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泠溪在縣治東。出珙縣九寨,流入縣界,又東北經慶符南溪縣境,注于大江。溪多石,舟楫難行,昔人鑿去險阻,方可通筏。一名復寧溪。又宋水,在縣西五十里,水流屈曲,東合清泠溪。安邊堡在縣城北。《志》云:其地當興、拱、筠三縣之要道。永樂中置堡于此,以為控御,敘南衛官軍戍守。又江口鎮在縣南四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
筠連縣府西南二百五十里。南至鎮雄軍民府三百二十里。本夜郎屬境,唐置羈縻筠、連二州,屬戎州都督府。宋因之。元并為筠連州,屬永寧路。明初降州為縣,改今屬。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四里。
騰川廢縣在縣南。唐為羈縻唐川縣,屬筠州,尋廢。元置騰川縣,屬筠連州。明初廢。又鹽水廢縣,在縣境。《唐志》:筠州所領有鹽水、云山等八縣,連州所領有當為、都寧等六縣,后俱廢。《名勝志》:今縣南通芒部,西控烏蒙,四山皆竹,一色相連,縣名筠連,蓋以此也。亭臺山縣南二十五里。山形壁立,狀如亭臺。又南五里為黃牛山,山高聳,亦以形峙名。《志》云:縣東五里有蠻夷山,山多巖穴,蠻夷依阻其中,因名。
定川溪在縣治西北,亂流自山而下,匯積成溪。其下流入石門江,注于大江。又縣西南有孔雀溪。《志》云:舊有孔雀巡司土舍主之,唐武后時,開拓邊境置。
縣西堡縣西二十五里。明初置,亦敘南衛官軍戍守。又三岔鎮在縣東南,有巡司戍守。縣南又有三土巡司,正德中置。
珙縣府南三百三十里。東南至貴州普市所二百二十里。本蠻地。唐儀鳳二年,開山洞置鞏州。先天初,降為羈縻州,隸瀘州都督府。天寶初,亦曰因忠郡,尋復故。宋因之。熙寧八年,內附。政和中,屬長寧軍。元亦為羈縻蠻部。明玉珍時,改為珙州。明初,降州為縣。城周五里,編戶九里。
哆樓廢縣在縣西南。《唐志》:鞏州所領有哆樓、都檀等五縣。后廢。廢納州在縣南。《唐志》:儀鳳二年,開山洞置納州,領羅圍、播羅等八縣。先天二年,降為羈縻州,屬瀘州都督府。天寶初,亦曰都寧郡,尋復故。宋因之。又廢薩州在縣西,亦唐儀鳳二年招生獠置,領黃池、播陵二縣,尋降為羈縻州,隸瀘州都督府。天寶初,曰黃池郡,尋復故。宋初因之。熙寧八年內附。政和中,隸長寧軍。后俱廢。薩,或作薛,誤也。《名勝志》:元上下羅計長官司,即納州、薩州之地。
芙蓉山縣北三十里。有九十九峰,環錯聳秀,狀若芙蓉。又南有二峰突起,亦曰小芙蓉。冠帽山,在縣北一里,峰巒巍峨,形若冠冕。又北二里曰麒麟山,蹲踞如角端然。《志》云:縣南三十里有落浦洞,甚深邃。
珙溪在縣治南。多石,不通舟楫,民以筒車引水灌田,利澤甚廣。又魚孔洞溪在縣治西一里,水從洞口出,魚亦從中來,因名。下流合于珙溪。
上羅計堡縣南六十里,景泰初置。又下羅計堡在縣西五十里,洪武中置。俱有官兵戍守。《志》云:上下羅計堡即元上下羅計長官司也。自古為夜郎地。宋置長寧軍,鞏、薩等十州族姓俱效順,各授官羈服之,為西蜀后戶屏蔽。其后分姓析居,遂有上下羅計之分。元至元十三年,蠻夷部宣撫昝順率蠻酋歸附,因置上下羅計長官司分授之。二十二年,上羅計部蠻多叛,尋擊平之。其民人散居村箐,無縣邑鄉鎮。明初改置下羅計堡,調敘南衛兵戍守,以控扼蠻獠。景泰初,群蠻叛服不一,因復設上羅計堡,增置官兵戍守。正德十一年,撫臣馬昊討都掌叛蠻,屯駐于此。羅星渡堡,在縣南八十里。元至元中,亦嘗設羅星長官司于此,后廢。洪武中設堡,并調敘南衛官軍戍守。又底東堡,在縣南三十里,亦洪武中置,有官軍戍守。
鹽水鎮縣南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明初置鹽水壩巡司于此。萬歷初,改為歇馬堡巡司。《會典》:鹽水巡司在長寧縣。又縣北有洞門巡司,明初置,萬歷初,移于建武所城內。都寧驛,在縣南八十里,萬歷初增置。
興文縣府東南三百四十里。東北至永寧宣撫司二百三十里。本蠻地。唐儀鳳二年招生獠置晏州。先天初,降為羈縻州,隸瀘州都督府。天寶初,曰羅陽郡,尋復故。宋亦為羈縻晏州。熙寧八年內附。政和四年,隸長寧軍。元至元十七年,設大壩都總管,以授蠻酋。二十二年,升為戎州,隸馬湖路。明初降為縣。萬歷四年,改今名。城周不及二里,編戶十二里。
思晏廢縣在縣境。《唐志》:晏州領思峨、陰、新賓、思晏等縣七,后俱廢。或云,今縣西南有晏峰,思晏縣舊置于山下。《元志》:戎州本西南蠻種,號大壩都掌,分族十有九,唐時恢拓蠻徼,設羈縻十四州五十六縣,晏州其一也。宋時亦嘗內附。元雖置戎州,而叛服不常。州治在林箐間,所領俱村囤,無縣邑鄉鎮。哆剛廢縣,在縣東南,亦唐所置羈縻七縣之一也。后為多剛寨,為都掌蠻屯據處,蓋以故縣名。
甘泉廢縣在縣北。唐置羈縻悅州,領甘泉、臨川、悅水等六縣,屬戎州都督府。宋仍為羈縻州,改隸瀘州都督,后廢。舊《志》:廢悅州,在府南二百十七里。
凌霄城縣東百二十里。宋置,屬長寧軍。明初屬戎縣,都掌蠻依為巢穴。成化四年,樞臣程信督兵討叛蠻,別將李钅廣破凌霄城。城三面峭壁不可登,其南則深箐,連亙數十里。賊縋藤架木而巢其上,钅廣循南崖而北,梯巖架壑以進,賊不意官軍躡其后。后山高,自高攻下,賊多墜崖死,遂破之。隆慶中,蠻復據險叛。萬歷初,撫臣曾省吾復督兵進討,帥臣劉顯攻凌霄城,遣別將先下落豹諸寨,遂拔凌霄。時賊據九絲城為巢穴,凌霄,九絲門戶也,最高險,以落豹、惡戾坎兩寨為羽翼。官軍破凌霄城,賊勢始蹙。事平,詔改凌霄曰拱極城。九絲城在縣東南。山箐峻深,至為阻隘。自宋元以來,常為都掌蠻依阻之地。前朝隆慶中,蠻叛據為巢穴,四出焚掠。萬歷初,官兵進討,蠻固守雞冠嶺及九絲大城兩地,雄峻相望,幾四十里,其間隴坂盤折,崖壁對峙,中阻長谷、軍人谷,兩陣夾攻,無得脫者。又有內官、釣猴諸寨相形援。既而官兵攻九絲,一由黑帽山入其西,一由印壩山入其南,一由得挖麥易口入其東北,一由爆洞入其北。九絲山形盤礴,上修廣,可容萬灶,而四面峭仄壁立,真蠻中天險。其旁有鳳頭山,賊據守其頂,官軍襲奪之,為營以逼賊,尋破九絲城。賊平,詔改九絲城為平蠻城,仍置官兵戍守。《志》云:九絲城壁立萬仞,周圍三十余里,上有九崗四水極廣,可以播種,僅通一徑鳥道。又去城十五里有左榜山,今立頭、腰、尾三墩堡。
南壽山縣南五里。山高大。宋時蠻酋卜漏據山為寨,一豆一蠻,數有五斗,故名五斗夷。山其依阻處也。旁有炮架山,即趙征蠻遺址。摩旗山,在縣東五里。山峻聳,形如展旗。
晏峰縣西南五里。峰巒峭拔,唐以山名州。又丹霞箐,在縣南二十里。山多林木,霞彩照映,其色如丹。又惡戾坎,在縣東南五十里。山高道險,宿草荒塞,故名。萬歷初,官軍擊敗蠻賊于此。
水車河縣北十里。源出山都鄉,流經瀘州江安縣入大江。居人以竹為輪,高二三丈,斜列以筒,汲水而上,可溉田疇,號曰筒車。
李子關在縣東南百余里。成化四年,攻都掌種大壩叛蠻,督臣程信駐永寧,命一軍由戎縣進,一軍由芒布進,一軍由普市水腦洞進。又以貴州帥毛榮為左哨,由李子關進,別將宰用為右哨,由渡船鋪進。又分遣羅秉忠等由金鵝池進。毛榮進至李子關,伐木開路,疊石成橋,諸將又攻破其落崖、落魏及鐵爐、勇番等寨。賊登高倚險,力拒我師。諸軍力攻,賊不能支,遁入深箐。我軍乘風縱火,焚其屋廬,蓄聚殆盡。各路軍復破其龍背、豹尾等百余寨。前后共焚賊寨七百五十六處。賊黨平,于渡船鋪置瀘州衛。金鵝池見永寧宣撫司。昔乖寨在縣東。蠻寨也。相近有昧漏寨,又有大穴塘、天井洞諸寨,皆都掌叛蠻保聚處。宣德二年,招撫昔乖等寨叛蠻。景泰初,復叛,官兵進討,破其箐前、昔乖等寨。成化三年大征,官軍分五路,同時俱進,焚破諸蠻寨,又進破大穴塘及昔乖、昧漏、天井洞諸寨,蠻賊以次就平。是也。
石頭大寨在縣西南。亦都掌蠻寨也。正德十年,蠻部葛魁種普法惡等作亂,詔撫臣馬昊等討之。昊遣兵分道,東從珙縣,西從筠連,南自烏蒙、東川進討,攻取老虎、牡豬、巖底等寨。既而西路軍圍石頭大寨,恃險無備,為賊所敗。官軍尋復破其落崖川、山洞、貓兒崖、雞爪山等寨,又攻青山寨不下。崖旁有碓丘坡,高峻略與寨比,乃營其上以逼賊,尋克其峰崖寨及磨底等寨,又擒賊渠于大井壩,賊黨悉平。
都都寨在縣東南。亦蠻據險處。《志》云:寨為九絲左臂,險比凌霄,而廣袤過之。萬歷初,官兵克凌霄城,進攻都都寨。寨旁有藍坡及洪崖等險,又有阿兒等寨為唇齒。官兵進奪其藍坡及阿兒寨,又會兵攻破其高寨、平寨、董木等壩,又仰攻洪崖,至絕,尋拔都都寨,進兵搜兩河、印壩諸處,斬獲甚眾。事平,詔以改都都寨曰都定寨,印壩山寨曰文印寨,仍置兵戍守。
落豹寨在縣東。亦蠻寨也。萬歷初,大帥劉顯討都掌蠻,襲破其落豹寨,取其惡戾坎,遂進克凌霄城。于是分兵攻落亥寨,一軍軍藍坡襲洪崖,一軍軍董木壩相犄角,盡收都都寨部落。是也。
雞冠嶺寨在縣南。亦都掌蠻依阻處也。其相近又有內官、釣猴諸寨。萬歷中,官軍克九絲城,拔其旁寨十三,又克其雞冠寨,平旁寨十六,追至后山釣猴崖。崖不可登,官兵造敵樓,發鳥銃擊之,賊不能支,于是盡克其附崖十三寨,又進破其牡豬寨,追獲賊渠于貴州境上大盤山,都掌悉平。前后共下寨柵六十有奇,拓地四百里。詔改釣猴山寨曰降蠻,雞冠寨曰金雞,而內官寨曰武寧寨。其地廣衍,旁皆沃壤,遂均田授,即其列雉為城,設官兵屯戍,詔名為建武所。是也。
輪縛大囤在縣東南。宋政和四年,晏州蠻卜漏反,破梅嶺寨,梓州轉運使趙倍道趨瀘州,時賊據輪縛大囤,其山崛起數百仞,林箐深密,壘石為城,樹柵以守,軍不能進,用奇計,以火猱攻囤,遂克之,辟地千余里。《志》云:即今南壽山也。梅嶺寨,見瀘州江安縣。兩河口鎮,在縣東北,有巡司,萬歷初增置。隆昌縣府東北二百六十里。東北至重慶府榮昌縣百十里,東南至瀘州百二十里。本榮昌縣之隆橋驛,介瀘州、富順之間,曠遠多盜。隆慶元年,撫臣譚綸奏割瀘、富、榮犬牙地置縣,命名隆昌,編戶二十里。玉蟾山縣南四十里。盤旋聳峙,如蟾蜍偃仰,南眺雒江,回環如帶,為登臨之勝。《志》云:山東南去瀘州八十里。金鵝洞,在縣西里許,亦曰換鵝洞。在孤山峭壁間,有溪水東來,繞城西折,環山之趾,下為縣崖,壁立千尺,飛流如練,稱為奇勝。
雒江在縣西南。亦曰金川。自富順縣流入界,又東南至瀘州北,入于大江。縣境山溪諸流,皆附雒江而注大江。隆橋驛在縣治東。明初置。《志》云:縣址故屬榮昌,而為隆橋驛之地,故以隆昌為名。
附見:
敘南衛在府治東。洪武四年建守御千戶所。十年升為衛,隸四川都司。建武守御千戶所府南四百二十里。東北至瀘州衛九十里,東至永寧宣撫太平長官司八十里,西至珙縣百五十里,南至鎮雄府安靜長官司八十里,北至長寧縣百五十里。古國地。唐、宋以來,為羈縻晏州地。宋政和間,蠻卜籠謀叛,先據五斗壩,后據九絲天險,號九絲山都掌。元至元間歸附,為水都四鄉,山都六鄉,隸于戎州。明初為戎縣地,其水都則陽順陰逆,山都則猖獗日甚,先后凡十有二征,俱弗克。萬歷元年,剿平山都,水都震懼,悉歸編戶,拓地五百余里。于是擇山都六鄉適中處建所城,設將領。所治,即內官寨也。寨址坐西向東,前對印壩山,后坐雞冠嶺,左扼九絲城,右挹都都寨,實為雄勝。前有大河,因為城濠。城開四門,周七里有奇,環四山而連云貴,襟三水而接敘瀘,屹然雄峙矣。萬歷二十三年,松潘多事,將領多奔命于西北,而建武之守備弛。
得勝營在所西北。《經略志》:建武道路可以通行者,西則由歇馬漢村,達黑帽尖山,入得勝營;東則由長寧,達蠻啞口,至毛壩營;北則由得挖口,達魚井坎,至文印山。外有南廣水路一道,自慶符直達所城,中間有趲、木二灘,亦當開浚,徑通舟楫。陸路至敘州,經慶符、高縣至珙縣,計程速則三日,緩則四五日。若自南廣間道,從穴口、漢陽、薄刀嶺、羅洗場、龍灣鎮,日半可以徑透珙縣,因于羅洗場適中處設一公館。令慶符于薄刀嶺、漢陽壩二處添設遞鋪,則往來便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