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溪州西南七十里。源出遵義北委家嶺,徑舊珍州城,下流入于三江。又思溪在州西七十里。源出重慶府南川縣界,流入州境,東南流,入于三江。州西南八十里又有虹轉山,貫珠溪出焉,東北流,盤旋屈曲,亦注于三江。
南山寨州西南七十里。亦謂之石城,即鄭昌孫屯據處也。又思義寨,在州東南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唐初為思義縣,屬夷州。貞觀初,屬務州,后廢。舊稱珍州五堡,曰麗皋,曰思義,皆因故縣置,曰白崖,曰安定,曰壽山,則擇險置戍處也。萬歷中,官軍征播,皆屯駐于此。
綏陽縣州東南二百五十里。劉句曰:漢郡地。隋招慰徼外夷,置綏陽縣,屬明陽郡,蓋羈縻夷郡也。唐武德三年,復置綏陽縣,屬義州。貞觀十一年,改屬夷州,尋為州治。天寶初,曰義泉郡。乾元初,復曰夷州。宋為羈縻蠻地。大觀三年,酋長獻其地,改置承州,仍治綏陽縣。宣和三年,州廢,以縣屬珍州。咸淳末,廢入珍州。明初因之。萬歷二十七年復置今縣,編戶十里。
都上廢縣縣西南二十五里。劉句曰:隋末置。唐武德初,屬黔州。貞觀四年,改置夷州于此。十一年,州移治綏陽,縣仍屬焉。唐末,沒于蠻。宋大觀三年,復置都上縣,屬承州。宣和三年廢。義泉廢縣,在縣西南百里。《新唐書》:隋置,本隸明陽郡。唐武德二年,以信安、義泉、綏陽三縣置義州。五年,改曰智州。十一年,曰牢州,自信安徙治義泉。十六年,州廢,縣屬夷州。宋為羈縻蠻地。大觀中,復置義泉縣。宣和中廢。《志》云,信安廢縣在義泉縣南。唐武德初置,貞觀中,廢入義泉。
寧夷廢縣縣東二百里。本綏陽縣地。唐武德四年析置寧夷縣,并置夷州治焉。六年,州廢,縣屬務州。貞觀四年,改務州為思州,縣仍屬焉。開元二十五年,改屬夷州。宋為羈縻蠻地。大觀三年,仍置寧夷縣,屬承州。宣和三年廢。《寰宇記》:縣西北百里有舊明陽郡城,隋所置郡也,理明陽縣。唐武德四年,明陽縣隸夷州。六年改隸務州。貞觀中省。高富廢縣,在縣東北百十里。唐武德四年置縣,屬夷州。六年,改屬務州。貞觀十年,屬黔州。十一年,又改屬夷州,尋省。
洋川廢縣縣西北百里。唐武德二年置縣,屬義州。貞觀十六年,改屬夷州。宋初為羈縻蠻地。大觀中,復置洋川縣,屬承州。宣和三年省。又宜林廢縣在縣南境。唐武德初,置縣,尋屬牢州。貞觀十六年,與州俱省。《通典》:夷州所領五縣,宜林與焉。新、舊《唐書》有寧夷,無宜林也。雞翁廢縣,在縣東南。唐武德四年置縣,屬夷州。六年廢。貞觀六年,又置雞翁縣。永徽中省。
波利山縣北二十里。又縣北十里有碧霄洞,懸石嶙峋,最為奇勝。
涪江水縣東十八里,即烏江別名也。流經貴州思南府界,北入涪州彭水縣境。安微水,在縣南八里,一名孤微水。東流入于涪江。
仁懷縣州南百里。唐芙蓉縣地,屬播州。宋大觀中,為瑯川縣地,尋廢為瑯川城,屬南平軍。端平中,復屬播州。元廢。前朝萬歷二十七年,改置今縣,編戶□里。
芙蓉廢縣在縣南。唐貞觀五年置,尋隸牢州。二十年,改隸播州。咸通中廢。又郎川廢縣,在縣東南,亦貞觀中置,隸牢州。十六年,改屬播州。開元二十六年,省入芙蓉縣。宋大觀中,更置播州,兼領瑯川縣,即郎川也。宣和三年,降為瑯川城,隸南平軍,尋亦廢。
胡刀廢縣《志》云:在縣西南五十里。唐貞觀九年,置釋燕縣,屬郎州。十一年,州廢,縣亦省。十四年復置,改為胡刀縣,以縣南一里有胡刀水,東流合于烏江也。縣屬播州。開元二十六年廢。舍月廢縣,《志》云:在縣東南九十里。唐貞觀九年,置高山縣,屬郎州,旋廢。十三年復置,改曰舍月,以境內舍月山為名。又胡江廢縣,在縣東南四十里,亦貞觀九年置,屬郎州,旋廢。十四年,改置胡江縣,以界內胡江水為名。又羅為廢縣,在縣西南二百里。貞觀九年,置邪施縣,屬郎州,旋廢。十四年,改置羅為縣,以縣南羅為水為名。縣俱屬播州。顯慶三年,悉并入遵義縣。
舍月山《志》云,在縣南,山高聳,唐以此名縣。又羅為山,在廢羅為縣西百里,羅為水出焉,東流經羅為縣,南入胡江水,其下流注于烏江。仁水縣西南一里。或曰,即之溪上源也。曲折流入瀘州合江縣界,而注于大江。又芙蓉水,在縣東南三里,東南流,合于湘江,亦曰芙蓉江。唐以此名縣。◇敘州府東至瀘州三百五十里,南至故鎮雄軍民府五百五十里,西至馬湖府四百十五里,西北至嘉定州四百五十里,東北至重慶府千一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,至江南江寧府六千三十五里,至京師九千二百五十里。
《禹貢》梁州之域,后為蠻地《志》云:春秋戰國時,皆為侯國。漢建元六年,開西南夷,置犍為郡治道縣。后漢因之徙治武陽。晉亦曰犍為郡。宋、齊仍舊齊時仍治道。梁置六同郡及戎州。隋初郡廢州存。大業初,復曰犍為郡。唐武德初,復曰戎州貞觀四年,置都督府于此。天寶初,曰南溪郡。乾元初,復為戎州劉句曰:州初督羈縻十七州。天寶初,督三十六州、一百三十七縣,并荒梗無戶口。后又增督至九十二州。宋初因之亦曰南溪郡。《宋志》:戎州領羈縻州三十。政和四年,改曰敘州取西戎即敘之義。元升敘州路《元志》:至元十三年,立安撫司,尋罷,復為敘州。十八年,升為路,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治焉。前朝洪武六年,改為敘州府,領縣十。今因之。府負山濱江,地勢險阻。蜀中有事,取道外水,此其必出之途也。且自府以南,蠻獠環錯,通接滇、黔,尤為沖要。秦時破滇,通五尺道。漢開蜀故徼,使唐蒙發蜀卒治道,自道抵。蜀漢時,武侯南征,亦嘗取途于此。隋史萬歲入南中,路經石門。唐韋皋亦由此以通南詔宋白曰:戎州西南取曲協州及南寧州安寧鹽井路,至南詔所居羊苴咩城,二千三百里。唐貞元九年,南詔異牟尋遣使,一出戎州,一出黔州,一出安南詣韋皋。是也。今西南不靖,我出我車,自敘而南,遠近蠻部,皆將環伏而聽命矣。豈非藩屏重地歟?
宜賓縣附郭。漢置道縣,為犍為郡治。后漢徙郡治武陽,縣仍屬焉。晉、宋因之。蕭齊復為郡治。梁置戎州,亦治此。后周改為外江縣。隋開皇初因之。大業初,復改道縣,為犍為郡治。唐初,戎州治南溪。貞觀中,還治道。宋因之。熙寧四年,省宜賓縣入道。政和四年,改道為宜賓縣,為敘州治。今編戶二十八里。
道城《圖經》:故城址有三。漢武帝時,治中方鄉,在今府西南接慶符縣界,即元光五年發巴卒治道處。唐太宗時,徙于蜀江之右三江口,即今治也。武宗會昌中,大水,徙城于蜀江北岸,今謂之舊州城。宋咸淳三年,蒙古入蜀,安撫郭漢杰移郡城治登高山,尋以城降元。元至元十三年,毀山城,復徙治三江口。今因之。《城邑考》:郡城,唐貞元中韋皋所建。會昌中為江水蕩嚙,城廢。元時,循復舊址筑城,至正未,城毀,明玉珍將楊琮立柵以守。前朝洪武中,復因舊址增拓,砌以磚石。有門六,城周六里有奇。
存阝馬阝廢縣在府西南。漢縣,屬犍為郡。后漢省。諸葛武侯南征,置存阝馬阝戍。晉曰存縣,改屬建寧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廢。隋大業中,置存阝馬阝縣于此,屬犍為郡。唐武德二年省。三年復置,屬戎州。天寶初,改為義賓縣。宋初因之。太平興國初,避諱改曰宜賓。熙寧四年,省為宜賓鎮。《志》云:今府西北百六十里有存阝馬阝灘。疑近舊縣治。宣化廢縣,在府西百八十里。唐義賓縣地。宋太平興國初,改置宣化縣,屬戎州。熙寧四年,省為鎮。宣和初,復升為縣。元屬敘州路。元貞二年,置萬戶府,領軍屯田。明初省。今為宣化驛。
朱提廢縣在府西南。漢縣,屬犍為郡。蘇林曰:朱提讀曰銖時。應劭曰:朱提山在其西南也。后漢初,犍為南部都尉治此。永初元年,改為犍為屬國都尉。建安二十年,又改為朱提郡。晉宋因之。齊曰南朱提郡,后沒于蠻。唐武德初,復置朱提縣,屬戎州,尋屬南通州。貞觀四年,廢入撫夷縣。堂瑯廢縣,《志》云:在故朱提縣西南二百里。漢置,屬犍為郡。后漢省。《南中志》:朱提縣有堂狼山,多毒草,盛夏之月,飛鳥過之,不能得去。縣蓋置于山下,蜀漢復立堂瑯縣,屬朱提郡。晉因之。大寧二年,成李驤等攻寧州,刺史王遜遣將姚岳拒之,敗驤于螳螂,追至瀘水而還,即堂瑯縣矣。宋仍曰堂瑯縣。齊屬南朱提郡,后廢。《水經注》:自堂瑯縣西北行,上高山,羊腸繩曲八十余里,或攀木而升,或牽索而上,緣陟者若將階天。又有牛叩頭、馬搏顙坂。其艱險如此。
開邊廢縣府西南百六十里。漢道縣地。隋開皇六年,置開邊縣,以開拓邊境為名,屬戎州。大業初,屬犍為郡。唐仍屬戎州。《新唐書》:戎州舊領石門縣。貞觀四年,以石門、開邊、朱提三縣置南通州。五年,析置鹽泉縣隸焉。八年,改曰賢州。是年,州廢,以石門、朱提、鹽泉三縣置撫夷縣及開邊縣,隸戎州。又云:自開邊縣西南行,七十里至曲州,又四百八十里至石門鎮,又一千二百五十里至拓東城,即南詔置拓東節度處。《寰宇記》:開邊縣界諸山自嘉州來,每峰相接,高低隱伏,奔走三峽,石狀難名。宋初縣廢,今為開邊鄉地。拓東,今見云南昆明縣。奮戎城,在府南。《唐志》戎州有奮戎城,乾符二年置。
廢協州府西南四百九十二里,隋開皇中所置羈縻州也。大業初,廢入開邊縣。唐武德初,開南中復置,本在今云南曲靖府界東北,去府八百余里,治東安縣,兼領西安、湖津二縣。天寶末,云南殘破,因移置于此。又廢恭州,亦隋所置羈縻州也。大業中,與協州俱廢。唐武德初,開南中復置。東北去府九百余里,治安上縣。七年,改為朱提縣。八年,又改州為曲州,兼領唐興縣。天寶末,移治于開邊縣西南百二十七里。又廢悅州在府南二百七十里,領甘泉等六縣,亦天寶中自南中移治此。《新唐書》:諸蠻州自南寧州以下,屬于戎州都督者,凡九十有二,皆無城邑,椎髻皮服,惟來集于都督府,則衣冠如華人焉。宋時所屬羈縻諸州,自協州以下,凡三十余州而已。樂史曰:羈縻州邑,雖有名額,皆散在山峒,不常厥居也。南寧州與恭、協諸州,今俱見曲靖府。廢殷州,在府境,唐開元中所移置州也。《唐志》:咸亨三年,昆明蠻十四姓內附,置殷、敦、總三州,尋廢。開元十五年,分戎州復置。后又廢。貞元二年,節度使韋皋復表置,隸戎州都督府,后改隸黔州。胡氏曰:爨蠻西有昆明蠻,亦曰昆彌蠻。以西洱河為境,即葉榆河也。去長安九千里,后移于戎州境內。殷州在戎州之西北,敦州在南,總州在西南,遠者不過五百里,近者三百里。
登高山府治東二里。大江東岸,險固可憑。宋咸淳中,移郡治此,遺址猶存。又七星山,在府治東。七峰圓秀,狀若連珠。其相接者,曰小梁山。《寰宇記》:郡有大黎山、小黎山,四時常雨,霖淫不止,俗呼大漏天、小漏天,即此也。仙侶山,在府治西北。竹木聳翠,山腰有清泉一,石洞四。其北曰翠屏山,以山色常青也。又西北曰赤崖山,崖岸壁立,下瞰大江,色若綺霞。治西五里又有天倉山,相傳前代屯兵處,其北有天倉灘,近大江。朱提山府西五十里。連綿高聳,上侵霄漢,舊嘗產銀,諸葛武侯所謂漢嘉金、朱提銀也。或曰,故朱提縣以此名。可峰山,在府西北七十里,峻險難越。一名梯云嶺。又夷牢山,在府西北百四十里,山高曠,夷人嘗會聚于此。土語樂為牢也。石城山府西南百里。山高峻,環列如城,又有石夾立如門。《志》云:漢武使唐蒙鑿石以通南中,迄于建寧二千余里,山道廣丈余,深三四丈,塹鑿之跡猶存。隋史萬歲南征經此,賦詩云石城門峻誰開辟是也。唐貞元九年,韋皋遣崔佐時由石門趨云南南詔,復通石門者,即史萬歲南征路也。自天寶中,鮮于仲通下兵南溪,道遂閉,至是蠻徑北谷近吐蕃,皋治復之。又貞元十七年,韋皋遣威戎軍使崔堯臣引兵出石門南路攻吐蕃,即此也。
朝陽崖府西北二十里。一名赤崖。《水經注》:道江中有崖,阻險不可穿鑿,李冰積薪燒之,故其處懸崖猶有赤、白、玄、黃五色。或曰,公孫述以岑彭來伐,使侯丹將兵拒黃石,即此。既而彭自平曲分兵浮江下還江州,溯都江而上,襲擊侯丹,大破之,因晨夜兼行二千余里,徑拔武陽是也。平曲,見合州定遠縣。武陽,見眉州彭山縣。按:涪州橫石灘,在江州之東,而朝陽崖至武陽,不及千里,或者總計彭自江州至武陽之道云。大江在城東。一名都江。自嘉定州犍為縣流入境,經宣化故城,又東流繞府城北,而東南出,合于馬湖江。《志》云:府城北兩岸有大石屹立,昔人置鐵橫絕其處,控扼蠻寇,名曰鎖江。《漢紀》:河平三年,犍為山崩,壅江水逆流。疑即此處。今為濟渡處,亦曰鎖江津,又東流入南溪縣界。詳見大川岷江及川瀆異同。
馬湖江在府城南。一名瀘水。一名金沙江。自馬湖府流入界,經城西南一里,有蠻口津,蠻人津渡處也。又東合于大江。歐陽曰:馬湖之上源即若水。是也。詳見大川瀘水。
石門江府西南百三十里。俗呼橫江,又名小江。自烏蒙蠻部流經府界,又北與馬湖江合,又東北會于蜀江,所謂三江口也。江中有灘,其水常若鐘鳴,名曰鐘灘。
黑水在府東南十五里。自西南夷界流經南廣洞,又北入于江。一名南廣溪。《漢書》注:黑水出南廣汾關山,北至道入江。或以為即慶符縣之南廣水,誤也。
馬鳴溪府西十九里,俗名龍馬溪。源出慶符縣西,會馬湖江達于大江。昔土人鄭氏牧馬溪上,產龍駒,因名。又越溪,在府西北百二十里,自嘉定州榮縣流入界,有石梁橫截溪水,冒越而過,流入大江。又城北二里有蘇溪,又北八里有涪溪,以蘇軾、黃庭堅而名。下流皆入大江。天池府西二十里。一名滇池。又名波氵池。《志》云:池長五十里,闊七里,風起則波浪凌山。秦惠王破滇池,始通五尺道,即此也。池畔有石如梁,橫亙南北,往來者由之。摸索關府南三百里,當蠻夷溪口。蠻有摩些種,洪武初,禁私茶不得入蠻境,俗呼為摩些關,語訛為摸索也。又落捍關,在府南五百里,又有鬧造關在府西南五百里,皆捍御蠻獠之所。石門鎮,在府西南。或云,鎮置于石城山下。《新唐書》戎州有石門、龍騰、和戎、馬湖、移風、伊祿、義賓、可封、泥溪、開邊、平寇等十一鎮,是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