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山寨在縣西五里。周回十余里,可容數千人,四壁峭峻,惟一徑可入。宋建炎間,民聚糧保守,賊不能窺。銅盤堤,在縣南六十里,有四門,各廣二丈,蠻獠嘗保聚于此。《志》云:縣治西有咸寧驛,明初置。
崇陽縣府南四百二十五里。西至通城縣百二十里。漢長沙郡下雋縣地。蕭梁置上雋郡,陳置雋州。隋廢,以其地入蒲圻。唐天寶二年,開山洞,置唐年縣。楊吳改曰崇陽,朱梁改曰臨夏,石晉改曰臨江,南唐復曰唐年。宋開寶八年,仍為崇陽縣。今因之。縣治有小石城,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十一里。
唐年城在縣東二里。唐縣治此。朱梁初,楚將許德勛破唐將李饒等,掠上高、唐年而歸,即此。上高,見江西瑞州府。
大集山縣北五里。自通城縣龍窖山發脈,歷方山巖頭而東至此,諸山崇聚,故縣有崇陽之名。又壺頭山,在縣東北二十里,山如壺口,有溪穿入山中,名桃花洞。《志》云:后漢馬援征五溪蠻,至下雋,歿于壺頭灘,蓋即此。恐誤。又東泉山,在縣東北五十里,有泉流入蒲圻,溉田甚廣,中有龍巖龍洞。雨山,在縣東四十里。山最高,跨通山縣界,有五峰筍立,一名乳山。又靈女山,在縣東四十五里,亦接通山縣境,上有泉。又有古城,號女城,不知所自。方山縣西五十里。四面皆平,瀑布懸流,巖壑甚勝,跨蒲圻、臨湘二縣界。其相近者曰巖頭山,有二巖,一曰寶陀,一曰羅漢,俱極幽勝。山周百余里,亦北抵臨湘縣界。白泉山,在縣西北二十余里,泉流不竭。宋張詠為令,嘗鑿山引水以灌田。后屢修治,至今為近郭之利。
龍泉山縣西南四十里。周圍百余里,山有洞,可容千百人。石渠清映,名曰魯溪,鄉人號為魯溪巖。巖前產茶甚佳,曰龍泉茶。又茱萸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,層巒疊障,勢若連云。弩牙山,在縣南四十里,以形似名,有吳城港水繞巖下。
龍頭巖縣東三十里。中有流泉,縈紆三十里,可供灌溉。又青山巖,在縣南二十里,深邃莫測,有泉出石渠間。又南有紫龜巖,泉出其下,溉田數百畝。《郡志》云:紫龜巖在縣西北四十里。回頭嶺,在縣東二十三里,道出通山縣。縣東九十里有連河嶺,道出咸寧縣。又有田東洞,在縣東三十里,甚深廣。又東二十里為白羊洞,跨通山縣界,深不可窮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六十里。又有赤壁,相傳周瑜戰處。誤也。
雋水在縣西四十里,即陸水也。自通城縣流入,經縣北而入蒲圻縣界。縣境諸水,皆匯入焉。高視河,在縣南五十里,匯山溪諸水,下流入于雋水。又太原河,在縣南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出江西寧州界首山,亦匯諸山溪之水,流合高視河,出青石河而入于雋水。
崇陽洪在縣北二十五里。自通城縣匯諸山溪之水,入縣境,經壺頭山下,亦曰崇陽港。兩山相夾,水中多石,中為大洪,東西為小洪,行者不下徐州呂梁之險,下流亦合于雋水。《志》云:崇陽河源自雋水及寧州修水,合桃溪水流出至壺頭山下。是也。又縣西三十里有肥田港,亦曰肥田湖,其西有白泉河、龍坊河流合焉,亦注于雋水。龍頭河縣東北十五里,即龍頭巖水也。又有荻洲河,在縣西北十五里。許仙巖河,在縣西北三十里許仙巖下。又柘亭河,在縣北二十里,鐵束河,在縣西八十里,俱匯諸小水入于雋水。又長江湖,在縣西南二十五里。縣南十五里,又有戴家湖,通吳城港,入于雋水。《志》云:縣東五里有小港。又東十里有白石港及羅兜灣,俱匯流入小港,合于雋水。石枧陂,在縣東十五里,有宋時舊址。洪武間,知縣元浚伐石重修。嘉靖九年,典史徐球再修,蓄水以溉田,為民利。縣東二十里曰遠陂,溉田千余畝。縣南二十五里曰華陂,前為史家,亦溉田數百畝。
東關縣南六十里。其相近者曰高視山,接江西寧州界,寇盜充斥,此為扼要之所,向設官兵戍守。
通城縣府西南五百里。西南至岳州府平江縣百六十里。漢下雋縣地。唐為唐年縣地。元和中,置通城鎮。宋熙寧中,始升為縣。紹興中,廢為鎮,旋復為縣。今縣有土城,編戶十五里。幕阜山縣東南五十里。周回五百余里,東跨江西寧州,南跨平江縣界,有水四出,東南入湘,西入洞庭,北入雋。吳太史慈為建昌都尉,拒劉表從子磐,于此置營幕,因名。錫山,在縣南七里,舊產銀,曰銀山。又產錫。《志》云:唐初置錫山鎮,后改為通城云。又九峰山,在縣南一里,山有九峰。縣南三里又有南山,形如屏障。
大盤山縣東四十里。山嶺縈紆廣遠,因名。又萬峰山,在縣東北二十五里。縣東南三十里又有龍窖山,深谷巨壑,云氣翁郁。又東南二十里有黃龍山,山脈與幕阜相接。虎巖山,在縣西三十里,山深杳,虎穴其中。又縣西十五里有白面山。
雋水在縣治北。自岳州府巴陵縣流入界,經縣西南,有修水自江西寧州流合焉。又東北入崇陽縣界。新安港,在縣東二十里,出黃龍山,東北流,縣東三十里之鯉港,縣東十里之東港,俱匯流于此而入雋水。又黃沙港,在縣西十里,亦合諸溪澗水,至縣北十里鐵束山下,入于雋水。《志》云:縣東四十里,又有分水泉,亦出黃龍山下,分二流,南流入江西武寧縣界,西流入于雋水。
長山寨在縣南。南唐置此,以備潭朗。周顯德二年,湖南王逵拔鄂州長山寨,是也。興國州府東南三百八十里。東至江西九江府二百里,東南至江西南昌府五百七十里,西南至江西寧州三百里,北渡江至黃州府蘄州百里。
春秋時楚地。秦屬南郡。兩漢屬江夏郡。三國吳屬武昌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屬鄂州。大業中,屬江夏郡。唐仍舊。宋太平興國二年,置永興軍。明年,改興國軍。元為興國路。明初,曰興國州。洪武九年,以州治永興縣省入編戶四十六里,領縣二。今因之。州襟山帶江,土沃民萃,西連江夏,東出豫章,此為襟要。漢武帝時,淮南王安謀反,其臣伍被曰:守下雉之城,絕豫章之口。謂此也。唐天復二年,淮南將李神福擊杜洪于武昌時洪為武昌節度使,得永興,曰永興大縣,饋餉所仰,已得鄂之半矣。宋建炎三年,金人窺洪州,取道于此時金人入江州,既而由黃州張家渡度江,至武昌縣上岸,遂入興國軍大冶縣界,取山路犯江西。蓋境壤相錯,侵軼為易矣。
永興廢縣今州治。本漢鄂縣及下雉縣地。孫吳初,為武昌縣地,尋析武昌縣南境置陽新縣,屬武昌郡。晉以后因之。隋改曰富川縣。開皇十八年,又改曰永興。唐因之。宋為永興軍治,尋為興國軍治。明初省。《志》云:吳置陽新縣,在今州西南五十里。六朝時皆治此,亦曰富川城,以隋改名富川也。今猶謂之陽新里,隋改置于高陵故城,在今州東南六十里。其城一名子胥城,相傳子胥所筑。唐貞元初,徙治于長樂鄉深湖口,即今治也。又有永興城,在今州南闔閭山下,世傳伍子胥為闔閭屯兵于此,本名闔閭城。梁、陳間,置永興縣治此。隋開皇十六年,并縣入富川,尋改富川為永興,是也。今州城明初筑。正德六年,以甓。十一年,復增修之。嘉靖三十三年,改營石城,周四里有奇,有門八。
下雉城州東南百四十里。漢縣,屬江夏郡。后漢因之。三國吳屬武昌郡。晉省。《志》云:州西南百二十里,又有奉新廢縣,吳置。州西北九十里,又有安昌廢縣,梁置。隋平陳,俱廢。今史不載。
銀山州北十五里。四面皆山,多產銀礦,亦名大銀山。元時,曾采銀于此。《志》云:州西二里有黃姑山,亦產銀,舊有銀場。三角山,在州北九十里,州之名山也。又大坡山,在州東五十里,旁有石樓,嶄然拔出眾山,里人于此造茶,名坡山鳳髓。有大坡洞。其相近者有雞籠山,相傳伍子胥曾駐兵于此。今遺址尚存。又闔閭山,在州南九十里,相傳子胥屯兵處。《史記》:闔閭九年,子胥伐楚。是也。今下有闔閭城。
五龍山州西北八十里。盤紆高聳,狀如五龍。又龍門山,在州西八十里,兩峰相對,本名龍耳,唐改今名。又西四十里為天尊山,高峻干云,周四十余里。又西七十里為太平山,與通山縣九宮山相接。石榴山,在州西五十里,有石榴山洞,四面險阻,人多避難于此。一名百福山。又黃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,南接江西武寧縣,東接江西瑞昌縣,西與通山連境,盤回百余里。
柳峰巖州南三十里。元末,土豪黃普福聚眾避兵于此。其相近者曰太平巖,元末,楊普雄據此拒敵處也。鳳山洞,在州東北八十里。相傳南唐主李煜嘗屯兵于此,依山筑城。今山頂遺堞尚存。
大江州東北六十里。江之北岸,接黃州府蘄州境,又東入江西瑞昌縣界。
長河州西十里。亦曰富水。源出通山縣白羊山,流入州界,經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,四十里之白閬山,諸山溪之水,皆流入焉,經州治而東,會于富池湖,東入大江。《水利考》:州境多水,然皆匯于長河而泄于富池湖。長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,水流較寬。以上則為龍港,在州西南七十里;慈口港,在州西百里;羅口港,在州西百三十里。山溪諸水,由此溢入,恒有泛漲之患,故西境之堤防常切。山溪河,在州西八十里;又茅田河,在州西南九十里,皆匯諸山之水,注于長河。《志》云:州東南五十里,有舒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