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山縣東五十里。垂崖千層,絕壑萬丈,其勢高寒。《荊州記》:寒山九阪最為險峻。陸游云:縣隔江有南陵山,極高大,有路如線,盤屈至絕頂,謂之一百八盤。蓋施州正路也。舊南陵縣以此名。
千丈山縣東北百里。山極秀異,高于眾山。又飛鳥山,在縣西南六十里。山高插云,鳥飛不能越,因名。又有烏飛巖,在縣西南四十里,與燕子坡相對。《水經注》:烏飛水自沙渠縣南,北徑巫縣,注于江,謂之烏飛口。沙渠今湖廣施州衛。琵琶峽,在縣治西,夾江兩岸相對,亦曰琵琶峰。大江在縣南。自奉節縣流入界,又東入湖廣巴東縣界。江行峽中,最為險厄。縣東舊有新崩灘。《水經注》:江水歷峽東,徑新崩灘。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崩。晉太元二年,又崩。當崩之日,水逆流百余里,涌起數十丈。今頹崖所余,比之諸嶺,尚為竦桀。東下十余里,即大巫山。范成大云:神女廟東二十里至東奔灘,高浪大渦,巨め掀舞,不當一葉也。東奔,即新崩之訛矣。
大寧河在縣治東。其上流即大寧縣之馬連溪也,經大昌縣流入境。下流入大江。《水經注》謂之巫溪。又縣東南百五十里有萬流溪,自湖廣施州衛界流經此,合于大江。清溪,在縣東十里。陸游曰:縣有清水洞,極深幽,即此溪矣。又城北有茹溪,俗謂之小溪。
跳石鎮在縣西北。唐雷萬春為縣之跳石人,亦曰跳石鄉。三會寨,在縣東。宋乾德三年,劉光義等伐蜀,收復三會、巫山等寨,拔夔州,即此。高唐驛在縣治西水驛也。《輿程記》:江行自高唐驛而東,九十里至萬流驛,入湖廣歸州境,又七十里,即巴東縣矣。巴中驛,在縣東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巫山陸路至巴東百八十里,鳥道崎嶇,行者苦之。萬歷三年,改小橋公館,建巴中驛,巴、巫二郡之民始免疲困。
大昌縣府東北二百里。東北至湖廣竹山縣二百七十里。漢巫縣地。晉置泰昌縣,屬建平郡。宋、齊因之。后周以宇文泰諱,改曰大昌,置永昌郡,尋廢。隋縣屬信州。唐屬夔州。宋端拱初,改屬大寧監。元至元二十年,并入大寧州。明洪武十四年,復置。今縣城周不及二里,編戶二里。縣今省。
北井廢縣縣東南二十五里。晉泰始初置,屬巴東郡。五年,改屬建平郡。宋齊因之。后周天和中,省入大昌縣。又大昌廢城,在縣西。《北宋志》:縣舊在大寧監南六十里,嘉定八年,移治水口,即今縣也。
金頭山縣東北四十里。山勢高聳,冬月積雪不消。又縣西南三里有聚奎山,亦高峻。九水坪,在縣東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其下水流環匯,因名。
大寧河在縣南。自大寧縣流入境,亦謂之昌溪。又東南流入巫山縣界。
千頃池縣西三十六里。波瀾浩渺,分為三道,一道東流,經縣西,為井源;一道西流,為云陽縣湯溪;一道南流,為奉節縣西水。又縣南二十里有石柱潭,從巖岫間涌出,相傳為龍湫。
當陽鎮在縣西四十里。有巡司戍守。大寧縣府東北三百二十里。北至湖廣竹縣三百五十里。本太昌縣地。宋開寶六年,以縣之鹽井地置大寧監。元至元二十年,升為大寧州。明洪武九年,降為縣。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三里。縣今省。
大寧城縣北八里。宋鹽監初置于此。丁謂《夔州移城記》:乾德中,伐蜀,師分劍、巫而入。時滟堆高,樓船難進,步騎自襄州西山裹糧兼行,林麓無際,澗壑相接,不知道路之所從,得蜀民詣王師獻書,由大寧路直趣夔州。平蜀之師,實取道于此。后移監于今治。永昌城,在縣東南。《志》云:后周所置永昌郡蓋治此。又永安城,在縣治西。或曰,東晉置永寧縣,屬建平郡。劉宋初,廢。即此城也。后訛為永安。
鳳山縣治東。一名東山。木石蒼翠,景物幽絕。又石鐘山,在縣東北十五里,與二仙山相望。上有大石如鐘,因名。《志》云:二仙山在縣東北十七里鹽泉側,山高百余丈,上下皆峭壁,有二仙洞,一名王子洞,深不可測,洞前有池,雖旱不竭。石柱山,在縣北二十里,一峰削成,與縣東剪刀峰、道士峰相連,皆為奇勝。《志》云:縣治東有道士峰,與東桂峰相近。又東南五里曰朝陽峰,北八里曰剪刀峰,以兩峰對峙,形如剪刀也。
寶源山縣北二十五里。氣象盤蔚,大寧諸山,此獨雄峻。山半有石穴,出泉如瀑,即鹽泉也。繡墩山,在縣東北四十里。山形如墩,頂平旁峻,惟一徑可通,昔人嘗避兵其上。馬連溪縣西五里。源自達州萬頃池流經縣治西,歷大昌縣,入巫山縣界,注岷江,即大寧河之上源也。溪中有大悲口。《志》云:大悲口在縣治西,溪心兩巨石對峙,上廣下狹,旁有乞靈祠。諺云:船過大悲口,鹽始為吾有。亦名南淵。
袁溪鎮縣東北二十里。有巡司戍守。又縣北二十里有大寧鹽課司,掌鹽稅。四十八渡,在縣東二百三十里。水流曲折,為行旅之阻,道出湖廣房山縣。
云陽縣府西百七十里。西南至萬縣二百五十七里。漢朐忍縣地,屬巴郡。晉屬巴東郡。宋齊因之。后周改為云安縣。隋屬信州。唐屬夔州。宋開寶六年,置云安軍治焉。宋末,軍廢。元至元十五年,復隸云安軍。二十年,升云陽州,以云安縣省入。明洪武七年,改州為縣。城周八里有奇,編戶九里。
朐忍城縣西四十里。漢縣。后漢興平元年,劉璋遣趙韙擊劉表,屯朐忍是也。晉改曰朐忍縣,屬巴東郡。闞る曰:朐,音蠢;忍,音閏;朐忍,丘蚓也。土地下濕,多朐忍蟲也。顏師古曰:朐,音劬。章懷太子賢曰:云安西萬戶故城,即漢之朐忍縣。后周改置云安縣,朐忍并入焉。《志》云:舊城,宋為萬戶驛,今名萬戶壩。云安監城縣西北三十里。劉句曰:云安多有鹽利,自漢以來,皆置官司之。唐末置云安監。五代唐長興初,時云安、大昌、南浦皆有鹽官,屬東川。孟知祥請割云安十三監隸西川,以鹽直贍寧江軍屯兵。時西川分兵屯夔州,以拒荊南也。明年,知祥將李仁罕陷萬州及云安監。宋亦置監于此,屬云安軍。熙寧四年,以云安監戶口析置安義縣。八年,戶還隸云安縣,復為監。元并入云安軍。明置云安鹽課司,即故監城矣。
飛鳳山在縣南大江南岸,與縣對峙。以形似名。又石城山,在縣治北二里。漢成山,在縣北十五里。《志》以為仙真棲止之宅。
馬嶺山縣北二十九里,與三牛山相對。漢初扶嘉言:三牛對馬嶺,不出貴人出鹽井。今三牛山去馬嶺十里,皆近鹽井。又馬鞍山,在縣北三十里,亦與三牛山相連。上下巖,在縣西百里,其下巖亦名燕子巖。
大江縣治南。自萬縣流入界,江中有磧,矯如游龍,亦謂之龍脊。又東入奉節縣界。《志》云:大江經萬戶驛,旁有橫石灘,上有橫梁候館。又有寶子塔,在治東大江中。古人鑿石為塔,以為行舟之則。諺云,水浸寶塔腳,下舟休要錯,即此。小江,在縣西六十里。源出新寧縣界,流經開縣,合清江入縣境,又西南注于大江。亦謂之開江。對大江而言,謂之小江。
湯溪在縣東,接奉節縣界。常璩曰:水源出縣北六百余里上庸縣界,南流歷縣,翼帶鹽井一百所,巴川資以自給。粒大者方寸,中央隆起,形如張傘,因名傘子鹽。有不成者,形亦必方,異于常鹽。王隱《晉書?地道記》:入湯口四十三里,有石煮以為鹽,大者如升,小者如拳。煮之,水竭鹽成。蓋蜀火井之倫,水火相得乃佳矣。湯溪下與檀溪水合,上承巴渠水,巴渠南歷檀井溪,檀井入湯水,湯水又南入于江,所謂湯口也。東,在縣東北,流入云安場,下流入江。以水在縣東而名,非奉節之東也。
天師泉縣治西二里。每五月江水漲濁,一水自巖竇間溢出,甘潔清冽,一邑用之不竭,盡九月而止。又瀑布泉,在縣南飛鳳山之麓,下流入江。
五溪鎮在縣西北。有巡司。舊《志》云:縣北三十里有鐵檠巡司,西北三十里則云安鹽課司也。巴陽水驛,在縣西二十里。又有五峰水驛在縣南。《輿程記》:自巴陽驛至五峰驛,水道凡九十里。五峰驛西有橘官堂故址。《漢志》朐忍有橘官。《元和志》云安縣有橘官。此即其治所也。又百里而接于夔州之南沱驛。
萬縣府西四百五十里。西南至忠州二百六十里,北至開縣二百三十二里。漢朐忍縣地。三國漢建興八年,置南浦縣,屬巴東郡。沈約曰,時益州牧閻宇表改羊渠立縣,是南浦本名羊渠,蜀前此所置縣也。晉仍屬巴東郡。宋、齊因之。后周置安鄉郡治焉,尋改縣曰安鄉,郡曰萬川。隋開皇初,郡廢。十八年,改縣曰南浦,屬信州。大業初,屬巴東郡。唐武德初,仍屬信州。二年,置南浦州。八年,州廢,以南浦縣屬夔州。是年,復立浦州。貞觀八年,改為萬州。天寶元年,曰南浦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宋因之,亦曰南浦郡。元至元二十年,以南浦縣省入州。明洪武七年,改州為縣。今城周五里,編戶四里。
南浦城今縣治。三國漢置縣于此。劉句曰:后魏分朐貼縣置魚泉縣。后周改為萬川。今本志不載也。唐宋皆為州郡治。元省。今縣城成化末筑,正德初增修。
武寧廢縣縣西百二十里。漢巴郡臨江縣地。晉、宋以后因之。后周析置源陽縣,并置南州及南都郡治焉,尋改郡曰懷德,縣曰武寧。隋開皇初,州郡俱廢,縣屬臨州。唐屬萬州。劉句曰:縣治即巴子故城也。宋仍屬萬州。元因之。明初省。今武寧巡司置于此。都歷山在縣治北。一峰突出眾山之上,氵礻卑為平阜,氣象融結,為縣之主山。又南山在縣治南,下瞰大江。《圖經》云:面揖南山,背負都歷是也。天城山,在縣西五里。四面峭立如堵,惟西北一徑可登。一名天生城。相傳漢昭烈嘗駐兵于此,常璩所云小石城也。《紀勝》云:天城山三面峻壁,惟山后長延一脊,容徑尺許,累石為門,俗亦謂之天子城,以昭烈名也。又縣西三里有西山,上有太白巖,以李白名,巖下有池,為登臨之勝。
羊飛山縣西南五十里。《蜀鑒》云:三國時有羊渠縣。蓋置于山下。又人存山,在縣西四十里,一名萬戶山。又縣西十里有魚存山,下廣上銳,崖面有石,形如雙魚。又縣北八里有獅子山。《志》云:山形如狻猊,四面險絕,惟鼻尖可登。木櫪山,在縣西百里。相傳洪水時,惟此山木櫪不動,因名。又西百二十里有黃蘆山,與忠州接界。
岑公巖在縣南大江南岸。盤結如華。蓋左為方池,有泉涌出巖際,盛夏注水如簾,隋末有岑道愿者隱此,因名。又縣治西有古練巖,東二里有下巖,皆幽勝。黃金島,在縣南三里,近江南岸,屹立江心,高數丈,土人淘金于此。
大江縣治南。自忠州東北流入界,經縣治南,又東北入云陽縣界。縣西六十里有湖灘,水勢險急,春夏泛溢,江面如湖。宋嘉熙中,蒙古渡湖灘,施、夔震動,即此。又有峨眉、盤龍諸磧,皆在縣西江中。
溪縣西五里。自梁山縣流入界,春夏漲潦,則并舟為筏,濟往來者。溪之上流有天生橋,巨石成橋,長與溪等,平闊如履平地,溪流出其下,下流注于大江。彭溪,在縣東八十里。《水經注》:彭溪經朐貼縣西六十里,南入于江,謂之彭溪口。即今開江之下流也。舊設小彭驛于此。
北集渠在縣東。《水經注》:源出高梁山,徑新浦縣西,又南百里入朐貼縣,南入于江,謂之北集渠口,別名班口,又曰分水口。又有南集渠,出涪陵界,謂之于陽溪。至縣南,北流注江,曰南集渠口,亦曰于陽溪口。
西柳關在縣西。北宋寶元年,蒙古渡漢江,寇萬州,入西柳關,荊湖將高達拒卻之。關今廢。集賢驛在縣東五里,水驛也。又周溪水驛,在縣東五十里。涂水驛,在縣西北百里。《輿程記》:自忠州水程東行,九十里至漕溪驛,又六十里至途驛,又六十里至集賢驛,又六十里即周溪驛也。舊《志》以漕溪為巴郡、巴東之界。今屬忠州。分水公館,在縣西百里。《志》云:弘治末建。又遞運所,在縣東二十里。縣治東又有鹽廠,商賈輳集處也。
開縣府西北四百七十里。西北至達州二百七十里,西南至梁山縣百五十三里。漢朐貼縣地。后漢建安末,析置漢豐縣。三國漢,屬巴東郡。晉廢,后復置,仍屬巴東郡。宋齊因之。梁仍曰漢豐縣。西魏改曰永寧。隋開皇末,又改縣曰盛山。大業初,屬巴東郡。義寧二年,析置萬州于此。唐武德初,改為開州。天寶初,曰盛山郡。乾元初,又為開州。廣德元年,又改縣曰開江縣。宋仍為開州治,亦曰盛山郡。元省縣入州。前朝洪武六年,改州為縣。今城周二里,編戶七里。
開江城今縣治。《地志》:后漢末,劉璋所置漢豐縣也。《通典》曰:先主所置。隋曰盛山,唐曰開江,自唐以后皆為州郡治。元省開江縣,明又改州為縣。今縣城,成化二十二年修筑,周三里。
清水廢縣縣東六十五里。漢朐忍縣地。劉宋置巴渠縣,并置巴渠郡治焉。齊、梁因之。后周改縣曰萬世縣,亦曰萬世郡。隋開皇初,郡廢,縣屬開州。大業初,改屬通川郡。唐初仍屬開州。貞觀二十三年,改曰萬歲縣。寶歷初,省,尋復置。宋初改縣曰清水,仍屬開州。元省。新浦城,在縣西南四十里。本漢豐縣地。劉宋析置新浦縣,屬巴東郡。齊梁因之。后周置周安郡于此。隋開皇初,郡廢,縣屬開州。大業中,屬巴東郡。唐屬開州。宋慶歷四年,并入開江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