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潼川州東至順慶府三百五十里,東南至重慶府九百里,西至成都府漢州二百二十里,西南至成都府簡州百八十里,西北至成都府綿州百三十里,北至保寧府劍州三百六十里,東北至保寧府三百十五里。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五里,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二百六十五里,至京師一萬二百六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梁州地,后為蜀國地。秦屬蜀郡。漢屬廣漢郡。后漢因之。晉仍屬廣漢郡。宋置新城郡。齊因之。梁末置新州梁武陵王紀置。西魏改置昌城郡。隋初,郡廢。開皇末,改州曰梓州。大業初,曰新城郡。唐初,復曰梓州。天寶初,曰梓潼郡。乾元初,復為梓州先是,至德初,分置劍南、東川節度,其后分合不一。詳見州域形勢。五代因之朱梁乾化四年,王建改東川節度曰武德軍。宋仍曰梓州亦曰梓潼郡。《宋志》:乾德四年,改軍號曰靜戎軍。太平興國中,改曰靜安軍。端拱二年,曰東川節度。元豐三年,復曰劍南東川節度,本路安撫司治此。重和初,升為潼川府。元因之。明初,仍曰潼川府。洪武九年,降為州,以州治縣省入編戶六里,直隸布政司,領縣七。今仍曰潼川州。
州左帶涪水,右挾中江,居水陸要沖,為劍南都會。后漢初,討公孫述,述使其將延岑悉兵拒廣漢及資中,岑彭使臧宮將降卒五萬從涪水上平曲拒之平曲,見合州定遠縣。或曰在州境。先主之入蜀也,諸葛武侯等分定州郡,略地至。劉裕伐譙縱,遣劉敬宣從墊江今合州轉戰至黃虎,縱悉眾拒之,不能克也。既而遣朱齡石從外水取成都,而以別將從中水取廣漢中水,即綿水。廣漢,今漢州,以疑兵從內水向黃虎內水,即涪水。州實據涪水之上游,從來有事蜀中者,用奇用正,不一其法。自唐季分兩川,東川與西川常為爭衡之地。顧彥暉敗滅于前,董璋覆亡于后。二子皆庸才,故不足以有為耳。地居成都肘腋間,恒足以制西川之命?!吨尽吩疲褐萦宣}水銅山之富,農桑果食之饒,山川綿衍,人物阜繁。州之形勝,甲于西南,有自來矣。廢縣今州治。漢縣,屬廣漢郡。后漢因之。晉省。劉宋復置。元嘉十年,賊程道養等兵敗,逃入山。山,即縣山也。尋分置北伍城縣為新城郡治。蕭齊因之。梁始置新州,并縣入伍城縣。西魏又改曰昌成,并置昌城郡。隋郡廢,尋為梓州治。大業初,改伍城曰縣,為新城郡治。唐仍為梓州治。宋、元因之。明初省。宋白曰:故城在縣南九十里臨江,一名王城,蓋以江名也。一云,漢縣在今州西百里,梁移今治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唐、宋以來故址,狀若蛇盤,與西川龜城對峙。前朝天順、成化中,修筑,皆以石。又于城外鑿池,闊四丈,引西溪九曲水注于中。嘉靖初,湮廢,復加疏浚,仍于城東筑堤三十余丈,以御水害。城為門四,周九里有奇。
涪城廢縣州西北五十里。漢涪縣地,屬廣漢郡。晉、宋因之。蕭梁僑置始平縣及始平郡。西魏改郡曰涪城。后周又改曰安城郡。隋開皇初,郡廢,改縣曰安城。十六年,又改為涪城,縣屬綿州。劉句曰:東晉置始平郡,后魏改涪城郡及潼縣,隋改潼縣為涪城也。唐仍屬綿州。大歷十三年,改屬梓州。中和四年,東川帥楊師立拒命,舉兵屯涪城,西川帥陳敬遣高仁厚拒破之,即此。宋仍屬梓州。元至元二十年,并入縣。《志》云:縣在綿州東南四十里,蓋境相接也。
黃虎城在州北,涪水所經。晉時李氏據蜀,嘗置戍守于此。其后譙縱叛,亦置戍焉。義熙四年,劉裕使劉敬宣討縱,溯涪江而上,至黃虎,去成都五百里??v遣譙道福悉眾拒險,相持六十余日,不得進而還。胡氏云:黃虎近涪城?;蛟唬斣诮袼鞂幙h西北。廢富國監,在州南九十里。本縣新井鹽場,宋置監領之,后廢。《宋志》:梓州所領縣皆有鹽井,而最多者,涪城則二十七鹽井,縣則三十四鹽井,蓋置監領鹽稅也。或云,監蓋五代時所置。今有華池鹽課司,在州西三十里。牛頭山州治西南二里。形如伏牛,俯臨城郭,上有浮圖。州西三里又有龍頂山,蜿蜒于牛頭山之后。又長平山,在州城北,岡隴延袤而平廣,因名。東山,在州東四里,涪江之左,修阜如長城,下顧州郭,有蘇公泉及石塔諸勝?!吨尽吩疲褐菸魑謇镉腥_山,突起三級,狀若層臺。
五層山州北五十里。一名天柱山,有重岡五層。又北十里曰馬頭山,山勢昂起,形若馬首。又香積山,在州西北五十里,北枕涪江。靈臺山,在州南百里,山形如臺,高聳云漢。又望川山,在州南百二十里,天晴日霽,登絕頂遙望西川。
涪江在州城北。自綿州羅江縣流經州城西北,又東南流經州城東,歷射洪縣及遂寧縣,至重慶府合州,而合于嘉陵江。唐時曾以涪江逼近城,橫溢為患,乃鑿江東地別為新江,東北注,使水道與城相遠。至宋漸堙。往往修筑長堤,以防沖嚙。慶元中,暴溢為患,提刑王勛度水所向,依江Й伐石為堤,由是橫流不至西嚙城址,謂之王公堤。至今以時修筑。余詳大川涪江。
江在州城西南。源自中江縣銅官山流至廢飛烏縣,會眾流繞牛頭山下,又東南經射洪縣,至遂寧縣界,而合于涪江。其合處謂之口。桃花水,在州東三十里流入涪江。又州城西有西溪流入江。張杷寨在州南?!毒庞蛑尽罚糊靠h有張杷鎮。唐中和四年,高仁厚討東川帥楊師立,圍鹿頭關。師立將鄭君雄出兵掩擊,軍中驚,別將楊茂言走至張杷而還,仁厚斬之?;蛞詾榧创藦堣艘病S智瑢幩哪辏踅üヨ髦蒈娪趶堣苏?。即此。楸林寨,在州北。唐乾寧二年,王建攻東川,顧彥暉拔其楸林寨是也。今為秋林馬驛。
平陽鄉在州西北。后漢岑彭討公孫述,分遣臧宮溯涪水而上,宮破延岑于沈水,乘勝追北至平陽鄉。王元舉眾降,遂拔綿竹。酈道元曰:平陽鄉蓋在故綿竹境內。今由州境抵故綿竹,不過百余里?;嗜A驛,在州治南。馬驛也。又州西六十里有建寧馬驛,州北六十里為秋林馬驛。又板橋,在州東南,道出遂寧。
射洪縣州南六十里。西北至中江縣百七十里,西南至成都府金堂縣百八十里。漢廣漢、二縣地。西魏置射江縣。后周改曰射洪,屬昌城郡。隋屬梓州。唐、宋因之。今城周三里,編戶三里。
廣漢廢縣縣東南百里。漢縣,屬廣漢郡?!度A陽國志》:高帝置廣漢郡,本治廣漢縣之繩鄉,后移治涪。是也。后漢因之。建武十一年,岑彭等伐公孫述,述悉兵廣漢、資中以拒漢,即此廣漢矣。三國漢嘗析置東廣漢郡于此。晉為廣漢郡治。永和中,改屬遂寧郡。《水經》:涪水自涪縣又南至小廣魏,與梓潼水合。酈道元注:小廣魏,即廣漢縣也。宋、齊因之。西魏廢。
德陽廢縣縣東南三十里。本后漢析陰平縣置,在今龍安府東。晉太康中,移治于此,仍屬廣漢郡。永寧元年,李特攻廣漢,太守辛冉潰圍奔德陽,時廣漢仍治雒也。大安元年,詔以張微為廣漢太守,軍德陽,復為特所敗,特因置德陽郡,使其黨騫碩守之。二年,詔荊州刺史宗岱,建平太守孫阜帥水軍救羅尚于成都,阜為前鋒,進逼德陽,特遣李蕩等拒之。永和中,郡廢,改屬遂寧郡。宋、齊因之。西魏并入射洪縣。
通泉廢縣縣東北七十里。蕭梁時置縣,并置西宕渠郡治焉。西魏改郡縣俱曰涌泉。隋郡廢,縣復曰通泉,屬梓州。唐、宋因之。元至元二十年,省入射洪縣。又廢光漢縣,在廢通泉縣境。梁置,屬西宕渠郡。隋初,廢入通泉縣?!兑唤y志》:通泉城在潼川州東百三十里。金華山縣北二里。上拂霄漢,下瞰涪江。又縣東七里有武東山,亦高秀,以武水經其西而名。武水即水也。又玉屏山,在縣南十五里。一名白崖山。遠望懸崖,皎如白雪,巖阜逶迤,宛類玉屏,亦曰懸巖山。
獨坐山縣東南二十里。射江、涪江,左右合流,此山卓然孤立,因名。通泉山,《寰宇記》云:在通泉縣西北二十里,東臨涪江,絕壁二百余丈,水從山頂涌出,下注涪水,西魏因以涌泉名郡縣。涪江縣東北七里。自州境流入,經獨坐山下,合于射江,又東南入遂寧縣界。又江,在縣北。自州境流入,經武東山下,又東南入遂寧縣界。
射江縣東南十五里。源出劍州界,歷潼川東境,至獨坐山下合于涪江。《益州記》:婁僂灘東六里有射江,西魏因置縣,土人訛江為洪,后周從俗,改縣為射洪云。大彌江,在縣東。源出劍州,經鹽亭縣流入境。又有小彌江,在縣北,下流皆注于涪江。
沈水縣東南八十里。后漢建武十一年,岑彭等討公孫述,別將臧宮從涪水上平曲,述將延岑盛兵沈水以拒,宮擊破之,斬溺萬余,逐北至平陽鄉?!端涀ⅰ罚荷蛩鰪V漢縣,下入涪水?!跺居钣洝罚和ㄈh北有沈水,即臧宮破延岑處??刹ㄋ?,在縣東,流入鹽泉縣界,合梓潼水。又鹽井,在縣界?!端沃尽罚荷浜榭h有鹽井。又通泉縣有三鐵冶。
九井驛在縣西。馬驛也。嘉靖中,自廣元改今屬。
中江縣州西百二十里。北至綿州羅江縣六十里,西北至漢州百里。漢薑縣地。三國漢析置伍城縣,屬廣漢郡,尋廢。晉咸寧四年,復置,仍屬廣漢郡。太康六年廢。七年復置。宋齊因之。后周置玄武郡治焉。隋開皇初,郡廢,改縣曰玄武,屬益州。仁壽初,增置凱州。大業初,州廢,仍屬蜀郡。唐武德初,屬益州。三年,改屬梓州。宋因之。大中祥符五年,改曰中江縣。今城周七里,編戶五里。伍城廢縣縣治南三里。《華陽國志》:漢時立倉于此,發五萬人,尉部主之。晉咸寧四年,因立五城縣,亦曰伍城,屬廣漢郡。寧康二年,時苻秦置寧州于墊江,以姚萇為刺史,晉將竺瑤等敗之,萇退屯五城。太元七年,桓沖遣將楊亮等攻蜀,拔伍城,進攻涪城。苻秦遣張蠔等救卻之。隋改曰玄武縣。唐元和初,劉辟以西川叛,高崇文討之,敗其眾于玄武。乾寧四年,王建攻東川,鳳翔帥李茂貞遣軍來救,建敗茂貞將李繼徽等于玄武。是也。《九域志》:玄武縣在梓州西九十里。飛烏廢縣在縣東南。舊《志》云:古王城也,在梓州西南百三十里。隋開皇中,置飛烏縣于此,屬新州,尋屬梓州,以飛烏山為名也。唐仍屬梓州。乾寧二年,王建攻東川,其將王宗侃略地至飛烏,為東川帥顧彥暉所擒。宋屬潼川府。元初廢入中江縣。銅山廢縣,在縣西南九十里。本飛烏縣地。唐貞觀二十三年,置鑄錢監。調露初,改置銅山縣,并析縣地益之,屬梓州。宋因之。元至元二年,并入中江縣。
玄武山在縣城東南。澗中石多龍蛇狀,因名。圣水泉出焉?!毒胖菀洝罚荷揭幻烊干剑幻司?,又名大雄山?!度A陽國志》:玄武山亦名三山,其山六屈三起。又天柱山,在城西南,山巒孤秀如柱?!吨尽吩疲嚎h東南三里有烽火山,諸葛武侯置烽火處也。又城東北有五城山,或曰晉以此名縣。
覆舟山縣西南三十里。高五里,山腹有風穴,人往視,則風起,甚至折木?!兑嬷萦洝罚焊泊街惺謇镉衅呃镗?,一名羊腸坂,屈曲壁立,艱于升陟。又《十道錄》:山亦名泊山。堯時洪水,州人泊舟于此,覆于樹下,山因以名。
銅官山縣西南九十八里,產銅?!吨尽芬詾樽客鯇O、鄧通冶鑄之所。又縣南九十五里有賴應山,產銅及空青??擅缮?,在縣西南百二十里,產銅。又縣南百三十里有私熔山,產銅礦,唐因置銅山縣。
會軍山縣東南百六十里。漢昭烈入蜀,遣諸葛武侯、張飛略地至此,百姓以牛酒犒師,因名。飛烏山,在縣南百七十里,峻削如飛烏之狀。《寰宇記》:大飛烏山高二里,周回二里,小飛烏山高一里,周回二里,兩山相向,隋因以名縣。
中江在城東南。有二源:一為南江,來自舊神泉縣,經縣城西南;一為東江,來自廢涪城縣,經城東北。至玄武山下合流,又東南會于江。舊謂之五城水,其合處為五城水口。東晉義熙初,毛璩討桓振,使參軍譙縱等出涪水,至五城水口,縱遂作亂?!吨尽吩疲褐薪幻浣L铺臀迥?,玄武江漲高二丈,溢入梓州羅城是也。舊神泉縣,見成都府安縣。
江縣東南十五里。源出銅官山下赤岸溪,東北流,會中江水,東入州界。一名武水,以中江有玄武江之名也。又有小江,出縣南蓮池鄉,東流六十里,入江。故有大水、小水之稱。鹽井,在縣界?!端沃尽罚嚎h有鹽井。又飛烏縣有五鹽井,銅山有銅冶,是也。
五城驛縣治北。又縣西五十里有古店馬驛。
鹽亭縣州東百里。東至保寧府南部縣百七十里,東南至順慶府西充縣百二十五里。漢廣漢縣地。梁置鹽亭縣。西魏置鹽亭郡。隋開皇初,郡廢,縣屬新州,尋屬梓州。唐、宋因之。今城周六里,編戶三里。永泰廢縣縣東南三十里。本鹽亭縣地。唐武德四年,析置永泰縣,又分劍州之黃安、閬州之西水二縣地益之,屬梓州。宋因之。熙寧五年,省為鎮,屬鹽亭縣。紹興中,復為永泰縣,屬潼川府。元初,復省入鹽亭縣。《志》云:廢城在州東百三十里?!睹麆僦尽吩疲涸诳h東北八十里。恐誤。東關廢縣,在縣南四十里。宋乾德四年置縣,屬梓州。元至元二十年,并入鹽亭縣?!睹麆僦尽罚簭U城在縣東百里,今名東關市。
高渠廢縣縣西十六里。西魏置高渠縣,屬鹽亭郡。隋開皇初,屬新州,尋屬梓州。大業初廢?!吨尽吩疲嚎h西北二十六里有故宕渠郡城,蕭梁時廢,蓋即高渠之訛矣。略城,在縣西南。晉末,益州刺史毛璩東討桓振于江陵,至略城,會譙縱作亂,奔還成都?!稌x書》:略城去成都四百里。
負戴山在縣城西。自劍門南來,起伏四百余里,自此屹然蹲峙。上有飛龍泉,味甘美,南流入梓潼水。《寰宇記》:負戴山,一名高山,有龍虎踞之勝,下瞰梓潼水。董叔山,在縣城東九十步,高一里,西臨鹽亭水,孤峰絕島,峭壁千仞,舊名潺亭山。隋開皇四年,縣令董叔封有德政,時游宴于此,后人因號曰董叔山,亦曰董政山。《十道記》:董政山,原名鳳凰山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