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寧河在司城西南。亦曰水東河,亦曰界首河。源出落郎連山澗中,蓋司東南蠻境也。有三源北流,經司南合為一,復繞流而東北至江門峽,入瀘州納溪縣界,又北入于川江。明洪武二十四年,景川侯曹震開通川貴河道,謂水之險惡者,莫甚于永寧。其灘一百九十有五處,至險有名者八十二,即此水也?!吨尽吩疲核灸鲜镉懈氏?,西北五十五里有銅鼓溪,皆流入永寧河。
赤水河司東南百里,源出鎮雄府界水腦洞,流徑赤水衛,又東北合于永寧江。明初,郭英等出永寧,敗賊于赤水河,是也。天啟初,永寧賊借兵水西,水西將曾仲英駐兵赤水河,謀分兵一自鎮雄而東,乘永寧之后,一自普市而北,攻永寧之前,即此。
羅付大河在司東,接遵義府界,其下流東南出,入于烏江。天啟初,奢崇明及其子寅作亂,官軍克遵義,追敗奢寅于羅付大河口。是也。又有陶公灘,在司東南,或曰,即羅付大河所經。天啟初,永寧賊黨符國禎營于司東之三寨,官軍自遵義擊之,分軍進陶公灘以牽賊,而以精兵夜經三寨抵賊巢,為賊所敗。芝麻塘,在司東南,天啟三年,水西賊安邦彥及永寧逋賊奢崇明窺遵義及永寧,官兵合長納兩路擊之,敗賊于芝麻塘,賊從青山遁去。
天生池司西北六十里,四面山繞,水積于中,不假穿鑿,故名。又靈湫泉,在司西五十里,有山洞,深二丈許,泉出其中,四時不竭。
魚涪關司東三里。洪武四年建,有兵戍守。又箐口關,在司東箐口嶺上。鎮遠關,在司西。又司西三十里有青岡關。又西二十里至貴州普安所之貓兒關。又梯口關,在司北九十里。大斗坎口關,在司北百里。又三塊石關,在司西北六十里。西北百里又有江門關,即江門水驛也,道出瀘州納縣。又云山關,在司南百二十里。又界首茶課司,在城西北二里,洪武四年建。永寧驛司城北。又西北烏降山,下有永安水驛。又北五十里,即江門水驛。又三十五里,為峽口水驛,所謂江門峽也?;蛑^之石夾口,永樂中,少監謝安采木于此,二十年,乃還?!稌洹罚核居杏缹幫凉袤A丞,又有赤水、普市、摩泥、阿永、永安五驛。
九姓長官司宣撫司西南百二十里。元初立夷民羅氏黨九人為總把。至元初,改為九姓黨蠻夷長官司。明洪武四年,改置是司。編戶五里。
通江溪司南十五里。源出貴州界,流入境,東北出,會于江門峽。一名落卜姑溪。又魚槽溪,在司東五十里馬口崖下,西北流,會于通江溪。
金鵝池司西南五十里。成化三年,都掌蠻為亂,議者欲分兵三路,南路從金鵝池進攻大壩,中路從戎縣進攻箐前,北路從高縣進攻都掌,是也。既而督臣程信分遣別將羅秉忠等由金鵝池進搗都掌云。
太平長官司宣撫司西南二百五十里,地名大壩。北連都掌,南迫芒布,西接烏蒙,東抵永寧,延袤二百余里。元置大壩軍民府,授土酋得蘭紐等。明初廢,后諸夷附于都掌,屢為寇亂。成化初,議于都掌箐前大壩三處設三長官司,不果。四年,討都掌夷,克之,改大壩為太平川,設太平長官司。編戶二里。
附見:永寧衛司治西南。洪武四年建,屬貴州都司。又赤水衛,在司東南百四十里;普市守御千戶所,在九姓長官司東百二十里,俱屬貴州都司。今見貴州。黎州守御千戶所東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,南至四川行都司越衛二百六十里,西至雜道長官司百五十里,北至雅州榮經縣百三十里。自司治至布政司六百九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九百九十里,至京師一萬一千一百四十里。
古西南夷﹂都地《史記》:秦惠文王后十四年,蜀相壯殺蜀侯,并丹、犁二國來降秦。又武王元年,伐丹、犁??资显唬旱?、犁二戎,在姚府管內,唐初置丹州、犁州?;蛟?,俱在黎州境內。漢武帝元鼎六年,定西南夷,以為沉黎郡。天漢四年,并入蜀郡時置兩部都尉:一治旄牛,主外羌;一治青衣,主漢民,并隸蜀郡。后漢延光初,改屬蜀郡屬國都尉。三國時,屬漢嘉郡。晉初因之。永嘉以后,李雄據蜀,析置沉黎郡。永和中,蜀平,郡廢,尋復置。宋、齊因之《齊志》作沉黎獠郡,荒塞無縣邑戶口。后周置黎州,尋廢。隋初屬邛州。仁壽末,置登州于此。大業初州廢,屬臨邛郡。唐武德初,屬雅州,尋復置登州。九年,州廢,還屬雅州。貞觀二年,改屬州。大足二年,析、雅二州地,置黎州。神龍三年,州廢。開元四年,復置亦為下都督府。督羈縻二十三州,后增至五十四州。天寶初,曰洪源郡時又置洪源軍于城內?!吨尽吩疲簩び指臐h源郡。今《唐志》不載。乾元初,復故。宋仍曰黎州亦曰漢源郡,所領羈縻州并如唐舊。元因之,屬吐蕃等處宣慰司。明洪武八年,以州治漢源縣省入,改為黎州長官司。十一年,升安撫司土酋馬氏世守其地,廣二百十里,袤百十里,屬四川布政司。萬歷二十四年,降為千戶所《土夷考》:萬歷十九年,黎州世襲安撫副使馬祥卒,無后,部族作亂,參將吳文杰剿平之。二十四年,改為黎州土千戶所,仍擇馬氏后世其職,直隸四川都司。今置黎州守御所。
司南控六詔,西接吐蕃,憑深據險,為蜀西門。李吉甫曰:黎州之地,關沫若而徼,居越、邛、蜀之中,最為沖要。樊柔直曰:全蜀五十余州,恃為噤喉者,沉黎其最也。
漢源廢縣今所治。故沉黎地?!吨尽吩疲撼晾韫食窃谒纤氖嗬铮睛槎紘??!睹陼罚撼晾杩ぶ桅槎?。是也??ば龔U,以其地屬旄??h。后漢因之。晉永嘉中,李雄復置沉黎郡。永和中,郡廢,尋復置。宋沉黎郡治城陽縣。蕭齊以后,縣廢。后周置沉黎縣,為黎州治,既而州縣俱廢。隋開皇初,復置沉黎縣。仁壽末,為登州治。大業初,州廢,縣屬臨邛郡。唐初,省沉黎入漢源縣,屬雅州,尋為登州治。武德九年,還屬雅州。貞觀二年,改屬州。永徽五年,復屬雅州。大足元年,置黎州,治漢源縣。神龍三年,州廢,仍屬雅州。開元三年,復為黎州治。宋元因之。明初省。《元和志》:古黎州城在大渡河外,自唐以來,徙治大渡河內,而水源在城外。韋皋始筑今城,東西南三面臨絕澗,惟北面稍平,地多井泉,與諸城鎮戍烽火相通,為西南之險要。今所治西北隅大渡河千戶所城,即韋皋所筑土城也。明初因故址修筑,以磚石。既而土安撫司馬芍德復營筑司城。今亦謂之沉黎城,周二里有奇。
黎州城《志》云:在所東北圣鐘山下。唐大足初,置黎州于此。貞元中,始移今治。又漢源故城,《志》云:在所南三十里。隋大業初,置漢源縣,屬臨邛郡。唐徙治于黎州郭內,而以故縣為漢源鎮。旄牛城在所南。漢縣,初屬沉黎郡,后屬蜀郡。范曄曰:天漢四年,省沉黎郡屬蜀郡,為西部,立兩都尉,一居旄牛,主徼外夷。是也。后漢因之。延光初,改屬蜀郡屬國。二年,旄牛夷反,益州刺史張喬討平之,后漸荒廢?!度龂?蜀?張嶷傳》曰:越郡舊有道徑旄牛夷中,至成都,既平且近。自旄牛道絕,已百余年。延熙中,嶷厚賂其帥狼路開通舊道,奏封狼路為旄牛蘇毗王。晉屬漢嘉郡。宋屬沉黎郡。蕭齊后廢?!度A陽國志》曰:旄,地名,在邛崍山表?!端涀ⅰ吩唬簼h沉黎郡,以蜀郡西部置,治旄牛道。《名勝志》曰:通望郡有古旄牛城,俗呼為牛頭城。又旄??h有鮮水,出徼外。通望城所東南九十里。漢旄牛縣地?!缎绿茣吩疲_登縣地也。武德元年,析置陽山縣,屬雅州,旋屬登州。州廢,還屬雅州。貞觀二年,改屬州。大足初,割屬黎州。神龍二年,還屬州。開元中,復來屬。天寶初,改曰通望縣。宋初,仍屬黎州。慶歷二年,省入漢源縣?!跺居钣洝罚宏柹娇h,隋大業二年置,唐曰通望,在大渡河北十五里。飛越廢縣,在所西北七十里。唐儀鳳二年,分漢源縣地,于飛越水置縣,屬雅州。大足初,屬黎州。神龍三年,還屬雅州。開元中,復來屬。宋初因之,尋省?!吨尽吩疲猴w越城西又有飛越山,山下有唐時所筑之三碉城,后訛為三交城。
大渡城所北百里。唐儀鳳二年,置大渡縣,屬雅州。大足初,改屬黎州。明年,省入飛越縣。乾符二年,高駢帥西川,筑大渡城,列險戍守,以拒吐蕃,或以為即此城也。宋為大渡鎮,屬漢源縣,后廢。《志》云:司北十五里有王建城,地名木瓜園,蜀王建時筑,后人因以名城。
琉璃城在所南境,大渡河南。唐太和五年,李德裕筑,以蠻界琉璃溪為名?!吨尽吩疲毫鹆?,在司西南四百里,接蠻羌界。又潘倉城,在司東,亦唐大和中筑。五代梁乾化四年,南詔寇黎州,蜀將王宗范等擊之,出邛崍關,敗南詔兵于潘倉嶂,又敗之于山口城,又破其武侯嶺十三寨,又敗之于大渡河。路振《九國志》:潘倉,在邛崍關南;山口城,又在潘倉南;武侯嶺,即武侯城旁之山矣。
武侯城在所東南。相傳諸葛武侯筑濠塹,故壘存焉。唐太和中,李德裕復增筑之,為戍守處?!都o勝》云:武侯城在舊黎州城外三里。又有武侯戰場,今為安靖寨。銅山城,在所東百八十里。又定番城,在所東南二百二十里,唐韋皋所筑。貞元四年,吐蕃分兵寇銅山,五年,皋遣將劉彰彩出銅山道,吳鳴鶴出清溪關道,鄧英俊出定蕃柵道,逼臺登城,與蕃部兩林王苴那時大破吐蕃青海、蠟城二節度軍于北谷,進拔于蔥柵。北谷,即臺登北谷也,見行都司。
仗義城所南九十里。唐李德裕筑此,以制大渡、清溪之險。又有大定城,在大度河南?!短浦尽罚鹤郧嘞P南徑大定城一百一十里而至臺登也。要沖城,舊《志》云:在所南百里,臨大渡河。唐貞元中,韋皋所筑,俗呼炒米寨,亦曰炒米城?;蛟辉诮裨靳l西三十里,恐誤?!缎绿茣罚豪柚萦卸ǚ?、飛越、和孤三鎮兵,又有武侯、廓清、銅山、肅寧、大定、要沖、潘倉、三碉、仗義、琉璃、和孤十一城,皆太和五年李德裕修筑,以奪蠻險之處。
廢葉州在所西南,黎州所領羈縻州也。唐武后長壽元年,遣張元遇迎吐蕃降酋曷蘇等于大渡水西,曷蘇事覺,為吐蕃所擒,其別部酋昝插率羌蠻內附,元遇即其部置葉州授之,仍于大渡西山勒石紀功,是也。尋改為米川州。
邛崍山所北五里。邛人入蜀,必度此山,故名。亦名邛﹂山。蓋山接榮經縣界矣。其道至險,有長嶺、弄棟、八渡之難,楊母閣路之峻。楊母閣者,楊氏婦始造閣其上也。又登高山,在所西五里,峰巒高聳,俯瞰城中通衢,官舍民居,一一可數。上有一小阜,曰望州坡。圣鐘山,在所東北五里,昔嘗掘地得鐘,因名。舊黎州城在其下,或曰,山近武侯城,一名武侯山。
大田山所西南三十里。下有大井水田。萬歷二十四年,改立黎州土千戶所于司南大田壩。壩蓋在山之東麓。又寶蓋山,在所東南二十里,山形如蓋,俗名涼傘山。又司南三十里有盤陀山,以山勢盤回而名。試劍山,在所南八十里,嶄然高聳,上列三峰。中峰又析為二,狀如劍削。又避瘴山,在所南九十里,近大渡河,山側有二峒,一空闊高燥,一有水出其中,土人名為乾濕洞。夏秋之交,境多嵐瘴,飛鳶群集其中,至立冬前后,瘴已乃飛去,土人避瘴于此,出入每以鳶為侯。又通望山,在大渡河南三十里,與眾山相連,入州界,唐以此山名縣。
沖天山所東八十里。險絕無路,僅通樵采。古碑云:沉黎界上,山林參天,嵐霧晦日,謂此山也。又和尚山,在所東百里,山峰矗立,盤紆十余曲方至其巔。其相接者,曰獅子山,亦高聳。朝陽山,在所北百里?!吨尽吩疲核逄茣r嘗置朝陽縣于山下,城址猶存。今正史不載。又飛水山,在所東北二百五十里,與榮經縣接界,險惡不通人跡。
飛越山所西北百余里,山高險,兩面與羌戎接界,為沉黎西境之要害。唐飛越縣以此名。又畫崖山,在所西北二百五十里,山勢險峻,不通人跡,山外即生蕃界。筍Υ山,在所西北五十余里,曰前Υ,又行數十里曰后Υ山。多筍,又多林木,樵蘇者以為衣食之源,號曰錢。宋紹興間,嘗立Υ租以贍學,歲收Υ錢八十千。又白崖山,在所西北二十里,山險峻,有風穴,亦名風穴山。山北有仙人洞,稱幽勝。又雅山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