鹽水在火州東。有道從水中行。裴矩《西域記》:鹽水在西州高昌縣東。東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,并沙磧地,道路不可準,惟以人畜骸骨及駝馬糞為標驗。顏師古曰:敦煌西北有惡磧。砂磧中不生草木,水又咸苦,謂之鹽水。漢太初二年,使使取宛善馬。宛王謂漢去我遠,而鹽水中數敗,是也。既而李廣利伐大宛,過鹽水而西。高居誨云:自伊吾廬而西,至大屯城。又西始涉鹽磧,無水,掘地得濕沙,人貯之胸以止渴。又西乃度陷河云。瀚海在柳陳城東北。皆沙磧,若大風,則行者人馬相失。《宋史》:沙深三丈,不育五谷。沙中生草,名登相,收之以食。
摩那渡在廢庭州北。隋開皇三年,行軍總管李晃破突厥于摩那渡口,是也。
右火州
亦力把力在哈密西一千六百七十里。至肅州二千五百三十里,至京師九千三百里。其地東抵火州,西至撒馬兒罕,南接于闐,北連瓦剌古焉耆、龜茲二國地,居沙漠間,東西凡三千余里,南北二千余里。元初,地名別失八里。憲宗蒙哥分建諸王合丹于此。世祖忽必烈時,立宣慰司。后又置元帥府,以領屯田。明洪武二十四年,國王黑的兒火者遣使入貢。自是屢遣使貢獻。永樂十六年,其王納黑失只罕為從弟丕思所弒,自王其地。徙其國于西境,更號亦力把力。正統以后,皆入貢不絕。
龜茲國城在亦力把力東南。《漢?西域傳》:龜茲治延城,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,東至都護治烏壘城三百五十里。或曰丘慈,亦曰屈茲。武帝時,內附。王莽天鳳三年,戊己校尉李崇為焉耆所敗,收余士還保龜茲。后漢建武二十一年,莎車攻龜茲,殺其王。匈奴復立龜茲質子建為王。建恃其威,據有北道,攻掠疏勒諸國。永平、建初間,與焉耆皆不附漢。永元三年,始與姑墨、溫宿諸國皆降班超,乃改立侍子白霸為龜茲王。超屯它乾城,以鎮撫之。延平以后,龜茲復乖叛。延光三年,班勇為西域長史。龜茲乃率姑墨、溫宿詣勇降。自后中國多事,西域與中國隔遠。三國魏黃初三年,龜茲遣使貢獻。晉咸康初,涼州張駿遣兵伐之,遂朝貢于姑臧。太元七年,苻秦將呂光伐西域,焉耆諸國皆降,惟龜茲不下。九年,龜茲窘急,重賂獪胡求救。獪胡王引溫宿尉頭諸國兵赴救,光大破之于城西。王侯降者三十余國,光入龜茲城。城如長安市邑,宮室甚盛。光撫寧西域,前世所不能服者,悉來歸附,改立故王帛純之弟震為龜茲王而還。后魏主燾太延初,龜茲、疏勒、烏孫、悅般、渴陀、鄯善、焉耆、車師、粟特九國,入貢于魏。魏主遣使者王恩生等使西域,不能達而罷。唐貞觀六年入貢。二十年,以龜茲王布失畢違命,擅侵鄰國,因使阿史那社爾討破之,擒其王,盡平其地。永徽初,復遣龜茲故王布失畢還國。顯慶三年,龜茲內亂。復遣將楊胄討平之。以其地為龜茲都督府,仍立其種為王,兼為都督。既而徙安西都護府治焉。咸亨初,龜茲等四鎮沒于吐蕃。長壽初,西州都督唐休等復取四鎮,仍置都護于此。開元九年,又置安西節度使治焉。上元以后,河西軍鎮,多為吐蕃所陷。惟北庭安西為唐守,以沙陀回鶻為應援。吐蕃急攻二部,二部益衰。貞元三年,安西陷于吐蕃,自是不復入于中國。《唐志》:龜茲東接焉耆,西連疏勒,南鄰吐蕃,北拒突厥,為四鎮之一。東北到北庭府二千里,西南到于闐亦二千里。李泌謂安西、北庭,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。《五代史》:安西都護衛西域羈縻三十六國。是也。
多褐城在龜茲東。唐貞觀二十一年,阿史那社爾將兵討龜茲,入自焉耆,進屯磧口,去其王城三百里。前鋒至多褐城,敗之,遂進拔其都城。《新唐書》:龜茲所都曰伊邏盧城,北倚白山為險云。又有泥師城,亦在龜茲國東。唐顯慶三年,遣郎將雷文成送龜茲王布失畢歸國。至泥師城,龜茲大將羯獵顛發眾拒之。布失畢不敢進,尋討誅也。它乾城,在龜茲東北。漢永元三年,班超為西域都護,居龜茲它乾城,是也。又延平元年,都護段禧等守它乾城。既而與副校尉梁瑾等移守龜茲王城,擊敗溫宿、姑墨等叛戎,旋棄西域而還。
焉耆國城在亦力把力東。西去龜茲八百里,東去火州七百里。《漢書》:焉耆國,治員渠城。西南至都護治烏壘城四百里,南至尉犁百里,北與烏孫接,至長安七千三百里。武帝時,內附。王莽始建國五年,焉耆以莽積失恩信,先叛。西域遂瓦解。天鳳三年,遣王駿等出西域,至焉耆,駿敗沒。后漢建武二十一年,遣子入侍,既而附于匈奴及龜茲。永元二年,西域都護班超討誅焉耆及尉犁王,更立王以撫之。于是西域五十余國,悉內屬。其后復乖叛。永建二年,敦煌太守張朗等擊降之。永和以后,復與中國絕。晉咸康初,朝貢于姑臧。宋元嘉十二年,入朝于魏主燾。二十五年,魏將萬度歸擊破焉耆,其王尸卑那奔龜茲。萬度歸復西擊龜茲,留別將唐和鎮焉耆。二十七年,車師前部城為沮渠安周所拔。其王車伊洛先從魏軍擊焉耆,遂與其子歇共留保之。魏亂,復與中國絕。唐貞觀六年,焉耆王突騎支遣使入貢。初,焉耆入中國,繇磧路。隋末閉塞,道繇高昌。突騎支請復閉磧路。許之。高昌怨恨,遂遣兵襲焉耆,大掠而去。十二年,西突厥部處月、處密、與高昌共拔焉耆五城,大肆焚掠。十八年,焉耆附西突厥,安西都護郭孝恪討之。焉耆都城周三十里,四面大山,海水繚其外,恃險不為虞。孝恪倍道絕水,遂克其城,改立其王而還。二十二年,分遣阿史那射爾討龜茲,出焉耆西,趨龜茲北境。時焉耆仍附西突厥,因并擊平之。顯慶中,置焉耆都督府,為四鎮之一。后沒于吐蕃。宋祁曰:焉耆東高昌、西龜茲、南尉犁、北烏孫,漢舊國也。直京師西七千里而嬴,橫八百里,縱四百里。
危須國城在焉耆東百里。《漢?西域傳》:危須國治危須城,去長安七千二百九十里。又有尉犁城,在焉耆南百里。《漢書》:尉犁國去長安六千七百五十里,南接鄯善、且末二國。
碎葉城在焉耆西北,近西突厥之境。唐貞觀十二年,西突厥中分其國為十部,五部居碎葉以東,五部居碎葉以西,通謂之十姓。十八年,唐滅焉耆,尋置焉耆都督府,治碎葉城。自北庭都護府渡伊麗河至碎葉界,又西行千里至碎葉城,水皆北流入磧。《會要》:調露初,安西都護王方翼筑碎葉城,四面十二門,為屈曲隱伏出沒之狀,五旬而畢。又置保大軍,屯碎葉城內。未幾,西突厥部酋阿史那都支誘蕃落,動安西。裴行儉襲擒之,送碎葉城。開元二年,十姓酋長都擔叛,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克碎葉等鎮,擒斬之。十七年,十姓可汗請筑碎葉城。二十六年,突騎施國亂,其酋骨啜稱土火仙可汗,與其臣郝摩度據碎葉城。別部黑姓可汗爾微特勒據怛羅斯城,共拒唐。明年,磧西節度使蓋嘉運俱破擒之。天寶七年,北庭節度使王正見移鎮安西,毀碎葉城,是也。突騎施,見山西塞外。
姑墨國城在龜茲西六百七十里。《漢?西域傳》:姑墨國治南城,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里。北接烏孫,南至于闐,馬行十五日。后漢建初三年,班超率疏勒、康居、于闐、拘彌兵攻姑墨石城,破之,是也。其后衰絕,不通中國。溫宿國,在姑墨東二百七十里。《漢?西域傳》:溫宿國東至都護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,西至尉頭三百里,北至烏孫赤谷城六百十里。后漢永平建初間,龜茲強盛,改置其種人為姑墨、溫宿王。建初五年,皆附于漢。赤谷城在龜茲西北。《漢?西域傳》:烏孫國治赤谷城,去長安八千九百里,西至康居蕃地五十里。烏孫,漢時西域大國也。武帝通西域,烏孫常附漢,共擊匈奴。宣帝甘露初,分其國為大小二昆彌。赤谷,即大昆彌所治城也。常惠常屯此以鎮撫之。成帝元延二年,段會宗將戊己校尉及諸國兵誅小昆彌叛者,留兵墊婁地。選精兵三十弩徑至其國,擊殺之。墊婁,蓋地之墊隘處也。昆彌,即烏孫王號。后漢建初五年,復招慰烏孫。宋元嘉十六年,烏孫入貢于魏。十四年,魏遣使董琬如烏孫。其后并于突厥。呼揭國城,在烏孫西北。文帝六年,匈奴遺漢書,樓蘭、烏孫、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,皆已為匈奴。又宣帝時,匈奴乖亂,其西方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于。胡氏曰:呼揭在烏孫之東、匈奴西北,一曰烏揭。漢黃龍元年,郅支單于擊破烏孫,北并烏揭、堅昆、丁令三國。烏揭,即呼揭矣。
悅般國城在龜茲北。《北史》:悅般國,在烏孫西北,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。其先北匈奴部落為竇憲所破。北單于度金微山,西走康居。其羸弱不能去者,往龜茲北地,為悅般國,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。魏主燾太延初,入貢。真君九年,遣使詣魏,請東西合擊柔然。唐初,亦名石汗那國。龍朔元年,于其國所治艷城置悅般國都護府。般,音缽。
撥換城在龜茲國西。唐貞觀二十二年,阿史那社爾敗龜茲兵,拔其都城。其王布失畢西走,遣將追之,行六百里,布失畢窘急,保撥換城。社爾攻拔之,并下五大城,降者七十余城。又咸亨元年,吐蕃襲陷龜茲撥換城。景龍二年,突騎施婆葛入寇,分道出安西、撥換、焉耆、疏勒,襲敗唐兵于計舒河口。開元六年,突騎施酋長蘇祿謀取四鎮,圍撥換城。十年,高仙芝討小勃律,自安西過撥換城,入握瑟德,是也。一名威戎城。《唐書》:安西府西出拓厥關,渡白馬河四百余里,即至撥換城。
火燒城在龜茲西北。唐景龍二年,突騎施敗唐兵于此,遂陷安西,斷四鎮路。時安西治龜茲城也。又播仙城,在龜茲北。唐安西都護府界有播仙城及計舒河口、僻城等處,皆突騎施出沒處。《會要》:僻城,在播仙城東北數百里,當四鎮往來之道。又曲子城,在龜茲西。唐開元十六年,安西副都護趙頤貞敗吐蕃于曲子城,即此。
山國城在焉耆東南百六十里。《漢書?西域傳》:山國西至危須二百六十里,東南與鄯善、且末接界。俱闌城,在碎葉西南。唐開元二十六年,突騎施酋長莫賀達干作亂,既而來歸。天寶初復叛,殺十姓可汗阿史那昕于俱闌城,安西節度使夫蒙靈討斬之。
弓月城在焉耆西北。《唐志》:在庭州西千余里。永徽二年,以契何力為弓月道行軍總管,討西突厥。城蓋西突厥別部所居也。龍朔二年,西突厥弓月部叛,屢侵疏勒及于闐,發兵討之。咸亨四年,弓月來降。永淳初,西突厥阿史那車薄帥十姓反,犯弓月城。安西副都護王方翼擊卻之于伊麗河。胡氏曰:自弓月城過思渾川、度伊麗河,方至碎葉界。柳驢城,在焉耆西。后魏太平真君九年,遣將萬度歸等擊焉耆。別將唐和等說降柳驢等六城,又與車師前部王共擊拔波俱羅城。既而萬度歸西擊龜茲。柳驢戍主乙直伽謀叛,和擊斬之。
處月城在焉耆南,亦西突厥別部所居也。其相近者,又有處密部。唐貞觀九年,處月初遣使入貢。十六年,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遣處月、處密二部圍天山。伊州刺史郭孝恪擊走之,乘勝進拔處月俟斤所居城,追奔至遏索山,降處密之眾而歸。二十二年,遣阿史那社爾討龜茲,因擊破處月處密部,余眾悉降,乃進向焉耆,是也。銀山在焉耆城北。其山連亙綿遠,與龜茲接境。唐貞觀十八年,安西都護郭孝恪討焉耆,出銀山道。焉耆城四面皆水,恃險而不設備。孝恪夜至城下,浮水而渡,比曉登城,遂執其王突騎支。既而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以孝恪還,引兵追之。孝恪還擊,又破之于銀山,是也。二十一年,阿史那社爾奉詔討龜茲,自焉耆西出,進屯磧口。去其都城三百里,即銀山磧口也,亦曰白山。山中嘗有火煙,蓋出砂之處。采砂者,著木底鞋取之,皮者即焦。下有穴,生青泥,出穴外即變為砂石,土人取以治皮。《唐志》:龜茲都城北倚白山,亦曰阿羯田山。
黑山在焉耆西。唐開元末,夫蒙靈為四鎮節度使,會達奚諸部叛,自黑山西趣碎葉,靈遣高仙芝追殪之。三彌山,在龜茲北。隋末,西突厥射匱可汗建牙于此。蔥嶺在龜茲西七百里。西域之大山也,與于闐接界。今詳見于闐。賀邏嶺,在碎葉城東北。唐開元二十八年,突騎施可汗吐火仙據碎葉城,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攻之。吐火仙敗走,擒之于賀邏嶺,是也。
碎葉川在碎葉城北。川長千余里,亦曰細葉川。《唐?西域傳》:碎葉川出安西西北千里,由勃達嶺北行,嬴千里得細葉川。是也。顯慶二年,遣蘇定方擊西突厥阿史那賀魯,擒之,悉平其地。于是分突厥地置池、昆陵二都護府。池居碎葉川西,昆陵居碎葉川東,是也。又《唐志》:碎葉川口至裴羅將軍城,又西二千里至碎葉城。
伊麗水在焉耆西。《唐志》:自弓月城過思渾川蟄失密城,渡伊麗河,至碎葉界,亦曰伊列水。貞觀十二年,西突厥亂,中分二國:一在伊列水以西;一在伊列水以東。顯慶中,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,追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于伊麗河,又追至碎葉水,盡降其眾。永淳初,西突厥車薄啜圍弓月城,安西都護王方翼敗之于伊麗河。胡氏曰:伊列,漢西域故國也,近康居北。陳湯與甘延壽謀誅郅支曰:北擊伊列,西取安息。蓋伊列水流至其境矣。又唐時,西突厥分兩國,以伊列水為境。蓋亦西域之大川也。一名帝帝河。
雖合水在焉耆西北。唐貞觀十三年,西突厥東部可汗沙缽羅建庭于雖合水北,謂之南庭,自龜茲、鄯善、且末、吐火羅、焉耆、石、史、何、穆、康等國皆附之。《唐史》:自焉耆西北,七日行至沙缽羅南庭,又正北行八日,至其北庭鏃曷山,是也。鏃曷山,見山西塞外。
曳河在焉耆西。唐顯慶二年,蘇定方擊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于曳河西,大破之。胡氏曰:曳河,在伊麗河之東。又白馬河,在龜茲西。《唐史》:自安西府西出拓厥關,渡白馬河四百余里,即至撥換城。是也。寅識迦河,在弓月城西南。唐武后永昌初,韋待價與吐蕃戰于此,敗績。又有葛水,在弓月城北。唐永淳初,王方翼敗西突厥處也。
熱海在碎葉城東。雖寒不凍。唐永淳初,王方翼敗西突厥叛部于伊麗河。既而三姓咽面與西突厥合兵拒方翼,方翼又敗之于熱海,是也。杜佑曰:碎葉川長千里,東頭有熱海,西頭有怛羅城。又有雪海,亦在碎葉城北數百里,春夏常雨雪。得嶷海,在弓月部西。唐貞觀中,鐵勒種咽面部居此,北近疏勒云。鐵勒,見山西塞外。
冷泉在焉耆東南。唐武后長壽末,武威道總管王孝杰破吐蕃及西突厥于冷泉,又破之于大嶺谷。或曰,破西突厥于冷泉也。大嶺谷,見西寧鎮大嶺城。
爵離關在焉耆東北。后漢永建二年,班勇屯柳中,請攻焉耆。詔敦煌太守張朗發河西兵配勇。勇從南道,朗從北道,約期俱至焉耆。朗先期至爵離關,遣司馬將兵前戰,破焉耆兵,其王遂降。釋氏《西域記》:龜茲國北四十里山上,有雀離大清凈寺。或以為即爵離關。胡氏亦曰:爵離在龜茲北。恐誤。鐵門關,《唐志》:在焉耆西五十里。又龜茲西出有拓厥關。
葦橋在故焉耆東南。后漢永元六年,班超發龜茲、鄯善等八國兵討焉耆,兵到尉犁。焉耆國有葦橋之險,焉耆王廣乃扼橋以拒漢。超更從他道厲渡,去城二十里,營大澤中。廣駭懼,來降。
右亦力把力
于闐在哈密西南四千八百里。至肅州六千三百里,至京師一萬一千八百三十里,東抵曲先,北連亦力把力。《漢?西域傳》:于闐國治西城,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里,南與羌接,北與姑墨接。武帝時,內附。后漢永平中,于闐擊破莎車雄張南道。十六年,班超至其國,殺匈奴使者而降。建和以后,西域長史治此。元嘉以后,始貳于漢。曹魏黃初三年,遣使貢獻。晉咸康初,服屬于前涼。宋元嘉二十二年,吐谷渾王慕利延為魏所擊,西度流沙,入于闐,殺其王,據其地。二十三年,吐谷渾還故地,于闐復定。泰始六年,柔然攻于闐。于闐遣使求救于魏。魏人以于闐去代都幾萬里,遣師勢不能及,乃謝卻之。既而于闐復定。唐貞觀中,于闐強,兼有漢、戎廬、扜彌、渠勒、皮山五國故地,服屬西突厥。二十三年,入朝。顯慶二年,以于闐為毗沙都督府。尋又分其境內為十州。咸亨初,沒于吐蕃。長壽初,復取其地為安西四鎮之一。自是服屬中國最為恭順。《唐志》:于闐東北去龜茲二千里。是也。《五代史》:于闐西南近蔥嶺,與婆羅門為鄰國,而相去猶三千余里。南接吐蕃,西北至疏勒二千余里。晉天福中,其王李圣天自稱唐宗屬,遣使入貢,冊為大寶于闐國王。宋建隆初,圣天復遣使入貢。自是迄于宣和,入貢不絕。明永樂六年,頭目打魯哇亦不剌金遣使來貢,仍稱于闐國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