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佐溪府西百五十里,下流入白水江。又勿食料溪在府北百八十里,源出樂安山,西流入白水江。又黃水溪,在府東北二百四十里,下流入勿食料溪。沱泊溪,在府治西,源出山澗,下流入納沖河。《志》云:府北百八十里有鹽泉二,其水俱可以煮鹽。
阿赫關府南一十五里,乃芒部烏撒地界。明洪武二十一年建,有官軍戍守。
懷德長官司府西百五十里,本卻佐寨。嘉靖三年,撫臣王軌討平隴氏之亂,增置四長官司,懷德其一也。威信長官司在府南。本毋響寨,嘉靖三年,改置是司。
歸化長官司在府西南。本夷良寨,亦嘉靖三年改置。安靜長官司在府西北。本落角寨,嘉靖三年改置。
◇烏蒙軍民府東至烏撒軍民府界二十五里,西至建昌衛界四百九十里,南至東川軍民府界百五十里,東北至敘州府界六百三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三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六千六百三十五里,至京師九千八百二里。
《禹貢》梁州荒裔,歷代為蠻獠所據,后為烏蒙部《志》云:故名竇地甸,唐時烏蠻仲牟由之裔,有阿統者始居此,其十一世孫烏蒙始強,因號烏蒙部。宋封阿杓為烏蒙王。元初歸附。元至元間,置烏蒙路,隸烏撒烏蒙等處宣慰司。明初,改為烏蒙府以土酋阿普效順,使世其職。地東西廣五百十五里,南北袤七百六十里。洪武十六年,改烏蒙軍民府編戶一里,隸四川布政司。府今省。
府下臨滇、黔,俯視巴、蜀,地高山險,屹然屏障,亦西南要地也。
烏蒙城府東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府舊無城,元初,遣兵戍守于此,因筑土城,尋廢。洪武中,土官阿普即元總管府舊址建立府治。又有小烏蒙在府治北七十里,四圍皆山,中央平坦,蠻人耕種于此,號為杰紀。
鐵爐山在府治東,山形如爐。又我未山,在府東二十五里,有五峰橫列。蠻語五為我,橫為未也。樸窩山,在府東南三十里,其山四望平坦。蠻語謂平坦為樸窩云。
博特山府東南五十里,有兩峰對峙。蠻語相對為博特。又撒途山,在府東北八十里,其山懸崖陡峻。蠻語陡峻為撒途。涼山,在府西百里,高廣百余里,絕頂頗平,風氣甚肅。蠻酋每夏于此避暑。府西百三十里又有雪山,其巔冬有積雪,春半方消。又界堆山,在府北六百三十里,與敘州府為界。
金沙江府西南二百九十里。其上流自會川衛界會瀘水,流經東川府界,又東北入府境,復東北出,經馬湖府為馬湖江。元至順初,云南諸王禿堅等舉兵,烏蒙土官祿余應之,禿堅敗祿余,據金沙江自固,尋擊平之。今詳見大川瀘水。撒由河府西南十里。源出涼山之麓,北流與龍洞河合。龍洞河,在府東北三十里。源出小山石洞中,灌溉田畝。俗謂石洞為龍洞。《志》云:府北六百里有土獠蠻江,即撒由、龍洞二河下流也。兩山夾水五百余里,中多巨石,湍流峻急,如萬馬之奔。舟行灘石中,甚險側,經三十余灘而始出峽,至敘州府合于大江。
羅佐關府北二百五十五里,下有羅佐橋。又索橋在府西南百三十里,即金沙江渡處。
◇烏撒軍民府東至貴州畢節衛界二百五十里,西至烏蒙軍民府百九十里,南至云南沾益州界九十五里,北至鎮雄軍民府二百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,至江南江寧府六千三百一十里,至京師九千四百八十里。
《禹貢》梁州荒裔,代為蠻獠所居,后為烏撒部《志》云:故名巴凡兀姑,后為巴的甸,烏蠻居之,唐時烏蠻之裔烏些者居此,至阿蒙始得巴的甸。其東西又有芒布、阿晟二部,皆他酋所居。宋時,烏些之后曰析怒者,始并其地,號烏撒部。元初歸附。元至元中,置烏撒路招討司,尋改為軍民總管府,又改軍民宣撫司,后升烏撒烏蒙等處宣慰司。明洪武十四年,改為烏撒府,隸云南布政司時大酋那者來歸,置府授之。今土官安氏,其裔也。地廣四百四十里,袤二百五十里。十六年,改烏撒軍民府編戶一里。隸四川布政司,府今省。府介諸蠻之中,據高臨險,地形沖要《土夷考》:府有鹽池、銀礦之饒,其民習奸利,往往侵掠鄰境。今自貴州畢節衛而西,凡二百六十里而至烏撒,由烏撒至云南沾益州治不過二百四十里。烏撒驚而滇黔俱不得安矣。天啟初,其酋安效良者,黨于水西。議者謂欲攻水西,先制烏撒,使滇兵出沾益,遏其應援,而分屯天生橋見下、尋甸云南尋甸軍民府等處,以防其飛逸,然后可專意于水西。既而滇兵下烏撒,水西形援益孤,用兵于西南府,豈非必爭之地哉!
烏撒城今府治。洪武十四年,傅友德平烏撒,筑城,以石,有門四,城周七里有奇。
大隱山府東南三里,林巒高秀。又東山在府城東,下有龍泉。府南九十里又有龍山,蜿蜒起伏,官路經其上。《志》云:府北二里有鳳嶺,一名高山,山勢絕高,可以遠。
翠屏山府東北二十里,山巒秀拔。又烏門山,在府東北百四十里,兩崖相對如門。千丈崖,在府西南七十里,下臨可渡河。又石洞,在府東南百七十里,有門可入,中容百人。一名華蓋洞。又有赤岡,在府東北五十里。
盤江府西百五十里。出亂山中,流徑府南九十五里,謂之可渡河。明初,傅友德征云南,駐師于此。鄭曰:今烏撒南八十里有普德歸驛,門對可渡河、Й河之南,沾益境河之北,烏撒境也。詢之候吏,云:河源在衛西百里,注壑而出,盤江實導流于此。今其上有可渡橋。詳見貴州大川盤江及川瀆異同。
七渡河府西三十里。其水縈曲山谷間,人渡者凡七處。府西南百十里又有九十九渡水,南八十里又有桃花溪,皆流合于可渡河。養馬川,在府東百四十里,蠻人牧馬于此。一名野馬川。又北海子,在府北二里,源出東山之龍泉,蠻人筑二壩以積水,漸成陂澤,恃為城隍。其環城東南而西者,謂之南海子。廣袤百里,中可耕。又有龍潭灣,在府東南八里群山中,其深莫測。《元志》云:烏撒山崖險厄,襟帶二湖,羊腸小徑十倍蜀道。二湖即南北海子也。又烏撒之地多雨少晴,潦澤常溢。《志》謂其上值天井之宿。諺云:烏撒天,常披氈,三日不雨是神仙。皆實錄也。
七星關府東南百七十里。有七星山,置關其上,有七星關巡司,與貴州畢節衛接界。今詳見貴州重險。
老鴉關府東二百里,入畢節衛界,有畢節官軍戍守。又石駝關,在府治東,有石如駝立關下,因名。《志》云:府西百里又有分水嶺關。趙班鎮,在府西百里,有趙班巡司,府東南二百十里又有可渡河巡司。又黑章遞運所,在府東百十九里,與府治東之烏撒遞運所俱明初置。
在城驛府東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府西一里有烏撒驛,南一里為烏撒站。又瓦甸站,在府東南六十里,又六十里為黑章站,又六十里接畢節衛之周泥站。元至順初,川兵擊云南叛者,因進擊烏蒙酋祿余,分道自永寧、青山并進,陳周泥驛。是也。又普德歸站,在府南九十里。《會典》作昔德歸驛。儻唐驛,在府南百二十里。又沾益站,在府南百八十里,南至云南沾益州六十里,滇蜀通道也。
天生橋府東北百里,石梁橫截,拱架如橋。而府東八十里眾山中,亦有橋曰天生橋,俱為府境控扼之處。
附見:
烏撒衛在府治南。洪武十五年置,屬云南都司。永樂十二年,改隸貴州都司。
守御七星關后千戶所在府東南。洪武二十一年置于七星關,屬烏撒衛。永樂十二年,改隸貴州畢節衛。
◇東川軍民府東至烏撒軍民府界百二十里,西至建昌行都司會川衛界二百五十里,南至云南尋甸軍民府界百十里,北至烏蒙軍民府界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四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六千六百三十四里,至京師九千七百九十里。《禹貢》梁州南裔,代為蠻獠所據。唐時屬于南詔,偽置東川郡。既而蠻復據其地,曰畔部《志》云:故名東川甸,烏蠻仲牟由之裔罵彈得之,改曰那札那夷,屬于南詔蒙世隆,置東川郡。后烏蠻畔強盛,自號畔部。元初置萬戶府。至元中,改畔部軍民總管,尋為東川府,隸烏撒烏蒙等處宣慰司。明洪武十四年,仍為東川府烏蠻祿設姑歸附,令世守其地。東西廣四百二十里,南北袤二百七十里,隸云南布政司。十六年,改為軍民府編戶一里,隸四川布政司。府今省。
府山川環峙,道路險,介滇、黔之間,分川、貴之險,部族富強,甲于他種。東川城即府治。《志》云:府舊無城,洪武初,建治于馬鞍山,后尋移治于萬額山南,伐木為柵,以衛府治云。
萬額山府治北二里。其形上闊而下銳,如豬首然。又府治東有石鼓山。山有大石,如臥牛狀,叩之有聲,蠻人呼為石鼓。又府治南有白婆山。山頂有泉,四時無盈縮。又有馬鞍山,在府西南十里,舊府治在其北。
絳云弄山府西南二百里,接云南祿勸州界。一名烏蒙山,訛曰烏龍山,亦名云屏山。高峻百里,有十二峰,北臨金沙江,南詔封為東岳者也。今詳見云南。七雄山,在府東北百二十里,石崖陡峻。又納雄山,在府西五十里,亦高廣。
金沙江府西百五十里。其地有金沙渡,蠻人鑿大木為槽以濟,即金沙江津口也。一名納夷江,又名黑水。自會川衛流入界,入濟慮部,又東北歷烏蒙府,至馬湖府境,而為馬湖江。今詳見大川瀘水及云南大川金沙江。
牛欄江府東南百二十里。源出云南故尋甸軍民府,至府北境而合于金沙江。江之下流,江闊水急,夷人用藤索橫江,貫以木筒,過者縛于筒上,用游索往來相牽以渡,謂之索橋。今在府北百二十里。壁谷川,在府西南百三十里,源出尋甸界白澤河,西流入金沙江。喟齒化溪府東南百里。西流至絳云弄山,北入金沙江。又府西南有麥則夷溪,源出南山澗中,西北流入托渠溪。又惠沙溪,在府東北百里,流入東川甸中,匯而為澤,亦流入托渠溪,俱注于金沙江。海子,在府治南,長二十里。又龍泉,在府東,出石鼓山下,有溉田之利。府西南三十里又有湯池,自石竇中出,熱如沸湯。
◇永寧宣撫司東至遵義府界二百五十里,西至瀘州江安縣界百五十里,南至鎮雄府界四百里,北至瀘州合江縣界百六十里。自司治至布政司千八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五千六百十里,至京師八千七百八十里。
《禹貢》梁州南境。秦為蜀郡地。漢為犍為郡地。晉以后,沒于蠻。唐為羈縻藺州《志》云:元和初置,宋乾德二年廢。今《唐志》不載。宋為瀘州南境《志》云:宋為江安、合江二縣地。元置永寧路領筠連州及騰川縣。《志》云宋置,誤也,尋改軍民宣撫司。明玉珍時,增置永寧鎮邊都元帥府,而宣撫司如故。明初,改為永寧長官司酋長祿照歸附,因置司授之,俾世守其地。廣四百五十里,袤五百六十里。洪武八年,仍升宣撫司編戶七里,隸四川布政司,領長官司二。今設永寧營。
司山川峻險,水陸交通。唐天寶中,由東路伐南詔,起瀘州,溯永寧,走赤水,達曲靖,此即今日自川入滇之道矣。元置郵傳而道益通利。天啟二年,土酋奢崇明作亂,襲據重慶,又陷遵義、瀘州諸處,勢甚張,官軍四集,乃克平之。既而水西安邦彥作亂,官軍討之,未克。督臣閔夢得言,貴州抵大方路險,賊惟恃畢節一路外通,用兵宜從永寧始,自永寧而普市,而摩泥,而赤水,百五十里皆坦途,赤水有城郭可憑而守,宜結營于此,漸進漸逼,四十里為白巖,六十里為層臺,又六十里為畢節,畢節至大方不及六十里,賊必并力來御,須以重兵扼之,斷其四走之路,然后遵義、貴陽克期并進,賊可平也。既而朱燮元代督五省之兵五省,川、湖、云、貴、廣西也,進討水西,扼各路要害,賊以銳師趨永寧,先犯赤水,燮元使永寧將誘賊深入,而以他道兵搗其虛,賊遂潰壞。蓋永寧北接敘、瀘,南通云、貴,界壤相錯,咽喉所系也。
廢藺州司東百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唐置州于此,其旁有地名唐朝壩。元置永寧路,在今治西八十里,所謂馬口崖鎮其北,魚漕溪橫其南者也。尋又遷界首,在今治西。明洪武四年,筑永寧衛城。十五年,土官祿照營司治于蠻夷千戶所故址。舊城有門七,周八里有奇。
米利城司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有大田,饒米谷,無水旱憂。蓋昔時蠻所置城也。
海漫山司城北。《志》云:山延袤八十余里,如海水之汗漫。又青龍山,在司南二里,以山形環繞而名。司治西南又有西珠山,以山形圓潤而名也。又有土保山,在司治南,相傳蠻人土保者昔居于此。紅崖山,在司東北十里,山高聳,多赤石,為北面之勝。《志》云:司西北五十里有烏降山,秀拔霄漢,林木蓊郁。又西北六十里為匹絹山,以山頂飛瀑,下垂如匹絹也。
獅子山在司東南。天啟初,永寧逋賊奢崇明借兵水西,安邦彥遣兵過赤水河,到獅子山。山蓋在赤水河北也。
青山在司西南,亦曰青山崖。元至順初,云南諸王禿堅等作亂,烏蒙酋祿余附之,四川軍進擊,一自永寧,一自青山而進。是也。明天啟初,奢崇明據永寧為亂,撫臣朱燮元討之,陽列營于納溪,而潛自長寧會兵進討,首攻麻塘坎、觀音庵、青山崖、天蓬洞等處,乘霧奪險而入,敗崇明之子奢寅于土地坎,追至老君營、涼傘鋪,盡燒賊營,復敗賊于橫山八里青崗坪等處,直抵城下,一鼓拔之。麻塘坎諸處,蓋皆賊據險立營,備官軍西入處也。箐口嶺,在司東六十里,有箐口關。又馬口崖,在司西南。華崖,在司西百六十里,又西二十里為梅子坎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