山之南接安陸縣界。又蔽山,在縣南五十五里,亦與安陸縣接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六十里有將軍山,在馬坪港北。又西南有峰子山,上有古寨,水經其下,合水。塔兒岡,在縣北三里。又有望城岡,在縣東五里。嘉靖中,縣令王朝遂議云:城外四山環繞,塔兒岡、楊通岡、應臺山等處尤高平近縣,登之可窺城中虛實。是也。
白泉河在縣東三十里。自孔山懸流而下,流入于氵水。又汶水,在縣城西北,源出高貴山,南流經此,又繞城南而東。縣東三里又有東河,一名方家河,流合焉。又東南合于白泉河。漢東河,在縣西四十里。又有大洪河,在縣西南三十里。縣西南六十里有馬坪港,其上流皆匯諸山溪之水,下流合為水,入安陸縣界,注于水。《志》云:縣有竹港,水出壽山下,經縣西南七十里倉頭渡,合水入安陸縣界。
天井澗縣東二十里。深一丈,廣八尺,兩山夾峙,泉流其中,冬夏不涸,流合汶水。澗北舊有平康寨,宋人避兵于此,賊不能犯。
平靖關縣北六十里,即古黽厄也。西北去信陽州九十里。又百雁關,在縣北九十里,即古直轅也,亦曰黃峴關,亦曰九里關,北去信陽州九十里。又武陽關,在縣東北百三十里,即古大隧也,亦曰禮山關,西北至信陽州百五十里。即所謂義陽三關也。明正德中,流寇入境,三關皆為要地。嘉靖中,增設官兵,置鎮于平靖關南,與信陽官兵協守,為保障之計。《志》云:武陽關,一名行者坡,亦謂之行者關。嘉靖中,縣令王朝遂言:縣東崇山峻嶺,武勝關、黃土關、土門沖、草市沖、九女巖等處隘口,皆盜賊出沒之處,行者關尤為要害。比年流賊劫略,皆由行者關入。假令賊先據此,下瞰邑城,勢若建瓴矣。請增設官兵巡司于此控御,庶為得策云。蓋諸關寨皆險固,而行者尤要也。詳見河南重險黽厄三關。黃土關縣北百里,東北至信陽州六十里。又武勝關,在縣東百二十里。鳳見關,在縣東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常有鳳見此,因名。又恨這關,在縣北九十里,亦與信陽接界,有巡司。
黃陵寨縣東二十五里,其相近者曰平康寨。又鍋底寨,在縣北四十里,其相接者曰興安寨,于諸寨中最為險峻。又牛心寨,在縣東北四十里,其相接者曰鴉狐寨。又縣東北八十里,有婆婆寨,相傳昔時女人聚眾避兵處。又有鐵城、龍爬等寨,俱見上。廣水店,在縣東三十里,其相近者又有二郎畋。又井子鎮,在縣西五十五里,皆正德中官兵敗賊處。又有太平鎮,在縣東二十五里。
附見:
隨州守衛千所在州治東,隸安陸衛。洪武初,分守于此。
◇岳州府東北至武昌府五百六十里,東南至江西袁州府六百五十里,南至長沙府三百八十五里,西南至常德府四百五十里,西至辰州府八百七十里,西北至荊州府四百七十里,北至安陸府沔陽州三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,至江南江寧府二千二百二十五里,至京師五千六百七十里。《禹貢》荊州地杜佑曰:今長沙、衡陽皆古三苗國地。春秋戰國時屬楚春秋時,亦為糜、羅二國地。秦為長沙郡地。漢屬長沙國。后漢屬長沙郡。三國吳為重鎮。晉仍屬長沙郡《宋志》:晉元康末,分置建昌郡。咸康初,并入長沙。東晉時巴陵亦為重鎮。宋元嘉十六年,分長沙置巴陵郡,屬湘州。齊因之。梁兼置巴州。隋平陳,郡廢,改州曰岳州治巴陵縣。煬帝初,改為羅州,旋復為巴陵郡。唐初,蕭銑置巴州。武德四年,平蕭銑,仍為巴州。六年,改為岳州。天寶初,又為巴陵郡。乾元初,復曰岳州。五代時,馬殷有其地,后屬于周行逢。宋仍為岳州亦曰巴陵郡。宣和初,又賜軍號岳陽軍節度。紹興二十五年,改曰純州秦檜以州名與岳飛姓同,奏改。又改軍額曰華容。三十年,復舊。元置岳州路。明洪武初,改為岳州府。九年,降為州。十四年,復為府,領州一、縣七。今仍舊。府囊山帶江,處百粵、巴蜀、荊襄之會,全楚之要膂也。三國初,曹公下荊州,以舟師追先主至巴丘,既而敗還。先主與周瑜俱自巴丘追躡之。后魯肅戍守于此,以為重鎮《水經注》:巴陵,吳之巴丘邸閣也。《城冢記》:巴陵城,魯肅所立。孫皓時,萬屯兵于此,以拒晉師。杜預曰:巴丘,沔、湘之會,表里山川,實為險固。晉室不競,東南多故,陶侃鎮荊州,以江陵偏遠,移治巴陵。及上游發難,兵鋒東指,亦以巴陵為喉嗌隆安初,殷仲堪舉兵江陵,討王國寶,遣南郡相楊期屯巴陵。宋、齊以后,巴陵綰荊、湘、郢三州之沖,談形勝者,未嘗不首及巴陵。梁侯景之亂,湘東王繹遣王僧辨進討,至巴陵,聞郢州已陷,因留戍之。繹令僧辨曰:賊既乘勝,必將西上,但守巴丘,以逸待勞,無慮不克。又謂將佐曰:賊若水步兩道直指江陵,此上策也。據夏首,積兵糧,中策也。悉力攻巴陵,下策也。巴陵城小而固,僧辨足可委任。景攻城不拔,野無所掠,暑疫時起,食盡兵疲,破之必矣。景悉力攻巴陵,果敗遁。陳初,后梁引周人掠取巴陵、長沙諸郡,侯等悉力爭之,首得巴陵,諸郡相次降下。隋將取陳,崔仲方謂水陸沖要必爭之所,巴陵亦其一也。唐人以岳、鄂二州控扼江沔,并稱沖要。五代時,荊襄多事,往往爭勝于巴陵。蓋湖南得之,足以規取荊、鄂;淮南得之,足以包舉湖南,故爭之急也。宋末,蒙古據岳州,而湖南、兩粵次第傾陷。蓋自江而東西,自湖而南北,巴陵皆居其要會。巴陵未下,不可以圖進取也。呂氏祉曰:巴陵與武昌,蓋輔車之勢。《岳陽志》曰:四瀆長江為長,五湖洞庭為宗,江湖之勝,巴陵兼有之,故其形勢亦最重云。巴陵縣附郭。本漢長沙郡下雋縣地。孫吳初為巴丘邸閣。晉初,置巴陵縣。仍屬長沙。宋屬巴陵郡。自是以后,州郡皆治此。明洪武九年,省入岳州。十四年,復置。編戶五十七里。巴丘城今郡治。相傳孫吳所筑故城也。明洪武中,因舊址增筑。周九里有奇,門五:東朝陽,西岳陽,西之左下水,南南薰,北拱極。其縣治舊在府城外。弘治中,始筑城環之,周一里有奇。下雋城漢縣,屬長沙國。后漢屬長沙郡。晉因之。太安二年,陶侃等屢破江沔賊張昌,昌逃于下雋山,蓋縣境山中也。宋、齊俱屬巴陵郡。梁、陳間,省入巴陵縣。《水經注》:江水東至長沙下雋縣北,澧水、資水、沅水合東流注之。蓋巴陵江左所設,本下雋地也。后漢建武二十五年,馬援討五溪蠻,軍次下雋時,未設巴陵,則下雋為頓宿要地矣。太子賢曰:下雋城,在辰州沅陵縣。誤也。
糜城府東三十里。相傳古糜子國,有東西二城。《春秋》定五年,秦救楚,敗吳師。吳師居糜。楚人焚之。又戰,吳師敗還。既而楚昭王使王孫由于城糜,即此。劉備城,在府西九十里。相傳昭烈與吳爭荊州時所筑。又陶侃城,在府東八里,侃鎮巴陵時所筑也。又有竹城,亦在府東。《志》云:宋建炎紹興之擾,州嘗寄治仙明洲東岸,以竹為城,至今猶稱竹城。
巴丘山在府城西南。后漢建安十五年,吳周瑜卒于巴丘。既而孫權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。蜀漢建興三年,吳主聞武侯卒,增巴丘守萬人。漢人聞之,亦增永安之守。宗預使吳,所謂東益巴丘之戍,西增白帝之守者也。陳天嘉初,周將賀若敦等軍湘川,侯等屯巴丘以逼之。亦名天岳山,一名幕阜山。前有培,謂之巴蛇冢。相傳羿屠巴蛇于洞庭,其骨若陵,因亦謂之巴陵山。后臨大江。《水經注》:湘水至巴丘入江,山在右岸,有巴陵故城,是也。又有白鶴山,在城南二里,與巴丘相峙。又有九龜山,在城南五里,水際有九山相連。
君山在府西南十五里洞庭湖中。一名湘山。《史記》:黃帝南至于江,登熊、湘。湘,即湘山也。秦始皇二十八年,南游,浮江至湘山祠,遇大風,因問湘君何神。博士對曰:堯女舜妃。始皇怒,命赭其山。唐天復二年,淮南將李神福敗荊南帥成于君山。后唐天成三年,吳將苗攻楚岳州,至君山,及還,為楚將許德勛所擒。宋紹興五年,岳飛伐君山木為巨筏,塞洞庭諸汊港,擒斬楊么,是也。《志》云:山方六十里,狀如十二螺髻,亦名洞庭山。《山海經》:洞庭之山,帝之二女居之,蓋堯女湘君嘗居此。又名酒香山,山有仙酒。漢武使欒巴求得之,為東方朔所竊飲。今春時山中往往聞酒香也。《道書》以君山為第一福地。め山,在府南五里君山東,洞庭之涯,狀如浮舟。《水經注》謂之編山。《括地志》以為即山。
城陵山府西北十五里。蜀江西來,洞庭南注,合流于此,乃一郡水口。山下有城陵磯,長江奔流于磯下。東則有白石、翟家二湖匯焉。每舟行多阻風濤,陸行則尋山歷澗,紆回三十余里。舊嘗于二湖口構木為梁,頗利涉。明弘治中,筑永濟堤于磯南,長四千丈。于舊置梁處為橋二,以便行者。岳州有事,城陵磯其必爭之地也。《水經注》:江之右岸有城陵山,山有故城,東接微落山,亦曰暉落磯。七里山,在府北七里。宋岳飛討楊么,屯兵于此。
黃茅山府東三十里。盤亙數里,壁立干霄。相近為集云峰,有疊嶂層巒之勝。又千聚山,在府東百里。盤亙數十里,眾山拱揖其旁。其相近者曰雷分臺山,秀麗高聳,一名仙人臺。又福圣山,在府東百十里,多松柏。相傳宋末蒙古兵過此,伐其樹,斧斤不能入,時以為神。亦名福圣臺。又相思山,在府東百三十里。高聳盤踞,巖石甚勝。九峰山,在府東北百里。山高聳,有九峰并峙。其相接者曰黃龍山,亦峻拔。又大云山,在府東北五十里,連接七十余峰,高數百丈,與九峰山連麓。山之北屬臨湘。《縣志》云:府東北百五十里又有渭洞,廣袤百里,周圍如城。
石城山府南六十里,上有楊么寨。又鹿角山,在府南五十里洞庭湖東,舊為戍守之所。又九馬觜山,在府西南四十里。岸有九觜,舟過甚險。又西南十里有五龍山,以五山對峙而名。大發嶺,在府東北三十里,兩山夾峙,形勝崇絕。
隱磯在府東北。磯南對彭城磯。二磯之間,大江之中也。宋元嘉三年,到彥之等討謝晦,為晦前鋒所敗,退保隱磯。梁大寶三年,侯景破江夏,引軍西上,緣江戍邏,望風請服。景遂自隱磯濟江,攻巴陵,為王僧辨所敗。又彭城、隱磯之間,有巨石孤立大江中東江浦,世謂之白馬口,亦謂之白馬磯。
大江在府城西北十五里。自荊州府石首縣境東流,經城陵磯下,合洞庭諸水入臨湘縣,又東北入武昌府界。其流清者為洞庭,濁者為大江,其回合之處,曰荊江口,亦曰西江口,亦曰三江口。三江者,岷江為西江,澧江為中江,湘江為南江也。《志》曰:三江俱在府城下。宋吳表臣謂大江上流最急者,岳之北津,即三江口也。余見重險荊江口。
洞庭湖在府西南。其南曰青草湖,其西曰赤沙湖,凡七八百里,亦謂之三湖。詳見大川洞庭。白石湖,在府北七里。其相接者曰翟家湖。又魚苗洋湖,在府北十五里。又府東三里有楓橋湖,府東六十里有乾沙湖。又め山湖,在府南五里。又南有鹿角湖,在鹿角山下。《志》云:蝦須池在府北二十里,大城池在府西北八十里,與鹿角、め山等湖皆有河泊所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