扜┱城在于闐東三百九十里。《漢書》作扜彌,讀曰烏彌。元封中入獻。后漢曰寧彌,一名拘彌。建武九年,康居王賢攻殺拘彌西夜王而奪其地。又永建四年,于闐復攻奪泃彌王地。自是往往與于闐相仇殺。熹平四年,于闐復攻破拘彌,殺其王。戊己校尉、西域長史各發兵扶立拘彌侍子定興為王,眾裁千口。后魏時,附于柔然。隋時附于突厥。《唐史》:扜┱去柳中城四千九百里。后訛為罕彌。五代時,于闐嘗置州于此。高居誨云:渡陷河,又西至紺州,于闐所置州也。又行二日,至安軍州,遂至于闐。其東南曰銀州、盧州、湄州。其南千三百里有玉州。所謂安軍,即故罕┱城矣。又東四百四十里有精絕城,漢西域精絕國也。都城,在扜┱國南。《漢?西域傳》:渠勒國,治都城東,與戎廬國接。其戎廬國,治畢品城。唐時與扜彌、渠勒、戎廬、皮山皆并入于闐。
皮山國城在于闐西三百八十里。治皮山城。《漢?西域傳》:皮山國去長安萬五十里,西南至烏宅國千三百四十里。道絕險。自皮山以南,諸國多不屬漢。漢成帝時,遣使報送賓使,杜欽請至皮山而還,是也。烏宅國,在皮山國西南。亦漢西域國。又西有縣度。縣度者,石山也。溪谷不通,以繩索相引而度。成帝時,杜欽言:起皮山南,更不屬漢之國四五。又歷大頭痛、小頭痛之山,赤土,身熱之陂,又有三池、盤石陂。道狹者尺六七寸,長者徑三十里,臨崢嶸不測之深。行者騎步相持,繩索相引,二千余里,乃到縣度。險阻危害,不可勝言。顏師古曰:烏,一加反。宅,直加反。急言之,聲如鶻。縣與懸同。
莎車城在于闐西北。《漢?西域傳》:莎車國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,西北去疏勒國五百六十里,西南至蒲犁國五百四十里。武帝時,內附。元康初,叛附匈奴。馮奉世發諸國兵擊之,拔其城,莎車王自殺,更立他昆弟子為王。王莽之亂,匈奴略有西域,莎車獨不附。后漢建武中,莎車、鄯善,皆遣使奉獻。既而稍貳于漢。二十一年,擊破鄯善,攻殺龜茲王。永平三年,又以兵威逼,奪于闐、大宛、媯塞諸國,使其將守之。尋為于闐所敗。其后降于龜茲。建初五年,班超言莎車、疏勒,田地肥廣,草木饒衍,不比敦煌、鄯善間,兵可不費中國,而糧食自足。章和元年,班超擊降之。永和以后,與中國隔遠。其后滅于匈奴。
朱俱波國在莎車國南。漢子合國也。《漢?西域傳》:西夜國號子合王,居呼犍谷,東與皮山、西南與烏宅、西與蒲犁接。蒲犁及依耐、無雷國,皆西夜種也。又《后漢書》:西夜國去雒陽萬四千四百里。建武中,莎車王賢攻殺宅西夜王,而以其兄康兩子王之。蓋二國皆近莎車。《唐志》:朱俱波國,去疏勒八九百里,去瓜州二千八百里,亦曰朱俱盤,或曰朱駒半。貞觀十年,入貢。
蒲犁國在莎車西。《漢?西域傳》:蒲犁東至莎車五百四十里,北至疏勒五百五十里,西至無雷五百四十里,寄田莎車。又無雷國,在蒲犁西。《漢?西域傳》:其國治盧城,南與烏宅、北與捐毒、西與大月氏接。又依耐國,在無雷國東南五百四十里。東北至莎車五百四十里,北至疏勒六百五十里,寄田疏勒。莎車與蒲犁國,皆南接西夜國云。難兜國,在無雷國東三百四十里。《漢?西域傳》:難兜西南至賓三百三十里,南與羌、北與休循、西與大月氏接境云。
疏勒國城在故莎車西北。《漢?西域傳》:疏勒去長安九千三百五十里,西當大月氏、大宛、康居之道。后漢永平中,龜茲攻殺疏勒王,而立其臣兜題為王。班超至疏勒,復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。超因留鎮疏勒。元和二年,忠叛,超復改立其王成大。永元二年,超居龜茲它乾城,使長史徐屯疏勒,是也。靈帝建寧以后,始與中國隔遠。后魏時,屬于柔然。唐初,附于西突厥,亦曰疏勒。貞觀末,內附。顯慶中,置都督府。龍朔二年,與西突厥弓月部叛攻于闐。發兵討之,復降。咸亨四年,疏勒來朝,尋為安西四鎮之一。景龍二年,突騎施葛娑入犯,分遣其騎出疏勒、金山道。行軍總管郭元振在疏勒,柵于河口,不敢出。上元以后,沒于吐蕃。《唐志》:疏勒在龜茲西南二千里白山之南,去瓜州四千六百里。橐城,在疏勒國中。或曰疏勒都城也。后漢永平十七年,班超入疏勒,去橐城九十里,遣吏田慮入執龜茲所立疏勒王兜題,是也。烏即城在疏勒西南。后漢元和初,疏勒王忠叛漢,西保烏即城。班超擊之,烏即城降。又有楨中城,在疏勒南境。后漢元和中,班超以疏勒王忠叛漢,改立其府丞成大為王。既而忠從康居借兵,還據楨中,詣超偽降,超斬之。又靈帝建寧三年,涼州刺史孟佗遣兵合西域兵討疏勒,攻楨中城,不能下,是也。楨,或作損,誤。
尉頭國在疏勒北。《漢?西域傳》:尉頭國治尉頭谷,去長安八千六百五十里。后漢建初元年,詔征班超還。超去疏勒,尉頭遂與疏勒連兵。超更還疏勒,擊破尉頭,是也。渴盤陀國,在疏勒國西南。《北史》云:在蔥嶺東、朱俱波國之西。后魏主燾太延二年,入貢于魏。顯慶二年,思結俟斤都曼率疏勒、朱俱波、渴般陀三國反。攻于闐,破之。《唐書》亦作喝盤陀。或曰漢陀,或曰渴館檀,亦曰渴維陀。繇疏勒西南入劍末谷不忍嶺六百里,則其國也。距瓜州四千五百里,亦直朱俱波西南。胉噠國在于闐西境。讀如壓答。其先大月氏之種類本居塞北,尋自金山而南,國于于闐之西。《漢?西域傳》:胉噠去長安一萬一百里。都拔舍城,蓋王舍城也。亦曰高車別種。元魏永平初,胉噠殺高車侯倍窮奇。唐龍朔初,于胉噠部落所治活路城,置大汗都督府,仍分其部落置十五州。或訛為悒怛國。
休循國在蔥嶺西。《漢?西域傳》:國治鳥飛谷,去長安萬二百十里。又有桃槐國,亦在蔥嶺西,去長安萬一千八十里。捐毒國,在休循東二百六十里。《漢?西域傳》:治衍敦谷。西上蔥嶺,即休循國。皆漢西域屬國也。
勃律國在蔥嶺西南。有大小二國,小勃律在大勃律西北三百里。《唐書》:其國去京師九千里。王居孽多城,臨婆奚水。開元十年,為吐蕃所攻,北庭節度使張孝嵩遣兵救之。吐蕃敗卻,冊為小勃律王。開元末,附于吐蕃。其西北二十余國,亦皆叛去,屢討無功。天寶六載,詔安西副都護高仙芝討敗之,擒其王。于是拂、大食諸番七十二國皆降附。詔改其國號歸仁,置歸仁軍。蓋小勃律為諸國捍蔽。唐開元中,吐蕃每來攻,輒曰:吾非利若國,欲假道以攻四鎮云。劉句曰:小勃律東少南三千里,距吐蕃贊普牙。
綏遠城在小勃律國東。其國置城以捍吐蕃。唐開元十年,吐蕃攻小勃律。其王沒謹忙貽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書曰:勃律唐西門,失之,則西方諸國皆墮吐蕃矣。孝嵩遣兵與之夾擊,敗吐蕃,復九城,復置綏遠軍。其后與小勃律諸國,皆沒于吐蕃。阿弩越城,在小勃律國東北。唐高仙芝等破吐蕃連云堡,又進,三日至坦駒嶺,下峻阪四十余里。行四日,前至阿那越城,城主迎降,遂入小勃律都城,是也。又菩薩勞城,在大勃律東。《唐書》作賀菩勞城。天寶十二載,安西節度封常清擊大勃律,至菩薩勞城,大敗之。
五識匿國在小勃律東北。所居曰特勒滿川。唐天寶六載,高仙芝討小勃律,自安西過撥換城,入握瑟德,經疏勒,登蔥嶺,涉播密川,共八百余里。乃頓特勒滿川,即五識匿國云。握瑟德,或曰亦西域小國名。護密勒城,在小勃律國都城北五百里。唐開元中,西域護密初附吐蕃。天寶初,其王頡吉里匐遣使請降。六載,高仙芝伐小勃律,頓特勒滿川。分軍為三,使疏勒、趙崇自北谷道,撥換、賈崇自赤佛道,仙芝自護密道,約會于連云堡。護密道,即是城也。
師國與吐火羅鄰接。大勃律,一名羯師,胡族也,或曰布露,直吐蕃西。其北即小勃律。天寶九載,河西節度使高仙芝擊破之,改立其王。個失密國,《唐志》:北去勃律五百里。亦曰迦濕彌羅國。又判汗國,治蔥嶺中都城,亦曰蔥嶺國。唐貞觀中,屬于西突厥。
欽察國在蔥嶺西。宋嘉定十六年,蒙古將速不臺滅欽察,大掠西番邊部而還,置欽察都指揮使治其地。《諸裔考》:欽察去中國三萬余里,產良馬。《元史》:蒙古窩闊臺五年,命諸王拔都征西域欽察、阿速、羅思等國。明年,命蒙哥往焉,至寬田吉思海旁。欽察酋長八赤蠻逃避海島中,適大風吹海水干,遂生擒八赤蠻等。進征斡羅思,至乜列贊城,破之。乃蠻國,亦在蔥嶺西南。宋嘉定中,蒙古鐵木真擊滅乃蠻諸部,是也。其后復立其種類為乃蠻王。《宋史》:景定元年,乃蠻王屈出律襲西遼王直魯古,遼祀始絕。
南山在于闐南。東出金城,與漢南山相接。《漢書?西域傳》:西域三十六國,南北有大山,中央有河。所謂南山,指此山也。北山,即天山、金山諸大山矣。蔥嶺在于闐西南。《志》云:于闐,地居蔥嶺北二百里。是也。西域諸國,東接漢玉門陽關,西則限以蔥嶺。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:從鄯善傍南山西行至莎車為南道,南道西逾蔥嶺,則出大月氏、安息;自車師前王庭,隨北山循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,北道西逾蔥嶺,則出大宛、康居、奄蔡。蔥嶺蓋西域諸國之望也。唐武德二年,以楊恭仁為涼州總管。恭仁習邊事。于是蔥嶺以東,并入朝貢。《宋史》:高昌西距西天竺,路陟雪山、蔥嶺,皆數千里,高數百丈。上多連蔓蔥,土人名為塔兒塔石打班。
白玉河在于闐城東。國人夜視月光,盛處必得美玉。又國城西有綠玉河,又南有烏玉河。《志》云:三河皆源出昆岡山,去國城西一千三百里。每歲秋,國人取玉于河,謂之撈玉。高居誨云:河源出至于闐,分為綠玉、白玉、烏玉三河。誤矣。
娑奚河即弱水,在小勃律國境內。其北又有娑勒川。高仙芝伐小勃律,攻連云堡,涉娑勒川,登山挑戰,破之,披其城。遂引師過坦駒嶺,渡娑奚河,進至阿越弩城,是也。其水至弱,不能勝草芥。高居誨云:陷河,在于闐東南界。或以為娑奚河別出者也。
播密川在蔥嶺西。唐高仙芝伐小勃律,登蔥嶺,涉播密川,既而還至播密川,遣使奏狀,乃至河西。胡氏曰:河西,白馬河西也。見亦力把力國。
八魯灣川在蔥嶺北。宋嘉定十六年,蒙古鐵木真避夏于八魯灣川,分兵攻諸部落之近者,悉下之。至可溫寨,與諸將會,以西域漸定,置官于各城監治之。
寬田吉思海在蔥嶺西。宋嘉定中,蒙古伐欽察,至寬田吉思海,會大風,海水涸,遂進師屠其城。又進圍斡羅思、蔑怯思城,皆降之。
連云堡在小勃律國東北。本吐蕃所筑。唐天寶六載,高仙芝討小勃律,分軍三道,約會吐蕃連云堡下,攻堡拔之。尋入小勃律,系其王,自赤佛道還連云堡,班師。《唐志》:連云堡,南依山,北據娑勒川以為固云。
娑奚橋在小勃律國都城南娑奚水上。有藤橋,路通吐蕃。橋去城猶六十里。唐高仙芝入小勃律,急遣將席元慶斫之。甫畢而吐蕃兵大至,已無及矣。藤橋闊盡一矢,力修之,期年乃成。
右于闐
撒馬兒罕在哈密西七千二百里。至肅州九千里,至京師一萬四千六百二十里。東連亦力把力,西抵哈烈。相傳漢賓國地。東西相拒三千余里,地勢寬衍,土田膏腴。元使駙馬帖木兒主其國。明初洪武二十年,帖木兒遣使入貢,自是入貢不絕。
養夷城在國東。《志》云:撒馬兒罕東有養夷城及沙鹿海牙城、塞藍城,又有達失午城。國西又有渴石城及迭里迷諸城,皆隸于撒馬兒罕。
賓國城在撒馬兒罕東。《漢?西域傳》:賓治循鮮城,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,東至烏宅國二千二百五十里。武帝始通賓。后恃險遠,數背叛。成帝時,杜欽言縣度之厄,非賓所能越,是也。《唐書》:賓在蔥嶺南。隋為漕國。龍朔初,于賓所治遏紇城置循鮮都督府云。
安息國在賓東北。《漢?西域傳》:安息治番兜城,臨媯水,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,北與康居、東與烏弋山離、西與條支接。武帝始遣使至其國。其屬小大數百城,地方數千里,最大國也。后漢永元九年,班超遣椽甘英窮西海及安息西界。范曄曰:自條支轉北而東,馬行六十四日至安息,是也。唐曰安國。貞觀二十二年,討平龜茲,安國來獻,即此。烏弋山離國,在安息東南,又西與犁軒、條支接。《漢?西域傳》:自玉門陽關出南道,歷鄯善而南,行至烏弋山離,南道極矣。轉北而東,得安息云。
吐火羅國在安息東北。漢為大月氏國。《西域傳》:大月氏治監氏城,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,南與賓接。其初本行國也。隨畜遷徙,居敦煌、祁連間。后為冒頓所破。乃遠去,過大宛,西擊大夏而臣之,都媯水北,為王庭。其余小眾不能去者,保南山羌,號小月氏。有五翎侯:一曰休密翎侯,治和墨城;二曰雙靡翎侯,治雙靡城;三曰貴霜翎侯,治護澡城;四曰頓翎侯,治薄茅城;五曰高附翎侯,治高附城。五翎侯皆屬大月氏。其后為吐火羅國,或曰吐豁羅,或曰睹貨羅。元魏謂之吐呼羅,居蔥嶺烏墅河之南。《魏史》:古大夏國也,本在大宛西南,居媯水之南。大月氏分其地,居媯水北,地肥饒,少寇。后并為吐火羅國。太武時入貢。杜佑曰:一名土壑宜,都蔥嶺西五百里,在烏墅河南。烏墅河,即媯水也。唐貞觀十五年,西突厥擊吐火羅,滅之。龍朔二年,于吐火羅國所治遏換城,置月氏都督府云。翎、翕同。
護密多國在吐火羅東。《唐志》:本吐火羅故地。東北直京師九千里而嬴。亦曰達摩悉鐵帝,亦曰鑊侃。元魏謂之缽和。臨烏滸河,當四鎮入吐火羅之道。龍朔初,于護密多國所治摸拜城,置烏飛州。開元十八年,其王羅真護檀入朝,留宿衛。俱密國,在吐火羅東北,治山中,南臨黑河。其王突厥延陀種。唐開元七年,俱密王那羅延上言為大食所侵,乞兵救援,是也。
媯塞國在吐火羅南塞。西戎別種也。臨媯水而居,因名。漢永平三年,莎車王賢以兵威逼,奪于闐、大宛、媯塞王國,即此。謝颶國,在吐火羅西南。或曰漕矩叱,或曰漕矩。唐顯慶中,曰訶達摩支。龍朔初,于其國治伏寶瑟顛城,置條支都督府。武后時,改曰謝颶國。東距賓四百里,南連天竺,西接波斯。開元十二年,遣使入貢。
史國在吐火羅北四百里。或曰佉沙,或曰羯霜那。居獨莫水南。漢康居小王蘇故城也。,下戒反。《漢書》:康居小王居蘇城,去陽關凡八千二十五里。元封末,朝獻。隋大業中,復通中國。唐貞觀中,入貢,謂之史國。天寶中,改曰來威國。俱蘭國,在吐火羅北。其都城亦曰俱蘭城,或曰俱羅弩,或曰居浪。唐天寶初,發兵納十姓可汗阿史那昕于突騎施,至俱蘭城,為突騎部酋長莫賀達干所敗。
鐵門峽在渴石城之西。懸崖絕壁,高數十仞,徑路崎嶇,深二三里。蕃人守此。亦名鐵門關。哈剌卜蘭河在撒馬兒罕城東。河淺闊而北流。火站河,在沙鹿海牙城西。城東又有哈卜連河。又阿術河,在迭里迷城東。水西流多魚。
媯水在吐火羅北。源出蔥嶺,西南流,入于西海。其水深廣,長千余里,遠近諸水匯入焉。亦名烏墅河。
右撒馬兒罕
哈烈在哈密西五千一百里。至肅州萬一千里,至京師一萬五千七百六十里。古大宛康居地。地居平川,四面皆大山。東北去撒馬兒罕一千四百里。元駙馬帖木兒之子沙哈魯居此。國人稱之為速魯檀,猶華言君王也。明永樂三十五年,遣使詔諭其酋長。永樂七年,頭目麼賚等朝貢。正統二年,指揮哈只等復來貢。自是入貢不絕。
俺都城在哈烈東。又有淮八剌、墨水等城,皆隸焉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